誰都不知道魏莊村存在了多少年,只能根據一輩輩老人流傳的說法:“明朝年間大移民,祖先由洪洞大槐樹一帶遷來。”但也有村裡最老的老人說,村莊應該更早。 最早魏家人在此建立村莊。村莊怎麼來的,已無法考證也無隻言片語的記載,反正魏莊村已是古老的村莊了。
古老的村莊,古老的傳說,構成了村莊古老的思想,很多古老的儀式和風俗也保留下來。比如蓋房子要請村裡年齡最大的人看看風水;娶媳婦要找赫半仙算一卦,看看兩個人是否屬相生辰八字相剋,看看哪天的日子是否吉凶;孩子過十二圓鎖辦喜事慶祝;十二歲後才能給祖先上墳;正月出門還的應日,才能出門;逢年過節女兒不能回孃家;村莊的人死了,會有很多講究,要出五天或者七天喪期;人死後要在七七四十九天去墳上祭奠。如此種種,規矩頗多。
農村人的節日慶典。農村地區有許多傳統節日和慶典,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廟會等。這些節日通常伴隨著豐富的習俗和活動,如敲鑼打鼓扭秧歌、戴順線或苦豆囊、放煙火、包餃子、捏寒燕兒、蒸麵人人、賞月、點燈、唱戲、壘旺火、踢秧歌等等,人們會聚在一起共度歡樂時光。
魏莊村沉浸在山間晨霧中,時隱時現,如同傳說中的桃花源。那些漂浮在霧裡的一排排窯洞,不知什麼時候,出現了白色的炊煙。一縷,兩縷,越來越多。炊煙裊裊繞繞,最後糾纏在一起,在村莊上面,逐漸形成了一團,一陣微風吹過,村莊上面的白色煙霧飄向了遠方的山間。濃霧散去,村莊便露出了本來的面目,破敗低矮的石頭或土牆,那些在霧氣中模糊的窯洞和院落。
太陽從村東的群山裡鑽了出來,爬上了山頭,那明亮的光束,便射到了村莊裡。照亮了爬滿泥土的窯洞和院落。幾隻喜鵲從大榆樹上的窩裡出來,站在繁茂蒼勁的大榆樹枝頭,張開嘴巴,“喳喳”地唱出喜慶的歌聲。“嗖”,一隻麻雀落在窗臺下,“嗖”,又一隻,三隻,四隻……一連飛來十幾只。麻雀們在河溝裡、草地上、楊樹枝上蹦蹦跳跳、嘰嘰喳喳。
村裡開始熱鬧起來,雞鳴狗叫,豬拱欄圈,羊咩馬打響鼻,騾子和驢在發情似的嚎叫,老黃牛伸長脖子沖天叫。人們早晨要吃飯,家畜也會要草料吃。古老的村莊,習慣了悠閒的生活節奏,不緊不慢地侍雞餵狗,飲羊拴牛,篩淨的碎草料,倒進了牛槽裡,看那牲口們或慢慢咀嚼,或狼吞虎嚥,風捲殘雲。村莊恢復了平靜,一切都回歸和諧自然。這樣的情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彷彿從未改變。
破舊的村莊裡,破舊的院落,破舊的窯洞裡走出一個顫顫巍巍的老人。老人拄著一根棍子,慢慢挪到了牆根下,身子一點點矮下去,眯眼看著遠方那片玉米地。玉米棒子早已經掰去,沒有了玉米棒子的沉重,那些乾枯的玉米秸無精打采地或豎立著,或耷拉了腦袋。像原本整齊劃一計程車兵,打了慘烈的大仗,橫七豎八站在地裡。秋風吹過,發出嗚嗚的悲鳴。
不知啥時候,大榆樹的牆根下已經或坐或躺,聚集了十來個老人。村莊前邊,魏斌家種了三垧莜麥,白深深的莜麥穗,曾經成為那片黃土地的亮點,在滿目蒼翠碧綠的玉米海洋中,熟透的白色莜麥,像大地中心的漢白玉地板。莜麥比玉米早熟,魏斌一家用鐮刀割下包含沉甸甸莜麥粒的莜麥苗。
一根根莜麥倒下,又被魏斌捆綁結實,略幹後背在場面,挆到了場面的北側,任憑西北風吹得“莎莎”作響,待徹底幹後再碾壓使莜麥歸倉。莜麥磨成麵粉魏莊村人用來做各式各樣莜麵美食。莜麥秸稈是牲畜們最喜歡的草,冬天每日夜晚的上槽草料。
幾個老人,坐在了剛脫了粒的胡麻柴上,坐到上邊,既舒適溫暖又幹淨。不再像實僕僕坐到土地上,又涼又硬,屁股上還沾滿了塵土,起身回家的時候,怎麼撲打也會留下痕跡。雖然他們不在乎,可回到家也會招來一頓嘮叨。灰頭土臉的慣了,他們這樣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想過啥叫體面。可年輕的媳婦,卻是乾淨利索,看不慣他們的全身是土邋里邋遢。
坐得累了,幾個老人乾脆躺下來,嘴裡訴說著過去,眼皮便再也支撐不住,打起了瞌睡。暖洋洋的陽光,照在古銅色的臉上,讓老人非常享受,嘴角咧開,露出了被水煙燻黑的,那幾顆還沒有掉卻鬆動了的牙齒。有的嘴角流出了哈喇子,也許他在夢中想起了年輕時,吃過的美味佳餚;也許是想起了才結婚的時候,漂亮的新娘,老實憨厚的父母。
魏斌和劉蘭英兩口子勤快,收完的土豆地裡,魏斌套上牛犋深耕一番,魏斌老婆劉蘭英在後面拾撿翻耕出來的零散土豆。秋收後,他把土地翻耕一遍,翻耕出的新土,曬曬太陽,第二年耕種時土地會鬆弛肥沃。
聽老人們講,沉睡了一冬的土地,也要讓它們輕鬆輕鬆,舒展舒展,曬曬太陽,它們才會讓莊稼出得更齊,長得更壯。
魏萬濤母親劉蘭英,在家也沒有閒著,她把鋤頭反過來,一手拿起一根黍子穗,一手按住鋤把,一下一下地刮,黍子粒便嘩嘩地掉在地上。失去了黍粒的穗子,就剩下黍子頭,用來製作小笤帚,掃炕用的小笤帚。整整一個冬天,魏萬濤母親會拿著這些笤帚在集上賣。換回一些散碎的票子,買鹽巴,醬醋茶,甚至還能給孩子和老人置辦一兩件衣服。 人老了,就像被熬枯熄滅的煤油燈,他們無法改變自然規律,也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慢慢等待最終的歸宿。在留戀中嚥下最後一口氣,也許會不捨,也許會牽掛,但沒有人能夠挽留住生命的終結。他們只能把遺憾帶進棺材和墳墓,期待著傳說中的轉世來生。
古老的魏莊村,見過太多的生與死,喜和樂。幾孔新窯洞的落成,會給人們帶來溫馨,在家的遮風擋雨裡,在家的庇護下,一家人其樂融融,繼續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一座院落終究會老去,破敗不堪中,再也經不住風吹雨打的侵蝕,最後黯然倒塌,化作一堆長滿野草雜樹的荒涼。一座座院落,構成了一個個衰老的村莊。村莊就像行將就木的老人,在無奈中嘆息。
只是古老的村莊,卻可以長生。因為只要有人,就會有新的院落出現。有了新的窯洞,村莊就會重新變得年輕,富有活力。其實人也是這樣,一個人走了,村莊還會繼續,因為會有新的生命誕生,延續著村莊不朽的光陰。
太陽逐漸遊蕩到了正南,溫暖了牆根下的老人,溫暖了蕭瑟的大地,也溫暖了整個村莊。魏萬濤放學回來,對著眯著眼打瞌睡的一個老人魏貴榮,喊了聲爺爺。老人魏貴榮睜開渾濁的眼睛,仔細瞅瞅孫子魏萬濤,嘴角微微翹起,伸出枯枝般的手。孫子魏萬濤雙手用力,拉起坐在胡麻柴上的爺爺魏貴榮,慢慢向家裡走去。
其餘的老人,也都慢慢起身,時間對於他們,既快速又漫長。在不知不覺中,又到了飯點。雖然沒有了年輕時的生龍活虎,也沒有了太多的食慾,可既然活著,就要吃飯,天經地義的事情。
每當夕陽西下,鳥雀歸巢、雞鴨上架、牛羊進圈的時候,一個個老人,從自家的柴禾垛抱些胡麻柴或玉米杆,塞滿土炕的灶火口,點著火,柴禾就呼呼地燃燒起來,經過炕洞通往窯頭上的大煙筒,升騰起如烽火般猛烈的滾滾濃煙,一起和著香飄四溢的裊裊炊煙,氤氳在整個村子的上空。
老人們都回家後,從村莊的遠處,又走來一位老人,身後揹著一個糞筐。他是村莊裡最勤快的人,從年輕就是這樣,老了都不會改變。起早貪黑,披星戴月,除了過年過節,從未間斷。每天在地裡勞作,農閒時就去地裡拾糞。可即使這樣,白老漢家也沒有富裕過。
村人都說,白老漢就是受累的命,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只要積攢下點東西,家裡就會出點事。也確實如此,在他孩子七八歲時,老伴兒得疾病死了。好不容易拉扯大了兒子,還沒有說上個媳婦,兒子又出了車禍,癱在炕上不能自理。白老漢照顧了兒子這麼多年,歲月染白了他的頭髮,摧殘了他的身體,可是,他必須堅持下去。
日子就是這樣,在平靜中慢慢度過。村莊可以每天看到第二天升起的太陽,可是人卻不一定。白老漢的兒子最終沒有熬過父親,經歷了太多磨難,最後在痛苦中死去。
人們抬著裡面裝有隻剩一把骨頭的棺材,慢慢走向村東白家的墳地。沒有哭聲,沒有人披麻戴孝,只有跟在送喪隊伍後邊的白老漢,眼神呆滯,嘴裡自言自語:“死了好啊!死了啥也不知道了,就不再受罪了!”
牆根曬太陽的老人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變化,曾經在一起聚集的老人中,總會有其中一個,在某一天裡,不會再出現在這裡。那就是他走到了終點。住進了黃土堆砌的那個墳包裡,和那邊的老伴兒、老夥計們相聚。但老人的隊伍,永遠存在,會不斷有新的老人加入。時光如梭,歲月催人老,老了的人,都會走向魏莊村老榆樹下的老牆根,繼續他們的餘生,慢慢熬盡最後的日月。
村東老李家的兒子鐵軍,迎娶了鄰村的姑娘。所有村民都或去幫忙,或去看熱鬧,魏莊村便再一次迎來一波的喧鬧。新媳婦說不上多麼俊俏,卻生得厚實健壯。鐵軍滿意,村裡人更是誇讚,因為在莊稼地裡,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勝任農家活,更能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老人們說:“屁股大腰圓,兒女雙全!”這話準不準不好說,可是女人的健壯,才是農村人最看重的標準。也許過個一年半載,村莊裡就會傳出嬰兒的哭聲,給古老安靜的魏莊村帶來新的氣息。
新娶了媳婦,老李家一家人還沉浸在幸福中,窗戶上的喜字還沒有掉去顏色,煩心的事兒就來了。鐵軍的洞房,是鐵軍爺爺留下來的,三間土打窯洞其中的一間。一家人幾口,都擠在這狹小的空間裡,多年前挖出來的土窯洞,土眯混眼的,非常的不方便。如果再生個孩子,那就更麻煩。
媳婦和鐵軍商量,再翻修一下窯洞,把另外一間倒騰出來,或者出去再石碹幾孔窯洞。俗話說:娶妻生子起房蓋屋,都是農村人的大事,鐵軍做不了主,去和他大老李頭商量。老李頭皺起了眉頭說,一來沒地方碹新窯;二來這土窯不能再整修了,多年了黃土不結實;二是剛娶媳婦,已經掏空了家底兒,再拿不出錢去碹窯。商量了一晚上,也沒有商量出個子醜寅卯來。
最後,還是在李老太太的建議,提醒了爺倆,就是在現在的土窯洞前,再碹一排窯洞。這樣能節省很多,地方也有,河溝裡有的是石頭,發大水後老李撈下不少,再去山上拉些窯插石,石頭就夠了,土方也不用取,還有好多工序材料都是可以就地取材的。古老的村莊,質樸的村民,聽說了老李家的事,都來幫忙。呼啦啦一群人,出土搬石,壘牆打夯。不管缺啥,只要誰家有閒著的,不用商量,自己就給鐵軍拿來了。三孔土打窯洞,不久便換成了五間寬敞的石碹青石錘盞掛麵窯。
在還散發著泥土腥氣的新窯洞裡,一家人圍著老李頭,拿鉛筆在一個小本子上記賬:老赫出工幾天、老白家給拿了多錢、老魏家的騾車給拉了幾天石頭……老李說,滴水之恩湧泉報,咱可不能忘記鄉親們的好,勤勞猛幹快點把欠人家的還上。這都是人情的債,不然心裡不會安生。以後村裡誰家有了難,你必須竭盡全力跑在前。鐵軍點頭答應,心裡便深深印上了那筆沉甸甸的賬。
農村家家戶戶住的比較緊密,人們之間的互動和互助比較頻繁。鄰居之間常常互相幫助,分享農業經驗、生活技能和資源。需要注意的是,農村的傳統和習慣因地區而異,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這些傳統和習慣是農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反映了當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這就是村莊的古老的習俗,淳樸的村民,他們沒有太多的煩惱與恩怨,心裡永遠都裝著別人對自己曾經的好。農村社會通常強調鄉里鄉親,家庭和家族的重要性和價值觀。尊重長輩、孝順父母、團結兄弟姐妹、左鄰右舍等是常見的農村家庭價值觀。村人之間的互助和支援也是農村生活的重要特點。從不抱怨生活的艱難,容易滿足,是他們的快樂的源泉。
古老的村莊在歲月的年輪中穿梭,不斷老去,也不斷重生。一代一代的人,創造了村莊,也從誕生的那天起,就為村莊的新老交替做著努力。人都會有老的一天,在他油盡燈枯的最後時刻,也許會釋然明白,人如村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