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以後,吳林華便被候方域硬拉著來到媚香樓。來到媚香樓後,侯方域與李香君雙雙拜謝吳林華的贈銀贖身之恩,吳林華哪裡敢當,忙扶起二人,說道:“賢伉儷不必如此,古人云:‘只羨鴛鴦不羨仙’,二位實乃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我能成人之美,實在是我的榮幸,二位不必多禮,若是想謝我,不如就請我喝喜酒吧。”
李香君與侯方域在廂房中擺下酒宴款待吳林華。吳林華便也不客氣,大大方方坐了下來,吃起了這六萬兩銀子換來的“高價飯”。
吳林華與侯方域一邊你一杯我一盞的喝著陳年的女兒紅,一邊欣賞著李香君的甜美歌喉,很快兩人都醉了,既是醉在酒中,也是醉在歌中。
吳林華邊跟著歌搖頭晃腦,邊尋思著:唱的真好,人美歌也美,不愧是‘秦淮八豔’之一,侯方域這下發了。咦,我怎麼這麼笨呢?我府中不也有個‘八豔’之一嗎?對了,回去以後我就讓芳兒也給我唱歌,唱什麼呢?對了,就唱《圓圓曲》吧,不僅讓芳兒唱,還要讓莎莎也唱,還要讓全天下的美女唱。不過這《圓圓曲》是吳偉業吳梅村才子寫的,他現在應該還沒有寫出來吧,應該不會說我剽竊吧?!
吳林華醉醺醺的回到府中,摟著二女吐了一身,二女強忍著噁心替吳林華擦洗乾淨,才服侍他睡下,這一覺吳林華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渾然忘記了要聽美女唱歌的事。
第二天一早,吳林華早早的醒了,聽到外邊更夫的報更的棒響,才知道剛剛到寅時,他伸出兩隻怪手,向身邊的二女摸去,二女很快便被他弄醒,直叫“相公不要”,吳林華笑道:“‘不要’便是‘要’,‘要’便是‘不要’。”
二女迷糊中忙改口大道:“相公要。”
吳林華見計已售出,更是得意,說道:“二位夫人之命怎敢不從,在下捨命陪美女,豁出去了!” 說完翻身便將二女壓在身下。
與二女行完周公之禮,吳林華生龍活虎的跳下床來,跑到院子中準備活動一下筋骨。來到院子中卻看見洪熙官正在練拳,吳林華問道:“洪兄如此用功,天天比我起的還早,世玉呢?怎麼不見他來練功呢?”
洪熙官答道:“他還在睡懶覺呢,我喊不醒他,昨夜他與莫不計出去鬼混,半夜才回來,莫不計更厲害,現在還沒回來。”
吳林華跟著洪熙官練了幾個花架子,還是覺得這武功不如槍好使,便停下不練了,站在一旁看洪熙官練。看來看去也看不出什麼門道,想想已不早了,便打了個招呼吃早飯去了。
今天的朝堂上並沒有什麼新鮮的,只是順天府尹和高起潛稟報說經過一天的努力,抓獲細作嫌疑人等七百多人,正在一一核實云云。
退朝之後,吳林華二話不說直奔工部,在幾個工部官員的陪同下參觀工部的兵器作坊。來到作坊,只見數百名工匠正熱火朝天的幹著手頭的活,作坊雖說不上現代化,但也分工細緻,鐵匠、木匠、銅匠各司其職,一絲不苟,叮叮噹噹的敲擊聲震得耳朵“嗡嗡”直響。這裡既做冷兵器也做火器,有的人正在打刀身,有的人正在安裝刀柄,有的人則在磨刀,吳林華對冷兵器不感興趣,他徑直走到一個高大的木製架子旁,架子上下正有幾個工匠忙碌著,一根筆直的鐵管立在架子中,一個鑽頭正從架子上伸展到鐵管的上頭,幾個工匠正手搖手柄,透過幾個木製齒輪轉動鑽頭,隨著鑽頭的深入,一絲絲的鐵屑正從鐵管上頭冒出,一看便知是在製作槍管。
木架子的旁邊更多的工匠正忙碌著,有的正在準備原料,有的在組裝槍身,有的則在安裝被稱為“鳥嘴”的火繩鉤。吳林華大開眼界,他以前只在書上見過一些圖片,這次卻是身臨其境。吳林華拿起一杆做好的火繩槍,扣了扣扳機,只見那火繩鉤隨之俯仰自如,可謂巧奪天工,但他對這種點火方式並不滿意,他決定對其進行改進。
吳林華使人叫來工匠的頭兒,問道:“你們可會做用火石打火的燧發槍?”
那工匠答道:“小人十五歲進作坊,從來都是做火繩點火的火銃,不知道何為燧發槍。”
吳林華道:“不要緊,我畫給你看。” 說完便讓人取來紙筆,在紙上畫了個歐洲前裝燧發槍的草圖,並畫了個槍機結構的放大圖。畫完後說道:“其實此槍並不難做,關鍵是槍機上的彈簧,彈簧你知道是什麼吧?”
那人茫然的搖了搖頭,吳林華愣了愣,說實話,他也不知道彈簧為什麼會有彈性,大概是和鐵中碳含量的多少有關吧。吳林華只得說道:“你拿根鐵絲來。”
那人去而復返,拿來一根麵條粗細的鐵絲。吳林華將其盤成彈簧樣,說道:“彈簧的樣子就是這樣了,可大可小,可長可短,但將其壓縮後,鬆開手它又能恢復原樣,就像這樣。”
吳林華邊說邊比畫著,又說了幾遍,那工匠終於明白了,說道:“大人這麼一說,小人就想起來了,以前小人曾煉出過這樣的鐵片,彎過來一鬆手它就彈回去了,本以為是廢品,現在看來也有用處,待小人照著上回的方法再試一次,看看能不能煉出彈簧來。”
吳林華滿意的點了點頭,鼓勵了幾句,待那人走後,他又問隨行官員哪裡在造大炮,但那幾名官員的回答卻出乎吳林華的意料,那官員道:“回侯爺,以前制炮均在北方,因為北方有鐵有煤,制炮方便,南方所用大炮也多是從北方運來的,北方淪陷後,南方大炮來源已斷,一時又找不到鐵和煤,故而現在並未制炮,軍中所用的大炮均是以前留下來的。”
吳林華一聽便著急起來,心想:光有火槍還不夠,必須要有大炮,起碼攻城和海戰是離不開大炮的。於是說道:“這不行,必須立即恢復鑄炮,不能因為沒有鐵和煤就不鑄炮,沒有鐵礦就向民間收集鐵器,沒有煤就用木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吳林華慷慨激昂的說著,官員們則低著頭聆聽著上司的諄諄教誨,不時的點頭哈腰,連聲稱是。
吳林華回到府中,侯方域卻已等他多時,吳林華問道:“侯兄所來何事?”
侯方域喜滋滋的說道:“家父已然同意我與香君的婚事,我是來請侯爺喝喜酒的。”
吳林華道:“啊!恭喜,恭喜。不知何時迎娶?”
侯方域道:“就在今晚,免得夜長夢多。”
吳林華奇道:“晚上迎親?這事新鮮。”
侯方域道:“侯爺長居海外,不知中原規矩。香君原屬樂籍,這樂籍女子若要從良,則必須是晚上迎娶。”
吳林華恍然大悟。當晚,吳林華便帶著幾個府中太監,抬了一箱白花花的銀子,去侯府道賀。到得侯府,方知侯方域尚未將新娘子迎回,前來賀喜的眾人均在府中等候。吳林華到了府中,不停的與熟人打招呼,他發現今天來的人多是侯方域的好友與復社中人,自然也少不了像他這樣的朝中官員,只是品級較低,只有自已的官兒最大,那些平日與侯方域同朝為官的老臣則一個也沒來,只是派人送來了賀禮。
來的復社眾人中,有不少吳林華的舊相識,方以智、冒襄、陳貞慧、陳子龍、黃淳耀、吳偉業都曾與吳林華一起喝過酒,不等他打招呼,眾人就圍上來,你一言我一語的贊他仗義疏財,成全了一對佳偶。
吳林華連連謙讓,只說:“應該的,應該的。”
吳偉業道:“侯爺不必謙讓,像侯爺這樣仗義疏財的豪傑之士我等只在書上見過,一次就拿出了六萬兩銀子資助朝宗,更為難得的是沒有任何條件,侯爺真是讓我等開了眼界,我等今日方知世上真有豪傑之士。想當初那奸賊馬世英也曾想拉攏朝宗,也欲資助朝宗,但朝宗鄙視其人,並不領情,那馬賊一怒之下想出一條毒計,欲將香君小姐送入宮中,活活拆散這對璧人,若非侯爺出手拿下那昏君偽福王,只怕馬賊毒計已然得逞。” 說完無限感慨的搖了搖頭。
這時冒襄插嘴道:“也幸虧侯爺出手,不然大明江山危矣。那偽福王被馬賊扶植登基後,不理政事,一心沉迷於女色之中,為了更好的御女,他還派人四處為他捕捉蟾蜍,以便製作春藥,那些太監打著為天子捉蟾蜍的幌子四處敲詐勒索,搞得民怨沸騰,東土囂然,民間更因此而戲稱偽福王是‘蝦蟆天子’。”
眾人聽後哈哈大笑,冒襄接著道:“反觀當今天子,真正是勵精圖治,登基伊始就宣佈停查‘順案’,平反冤獄,使得天下歸心,前日又下詔停徵‘三餉’之中用於剿賊的‘剿餉’,更是順應民心之舉,如此假以時日的話,大明中興指日可待。”
眾人紛紛附和,都說當今天子英明。
吳林華卻搖了搖頭道:“任何事物有盛必有衰,王朝也是一樣,想那漢朝雖有過光武中興,但一百多年後就又陷入黃巾之亂,接著便是三國,後來又是‘五胡亂華’這一亂就亂了差不多四百年,這些年裡炎黃子孫顛沛流離、慘遭殺戮,胡兒胡馬卻中原,畜牧業險些取代農業,突厥語險些取代漢語,當真危險之極,若非後來又有了隋朝統一和盛唐的輝煌壯麗,我華夏文明恐怕就完了。”
吳林華故意停了停,見眾人皆是顯出洗耳恭聽的神色,便接著道:“如今我大明所面臨的形勢之糟糕比之漢末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完又停了下來。
冒襄露出不信的神色,問道:“侯爺此話恐怕有點危言聳聽吧。據我所知,那李自成已經投降,張獻忠只怕也挺不了多久,內患去除之後,便只剩下了一個滿清,那滿清全族不過一百多萬,咱們十個打他一個還打不贏嗎?”
吳林華道:“我打個比方吧,這滿清好比是一頭餓狼,咱們大明就好比是一個羊圈,皇帝好比是個牧羊人。如今這羊圈破了幾個大洞,於是那頭餓狼就鑽了進來,要吃羊,以前的牧羊人懶惰不堪,不願意修理羊圈,現在換了一個牧羊人,很勤快,不僅揮舞鞭子將那餓狼趕了出去,而且將那羊圈重新修葺一新,使狼無機可乘,於是羊圈安全了。但不知諸位想過沒有,那位牧羊人終歸是要衰老死亡的,終歸是要將手中的鞭子傳給自已的兒子的,而民間有句諺語,叫做‘富不過三代’,也就是說敗家子太多。本朝太祖說過,開國君主知道江山得來不易,能夠勵精圖治,不敢過分壓榨百姓,而守成君王卻不知這些,若非平日學習練達,肯定會出毛病。所幸當今天子聖明,選賢任能,中興有望,但百年之後呢?要知道餓狼並非只有一隻,趕跑了一隻,還會來一隻,甚至更多,以前餓狼只從北方草原來,咱們只需防著北方就行了,但以後餓狼不僅會從北方草原來,還會從東南方的大海上來,它們將更兇狠,也更奸詐。”
冒襄插嘴道:“大海上來?侯爺是說那些紅毛夷人嗎?我看他們除了船比咱們的快一點之外,也沒什麼呀,而且他們也不洗澡,身上臭哄哄的,吃飯也不用筷子,而是用一種鐵叉子,要麼就用小刀,或者乾脆用手抓,一點也不知禮貌為何物,實在是無知蠻夷,不值一提。”
吳林華道:“冒兄見過紅毛夷人?”
冒襄道:“前幾年我曾隨叔父去過一次澳門,在那裡見過,不過他們的火器確實犀利,比我大明要好一點。”
吳林華道:“正是。冒兄請想一想,一個連吃飯都用鐵器的民族是好相與的嗎?他們在各處大海上航行已有一百多年了,這一百多年中,他們的航海知識、地理知識突飛猛進,如今在他們國家裡最受尊敬的不是讀書人,而是航海家、商人和本國的海盜。”
“海盜受尊敬?” 陳子龍有些不敢相信,說道:“這些蠻夷當真兇險,倒有些像當年的匈奴,匈奴也是恃強凌弱,鄙視弱者,尊敬強者。”
吳林華道:“這是事實!那些國家的海盜只要向國王買一張《私掠許可證》,便可以在海上,肆無忌憚的搶劫他國商船,只要不搶本國船隻便不用擔心被本國官兵追捕,遇到他國海軍圍剿時還可以躲進本國的海軍港口,由本國海軍保護。當然,這也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海盜要將自已的戰利品分一半給本國國王,而為了壯大本國實力,同時削弱他國實力,每個國家的國王都拼命扶植本國海盜。陳兄是熟讀兵書的,自然知道這‘上下同欲者勝’的道理,這樣的國家難道還不可怕嗎?難道就不是餓狼嗎?”
眾人聽完吳林華的介紹,有的搖頭不信,而更多的則低頭沉思。
冒襄想了想,又說道:“既然如此,那麼等平了北虜之後,侯爺便向皇上進言,咱們也大建海軍,禦敵於國門之外,不過,這《私掠許可證》還是免了吧,咱們畢竟是禮儀之邦,不能搞這些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吳林華搖了搖頭,嘆了口氣,說道:“冒兄還是沒明白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說等我們這些人入土為安之後,誰能保證我們的後人也能像我們一樣考慮這麼多,而不是隻知享樂,最終又導致像現在一樣的壞局。”
冒襄問道:“那依侯爺之見,該如何是好呢?”
吳林華壓低聲音說道:“依我之見,這保持一個國家、一個王朝永不衰落的最好辦法是復古。”
“復古?!” 眾人齊聲問道。
吳林華道:“對!復古!這復古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復古,一方面是制度上的復古。文化上的復古是指改變儒學一家獨大的局面,使春秋時百家爭鳴的風氣重回神州,並逐漸廢除八股取士,要讓所有的人才都能為國效勞:制度上的復古是指向古之聖君堯舜學習,對皇位的傳承實行禪讓制,以杜絕昏君當政之可能。”
吳林華的這番話就像是丟了顆重磅炸彈,直驚得眾人目瞪口呆,半天回不過神來。
正在眾人發愣時,一個聲音從身後傳了過來:“好!好!好!這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威毅侯真不愧是天下奇才!”
吳林華回頭望去,只見身後不知何時站了三個白衣文士,均三十歲左右,正滿臉微笑的看著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