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府,南京城北,幕府山別苑
龍潭院
院子裡的涼亭中,已經年過三十五歲的朱由榔,鬍子是越來越長了,頗有一番中年男人審美品位。
饒有興致的坐在案上,閱讀手中最新的幾份報紙
嗯,主要是《寧報》主編李漁,新連載的小說。
這裡是朱由榔在幕府山的居所,一般每年端午以後,直到九月前,朱由榔和一家子都會搬出皇宮,在此避暑別居。
內閣不時也會過來開御前會議,但今日並沒有
瞿式耜、陳子壯都留在城內,李過外出巡視軍務去了,張同敞正跑到松江府那邊的新工業區搞調研。
幕府山這邊,只留下了一個宰相姜曰廣負責侍從工作。
當然,這些日子朱由榔本人也挺閒的,各項工作都走入正軌,過去那些戰爭歲月中,一直緊繃著神經的他忽然發現,其實很多事情都犯不著他親自去幹......
當然了,也只是現在而已,再過兩個月,年終決算,還有明年的五年總結,又得頭疼。
不過此時的天子,除卻偷閒以外,亦有正經事。
朱由榔桌案對面,一張略低的小書案旁,大明燕王和遼王殿下,正在愁眉苦臉地看著眼前攤開的書卷。
這四年裡,朱由榔又多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但畢竟都還小。
眼前膝下總共四子兩女,其中只有長子朱慈煊、次子朱慈爝進學。
不過朱慈煊進學得早,眼下十二歲的皇長子殿下,已經是中學二年級了,而次子朱慈爝,明年也要升中學了。
大明皇家學堂的學制並不長,小學只有四年(原本只有三年,後來增加一年),中學三年。
一方面是因為教的東西不多,畢竟很多後世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在這個年代,還屬於“科學前沿”,小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基本上就是識字和算數,以及部分通識教育而已,什麼英語之類更是無從談起,學制自然也就不長了。
雖然朝中一直有人上疏要求讓皇長子朱慈煊入主東宮,並且給其配備太子師,但朱由榔向來無視。
他雖然沒有設立太子,但幾乎滿朝上下都知道,朱慈煊就是太子,他也毫不忌諱的經常提到。
這種東西,越早定越好,免得以後起不必要的紛爭。
也正因為如此,朱由榔做為一名父親,反而能夠不太多的帶著其他政治考量,來培養自己的兒女。
“爹,我做完了!”
年方九歲的朱慈爝忽然喊道,隨即放下手中筆墨,將書卷遞給正在一旁看閒書的朱由榔。
嗯,皇帝陛下也得履行家長職責啊,比如輔導功課......
當然,這也算兩位小皇子的幸運了,畢竟在這個時代,大概還沒有人的數學、物理造詣可以和朱由榔相提並論。
翰林院正式成為最高學術機構以後,格物院那些個站在大明學術金字塔頂端的人才們,隔三差五都得跑到幕府山和宮中去“聆聽聖訓”。
這也是朱由榔平時消遣時間的方法之一,看著方以智、薛鳳祚等等這個時代最聰明的大腦,在自己面前跟個小學生一樣,朱由榔還是有種莫名滿足感的。
以至於方以智等人也常常感嘆
“陛下天縱之才,非凡夫所能及耳!”
老子會偏微分方程、複變函式,還有誰會?
當然了,到底是不是天縱之才,只有朱由榔自己清楚,也感謝兩本“武林秘籍”,一本叫《高等數學》,一本叫《大學物理》......
不過,這種獨孤求敗的“江湖地位”大概也持續不了多少年了,至少眼前朱由榔就遇到了一個未來有力競爭者。
檢查作業的皇帝陛下,只覺得有些懷疑眼前這九歲的小子是不是自己的種了。
怎麼這麼能卷?
相較於老大朱慈煊一向活潑開朗的性子,老二朱慈爝則頗有些理工宅男的潛質......
年僅九歲的朱慈爝,已經小學四年級了,而眼前,他給朱由榔檢查的作業,是和他哥一模一樣的中學二年級的代數幾何題.......
後面比老二空長三歲,還在奮筆疾書的燕王殿下,看著自家弟弟屁顛屁顛的背影,以及自己面前才寫完一半的作業,已經習以為常了。
朱由榔一目十行,掃完自己二兒子的作業
嗯,基本沒問題
這小子從記事起,對數學就特別感興趣,一開始是纏著他媽,後來又纏著朱由榔,朱由榔嫌麻煩,便也打發進學堂唸書去了。
結果小學算數那點內容,哪裡經得起他折騰,便在朱由榔允許之下,時常跑到中學旁聽。
最多明年,估計中學也不夠他學的了。
但朱由榔還是壓著不讓跳級,腦袋聰明是一回事,作為父親,他還是明白,人總歸是要綜合發展的,後世很多“天才少年”,最後都容易有性格缺陷。
當然,課餘時間,朱由榔還是經常帶著只有九歲的朱慈爝,在翰林院走動,讓年幼的皇次子殿下,接觸大明頂尖的知識群體。
對於子女的教育,朱由榔一方面儘可能的讓他們能夠擁有正常人生,而不是像過去那些天家帝胄,要麼捲進權力旋渦裡喪失人性,要麼一輩子鎖在住朱門大院養成豬。
故而他對朱慈爝能有這樣的興趣,還是很鼓勵的
“行了,去吧!”
朱由榔看完,便對兒子揮揮手
小老二聽聞此言,自然是連忙歡欣回桌邊收拾筆墨
老大燕王殿下看著弟弟可以跑路,不禁眼巴巴的望向大明皇帝陛下
朱由榔不禁氣笑
“得,明天早上記得回來寫完!”
兩兄弟之所以這麼急,也是有緣故的。
年前欽天監正式被併入翰林院,翰林院天文所成立,在紫金山建立了欽天觀測臺,並製作了大明第一副天文望遠鏡。
朱由榔很是好奇,後來也獻給了天子一臺,不過朱由榔看了會兒,覺得比自己想象中差距還是蠻大的,也一直沒怎麼用。
倒是兩個小子,每天愛不釋手
現在正是夏季,又是下午,過不了多久,便是最適合觀測的時候,兩小傢伙已經耐不住了。
朱由榔看著兩小子遠去背影,搖了搖頭,打算去太后院子那邊請安。
正在此時,院外卻突然傳來一陣急促腳步聲
“陛下,緊急軍情!”
朱由榔抬頭,卻是隨侍的中書郎中夏完淳,看起來也是剛剛急忙跑過來,氣喘吁吁。
不禁皺眉問道
“哪裡遞過來的?”
“福建!”
聽到這個名字,朱由榔心中便已經有所猜測了
上前接過信函,拆開看了幾眼,就立即對夏完淳正色道
“召在京內閣學士來幕府山問對!”
“還有樞密使現在在哪?”
夏完淳回應
“李樞密此時應該在江北巡視御前中軍演習”
前年,光復七軍正式更名為御前七軍,而原本的御前兵衛司則改名為殿前兵衛司。
李定國這個“光復大都督府同知”,也正式更名為御前兵馬大都督府同知。
大明的軍事系統從此分為三個部分,邊防都督府的邊防軍,御前軍,和各省份都司的後備民兵。
其中,御前軍是純募軍,由財政供養的野戰部隊,都司民兵由本省的都指揮使負責農閒訓練,戰時重組。
邊防軍則比較特殊,算是軍民一體,既有民兵,也有募軍,募軍精銳為骨幹,民兵為補充。
故而邊防省份,如陝西、山西等都司長官稱為都督,而內陸如河南、湖廣等都司,卻只是指揮使。
朱由榔頷首道
“派人通知他也儘快過來議事”
“還有,樞密院海軍署的陳舉,海軍兵學苑的鄭芝龍,也一起過來。”
夏完淳連忙應聲,而後有些好奇問道
“陛下,這是海軍那邊......”
中書署相當於天子的秘書處,天天接觸機密檔案,夏完淳這幾年都一直在朱由榔身邊侍從,關係頗為親近
朱由榔便嘆道
“嗯,臺灣那邊的事情,荷蘭人又開始作死了。”
夏完淳不太懂“作死”是什麼意思,但聽著也不像個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