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章 支撐發動機的支架開始劇烈振動

儘管藉助高精度機械臂的操作,但張啟仍需花費相當的時間去打磨每一片葉片。“這個葉片竟然輕得如此,卻又能承受高壓和高溫環境?這樣來看,其推進力比重估計會超出原本預期很多!”專注致志做葉子,在將其置於手中後,張啟感覺到葉片比預料中輕了大約三成。

飛機發動機的推進力比,除了依靠發動機本身的推力,另一個重要的指標便是……引擎自身的重量。葉片在整臺發動機裡佔有相當的份量。換句話說,若能減輕三成分量,整個引擎的重量也會明顯減小,對應的推進力比重會進一步提升!!再次向伏地仙大大以及尾號0776大人的月票致敬,感謝所有追讀和點讚的書友們!這份成果真讓我驚訝!

“這片合金的實際效果比我想象中還要優秀。”張啟暗中感慨。當初看到設計時,他已經對合金效能感到驚奇不已。如今重量還如此之輕,簡直是出類拔萃!不愧是出自於系統的超卓產物。

享受了一段愉快的思緒,張啟立即投入工作狀態。因為總共需要72片葉片,而他自已已耗費一個小時製造出一片。不分晝夜持續生產,全程無休的話,也需要足足七十二個小時才能做完全部的活計。之後還需對渦輪和外型進行微調最佳化。

這時,他覺得僅僅是一週時間似乎略顯不夠。

……在連續不斷的煉製、塑造、穿孔、塗裝陶瓷工藝後,張啟整整五日裡都是相同的步驟。

俗語云“熟能生巧”,隨著技藝不斷精進,製作後續零件所需時間自然也大幅度縮減。完成葉片之後,張啟面臨的重點轉向下一個部件——渦輪。

在航空引擎中,渦輪作為至關重要的元件,主要用於增強空氣的壓縮程度、提溫,從而促進燃燒室內燃料的燃燒效果,進一步加強發動機的動力輸出。對這一環節他以前並不是太清楚。

但在查閱過相關資料之後,張啟不禁對系統提供的解決方案感到愕然。通常而言,衡量渦輪效能的主要引數是增壓比,它與葉尖的切向速度關聯緊密。目前現役的飛機引擎,單級渦輪的切向速度大約保持在400-500米每秒,單次增壓比達到2.8;二級則是4.0,而最先進渦輪則可能逼近6.5。

然而系統給出的設計竟然包含了四級渦輪!不僅如此,葉片上的葉尖切向速度已突破700米每秒!以此計算,增壓比將達到恐怖的9.1!遠超當前市面上所有渦輪機。

最嚇人的是,這僅是初步設想,系統還提供了其他引數最佳化的建議,包括降低了渦輪葉面的旋轉和展開係數,增加了密集度,意味著它能夠提升的增壓比還會更多。

“沒有完整的設計圖紙,根據這些內容進行推算和編寫,至少能產出好幾篇科研論文。要是運氣好的話,也許還能被頂級期刊接收。不過這真是太可惜了。”研讀完設計方案,張啟輕輕嘆息。論文顯然是沒法發表了,這種技術涉及國家安全,必須牢牢把握在國內。科學確實沒有國界這一說法,在現實中早就已被證實是個假命題,落後或過時的技術可以公之於眾,頂尖的技術,則必須掌握在國內手中。

“啟動,繼續前進!”

張啟稍事調整,繼續操作高精度機械手臂投入到工作中。在勞作間隙,他會放下工作學習些發動機知識,防止真有人提問時自已一無所知,顯得不專業。

基礎知識不可或缺。

與葉片改造相比,渦輪增壓器改造更為簡單輕鬆。

忙碌一天,張啟的改裝便告完成。

“開始組裝,看看它的表現!!”

充滿期待。

渦輪和葉片改造完畢,整個改件過程就接近完成。

但組裝並不易,需精細處理。首先拆除原有的葉片,然後安裝改過的新葉片。稍一不慎,都可能毀於一旦。

此外,渦輪解裝也頗費周折。

對張啟來說,這一切只是小難題。

有了精確機械臂輔助,僅需一個多小時,所有安裝就已完成。眼前逐漸展現出一臺經過改動的奔發動機。

雖然其餘部件仍保留著粗糙本色,但改造過的葉輪和渦輪散發的藝術美感卻別有韻味。

“帶著這份特別,或許也能吸引眼球......”

張啟臉上浮現出複雜的神情。

從儲藏室拿出油桶,慢慢倒入發動機油箱,裝至八成滿後,將發動機構固定於穩固的架子上,並接入測速儀器進行監測。

深思後,他又額外新增了幾根鋼纜加固。

即使是個小型航空發動機,動力輸出理論上有限,但經過系統改造,誰知道呢?小心駛得萬年船。

一切準備妥當,仔細檢查無誤後,張啟按下一個開關,訊號傳向發動機,發出嗡鳴之聲。

(原文可能漏了個標點符號)

嗡...嗡...

葉片逐漸加速,接著是越來越強勁。

砰!

尾端散發熱浪,衝擊地面,掀起漫天塵土。本已穩定的支撐架開始輕微晃動。

隨著資料在儀器螢幕上變動,張啟默默地心算。

“兩千公斤力每平方米!”

“五千公斤力每平方米!”

“八千公斤力每平方米!”

“一萬公斤力每平方米!”

“一萬五千公斤力每平方米!”

......

支撐發動機的支架開始劇烈振動。

“如果不是提前增加了鋼索,此刻後果不堪設想......” 張啟暗自慶幸,同時心頭湧起一股激動之情。

他在估計中已經儘量往高的標準考慮,然而眼前的結果依然令他感到震撼!

要知道,市面上頂尖發動機的推進力與重量之比也不過達到12左右。而現在,經他的計算,這款發動機已高達15!

但這還不是最驚人處。

最關鍵的是這還是未進行深度改版——僅針對燃燒室和供氣管路做了五分之二的最佳化。如果全面改動,

這個提升...

光一想就讓張啟頭皮發緊。

不得不稱讚系統的威力。

做好記錄,張啟急忙暫停發動機執行。

並非他貪圖更多力量,而是單純覺得鋼纜承載的已超過極限。

與此同時,手機簡訊提醒。

[李昊磊發來的資訊:叔叔,那個專案進展怎樣?]

看到訊息,張啟一時有些發怔,嘴角微微抽動。

他突然想到距離比賽只剩下兩天。

這個傢伙...\"

第47章 搖了搖頭,張起隨手指了張圖片發過去:“勉強算滿意,只是外觀還需加工,預計明日下午就能弄好。”【這車殘存的野性美真是耐人尋味,不過手藝依舊精湛。既然如此,那就交給叔叔了,明天下午來取吧。】【行!】張起留意到李昊磊沒有再跟訊息過來,只好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這傢伙……對於改裝後的效能,連問都不問,簡直像是以前做功課一樣死板。”另一邊的李昊磊沉浸在一把“九九刀”的快樂裡。他已經看過那張圖片,只是做了點小修繕,並非張起的典型風格。但他認為留給張啟的時間有些緊張:“只有七天……”通常張起行事靠譜,只要沒說存在瑕疵,都能達標。況且,他還並不指望得到……“看起來一切都在可控制之中!有必要問那麼多嗎?”“有林叔叔出面搞定這件事就好!”他們的宿舍裡常喊這麼一句話。第48章 在從雲端嶺前往楓江市的一列列車商務艙內,一位約五十歲的中年男士有些怔怔地看著外面疾馳而過的景色。“真沒想到,關鍵的技術革新竟源自於一名年輕開發者。”他將眼神收回來,停留在手中的檔案上。上面記錄的就是張起的資料。白雲峰,神經科學技術及腦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專家,專注於腦機介面的探究,這個發現有望讓癱瘓者藉助機器復原運動能力。這將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壯舉!不過眼下這項研究還處在初步階段,真正連線大腦與機械的道路依然遙遠!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解讀腦電波。不久前,楓江市交付的新型測謊儀首次解析了部分腦電波,即實現生物電波的共振。雖然這還是個初步成果,但對於他們團隊而言卻具有標誌性意義。最讓他驚奇的是…這款儀器竟由一剛畢業不到兩年的青年製造。太不可思議了!但這其實也可以解釋,很多突破往往是基於當前的知識體系,然後大膽假設,謹慎實踐,有時純粹憑的是機遇。按照資料所述,張起在這個領域進行了很長時間的研究。也許他恰好找準了正確方向,才有瞭如今的成就。白雲峰此行目的就是邀請張起加入他的研究所。科學研究裡存在著無數難以預知的變數,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眼力和機遇。並且,張起的編碼技巧無人能敵,他在測謊器涉及的演算法中展現出了超出研究所界限的能力。這類傑出人才,他絕對不能錯過。“有林教授出頭支援這事,進展應當順遂。對了,已經和老友林教授四年半未見了。”白雲峰低聲咕噥著。招攬人才並非強求之物,即使身為行業專家,但他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些許敏感內容,因此他不便於直接接觸張起。為穩妥計,白雲峰找到了過去的同學——林成棟。“成棟兄,被譽為‘黃河學者’的你在本地可謂聲名遠揚。”作為畢業於楓江市機械設計專業的張啟來說,他有很大的機率與這位老友會有所交際。

有了林成棟出馬,問題似乎輕鬆許多。

高鐵穩穩地駛進了月臺。

林成棟早已等在月臺上。

白雲峰一下車,林成棟便熱情迎接:“少見的大忙人,總算能見到你了!”

“誰更忙,別告訴我上次我在江楓市路過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還好意思這麼說我!”白雲峰針鋒相對毫不留情。

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才只有和林成棟相處才會如此放肆交談。

“那時候不是正處於實驗的關鍵時期嗎,你又不是不瞭解……對了,你怎麼過來這裡?”林成棟轉移了話題。

白雲峰嘴角輕輕一抽:“老林啊,前天我給你打電話你認真聽了沒有?”

“咳咳,那時候正忙於實驗,沒顧上。”

林成棟輕聲乾咳,遮掩些許難堪。

白雲峰並未就此深究,反而是認真地說:“來找個人,叫張啟的。他的一個小發現,令我們研究突破了重要階段。我想明年就可以達到首期目標。”

“達到首期目標?”林成棟驚訝地挑眉。儘管白雲峰主攻的方向不同,但他多少有所瞭解。以往他們預想的目標可能得五年後才有眉目,可現在老白卻言之鑿鑿地說明年可以完成,幾乎是確信無疑的樣子。

這個叫張啟的年輕人顯然不容小覷。

然後,他似有所憶起:“張啟?我對這個名字沒印象耶。”

在這個城市裡,即使對他這位著名學者來說,不認識的人他也曾略有耳聞。但對張啟這個名字,他毫無印象。

白雲峰淡淡一笑:“一個只有二十四歲的小夥子,你怎能聽說過。”

林成棟微微張口,不知該作何回應。他的反應有些遲鈍,不確定老同學是否開玩笑。年僅二十四歲?未免太超乎常規了!

“我這是說著正經話,還想拉你幫忙去站臺找這個人呢!我想將張啟招到咱們研究所。”意識到林成棟心中的想法,白雲峰補充了一句。

“真是好運氣!”

林成棟一臉驚訝繼而帶點兒羨慕,暗自感慨。他從未想到,老白的研究竟能透過如此奇妙的方式取得重大躍升。

“呵呵,對了,你那邊進行得如何了?那個科研專案最近可是很引人注目的。”白雲峰關心地問道。

林成棟專攻航天發動機,那是華國的重點專案。

“的確有所進步,不過感覺和國外同行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人家的推重比已經達到了11,我們目前只是10。而且葉片的高壓耐受性和高溫抗性還需加強。”林成棟遺憾地嘆了口氣,“我們的團隊一直在反推分析國外葉片的合金結構,好像快要摸索出頭緒,但仍有些差距。”

他真的很羨慕白雲峰能有這樣的機遇:“真羨慕你能碰到這樣一個出色的年輕研究員。如果能在我這裡遇上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