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暗流湧動,李淵在李世民進宮之後,開始下達一些讓世家有些慌但摸不著頭腦的旨意和操作。譬如將全國人口普查一遍,地畝普查,宴請各家,讓他們把各家經典文學書作或孤本拿來,朕想看看。或者令一些郡守在各地均布的建一些樓房,留著寬大的場地,還用圍牆圍起來,不知道幹啥用,你問了也不說。當然這些樓房都是青磚水泥石頭所建,而所出錢財也都是內務府的,就好像皇帝的小愛好一般。
各個家族頭都大了,李淵雖然在有條不紊的處理著朝政,也友好的聽取著各方建議,但總會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雖然對各家沒有損失,也沒針對誰,可李淵發火的時候可兇了,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都被罵的狗血淋頭。皇帝這是要幹啥呢,於是乎各個家族想破腦袋的打聽訊息,準備應付接下來的風暴。
自古官場事,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現在很明顯,上面有動作,但是你看不懂,這就難受了。為此,內府太監,宮女乃至後宮娘娘都收到了不少銀兩,打聽李淵的小道訊息,可除了李淵私自派往各州道主持修建房屋的訊息外,啥也打聽不到。很明顯,皇帝要搞事情,但不信任世家,也沒交給宗親,幾個兒子都沒給,這就讓大家懵逼了。
“這麼說來,除了兩位之外,其餘之人皆是支援秦王政策了?”陳倉一座酒樓雅間中,葉楓笑眯眯的看著一幫衣著光鮮的人,一個個可謂風流倜儻,或老或小都生的是俊美陽剛,也不怪古代的女子都想跟大勢力的人做小。有錢有顏還有才學,確是良配,可一個個都無利不起早,貪心且奸詐。一個商賈富戶,就敢問葉楓要一半的股份,家中的地也不是沃土千里,又不是王侯親貴,口氣是真的不小。
“小老爺眀秉,家中土地乃祖上所留,實在不好交出,若不收些利處,有何顏面見列祖列宗。若朝廷實在需要,某遣人開些荒地獻上,老爺也好交差,至於生意股份,只怪無緣無份,實在恕罪。某自罰三杯,望老爺海涵。”這家姓姚,起家亂世,後隋朝一統,又逢唐朝興起,算得上是陳倉少有的大戶了。兼併的土地也有上百畝了,手中雖沒人命,不過卑鄙的事情沒少幹,祖輩搶的小媳婦小媳婦都能湊出來一個加強排。
“好說,姚家和馮家不同意,本官也不好強人所難。這生意補貼殿下隻字未提,也算本官越權所為,兩家既然看不上,那想必也是想幫王爺試試刀鋒了?”葉楓以茶代酒,回禮兩家的人,不過他已經沒有耐心了。雖說殺人這種事葉楓不想幹,但他說到底是陳倉的一把手,況且秦王面前保證過的。而且這兩家也不是啥好東西,封建統治下人們無文化無信仰,所以俠以武犯禁,意氣用事這樣的事比比皆是,陳倉也需要一個雞殺了給不安分的猴子看看的。
當然血腥的場面葉楓不摻和,下面有官兵,有衙役,而且也輪不到衙役官兵,有劊子手。他只需要下命令就行了,其他的事眼不見為淨,血腥場面對小孩子來說太殘忍,不能看的。
“老爺,我不是這個意思呀,這畢竟是祖上……”
“都散了吧,除了馮姚兩家,其餘按比分配七步倒,明年開春前來酒坊領酒。責令馮姚兩家即刻交出土地,若敢鬧事,阻擾政令,挑撥是非,霍亂百姓的,法不容情!”葉楓沒等兩家再說屁話,打斷了他們,下完最後的通牒,甩袖離開了酒樓。本來這個政策的補貼大部分都是葉楓自已掏腰包的,秦王府現在的投資少的可憐。要是什麼事都容忍讓利於民,那官府還有什麼威嚴,什麼人都可以挑釁一下官府還得了?
要知道封建王朝的社會,膽大包天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殺官冒名頂替的都有,若是尋常農民小貪一些,多要些銀兩,那倒無可厚非,可商賈富戶本就富有,還想貪心,那怎麼能慣著。土地兼併的問題嚴重性,已經在陳倉傳開了,跟你講道理不行,那就講拳頭嘛,看看你的頭硬還是李世民的刀硬。
“哼!不知天高地厚……”酒樓的人相繼離開後,馮姚兩家的人臉色已經變得陰沉了,眼中的殺意一閃而逝。泥人也有三分火氣,憑什麼將祖宗辛苦留下來的東西交出去?只不過後面有秦王,這事就變得很難辦了,不過也不是沒有機會改變秦王的看法的。普通人上達天聽似乎很難,可那是普通人……
酒樓聚了一場,陳倉的貧農富戶都變得積極起來。人口多的最是高興,大戶人家雖然不滿意,不過看著熱情高漲的窮人,他們要是敢說一個不字,恐怕會被打死。
而全縣最讓人心心念唸的水泥路和學院,也不負眾望的開始動工了。當城門外的水泥路展開的時候,無數人都忍不住前去踩兩腳敲兩下,感嘆神奇之處。當然,家有餘錢的富商大戶,也將水泥帶回了家中,開始縫縫補補。早先動工的工坊,在俘虜的努力下已經進入收尾工作,然後積極的投入修路造橋和生產中去。
要問為什麼俘虜如此積極,那還得感謝葉楓安排的伙食,麥粥小米粥喝夠,還有大白饅頭和鹹菜一週還有一頓肉吃。這是什麼神仙生活,以往只敢想象,往常餓糧草不夠只能啃樹皮野菜,只要吃不死的都可以下肚飽腹。
當然這需要海量的糧食,劉村的錢基本全部投入到糧食上了,一車車糧食從江南不斷送來,又送到陳倉。他們走的時候又帶走一車車的酒,然後到處彰顯他們的富貴和賺錢的本事。
秋收之後,大量的輔兵和衙役出現在田野上,拿著新式的捲尺丈量土地,當場劃分土地。根據記載,戰國時期糧食多為粟米,畝產差不多平均200斤,秦始皇統一後戰亂休止,一直到唐朝,畝產能上250到280。這裡包括了豆類的畝產,戰國是不種豆類的。摺合現代的重量差不多330左右,這個重量的糧食現在能出粉八九成,古代糧食品種不是很好,出粉差不多一半。也就說麵粉有150到180左右,古人捨不得浪費,麥麩也是日常食物,能吃的在兩百斤以上。憑藉古人的節儉度,差不多可以養活一個人至少半年左右,但這是極限情況,正常古人早出晚歸一天兩頓的情況,一個人也就四個月。這樣一年麥子兩熟,春麥和東麥一畝地合起來就是600到700的產量。
所以古代養活一個人就得一畝地,而一畝三分地的說法也正因此而來。一個五口之家就得五畝,這放在現代五畝地種的高產糧那都多餘的餵豬。但古代也只能堪堪能養活一家人溫飽,很少有結餘,這就是古代的種子和現代培育的種子差距,而且這都還沒算稅收和上交地主的糧。為了能儘快讓大家富裕起來,每一家多分一畝地,當是稅收和結餘,還可以種些豆呀菜的。尤其是油菜籽,必須讓大家種植起來,養不起豬和雞鴨,那菜籽油就是一種奢侈的葷腥。
而且,為了普及教育,白天勞動的百姓是沒有多少時間去看書學習的,只有晚上有時間。剛好菜籽油可以作為煤油燈的代替品,這樣可以吃可以照明的作物,必須家庭必備。等大家有了結餘,餵雞餵鴨餵豬也就能在明年提上日程,一切都會向好的地方發展,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