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幕後團隊原本是屬於娛樂行業最底層的,因為幾乎所有娛樂公司自己養的團隊都剛剛好夠每年計劃內的產量。
只有偶爾計劃外的工作,才會想起外包團隊來。
所以外包團隊一直都是買方市場,供過於求,要看娛樂公司的臉色吃飯。
但是現在一些字變成了賣方市場,供不應求,娛樂公司開始說軟話,加錢了。
這讓他們有一種天上掉餡餅的錯覺,但畢竟人力是有限的,即便給的錢再多,接不了就是接不了。
這個時候,各大公司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
今年以星河,花納天宇為首的大公司早在開年就已經開始拉高產量了。
平時開年第一個季度,最多也就上線公示150部電視劇,但是今年第一季度,已經公示了180部,平均每個月60部,一天2部,其中星河貢獻了30部。
而第二季度才過去半個月,已經公示了70部!其中星河23部,花納天宇20部,而且在內網備案中,星河這個季度已經報備了73部電視劇,花納天宇報備了82部。
光是這兩家,已經完成了以往的產量,如果再加上其他公司,那麼這個季度的電視劇產量,將會直接翻倍!
本來競爭就激烈的電視劇行業,突然產量翻倍,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訊號。
因為使用者的時間有限,而且使用者時長可不只是多看了別人家一集,就可能少看自己家一集的排隊演算法。
同型別的競爭,是淘汰制!
因為市場總量不會有變化,被淘汰就意味著力捧的演員沒有人氣,沒有話題炒作,也就沒有了商業價值,這個淘汰成本對於一些小公司是致命的。
以前產量正常的時候,小公司的電視劇就算再差,也會有一些‘劇荒’的觀眾看一看,只要有幾千個觀眾看,公司就能把資料注水到幾十萬播放量,有了播放量,就能營銷賺錢了。
但是現在行業內卷,觀眾們幾乎是目不暇接的情況下,就不存在劇荒情況,那麼就剩下殘酷的淘汰了。
最後只有剩者為王。
而且影視劇產量的增加,也意味著流量瓜分更加殘酷,本來就沒什麼錢做宣傳的小公司,這下更是死路一條了。
有潛力的藝人苗子搶不到,宣發資源也搶不到,現在連外包團隊都搶不到!
那還玩兒個屁!
許多公司的老闆看清行情後,瞬間就崩潰了。
紛紛痛罵星河,花納天宇這些大公司不給人活路。
於是有些果斷的老闆直接宣佈解散。
有些心存僥倖的老闆選擇裁員,以前娛樂圈的錢好賺,多養幾個人無所謂,一個藝人配幾個助理很正常,現在行業大環境不好,別說助理了,經紀人都要競爭上崗。
一時間,娛樂圈內出現了大量的失業人員,其中基本上都是一些助理,前臺等行政行業,以及一些被公司放棄的藝人。
當一個行業開始大量裁員的時候,意味著這個行業正在走下坡路。
這些被突然裁員的打工人們也很懵,甚至都想不出原因。
行業不景氣的時候,不應該加大投入競爭嗎?直接節流算怎麼回事兒?
同時他們也越發看明白,這個行業啊,也沒想象中那麼安逸,這個時候他們就突然想起來之前一直看不起的星河傳媒了。
星河傳媒的工薪體系一直都是業內的‘笑話’。
固定死工資模式,在娛樂圈這種名利場簡直是離經叛道,幾乎全行業人的共識都是,指望著自家公司的藝人爆火之後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帶他們走上人生巔峰。
星河的工薪體系就相當於直接把所有人走向人生巔峰的路給斬斷了。
雖然說終身制和分配房聽起來很穩定。
但是求穩定,誰會來混娛樂圈啊?
混娛樂圈的不管是坐著明星夢還是小助理,都有一顆飛黃騰達的野心,畢竟這裡有太多一夜暴富的奇蹟了。
但是經歷過現實毒打後,他們忽然意識到,其實穩定也聽好的。
星河傳媒雖然固定工資,但是至少包吃包住有休息時間啊。
於是業內紛紛打聽星河傳媒最近的招聘情況。
星河傳媒在被挖空之後,又一次迎來應聘潮,而且這次應聘的員工素質,和之前完全不一樣。
這些員工雖然大多出自中小型娛樂公司,但是都有豐富的從業經驗以及人脈關係,算是這個行業真正的中堅力量。
雖然這些人大多都是助理崗位出身,但是能夠擔任藝人助理超過兩年時間的,基本上都是全能選手,從藝人日常生活,到工作宣發,粉絲維護,人脈打理甚至運營策略這些人也都會參與。
圈內有名的經紀人或者娛樂公司老闆,基本上都是助理出身。
星河傳媒的藝人雖然不多,但是網紅和主播數量非常多,雖然一直也有招聘運營崗位,但大多數應聘者都是新人,稍微有點兒能力的人,都不會選擇來星河‘打苦工’。
這些人將會直接彌補星河傳媒目前的運營資源的短板。
有了這些擁有運營經驗和意識的新員工,那麼星河整體素質都會上一個臺階,對於星河來說,這些都是真正的人才。
王世風十分感謝這些裁員倒閉公司為星河傳媒輸送人才的善舉。
感恩。
甚至想給他們送錦旗。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是資本膨脹的正常規律,這說明星河已經開始走上正軌了。
當吞噬機器一旦開始,將勢不可擋。
王世風看著眼前的資料表,彷彿已經看到星河傳媒一騎絕塵的時刻。
大夏的亂局至少要持續半年時間,不出意外的話,目前僅存的娛樂公司,最少會倒閉一半。
而星河傳媒那時候的規模,將會令人驚歎。
《暮光2》已經上映兩週了,斬獲全球票房13億美刀,力壓花納出品的《大蝙蝠2》10億美刀票房。
本來這個票房對比沒什麼,但是自從《暮光》版權風波和王世風冰桶挑戰以後,花納和星河在好萊塢就成為了大眾喜聞樂見的公式對手。
只要是能夠硬蹭沾邊的新聞,就絕對會被拿出來調侃一番,當然,輿論主要是站在星河這邊,畢竟星河現在的口碑是‘人類希望’。
而且《大蝙蝠2》和《暮光2》兩個題材都是和蝙蝠相關,更是經常被拿出來調侃。
‘到底誰是真的蝙蝠正統’
這種連帶操作也給《暮光2》增加了許多話題量和票房。
哈維甚至高調猖狂的在各種公開採訪中嘲諷花納,說他們是‘蝙蝠兒子’,而星河是‘蝙蝠爸爸’,更是讓輿論發酵的厲害。
王世風也不得不承認,在引戰和拉仇恨這件事情上,哈維真的很專業。
同時今天也是《仙武·花木蘭》的首映,作為星河在好萊塢出品的第三部特效大片,自然引起了媒體和觀眾們的多方關注。
作為第一部,真是意義上的大夏特效製作電影,王世風和哈維在宣發上花了很多經歷。
首先就是號稱4億美刀的超高製作預算,以及全球最頂級的特效技術和特效效果等大噱頭外。
其次就是各種拉踩好萊塢以往的特效科幻大作,稱好萊塢的編劇思想僵化,對於特效沒有新意,曼威那麼高階的科技,連星球能夠毀滅的人物設定,最後決勝的方法竟然是靠著近身戰鬥。
星河傳媒將告訴好萊塢,什麼叫真正的科幻與仙俠,什麼叫真正的特效技術。
大放厥詞,是一種很好的引戰方式。
這導致《仙武·花木蘭》還沒有上映,就在全球引起了關注,畢竟拉踩了曼威和超人兩大頂級IP,地圖炮羞辱相關粉絲數量超過十億人。
曼威和超人兩大IP如今已經發展近百年時間了,影響著全球漫畫科幻市場四代人認知,這其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無數人等著《仙武·花木蘭》上映後,恨不得拿著顯微鏡進電影院來回擊這些傲慢的大夏人,讓他們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科幻霸主。
因為幾乎算是挑釁了整個西方電影產業,所以也激發起了好萊塢寡頭們的叛逆,他們第一次允許旗下院線給星河排片,光是北美地區,《仙武·花木蘭》的排片量就高達70%,將近4000多家電影院首日放映。
這是頂級好萊塢大片的排片量,以花納為首的寡頭們希望用這種‘公平’的方式,來徹底碾碎星河傳媒的傲慢。
所以《仙武·花木蘭》的預售票房非常高,北美7000W,大夏6000W,高麗東瀛4000W,歐羅巴諸國6000W,其他地區5000W。
全球首映票房2.8億美刀!
直接打破了全球電影首映票房記錄,但是沒有打破北美首日票房記錄。
根據各大電影平臺預測,如果《仙武·花木蘭》沒有口碑崩盤的情況下,很有可能總票房超過30億美刀,成為全球票房冠軍。
同樣,如果口碑崩盤的情況下,那麼《仙武·花木蘭》將會成為全球票房笑柄,很可能總票房不會超過6億美刀,連成本都收不回。
這就是過度炒作的極端性,要麼生,要麼死。
而且《仙武·花木蘭》的極端炒作拉踩兩大IP甚至嘲笑整個西方電影市場,也同樣會造成觀眾帶著挑剔濾鏡去看這部電影。
雖然他們號稱自由開放,但其實比誰都封閉傲慢。
帶著叛逆的情緒,數以萬計的觀眾們走進電影院,觀看《仙武·花木蘭》的首映。
當在電影院聽到陌生的語言時,所有觀眾都下意識的皺起眉。
怎麼回事兒?
為什麼在北美電影院有電影不用英語?
這讓人怎麼看得進去?難道要讓我們看字幕嗎?
古怪生澀的東方語言,還真是刺耳啊。
因為已經習慣了全宇宙都說英語的刻板印象,第一次在自家電影院聽到外國語言。
讓電影開篇就讓很多觀眾產生了牴觸心理。
緊接著水墨畫風背景,以及演員們稀奇古怪的東方面容,搭配完全沒有見過的服裝,妝發造型,再次讓觀眾們產生了認知抗拒。
為什麼東方人不穿長袍?不穿木屐,臉上不擦白膩子?也不是眯眯眼了?
他們想象中熟悉的‘東方’元素一點兒都沒有,這讓他們越發的困惑。
這,真的是東方題材電影?
但是很快,女主夏夢瑤的出現,終於讓觀眾們找到一些熟悉感。
雖然夏夢瑤沒有在好萊塢出道,但是在《暮光》花絮彩蛋中的亮相過於驚豔,還是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
這時候,臉熟的優勢讓不少人心情好了點兒。
儘管陌生的大夏語言生澀刺耳,但是不知道為何,配合著畫面卻讓人有些引人入勝的感覺。
第一段打鬥戲,讓觀眾再次增加了熟悉感,別的不說,大夏功夫他們還是很推崇的。
不過他們不是嘲諷科幻電影用拳頭肉搏解決問題嗎?怎麼自己電影裡全是拳拳到肉的功夫對打?
看的怪讓人熱血沸騰的。
帶著種種吐槽心態的觀眾,在進入第一個大劇情時,終於有了一絲震驚。
大場面!
萬箭齊發的大場面!
當數以萬計,無邊無涯身穿著統一盔甲的軍隊開始射箭的時候,鏡頭表現出的是,鋪天蓋地的羽箭是衝著鏡頭,從觀眾角度來看就是射向他們的,看3D場的觀眾們甚至嚇到尖叫。
雖然3D電影嚇唬觀眾是常態,但基本上都是以怪獸視角,像這種冷兵器,而且是鋪天蓋地的冷兵器攻擊,他們是真的第一次見到。
這種感覺很微妙,但是不得不承認,所有人都心律加速了。
人一旦心率加速,大腦就會聚集更多血液,也就會變得更加專注,一旦開始專注,那麼就會入迷。
遮天蔽日的拋射後,是雙方展示的戰場衝鋒,不計其數的騎兵如同一條黑龍般,撲向敵軍陣營,萬馬奔騰如同地震,烈馬嘶吼如同魔降。
冷兵器血肉橫飛的對撞,讓所有觀眾險些忘記了呼吸。
等到他們回過神時,早就驚出了一身冷汗。
一種從未有過的觀影體驗,讓他們彷彿劫後餘生。
好萊塢電影也有很多經典大場面電影,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震撼和心腸澎湃,而且這種大場面的時間不會太長,最多十幾秒,甚至幾秒幾個鏡頭各種切景。
因為大場面的拍攝成本太高了,即便用特效也太高了。
所以多數大場面就是用幾百甚至上千人來模擬上萬人的場面,那已經足夠讓人震驚了。
但是這部電影的萬人對沖,似乎真的是足工足量的萬人大場面!
人一過萬,無邊無沿。
這是所有觀眾第一次對這個形容有直觀的感受。
而且這樣的大場面,足足有近三分多鐘!
現在他們終於相信,這部號稱全球投資最大的電影,似乎真的沒有摻水。
尤其是懂電影的從業人員,對於剛才那種大場面拍攝更是有直觀的感嘆,那不可能是實景拍攝,因為那麼大規模的拍攝,光是排程就需要一整天的時間,而且拍攝過程中還會有各種風險。
別說一萬人實拍,就算五千人那預算也是個天文數字。
而且如果用特效的話,剛才那一幀,恐怕建模都需要一個百人團隊忙活一個月,更別說動態捕捉,渲染合成了。
這才是真正的燒錢啊,一幀幾十萬那種。
拍個電影而已,何必這麼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