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件者:西奧多·桑德斯([email protected])
發件者:文卡特·卡波爾([email protected])
主題:有關馬克沃特尼的報告
附件中列出了您所要求內容的報告摘要,情況讀來很是不容樂觀。如果需要詳細內容的話我還可以發來,不過我認為目前這份摘要對其中的重要內容基本都概括到位了。
我已經通知了全體參與編撰這些報告的員工,NASA對此的官方策略是積極應對。馬克沃特尼以及外星來客們將能夠安然面對各種危機,等待救援;我們也將會發射飛船帶他們回家。可儘管如此,我還是懷疑我們是否真的能夠無限期掩蓋這些情況。事實最終總會重見天日,我們必須對此做好充分準備。
小文
收件者:文卡特·卡波爾([email protected])
發件者:埃塞爾伯特·凱勒([email protected])
主題:馬克沃特尼之營養需求
報告見附件。
很抱歉,不過目前我只能靠猜測沃特尼那些外星客人們的情況進行初步的估算。我們不得不暫且先接受沃特尼的說法,即蜓蜓與火球(橘色晃悠與高大男孩)無論需要等待多久才能最終獲救,在此期間都一定能保證充足的食物供應。至於沃特尼提到的另三位稱之為小馬的生物,我諮詢的獸醫告訴我,苜蓿對於馬類而言幾乎是最為接近理想的單一作物草料來源了。然而這種飲食方案仍會使她們面臨患上鈉缺乏症的風險(攝入食物中不含食鹽)。相關症狀包括對鹽分的極度渴求,以致於開始舔舐身邊一切帶有鹹味的物體;食慾不振;體液瀦留;發展至晚期甚至會導致神經損傷。可見在將來的日子裡,無論沃特尼本人是否同意,他都會沐浴在一群飢渴之舌的洗禮之中;畢竟他應該是整個火星上唯一安全的氯化鈉供應源了。
不過沃特尼自己的情況可就沒這麼有趣了。如果他一直以土豆與Ares Ⅲ醫療藥品儲備中的維生素補充劑為食的話,從食物包切換至土豆之後不出三十個太陽日,他就會患上嚴重的蛋白質缺乏症。有關症狀包括喪失思維敏銳度,體力不支,代謝機能障礙,肌肉組織萎縮,心臟肥大,身體易受傷且康復緩慢,以及胰島素抗性等等。
對人類而言,苜蓿的確屬於可食用植物,並且蛋白質含量還很高;但是我們只能消化這種植物的花葉以及幼嫩的根莖部分。它們生長到一定階段以後,莖部的纖維素含量就會多到我們無法正常消化的程度。此外苜蓿種子中還含有大量可能導致代謝失衡與甲狀腺功能喪失的特殊氨基酸。而且由於人類的消化系統還未進化出能夠處理大量纖維素的功能,我們從中吸收有用蛋白質的能力也會因此受到限制。不幸的是,一旦食物包耗盡,這些就是馬克唯一的選擇了。
請建議馬克儘可能種植更多苜蓿,並在每次收穫時烹食新鮮採摘的植物葉與最上部根莖。乾燥苜蓿雖然相比之下用處不大,不過就算用苜蓿泡茶喝都能對情況有所助益。這些措施能夠減緩,但並無法完全避免他體內的蛋白質流失。這種情況的唯一解藥是要儘快為他提供高蛋白食物。與此同時,為了儘可能減少蛋白質流失並降低受傷的風險,我建議對馬克的勞動量進行限制,僅允許進行攸關生存與救援順利實施的活動。
凱勒
收件者:文卡特·卡波爾([email protected])
發件者:蘇·道格拉斯([email protected])
主題:洞穴永凍土絕熱層
後附初步報告。長話短說:最多還能再撐幾個月。
告訴桑德斯先生他沒說錯,就算冰屋的外部環境極冷(當然是指地球上的那種冷),其內部也能保持溫暖狀態。在地球上,冰是一種相當合理且有效的臨時保溫材料。透過讓構築材料在部分融化與重新凍結的過程之間迴圈往復,一個新建冰屋會變得更為密封且結構牢固。然而桑德斯先生忽略了大量重要因素,使得此處進行的比較失去了意義。
首先,我們對於永凍土與風化浮土混合物的性質,尤其是ε區當地的土質具體情況知之甚少。我們先前的確知道月球表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絕熱物質,但迄今為止我們都還未對錶層土壤之間的純水冰夾層或土壤與水的永久凍土混合物這兩種情景下的火星表土進行過任何測試,而這兩種情形在火星上皆有存在。
其次,通常情況下冰屋內部的氣壓會與室外環境大致相同。而ε區洞穴內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那些外星人們將其增壓至一巴左右,而相比之下火星表面的大氣壓卻僅有六毫巴。
再次,就算一座冰屋的牆上開了個小口,也不會由於氣流侵蝕而立刻迅速擴大。
此外,一般情況下冰屋內部主要以體熱或最多一個油燈作為熱源。同時,安裝了大型供暖系統的冰屋通常並無法支撐多長時間。而位於ε區的洞穴卻綜合部署了電加熱器、熱空氣迴圈與液媒迴圈地暖系統作為熱源,使得內部的空氣與地面溫度足以支援植物的生長——這意味著內部溫度平均會比火星夏季的室外溫度高出七十攝氏度。到了冬天,平均溫差甚至會遠超一百攝氏度。這幾乎是大多數冰屋所經受內外極端溫差的兩到三倍左右。
最後還有一點,洞穴上方的永久凍土層位於一道斜坡之上。因此融化的冰不僅僅會順著洞壁流下並重新結冰;它將會一路順流而下,尋找阻力最小的路徑流至可以到達的最低點處,並侵蝕途中所經過的一切風化層。只要時間足夠,最終一定會有一部分抵達其源頭的地表下坡處位置,可能會引發那種我們先前在機遇號與好奇號任務中早已熟知的滑坡現象。而這一型別的滑坡便必然會不斷削減洞穴農場上方起到保護作用的風化層與冰層的厚度,並導致日後發生進一步洩漏,最終引發事故。
好訊息是,一般引起冰屋坍塌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外部的熱源加熱。這大概是在火星上唯一一個不會困擾我們的問題了。
目前我正在尋找資源來合成人造火星表土,以便進行熱傳導實驗。這些實驗的詳情資料將於明天出現在你的辦公桌上。在此期間,除非洞穴得到了真正完備的密封處理(不考慮風化層或永久凍土),否則我的建議仍然成立。
蘇·道格拉斯博士
收件者:文卡特·卡波爾([email protected])
發件者:邁克爾·本達雷克([email protected])
主題:吉利根的救生筏[1]
我終於把你們要的那些資料算出來了。不過我們那幾位四條腿的外星朋友們對此估計不會高興到哪裡去。注意跟他們交代實情的時候要委婉一些。
附件裡的只是一份初步報告,因為我不得不讓我那位進行分析工作的手下暫時把這活放一放,讓他先去完成斯雷普尼爾任務的軌道確定工作。他總是跟我說這份材料還沒完成,我花了好一會才說服他停工。那時他正在分析那堆外星飛船的殘骸,並基於其機體所能削減的質量進行估算。最後我不得不向他保證,只要那些軌道資料交到了我手裡,我就會給他時間把這份材料徹底寫完。
根據給出的這些資訊,在完整狀態下這艘外星飛船的推重比約為二比五左右。考慮到其構造形式,這一結果真TM令人印象深刻。要是有無限燃料的話,這艘飛船在火星上光用自己的主推進器就幾乎能懸浮於空中了。如果減去那些被切下的外蒙皮的質量,再算上先前一系列回收工作所移除的其他物件,現在只要有充足的燃料,這艘飛船應該就差不多可以升空了。
然而問題就出在這個充足的燃料身上。
根據那些外星人的說法,這艘飛船原先會將一種我們所不瞭解的能量(“魔法”)轉化為動能(推力)。這種“魔法”被儲存在一系列電池之中,然而卻僅有兩塊電池在迫降過程中倖免於難。這兩塊電池由一種輕質耐用的未知種類晶體制成;再加上金屬材質的外殼與某種類似電極的結構,整體體積約為兩萬七千立方厘米,質量估計約為七十千克。一百塊這樣的電池就有七噸那麼重了。按我們的估計,就算除去那堆殘骸中一切能夠拋棄的物體, 這些額外的質量也至少會把飛船直接打回原先勉強能懸停的狀態。據稱原先的那些電池要比這兩塊還更大一些,不過我們沒法從手頭的圖片資料中證實這一點。
然而重量問題並不是致命一擊。真正的問題在於浪費這麼多重量才只能換來一丁點可憐的能量。根據那些外星人的說法,那兩塊撐過了最初意外的電池加起來才僅僅足夠一個滿推力的引擎使用三秒鐘。因此我們能夠進行估測,一百塊這樣的電池組成的完整陣列在最大推力情況下單次僅可維持兩分三十秒的供能。而如你所知,光是Ares MAV初級推進器的執行時間就差不多有那麼長了。就算我們能透過某種奇技淫巧減輕飛船的重量,讓它能在兩分三十秒內入軌,上升過程中產生的巨大加速度也會殺死其搭載的所有船員。
而使用Ares Ⅲ MAV與MDV飛行器的殘餘部件並不會有多少幫助。MAV的機艙已經飛走了,而MDV的艙體也已破損。MDV的推進器推重比充其量也不過只有1.05,僅僅能在拖曳傘不再起效的情況下將飛船的下降速度減慢到能夠安全著陸的程度。其單組元推進劑為聯氨,能夠自行點燃,然而燃料剩餘量完全不夠用,火星上也無法自行生產。MAV的下降段引擎的確也使用聯氨作推進劑,不過它的燃料發生器僅能為MAV的兩個上面級推進器合成甲烷燃料。
最後一點,根據報告內容,飛船載有的八個機動推進器組中有兩組在迫降時損毀了。的確可能可以透過重新調整剩餘六組推進器的位置來達到某種特定的控制構型並以此完全恢復飛船機動推進能力;然而要選擇這種方案的話,無論是在組裝還是在實際的飛行過程中都不會有任何出錯餘地。
簡而言之,除非對那艘外星飛船的殘骸全部推倒重建(假設如此一番折騰之後引擎還能重新連線到飛船上),否則完全不可能在保證乘員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將他們送入軌道。這對於外星人來說是個重大打擊,所以在向他們提起此事時務必要注意字斟句酌。
邁克
航天動力學部門
收件者:文卡特·卡波爾([email protected])
發件者:馬克·沃特尼([email protected])
主題:農場出售,欲購從速!
我們已經研究過了那群地質學家給我們發來的那些建議。在此我們作如下回應:
降低氣壓:沒門。小馬飛船的供氣系統是直接與他們家鄉世界的大氣連線在一起的。所以那裡的氣壓有多大,我們這頭得到的氣壓就有多大。在我們這頭,唯一降低氣壓的方法就是故意在什麼地方搞個洩漏出來,然而這麼做會直接讓供氣系統停機。並且小馬們也不想把他們世界的大氣就這麼直接排放到火星(或者按我的叫法應該是“小破球”)上。
減少供暖:我們會移走其中兩臺加熱器。不過我們大概也就只能做到這裡了。再次強調一遍,供氣是直接從小馬大氣取來的,此外我們也需要持續給農場土地進行加溫,這樣才能讓苜蓿的根系儘可能朝土壤深處生長。
不要亂動支撐柱:廢話。
不要把晶石直接從洞壁上扭下來:什麼鬼,你以為布魯斯班納(綠巨人)是跟小馬一塊來了嗎?聽著,如果我們這裡真有浩克的話,我就不會讓他像摘果子一樣開採礦石了;我們會全體都登上外星人的飛船,然後讓他直接一腳把我們踢回地球去!不管怎麼說,火星這睿智星球都必須得讓一位帶伽馬射線加成的綠色兄弟好好修理一頓。
這些晶石是用魔法鐳射直接切削下來的。星光的角是我們唯一能用來切割它們的工具。操作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種類的扭轉力矩。唯一的危險在於從洞穴內壁上卸下重量的過程可能引發其內部張力的釋放,不過我們對此無能為力。
密封洞穴:這就得是個長期專案了。根據星光的說法,她那個咒語在設計上僅僅能用於封閉肉眼可見的已存在孔隙。她很懷疑她的這種方法在晶體層還未完全剝除的洞穴內壁上能否真正起作用。另外她現在也沒足夠能量把這活一口氣全部幹完。
不過我們的確有個可能會奏效的長期計劃。太陽日109距離居住艙爆炸,星光摔斷腿的那天剛好滿三個星期。這一天同時也是我們計劃要挖出洞穴中種下的那些土豆種,並將它們切開,重新為洞穴與居住區農場進行完整播種的日子。等到這活忙完之後,我們就會迎來首次苜蓿收割。這些生產安排無法推遲,並且都需要星光魔法的協助。收穫工作可能會耗盡電池存量,之後我們還得多切一些寶石作為火球的食物。然而在這些工作全部結束之後,我們便可以開始著手製作新的魔法電池了。
根據星光的說法,製作魔法電池所使用的咒語是有史以來最為簡單的咒語之一。她提到過,幾乎任何魔法物體都至少有一部分是電池。因此過程中主要的困難在於為此目的尋找並切割下尺寸合適且沒有瑕疵的晶體。顯然在她的家鄉那裡存在一些能讓這裡的洞穴農場相形見絀的奇觀;當我告訴她這裡的石英礦石與地球上的晶石比起來顯得碩大無比的時候,她還顯得十分驚訝。
我們製作的電池越多,我們潛在擁有的魔能也就越多。等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我們就能有足夠多的魔能來為洞穴進行恰當的密封了。我暫時還不知道要等它積累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之後得花多少時間才能完工;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似乎是一條最為可靠安全的明路了。與此同時,星光也會盡力研究出一個能在修補現有破損的基礎上對洞穴進行進一步密封的改良版咒語。
跟天體材料學部門的那群傢伙說一聲,如果他們能想出什麼實際點的措施,我們會很樂意嘗試。
沃特尼
收件者:文卡特·卡波爾([email protected])
發件者:貝絲·約翰森([email protected])
主題:無線電測試
在Ares Ⅲ第二百三十個任務日時,Hermes成功與友誼號外星飛船在全部五個預設無線電頻段進行了通訊。其中108.4兆赫茲的訊號最為清晰,但與其他頻段的區別並不夠大。所有頻率的訊號都很微弱並帶著雜音,不過語音仍然能夠收聽,通話內容也可以正常理解。有關全部測試的完整細節,包括所有無線電收發訊息的音訊記錄,請參見隨附報告。
在Hermes不斷接近地球的過程中,由於傳輸過程中產生的損耗,來自友誼號的訊號將會越來越弱。目前我們已經幾乎到了能夠進行語音通訊的訊號範圍邊界處。如果外星無線電系統有電路圖可供參考的話,我建議為馬克設計一個具體改造流程,給那臺無線電加上電報功能。我已經寫了一個程式讓Hermes能夠傳送單音音訊訊號,能夠用於傳輸莫爾斯電碼。不過為使此方案具有可行性,組員們還需在識別與使用莫爾斯電碼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訓練。
貝絲·約翰森
Ares Ⅲ 系統操作員
[注:]
1、吉利根的救生筏(Gilligan’s Raft):此處“吉利根”應指美劇“Gilligan’s Island”,劇情主要與荒島求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