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4章 跟風跟進

葉和處理完湯害之後,就繼續向著嵩山的方向,繼續他的‘尋佛’之旅。

從神都去嵩山,時下只能走一條路,就是南下龍門到伊川,再往東渡潁河、過潁陽到大金,之後從登封進山。

登封城,是嵩山地區最大的城池,可以說也是最受佛教禪宗影響。

特別是文化和經濟這兩個方面,最具影響力,城區的商戶,大多數都是嵩山特色商品。其中以少林寺品牌為最,什麼少林禪茶、傷藥、佛物等等,琳琅滿目、種類繁多,且大都價格不菲。

這種情況,讓葉和有些奇怪,近段時間,不是因為‘四害’,導致百姓生活貧困嗎?怎麼還會有如此熱鬧的景象。

他雖然有重要的事情,但畢竟也是人民軍中的一員,對於民生民情,還是會關注一下。於是便決定多留兩天,多瞭解一些情況。

特意找了一家普通的客棧住下,然後在飯廳的角落裡,點了幾個小菜,獨自小酌起來。

雖然位置比較靠裡,但憑他的修為,整個客棧的裡裡外外,都在他的感知之內。任何人的交談和舉動,都難逃他的‘耳目’。

此時,已經接近午時,正是生意最好的時候,有七成桌子都坐滿。

看這些人的裝扮,多數是外地人,不是跑江湖的,就是做買賣的生意人。

這種人都有一個特點,喜歡打聽訊息,儘量能夠訊息靈通。而他們最關注的,當然是能影響到自身的訊息,或者影響局勢的大事。

近來的大事,除了除‘暴’就是安良。

雖說都是大好事,但除‘暴’的話題,卻比安良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

為何呀?因為首先你得除暴,之後才能安良,這是其一。

其二,‘暴’雖然除了,這已經是事實,毋庸置疑。

問題是這個安民,可比除暴複雜多了。‘安’到何種程度?又‘安’到什麼時候?結果還無法預料。

不說別的,就單說把流民招回,那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

一路上的吃喝拉撒,這你總不能不管吧?沒走到半路,民都沒了,還談何‘安’字?

還有,迴歸之民如何安治好?同樣是難度極大。

就算是把除暴得來的財產和土地,都歸還於民,可地裡也不會這麼快,就生產出糧食吧?

這段時間的用度,可比回來的時候大太多了,這麼一大筆錢糧,誰又出得起?靠政府,別開玩笑了,之前的慘狀,就是他們搞出來的好嗎。

因此,其中一桌食客,不想再討論這個‘安’民,想把話題重新回到除‘暴’上,但卻有人出來反駁。

反駁這桌人,葉和早早就留意到了。準確的說,這桌人並不是單一的,靠門邊的那一桌,也是他們的人。

這一點,別桌或許看不出來,但卻瞞不住他。不難看出,這兩桌人,都以那位年輕公子為首。

剛才提出反對意見的,就是這個年紀公子的一個隨從,他反駁的理由是:這次政府的安民之策,一定會落實到底。

但馬上就遭到人致疑:也就是你這種年輕人,還會相信。

說話的是一位中年大叔,雖然衣著打扮較為普通,但眼神中,卻充滿了智慧的光芒。

他的意思是說,對方太過年紀沒多少經歷,不知道當官的那套?

按以往的經驗,官府一開始,是會實行一些利民之政,但多為表面工程,很少有善始善終的。不是說沒有好官願意這麼做,而是阻力太大了。

特別是這幾十年來,滿庭那個十年知府十萬銀的觀念,對現在的官場影響太深。清官、好官在官場裡,是很難長久的,結果不是隨波逐流,就是被現實壓垮。

他們的壓力,不僅僅來自官場上,更多的是轄區內計程車紳豪族。只要你想實行利民之政,幾乎都是與這些人,產生利益衝突,首先你得解決吧?

但這並不容易,因為士紳們,他們的勢力根深蒂固。再加上他們,大多都是利益共同體,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共同進退,其阻力可想而知。

那名隨從氣不過,又提出來他的觀點,說這次是中央的決議,此策一定可以全始全終。更何況,來執行的還是太子!

他可能也是氣糊塗了!竟然把太子都抬了出來,實在是有點以勢壓人的意思。

話都說到這份上,哪個不長眼的還敢反駁?所以這個爭論也結束了。但食客們,自然不會安靜的吃喝,這多沒意思。

本來他們出來吃飯,大多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來。因為只有這種地方,可以打聽到不同‘圈子’的訊息,這才是主要目的。

因此,話題很快又轉到了生意上。

先是飛揚集團,準備在嵩山地區,建一個藥企,將本地的藥材規模化種植,並系統化管理和生產。

再由南華集團經營和銷售,把嵩山藥業的名號打出去。

說到這,食客們的氣氛又活躍起來了,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

其中那位智者大叔說道:以鄙人之見,他們南華,一定是想把嵩藥,也打造成為我華國另一個名藥。

這番見解,立馬有人附和:對呀,它南藥主打外傷,可咱們的藥材,對於治理內傷,同樣是名不虛傳!

話剛落下,又有人急著表達:就是,憑啥只有南藥可以名揚天下!?咱們的嵩藥也一定行。

那位智慧大叔姓王,又有人問他:王掌櫃,聽說你已經盤下幾個山區的藥田,準備大幹一場,一定是收到啥‘風’聲了吧?

王掌櫃笑著說道:趙掌櫃你千萬不能這麼說,會為王某招來禍端的。

有人不明白了,立即問:這是為啥?

沒等王掌櫃說話,就有人鄙視道:我說趙掌櫃,虧你還是個買賣人,政府新出臺的政策都不知道?

這就是這些掌櫃們,為何喜歡來這裡吃飯的原因之一。

時不時可以對訊息不靈通的人,顯擺一下。

聽那王掌櫃說道:政府前些日子,已經出臺了新的耕地制度,不允許民間再進行耕地買賣,這你都不知道?

之前姓趙的掌櫃問道:王掌櫃,這個當然知道,可你又是如何做的,能否告知一二?這頓算我趙某的。

王掌櫃笑道:趙掌櫃客氣了,這又不是什麼絕密之事,其實政府也有這方面的資訊,具體的情況,你們可以自己去打聽。我就說說那幾塊藥田的事……

原來,太子到了豫省地區後,將軍中以及諸多參與四害的政府官員、土紳們,侵佔老百姓的土地歸還之後,趁機推出新制,就是為了制止此類事情的發生。

但由於老百姓,缺乏經營和管理的方式,又沒有資金,很難實行科學種、養殖的政策。於是鼓勵民間,在政府的監督下,合作共同開發種、養殖產業,從而達到共同富裕。

眾人紛紛驚歎,這確實是好政策!

可又有人出來顯擺了,此人說道:這算啥?還不是學著依葫蘆畫瓢,人家晉地早就推行了。

聽了這話,眾人才反應過來,不少也跟著顯擺起來,說是包大特區,最先實行的政策制度,人家早就富裕起來了,等等之類。

其實也沒多少新鮮的,大多數已經是老話重談了。

有個外省人越聽越不自在,反駁道:說到底,還不是跟風。

這就有點羨慕妒忌恨的味道了。

有不少人,聽出這是外鄉人的口音,立即有人說:什麼跟風?這是跟進,跟著進步懂不懂?

有人更是直接鄙視道:你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就連葉和也沒有想到,只是隨意吃個飯,竟然聽到了這麼多高見,而且還是由普通人發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