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3章 看病難

沈越暉反倒覺得這樣挺好的。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不著隨波逐流。”

“是啊,安逸。”姜隱接了話茬,“我年輕的時候剛畢業的時候也想著去大城市發展,可是後來,回了家鄉工作後,反倒覺得家鄉的生活更安逸,就沒什麼缺的,也不用為了房子車子這些物質東西而四處奔波。”

沈越暉聽了,笑道:“姜醫生,你是澤州人,在澤州工作,當然不用為了房子車子勞累了。澤州怎麼說也是經濟發達的城市,還是有很多外來人群買不起房子的。”

小鄭聽著他們聊起了房價,頗為不好意思地說:“說起來真難為情,我還沒有能力在外邊買上一套房子。”

雖然在村子裡做村官安逸,但是工資也是真的低,即便蒼松縣房價不高,但是對於地區偏遠的村民來說,要供一套房,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有些家庭甚至集全家之力都買不起一套房。

姜隱聽完,笑了笑,沒說話。

因為這是個很悲哀的話題。

涉及到房價這個話題,就勢必會牽扯到經濟、地域、發展這些問題,再然後就是扶貧專案。

無疑,章子村是個貧困山村。

大多數村民都買不起房子,擺脫不了窮困的命運。

即便是村子裡的後代出去讀了書,見了某些世面,也依然逃不脫打工的命運。

又或者像小鄭一樣,為了安逸和體面,選擇回老家做了村官。

可是,他僅僅只是選擇了一份謀生的工作,這份工作所帶來的經濟回報遠遠無法支撐他走出山村,在縣城落地安家。

沈越暉只能對小鄭說一句:“加油。”

沈越暉還問了一句:“小夥子有物件了嗎?”

“還沒呢。”小鄭更加不好意思了。

“那更得加把勁了啊。”沈越暉說。

三輪車一顛一顛的,上到稍微高點的地段,小鄭蹬起來就很吃力了。

沈越暉坐不下去了,詢問道:“小夥子,要不我來蹬一會兒吧,看你這個身板可吃不消啊。”

小鄭哪敢啊,他是奉命前來接他們去村子裡巡診的。

沈越暉不跟他客氣,讓他停下來。

他這麼大個男人還坐在三輪上讓一個瘦個子年輕人來載,這畫面實在不太好看。

小鄭拗不過他,便下來了,沈越暉將藥箱給姜隱,自己上了三輪車的駕駛座上。

小鄭也不好意思坐上去,便在一旁走著路。

只剩下姜隱一個人坐在三輪車裡。

最後弄得姜隱不好意思了,喊道:“沈醫生,這樣子合適嗎?要不,我也下來?”

“行了,你就坐著吧,我來。”

沈越暉倒也挺仗義,真就載著姜隱一路騎行到村委門前。

雖然騎出了一頭的汗水。

村委書記早已站在門前等候他們。

“於書記。”小鄭上前和書記打招呼。

於書記四五十歲,面上因操勞過度而顯得有些蒼老,但是笑容十分親切溫暖。

他一見到是沈越暉瞪著三輪車過來的,立馬問道:“小鄭,怎麼還讓醫生自己騎著三輪車過來?”

不等小鄭解釋,沈越暉將三輪車剎車一拉,跳下來,笑道:“書記,您誤會了,小鄭他人長得瘦,這麼年輕,小夥子一個,讓他拉著我和姜醫生兩個人,我們才難為情呢。”

姜隱抱著藥箱下來。

於書記一一和他們握手。

他在村委服務中心立了個臨時的義診攤子,立在服務中心的大廳裡。

又怕他們熱,搬了兩個大電風扇豎在門口,對著義診攤子吹。

沈越暉剛剛蹬三輪車,此刻熱得不行,抱著藥箱子就去義診座位上坐著了。

姜隱還站在門口和於書記寒暄幾句。

章子村的村委服務中心佔地面積不大,一棟小型兩層樓的建築,正中間是一個辦事大廳,說是辦事大廳,其實沒幾張桌子和椅子,再裡面是幾個獨立的辦公室。

這會兒,應該是辦公時間,但是整個村委都沒多少工作人員。

章子村整個建築設施和工作人員的規模,比起大城市差遠了,但是也比姜隱想象中好多了。

此時陽光很大了,是個大熱的晴天。

姜隱在門口站了一會兒,額頭就佈滿了密密麻麻的汗跡。

她拿手扇了扇風。

於書記見狀請她進去裡面坐著。

“村民們一會兒就會來。”小鄭說。

姜隱在小桌子前做好,開啟藥箱和隨身攜帶的醫療器械,將待會兒用得到的血壓儀、血氧儀等器械都擺上桌子。

於書記一直陪著他們。

等待期間,於書記問姜隱:“女醫生還這麼辛苦趕來山村裡巡診,是真的辛苦了。”

“哪裡。”姜隱說,“我們本身就是過來蒼松縣醫療幫扶的,建設村級衛生服務站,為村民服務,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做的義務。”

於書記一聽,連連誇她。

但是誇著誇著,又嘆了一口氣。

姜隱問:“於書記,您怎麼了?”

“咱們村裡的女娃娃讀書少,很少有能從事這麼好的工作的,姜醫生您是研究生嗎?”

“我是本科。”

“本科也很好,學歷很高。”

站在一旁的小鄭問:“姜醫生,學醫很辛苦的吧?”

“醫學比其他專業多讀一年。”

“很棒。”

沒多久,就有村民陸陸續續前來就診。

第一個進來的是個六旬老人。

老人有高血壓,上來就坐到沈越暉面前,要量血壓。

沈越暉給他量了血壓,又詢問了他最近的身體狀況,過往疾病。

老人不會說普通話,說的都是當地方言,沈越暉聽不大懂,於書記就在一旁為他們翻譯。

姜隱也和沈越暉差不多,看病容易,溝通難。

前來看病的都是村子裡的老年人,又不會說普通話,他們聽得懂姜隱的話,但姜隱聽不懂當地方言,便叫小鄭在一旁幫忙翻譯。

小鄭是個熱心腸,在一旁輔助姜隱看病。

前來看病的老人中多半都患有高血壓或者高血脂。

姜隱帶了藥,免費分發給老人們。

臨近中午的時候,來了一箇中年婦女。

小鄭見狀,熱情地和她打招呼:“冬姐。”

冬姐朝小鄭露出一個笑容,坐到了姜隱的面前。

小鄭問:“冬姐這兩天在家呢?”

“這幾天身子有點不大舒服,就沒有出去剪兔毛,一直在家裡休息。”

說罷,看向姜隱,笑了笑,“這不,剛在家裡歇下沒幾天,就聽說村子裡來了兩個從鎮上衛生院來的醫生,就趕緊過來看看了。”

“這兩位醫生,是從大城市裡來的。”小鄭介紹道。

“那感情好啊。”冬姐聽了很高興,“今兒個還有女醫生,可真的是好。”

說罷,她問姜隱:“醫生貴姓啊?”

“我姓姜?”

“江水的江?”

“姜子牙的姜。”

“哦,姜醫生啊。”冬姐伸出手去,“姜醫生會把脈嗎?”

姜隱看了眼她伸過來的手腕,尷尬笑笑:“冬姐,我是外科醫生。”

“呀,外科呀?”

“您就說一下您怎麼不舒服吧?”

“肚子痛,有時候想吐,不是很舒服。”冬姐描述起症狀的時候,眉頭微微皺起,似乎很是為這個病痛困擾。

姜隱仔細瞧了瞧她的面色,問道:“現在身體舒服嗎?”

“現在還好,早上吃了小米粥,就好多了,不怎麼難受。”

“是肚子哪裡痛?”姜隱問,“肚臍眼的上面還是肚臍眼的下面?”

冬姐手指往自己的小腹一指,“肚臍眼下面吧,應該。”

姜隱看了沈越暉一眼。

沈越暉朝她抬了抬下巴,“檢查一下吧,姜醫生。”

姜隱本來想說,自己是外科醫生,泌尿外科的,內科不是她的專項。

可轉念一想,沈越暉又是個兒科醫生。

姜隱有些哭笑不得,忽然就理解孫偉賢說的,她是一個外科醫生,反倒去基層做一些普通內科的活。

姜隱找了個沒人的辦公室,讓冬姐躺下來,她給她身上幾處按了按,邊按便詢問她痛不痛。

“這裡不疼,這疼……按下去疼,不按不疼……”

姜隱給她做完檢查,讓她起來,剛想出去,忽然想到了什麼,問道:“冬姐,你沒懷孕吧?”

冬姐聞言,愣了愣。

“沒,沒有吧。”

“有子女嗎?”

“有一個兒子,十歲了。”

姜隱聞言,點了點頭,重新回到大廳。

姜隱坐下來,寫了一個病歷本給她。

“這個初步檢查,在沒有配以其他檢查的情況下,是無法確定你的病因的,你得去醫院驗個血做個B超,才能進一步知道你是什麼病。”

“醫生,那我還得去一趟縣裡的醫院?”

“是的,因為肚子疼,有很多的病的,比如你痛在肚臍眼上方,那可能就是胃病,胃炎啊胃潰瘍啊。再比如,你痛在肚臍眼下方,這裡呢,可能就是腸子問題,再下面一點,可能就是婦科病。所以,具體的原因還是得去門診進一步檢查。”姜隱說。

“可是,縣裡好遠。”冬姐看起來很是為難,又煩心自己的病情,“光是現在這樣診斷,看不出來是什麼原因嗎?”

“其實,按照門診專業的診斷來看,得先抽血,血常規啊,肝功腎功血糖,你是女性,可能還會查一下你是否在妊娠期。從抽血的這個結果,可以判斷出你是有炎症還是其他什麼病況,再結合B超來綜合判斷。”姜隱解釋,“現在光是一個簡單的外科檢查,實在是無法下定義,再說了,這也是對病人的不尊重啊。”

冬姐無奈,看向一旁的沈越暉。

沈越暉聳聳肩,“姐,我是兒科醫生。”

冬姐只好點點頭,站起身來,“那真是麻煩你們了,醫生。”

姜隱見她臉色不是很好,叮囑道:“冬姐,早點去縣城裡門診看看,要真有點什麼病症,也拖不得。”

冬姐點頭應下了,便離開了。

此時,已臨近中午。

於書記帶他們去村裡的食堂吃午飯。

從室內出來,外頭陽光炙熱。

於書記怕他們熱,要回去拿傘來給他們遮陽。

沈越暉叫住他,“於書記,不礙事,一段路,走過去就好了。”

“這外頭太熱了。”

知了在樹上叫得興起,頭頂太陽炙熱,道路兩旁都是矮樹,縱然是偶爾有一點樹蔭,也抵擋不了鋪天蓋地的暑熱之氣。

幾人步行去位於村委後面的食堂裡吃午飯。

短短一段路,幾人走出一身汗。

到了食堂裡,雖然沒有空調,但是相對比室外,也是涼快許多。

食堂的午飯比較簡單,大鍋菜,食堂師傅給他們舀了滿滿的菜:扁豆芽、丸子燴菜、麻腐包子。

於書記說:“食堂的菜比較簡單,將就著吃吃。”

“這是地道的蒼松縣家常菜嗎?”沈越暉說。

“是家常菜,讓你們見笑了,吃得慣嗎?”

“不辣就行。”姜隱說。

她一向吃不了辣。

於書記說:“是了,南方人不吃辣。”

吃完午飯,於書記以為他們就要走了。

沈越暉說要找個地方午休。

小鄭奇道:“沈醫生,不直接回鎮上了嗎?”

沈越暉反問:“下午還得看診啊。”

於書記和小鄭對視一眼,頗為驚奇。

“今兒個的巡診,是一天時間嗎?”

這下,輪到姜隱奇怪了。

“是一天啊,怎麼了?”

於書記說:“姜醫生,沈醫生,你們有所不知啊,村子裡頭這個情況,你們也看到了,病人需要有人來看,但是鎮上衛生院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江,哪能天天顧得到我們啊。所以,在幾番商量之後,鎮上決定每月逢五,由土門鎮衛生院派人來巡診,每次都是一個上午,一個月下來就是三個半天。”

既然這個話匣子開啟了,小鄭補充道:“姜醫生,沈醫生,你們別看這一個月三個上午時間很少,但是對我們村子裡來說已經是很不容易很難得了。”

姜隱和沈越暉面面相覷,他們知道村子裡看病難,但沒想到是這麼困難。

如果這次她不親自來巡診,她簡直不能相信,在國家的今天,經濟如此發展的今天,居然還有地方因為看病如此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