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王健林的舉動,不僅他身邊的很多朋友和同事頗為不解,就連西崗區政府的領導也格外詫異,並有喜憂參半之態。
他們喜的是,王健林自來到西崗區政府後一直表現突出,也是區政府“內定”的後備力量,由他出面收拾住宅開發公司的爛攤子,沒準會像建食堂一樣搞出新名堂。
同時,王健林挺身而出,也緩和了政府方面的尷尬。
而政府領導們憂的是,如果讓王健林去接手這個“燙手的山芋”,萬一他像其他人一樣“興沖沖而去,灰頭土臉而歸”的話,那麼對他未來的前途必然產生不良影響,且他這一走,內部就少了一個好幫手。
到底該如何是好呢?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區政府領導們權衡再三,又與王健林談過幾次話,最終做出決定,任命王健林為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的經理。
走馬上任之後,王健林感覺自己似乎又回到了當年的部隊,那股對陌生領域探究的渴望再次回到了他身上。
很快,他改變了在很多人看來“外行管內行”的不良局面,利用在部隊學習到的管理經驗,對公司內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十足的精神改變著公司的整體勢氣。
溯及王健林接受爛攤子的原由,不外乎三點。
第一,他不習慣於做那種過於安逸的工作;第二,他要透過沒人敢接手的“燙手山芋”證明自己的能力;第三,相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有甜頭”。
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成立不久,老闆便因經濟問題被查,公司負債累累,業務停滯。
無奈之下,區政府放出狠話,誰接手此公司,還完貸款,此公司就是誰的!毫無疑問,這個誘惑對於正要“下海”一試身手的王健林來說,可謂是正中下懷。
這是王健林第一次進入企業性質的單位,但在部隊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在區政府辦公室做主任的經歷,讓他對管理有了自己的一套準則。
在他看來,要想將這個連年虧損的公司搞好,首先就要嚴肅制度,制度在軍人出身的王健林心裡,有著不可抗拒的影響力。
而在部隊多年從事管理工作的經驗更讓他清楚地知道,企業之所以出現大虧損,固然與很多因素有關,但關鍵點在於上幾任經理的不善經營,有財務經驗和管理食堂經歷的他十分明白一點:只要制度一鬆,就像在河堤上開了一個口子,今天流出去一點水,明天再流出去一點水,時間一久,河裡的水自然就沒了。
儘管王健林十分注重制度,但就像為區政府“通煤氣”時一樣,他更為看重的是人的思想意識,只有讓住宅開發公司的員工從原有的慣常思維裡走出來,才能徹底改變公司的現狀。
改變現實,首先要從改變思想開始。
王健林要改變公司的現狀,他自己的想法、做法也得改變。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健林也不例外,他大刀闊斧地在公司內部進行改革,認真研究公司不合理的管理規定,一旦發現阻礙企業發展的條文,立即修改,甚至將其廢除。
他改革手段之強硬、迅猛,便是來自於骨子裡那種鐵血精神的軍人作風。
王健林以前從未接觸過房地產方面的知識,當時他對這個行業十分陌生,所以在制定相關管理規定時稍顯吃力。
儘管如此,他所制定的管理規定日後都被證明是毫無偏差的。
過程是曲折的,結果是美好的,在王健林大刀闊斧的改革下,處於垂死邊緣的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漸漸煥發出了一絲生機。
在這一年,王健林帶領所有員工將“坐商”改為“行商”,摒棄了公司內“等、靠”開發指標的慣性思維。
不要小看這一改革,它對於一個公司的發展十分重要——倘若一家公司總是靠某些後臺來等指標,其必然慢慢失去活力,更不要提發展了。
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之所以負債累累,欠了百萬鉅債,正是由於該公司處於西崗區政府的庇護下,不思進取,更依靠著西崗區政府所給的指標,完全不開動腦筋思考企業發展策略,這樣的公司,焉能不死?帶著新思路,王健林積極讓員工樹立“開動腦筋”“先開後發”“主動出擊”“跳出思維的框框”等工作作風,從而使得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從“一潭死水”中走了出來,開始以新面目重生。
而就在接手公司的這一年,王健林接下了南山住宅的開發專案。
做此專案時,他的改革方案在其中充分地發揮了作用。
此前,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在做一個專案時,由於員工不思進取、無所作為,導致工程延期,工程質量也差強人意,從而使很多人對該公司產生了不滿情緒。
經過王健林的改革,加之接手南山住宅後表現不俗,不少人對該公司的印象大變,同時,他們也開始認可王健林的能力。
當然,作為委派王健林來擔任該公司經理的區政府領導,對他從上任之初到接新專案的表現,亦是交口稱讚。
只是,王健林畢竟是房地產行業的“門外漢”,雖然他帶領員工在南山專案中頗有收益,算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可與公司所欠的債款相比,實在微不足道。
為了儘快讓公司鹹魚翻身,不久,王健林又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接手了很多同行前輩看不上眼,或者說沒膽量去碰的專案——舊城改造。
當時,在大連市政府的南面,有一個頗受詬病的舊“棚屋區”,那裡基本上都是民國時期建造的日本式房屋,房子沒有裝暖氣,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則非常悶熱,居住在其中的居民苦不堪言,但受制於有限的收入,也只能無奈忍受,艱難生存。
在東北,這種房屋普遍適用於低收入人群居住,被當地人稱為“貧民窟”。
大連市政府領導對這個“貧民窟”十分頭疼,要求區政府儘快進行改造。
此前,政府曾聯絡過三家房地產公司,試圖說服他們幫忙將這個區域改造成條件稍微好一點的“棚戶屋”,但是考慮到成本和收益問題,三家公司都不願意接手。
恰在此時,王健林為公司“配額”問題找到了大連市政府的領導。
這位領導對王健林的能力比較認可,更看好他的為人,心想何不把這個令人頭疼的“棚屋區”交給他來做呢?於是,這位領導對王健林說:“這裡有一個‘棚屋區’,你有能力就接手開發.”
以為接到“大買賣”的王健林很快去了現場,可在看到“棚屋區”的破敗後,他也不禁猶豫起來。
事實上,王健林在拿這個專案時,心裡也在打鼓,他沒有多少信心能在這個專案中獲得利潤。
但是,當時的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實在沒有其他辦法發展下去,那時開發任何專案都需要配額,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口碑不佳、能力不足,哪裡能得到配額呢?眼下,似乎只有接手舊城改造這個專案,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援,也算是得到配額。
鑑於這種現實,王健林只好硬著頭皮接了該專案。
回到家後,王健林仔細地思考改造“棚屋區”的可行性,他拿出計算器核算改造“棚屋區”的成本,得出來一個讓人糾結的數字:每平方米1200元,此價格可稱之為大連市的最高房價了。
而且,那時“棚屋區”改造有這樣一個政策,即如果人均面積未達35平方米的,房地產公司要補齊。
在這個“棚屋區”居住的大多是低收入人群,所以絕大多數人的居住面積都沒有達到標準,這就意味著,倘若房地產公司接手這個“棚屋區”改造專案,就必須為這些人倒貼一些面積,這也正是沒人願意啃這塊骨頭的根本原因。
拆遷回遷問題複雜、成本高,加之牽扯到歷史遺留問題,這些都堆在王健林面前,也讓他稍顯不知所措。
當時,很多同行都取笑王健林,說他以為自己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在南山專案中有了一點小成就就不知天高地厚了。
區政府領導也因此為王健林捏著一把冷汗,他們不知道王健林是否還能如以往一樣,再次給他們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