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羅沙帝國帝都,整個最高統帥部人員,近段時間來都非常忙碌。
半個月前,由於小日子‘不宣而戰’、忽然動手。遠東軍倉促應戰,損失慘重!現在的局勢幾近崩潰邊緣。
雖說對於遠東的戰局,一開始的時候,其國高層並不是太過擔心,但是局勢如此快速的崩潰,還是讓他們非常驚訝!小日子什麼時候這麼強大了?
這一邊不斷譴責小日子,一邊急著調兵遣將,但動靜又不能搞得太大。因為帝國的另一邊,還有一個更可怕的對手,一直在虎視眈眈。
一旦這邊也出手的話,那帝國的局勢,就會變得危如累卵!
因此,統帥部只能下令,讓西線的部隊面對對方的‘挑釁’,儘量不以理採,避免爆發更激烈的衝突。
可是,卻沒有人告訴前線的將士們,什麼是‘挑釁’?什麼又是‘全面戰爭’?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尺度又該怎麼把握?
…………
其實,早些時候,吉利國政府首相大邱,就曾試圖說服北羅沙帝國的領導人,加入反對第三帝國的同盟。
這也是小鬍子阿道夫,最擔心的兩件事情之一。
他認為,如果吉利、星國與北羅沙,三方結成同盟的話。那麼以第三帝國的力量,將永遠無法戰勝這個同盟。
因此小鬍子斷定,第三帝國唯一的希望,就是趁早打垮北羅沙帝國!
為何要選擇北羅沙,為第一目標?而不是正在與之交戰的吉利國。
除了第三帝國的海上力量,還遠不及吉利之外,還有一些人為的因素。
先說小鬍子個人,這小子認為,進攻北羅沙將意味著,贏得戰爭史上,最偉大的勝利!
再有就是小鬍子建立的那什麼黨,從骨子裡,就對北羅沙主義、由大人和斯拉人,有一種刻骨的仇恨!它們確信,北羅沙黨聯盟,是由大式的陰謀集團。
還有一個原因,北羅沙帝國,一邊在部隊進行改革,一邊還在大規模的擴充軍備。
以北羅沙龐大的工業體系,以及人口基數,不久後就會完成軍備和部隊改革。那時候,第三帝國,想要戰勝北羅沙的美夢,將永遠化為泡影。
這也是小鬍子阿道夫,最為擔心的事情之一。
好在,北羅沙的統帥大胡,並沒有同意與吉利國的同盟。
這裡邊,自然也存在一些道道。
北羅沙與第三帝國,簽訂的那個‘互不侵犯’條約,大胡不好出爾反爾。
他更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倦入這場戰爭。他認為,參戰只能便宜這幫資本主義國家,這才斷然拒絕吉利的提議。
另外還有一些原因,之前的北方戰爭,給大胡統帥,注射了一針清醒劑。
讓他意識到,北羅軍情況已不容樂觀,到了必須要進行改革的程度。而且第三帝國對西方的橫推,更表示改革的緊迫性。
但由於北羅沙帝國,前些年的權力爭鬥,處理了許多能幹的將領,這導致改革的速度,必然是緩慢、遲疑的。
哪怕是大胡統帥心裡,對小鬍子的野心,也深感憂慮。但還是確信,只要吉利國還在戰鬥,那麼小鬍子,就不可能進攻北羅沙。
第三帝國的統治集團,將會給小鬍子壓力。除非受‘外人’挑撥離間,要不然,小鬍子不可能放棄,正在進行的對西方作戰。
大胡說的‘外人’,是指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
他的這些言論,對於整個北羅沙上下,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北羅沙統帥部的將領參謀們,才會對西邊前線部隊反覆強調,對第三帝國的‘挑釁’,要儘量保持克制。
這也導致全軍上下,對統帥大胡的言論,也都深信不疑,認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要不然,北羅軍上下,也不會直到戰爭爆發,還認為第三帝國的威脅,只不過是嚇唬人而已?
…………
綜合以上種種,讓小鬍子阿道夫認為,進攻北羅沙的機會已經來臨,他要清算北羅沙、這個意識形態和種族的敵人!
至於之前一系列的動作,不管是秒殺波波,速敗西方,還是橫推巴爾幹,都是為了這個實現偉大目標。
可當他表示,將要實施這一偉大壯舉的時候。
事情的發展,卻正如北羅沙統帥大胡意料的一樣。
小鬍子手底下的將領們,都一個個的來反對。甚至連說法和理由,也如出一轍。
將官們都認為,吉利還在反抗,此時對北羅沙動手,將面臨兩線作戰的困境。
但一向強勢的小鬍子,怎麼可能理採?他強調,一定要趁它‘病’、要它命,絕不能錯失良機。
並且小鬍子還預言:只要踢開那道門,這座大廈,將轟然倒塌!
於是,第三帝國的將軍們,嘔心瀝血數月,終於整出一個‘奧托’作戰計劃,並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
但小鬍子還是不滿意,他擔心和當年的拿帥一樣,雖攻陷了沙國的都城,卻沒有幹掉其軍隊主力,從而導致東征前功盡棄。
為了不重蹈這一覆轍,小鬍子全盤否決了這個計劃。
並堅持己見,說是否拿下北羅沙帝都?這都無關緊要。
他的戰略思想是,必須把敵人主力,消滅在德維河與第聶訶以西地區。
制定計劃的首要目標,就是阻止敵人撤往內地。
具體的方案,將透過兩次合圍來完成。
第一次,由中央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來實施,分別從大沼澤地南北對進,將敵人合圍在明斯克城地區。
第二次,則由北方和中央兩個集團軍群,將敵人主力,圍在波羅海沿岸地區。
與此同時,南方集團軍群,直插第聶伯河和裡海,徹底切斷南方敵人的東逃之路。
到了計劃的第二階段,就簡單的多了,解決掉敵人主力後,全師圍攻敵人帝都。
佔領敵帝都,並打敗敵人的後備軍後,部隊呈扇形展開,迅速推進至烏拉爾山脈和伏爾加河一線,建立防禦陣地。
戰役的第三階段,也等於掃尾工作。
防禦線以東的工業基地,將由帝國空軍負責摧毀。
北羅沙人,失去工業基地後,將難以為繼,只能停止抵抗。
計劃非常宏大,且可行性極高。
此計劃的每一次進攻行功,都將依賴於裝甲部隊的領先突擊作用。
可是這也存在一個缺陷,北羅沙太大了!就算是放著裝甲部隊自由的跑,也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可以跑完全程。
如果碰到惡劣天氣,道路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敵人龐大的防禦體系。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必將成為阻礙計劃實施的不利因素。
正如史上一樣,能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計劃任務,確實很難說?畢竟這次行動,也只不過比史上,提前了一個月的時間而已。
說真的,這個計劃,還真不如裝甲部隊指揮官一一古德安說的那樣,裝甲部隊的應用,應該更大膽一點。
這位可是大名鼎鼎,曾經在裝甲大戰中,立過大功的戰術家。
他的主張是,裝甲部隊實施向心突擊。
在空降兵的支援下,進行快速穿插,在敵人腹地發展進攻。甚至可以直插敵人帝都,徹底瓦解敵人的防線。
至於清除殘敵的任務,由後邊的步兵來完成,第三帝國的步兵部隊,同樣是這個時代戰力天花板。當然,與人民軍相比,還是稍遜一籌滴,畢竟那些系列裝備,可是來自於‘金手指’。
不過可惜的是,小古同學的主張,是很難實現了。
由於裝甲作戰,還是新的理論課題。
不管是他的頂頭上司,還是統帥部的大佬們,乃至最高元首,這些人的出身,不是步兵就是炮兵。沒一個是裝甲部隊的‘自己人’,能不給小古同學套上‘套兒’?
大佬們的思想,坦克只能進行傳統的‘兩翼合圍’的戰術,最多也就深入敵方腹地數百千米。因此,大佬們一致認為,應該把裝甲部隊的指揮權,牢牢掌握在步兵指揮官的手裡。
如果就這麼著,為第三帝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裝甲部隊的司令官們,雙手算是被‘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