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章 一觸即發

現任的安南實際控制者,第五代鄭氏政權繼任者,西定王鄭祚

去年年初才剛剛繼位不久

和其父親一樣,鄭祚也是一個頗有野心的統治者

他和他父親,一直致力於統一後黎朝和擴張舊土,也就是消滅南面阮氏控制的廣南國,和北面殘餘的莫氏政權。

不過很可惜,他爹在世時,兩個目標都沒有達成

南面的廣南國雖然弱,但也頗有戰鬥力

而北面的莫氏政權,過去其實一直受明廷方面明裡暗裡的保護

明廷對於東南亞的政策,從來就是扶弱抑強,尤其是針對安南、緬甸、瀾滄這三個實力最強的國家。

針對性的扶持了明朝和安南邊境的莫氏、和緬甸邊境的木邦,以及位於瀾滄核心地帶獨立的川壙。

用於制衡東南亞的幾個較大政權

對此,鄭祚又不是傻子,怎麼看不出來?

所以他也一直等待一個時機,能夠越過明廷的干涉,能夠真正滅亡莫氏和廣南,重新完成統一安南的大業,達成他父親未竟的事業。

在歷史上,這個時機是三藩之亂

1677年,鄭柞借清廷擊敗三藩之機再次北伐,攻克高平,徹底摧毀了高平的莫氏政權。

而現在,他卻是提前等到了機會

安南和荷蘭人的接觸,其實幾十年前就有了

之前他爹南征阮氏政權時,就僱傭了一些荷蘭僱傭兵,並裝配了十多門荷蘭火炮。

荷蘭殖民臺灣以後,也與距離不遠的安南多有接觸

現在荷蘭人畫的大餅,對於鄭祚而言還是頗有吸引力的。

一方面,他需要趁機滅亡莫氏政權,另一方面,鄭祚也日漸不滿於明廷對安南經濟和政治的操控。

每年還需要嚮明廷進貢和出售數十萬石糧食,憑空增長了自己的國內財政壓力,怎會心服?

所以,鄭祚在得到荷蘭人的橄欖枝後,雖然還是做出了一番思想鬥爭,但最後還是選擇同意。

至少應該試一試

畢竟這一次同樣願意與安南站在一起的力量不少

緬甸、暹羅、瀾滄、柬埔寨

這幾個都是東南亞的主要國家

聚攏在一塊,還真能湊出個二三十萬大軍來。

安南和明朝的戰爭,並非是第一次了

當初永樂年間,成祖所發動的徵安南之役,號稱動用八十萬大軍,滅亡了當時的大虞政權,並實行了統治。

但可惜好景不長,只是二十多年後,就由於叛亂不斷,再次放棄

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時的越南,戰鬥力還是相當可觀的,至少在東南亞,可以算是“軍事強國”了。

光烈元年,王夫之帶著鄭成功的艦隊,撞開了安南國門

並且逼迫對方簽訂了極不平等的海防港協議

多年來,備受大明的經濟殖民掠奪,成為大明轉嫁通貨膨脹的白銀輸出地,和農副、礦產原材料產地。

鄭祚又豈能心甘?

於是乎,鄭祚秘密派人和緬甸、瀾滄、柬埔寨和暹羅聯絡

各方都有各自的訴求,但所有人都有共同的敵人

緬甸想趁機吞併木邦,乃至染指雲南

而瀾滄也需要吞併川壙

倒是暹羅,倒也沒這麼強烈的利益訴求,在四國當中實力最弱,本來也無心於此,但荷蘭人在暹羅有殖民地,脅迫之下,被迫出兵。

而且荷蘭人也許諾,事後可以幫助對方吞併南面的小國洛坤

最終,經歷兩三月的聯絡,在荷蘭和西班牙人的一力攛掇下

這個臨時的軍事同盟還是達成了。

並且約定,如果事成,緬甸和瀾滄可以瓜分雲南,滇南歸瀾滄,滇西、滇中歸緬甸,安南則獨佔廣西。

至於暹羅,本不與大明接壤,此番雖然出兵,但卻是湊湊熱鬧居多。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受制於他們的小國,也會被脅迫出兵

當然,這麼大的動靜,一開始還能保密,到後面,大明錦衣衛又不是飯桶,立馬就反應過來

再結合葡萄牙和耶穌會提供的情報,馬上猜了個八九不離十

回報南京

不過軍情緊要,第一個得到訊息的還不是南京,而是雲南都督胡一青

過去四年,胡一青都在雲南都督任上專注建立邊防軍體系

這可是大明在南面的唯一一個邊防都督府

按照編制,下轄八個邊防步兵營,一個騎兵營,兩個炮營,兩萬七千員額的常備軍

除了常備軍,還有十個非常備的邊防民兵營,補充完全可以拉出三萬人。

胡一青立馬做出決策

下令動員邊防民兵,並讓常備軍提高警戒

邊防軍體系迅速充實起來,大量民兵快速入伍

員額從原先不到三萬,迅速膨脹到近六萬之眾。

他也是摩拳擦掌,只等著對方動作,或者是上面的旨意,就可以直接動手了。

-------------------------------------

南京接到訊息後,在朱由榔授意下,樞密院迅速拿出策略,下達命令

此戰,除了雲南邊防軍以外,御前左軍、御前中軍各三個師,共七萬人馬也會參與。

加上雲南方面,將近十三萬。

樞密院以為這個數字已經足夠了

甚至都有點多了,比如御前左軍,這次主要是充當預備隊的。

因為樞密院認為,對於雲南和安南、緬甸等地的作戰

人多不是好事,反而容易造成麻煩

雲南邊防軍,基本都是本地士卒,適應環境,可以充當主力

御前中軍調動的三個師,也是以兩廣、湘西、貴州、贛南士卒為主組建的。

就是為了儘可能降低水土不服造成的非戰鬥減員

雖然這個時代,東南亞的開發已經好許多了,但比起內地,還是惡劣得很

所以樞密院最害怕的倒不是東南亞那幫小國軍隊,而是氣候、地形和疾病

當年永樂年間,對安南的統治,只持續了二十餘年,而且屢次平叛,消耗太大,也有大明軍隊水土不服,無法常駐的原因。

朱由榔十分尊重樞密院的意見,還專門要求詢問前線胡一青的意見

他不是隋煬帝,沒有那種為了面子,硬是湊出“百萬大軍”奇妙腦回路。

更不打算搞個啥御駕親征,跑到前線微操,儘可能彙集軍中將帥的建議,匯總出一個具體可執行的方案。

此戰的最高統帥,是由左軍都督劉文秀擔任

但明眼人都知道,劉文秀主要是承擔壓陣和充當預備隊的作用

真正的前線統帥,應該是雲南都督胡一青,和已經開拔至廣西的中軍都督焦璉。

只是這二位的資歷雖然也不算低,但卻尷尬的差不多,誰當主帥都不太合適,所以需要一個資歷足夠的劉文秀來壓陣,溝通指揮。

所以,戰場也就分成了兩個部分,分別是雲南方面對緬甸和瀾滄的戰場,和廣西方面對安南的戰場。

主力自然就是雲南邊防軍和御前中軍

胡一青和焦璉,均是出身於兩廣明軍,從龍很早,是原光復中軍一系出身的嫡系將領。

而且地位、資歷都相當,在軍中都俱有猛將、悍將之名

此番各領大軍,獨立作戰

未免沒有想在軍中人事變革之際,一較高下的意思。

良性的內部競爭,總是能轉變到對外矛盾上去

可憐的緬甸、安南等國,卻成了二人刷經驗的野怪

-------------------------------------

光烈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新年還沒過去多久

安南定西王鄭祚,調集六千餘兵馬,包圍位於海防港的大明專屬自貿區

先是要求提高關稅,從過去屈辱的千分之一,提高到兩成

隨後又要求驅逐大明派出的理藩院參事和通貿署官員

由安南派出官吏管理

駐守港口的明軍和大明官吏當然不讓,雙方對峙數日後,氣氛愈加緊張

很快,第一槍就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