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章 功臣

李定國一時無言

因為對方說得的確不假,況且,其實郭子儀雖然為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但當時和他相似地位的人不少,比如李光弼、僕固懷恩等,都具有大功,而且都是異姓王。

但下場卻都不怎麼好,大寧郡王僕固懷恩,滿門忠烈,為了平定叛亂,族中先後戰死子弟達四十餘人,還將自己兩個親女兒遠嫁回鶻,從而換取回鶻對唐廷的支援,後來卻因為被唐代宗猜忌,被逼造反。

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的臨淮郡王李光弼,晚年為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所讒,擁兵不朝,聲名受損,因此愧恨成疾,最終於廣德二年在徐州含恨病逝。

有意思的是,李光弼的諡號,叫做“武穆”。

只有郭子儀,一方面因為年紀最長,平定叛亂後已經六十多歲了,另一方面,唐廷也需要一個夠格的將領來鎮住那些尚在蠢蠢欲動的各路藩鎮,才得以保全。

那說客見李定國無言以對,又道

“小人知道,以大王為人,絕不肯輕易做反叛之事,但大王豈不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郭子儀之所以能善終,那是因為當時河北藩鎮尚還有反覆,唐廷急需借其軍略而已。徐達為何能被一直倚重?那是因為北元尚在,還需其鎮守薊遼。”

“今日大王何不遲緩幾日進兵,天津方面,我兩黃旗將士已經嚴陣以待,憑藉城池,大王幾日之內也拿不下,不如做個雙贏的買賣。”

“何謂雙贏?”

“大王可以天津之事為由,暫緩進兵,而我朝廷宗室得以出關喘息,屆時,我大清在北,明廷便不得不倚重於大王,如郭、徐舊事,大王自然可以高枕無憂,坐享富貴,而我廷亦可得以喘息,保全宗族,此何不謂兩全?”

李定國冷麵皺眉

“這是要我養寇自重?你難道不知,清虜與我有弒父之仇嗎?”

那說客卻也是不懼,直接正視對方道

“那大王莫非是忘記了,昔日農民軍,對明廷,何嘗不是血海深仇?”

“自闖王、八大王起兵以來,殺過多少明廷宗室?士族大門?昔日他們陷於危難,不得不借助大王之力,可以不談,那日後呢?天下平定之後呢?”

“光烈天子可以不在乎,那些個宰相士大夫也不在乎嗎?大王今年不過三十,古來此等年紀,建節便已不易,何況封王?堯山、軍山以後,便已戰功彪炳,天下無出所右,現在再光復北京!敢問屆時天子當以何勳位相贈?”

“僕固懷恩為唐廷滿門忠烈,尚且受猜忌至此,大王叛軍出身,又當如何!”

“只怕是人言可畏,周公尚且需避嫌,功高震主,說句不好聽的,若是日後天子有個三長兩短,難道放心留大王一人在世嗎!”

此言一出,就連之前還在側十分激憤,準備拿下此人的親衛統領王璽,都有些愕然了

可謂字字誅心

就像鋼刀般,插在人的心上。

正如范文程之前考慮的那樣,這從來就不是什麼陰謀,而是妥妥的陽謀。

所謂陽謀,就是利用對方本來就存在的矛盾,借題發揮,讓人無法適應。

明軍,或者說明廷中,本來就存在的巨大隱患是什麼,就是李定國、李過這些昔日闖、西舊將們的尷尬地位。

說到底,他們是在鳳陽毀過皇陵,殺過宗室藩王,甚至逼死過天子的!

在宗法禮教之中,本就是大逆不道之人,那些個正經出身的文武大臣,江南士人們,嘴上不說,但心中也是另眼相待。

這層隔閡,不是朱由榔一人說沒有,便會消失的。

以前倒也罷了,天子也好,朝廷也罷,大家都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命懸一線,走一步算一步,哪有時間考慮這些有的沒的?

可現在不一樣了

天下馬上就要平定了,十幾萬得勝之師,再往北不過二百里,十幾日的功夫,勝利便唾手可得!

過去,朝廷還要打仗,還要北伐,就還需要這些人賣命,那日後呢?

一個安穩下來的朝廷,一個太平盛世,真的放心一幫子曾經的叛軍流寇,繼續掌握兵權嗎?

就算朱由榔無條件信任,那其他人呢?朱由榔的兒子呢?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誰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賭?

李過也就罷了,現在都五十多歲了,最多在幹七八年,就得退居二線。

而你李定國還那麼年輕,三十出頭,就已經是軍中第一人,在堯山、軍山兩次決定朝廷命運的決戰中,都居功至偉,徐州一戰,又砥定北伐勝局,受封為王,西軍的舊部故將,遍及上下。

現在馬上就要光復北京,功勳地位,無人能出其右!如此功勞,別說在此時,就是放在歷史當中,那都是罕見的,連在相州吃過大敗仗的郭子儀都沒法比。

李定國沉默了

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說服自己。

他不是不信任天子,可很多事情,不是隻憑皇帝的心意就能決定的。

再說了,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劉邦當年對韓信不好嗎?

當年吳越之爭,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二十年,終於復國雪恨,何嘗不是禮賢下士,如履薄冰?

可事成之後,功臣范蠡卻主動辭官,還寫信告訴同為功臣的文種,建議他一起歸隱,是怎麼說的?

“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富貴。”

後來文種果然被逼自殺

這令人窒息的沉默過了不知良久,就連一旁的王璽,都快被對方說動了,他原本就是李定國的鐵桿親信,這條命都是被對方撿來的,自然要為自家王爺著想。

李定國忽然出聲

“王璽”

“末將在!”

王璽當即應聲,那說客還以為自己成功了,大鬆一口氣

“把這廝拖下去砍了,祭旗!並派人傳令各師諸將,韃子在天津佈置的,必是疑兵!偽廷這是打算趁機從北邊跑路。”

“讓全軍騎兵脫離大隊,立即北上,不必顧這邊形勢,一定要搶佔居庸關,鎖死關內門戶!”

王璽直接愣住,一時不知該如何動作

李定國厲聲道

“還不執行命令!”

那說客瞬時間就被從天堂打入地獄,大聲疾呼

“大王!豈不聞韓信、岳飛舊事乎?前車之鑑,前車之鑑啊......”

李定國依舊冷著臉,毫無動作

王璽不敢違令,只得招呼門外衛士,將其人拖出帳外,數息之後,一聲慘叫,便歸於沉靜。

身上沾了些血汙的王璽重新入內,見李定國只是在案前,無言獨坐良久,不知在想些什麼

出聲道

“王爺,這廝雖然可惡,可他說的......不無道理啊......”

李定國冷冷瞥了對方一眼

“你也想祭旗了?”

王璽跪地

“末將這條命本就是王爺給的,王爺若想收回去,末將絕無二話!可王爺,眼看著仗就要打完了,現在已經不是以前那般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時候了,王爺也許為自己著想啊!”

李定國聞言,方才長嘆一聲,頗有些寥落的坐在案邊,喃喃道

“無論如何,我李定國,絕不為此不齒之事。”

“至於日後,那就日後再說吧......”

不過,李定國也好,清廷也好,都不知道的是,就在此事發生後的當晚,就已經有軍中安插的錦衣衛內視司獲知詳情,並飛速向後方傳遞......

-------------------------------------

天津往南千里之外的濟南府,朱由榔行在前日才剛剛抵達。

城外處於泰山西北的靈巖寺中,在城中憋不住的朱由榔,帶著王夫之幾人在此閒遊。

一名御前司將佐忽然入內,帶來了一份密封的急遞。

朱由榔當著王夫之的面,便拆開檢視,良久之後,忽然嗤笑道

“多爾袞這是黔驢技窮了。”

言罷,毫不在意的將之傳與王夫之

“而農不妨也看看”

王夫之看過後,卻是沒朱由榔這般好心情,越看心情越沉重。

“陛下,這未必不是一個隱憂啊......”

朱由榔輕輕頷首,又緩緩搖頭嘆道

“這幾日我其實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王夫之連忙勸道

“陛下,武威郡王忠心......”

“寧宇不會負朕,我擔心的不是這個。”

王夫之有些疑惑

朱由榔緩緩道

“朕只是在想,該怎麼才能保全寧宇、赤心他們,雖然過去這些年,我一力壓制,但朝中還是不乏對他們的偏見,當年在龍場驛,朕是發過誓的,‘只無背民叛國之舉,此生絕不相負!’寧宇年紀與我相仿,無論如何,哪怕朕先走了,也得保住他們此生安穩,不為朝中小人所傷。”

王夫之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而農,等會兒讓謝穎幫我擬一份中旨,連帶著幾樣物事送到北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