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新兵蛋子

2013年11月,大連,一個寒冷的下午,中山區武漢街和金城街交匯處的一家東北海鮮館,幾位老人一一趕來。

他們都是王健林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大連陸軍學院時代的老領導,在位於大連市中部金州區龍王廟村的陸軍學院裡,他們和王健林一起走過了8個年頭。

幾位老人湊在一起,還原了王健林之前不為人知的軍旅生涯……萬達的官方資料上顯示,1969年,這是王健林入伍的時間。

王健林應該是那一年的12月份正式參軍進入瀋陽軍區守備三師的,不過按照部隊的例制,他只能算是1970年的兵。

王健林懷抱一腔熱血,希望為國效力,這種熱情值得讚許,可他的參軍之路卻是費了一番周折。

阿壩州屬於少數民族地區,這裡不徵收吃商品糧的城市戶口的青年參軍,為了讓王健林順利入伍,秦嘉蘭只能把他送到老家蒼溪,在那裡經歷“上山下鄉”後再進部隊。

不管怎樣,王健林的當兵之路的確曲折。

王健林剛冒出當兵的想法時,秦嘉蘭十分支援,她覺得,年輕的一代應繼承併發揚老傳統、光榮傳統,老大當兵,恰在情理之中。

當時,與王健林一起進入森工局工作的職工子女共9人。

在這9人中,王健林不算突出。

大部分少年的舊相識對他的印象已無法與今天這個站在中國商業頂峰的鉅富聯絡在一起,他們中甚至有人猜測,王健林若是沒去當兵,一輩子都會在大金,最多能混箇中層幹部,其成就也許未必能超過他父親。

從大金離開後,王健林在蒼溪老家上山下鄉,沒多久,從這裡當兵,去了吉林。

他曾在一次採訪裡透露,自己離開老家的時候,母親告訴他:一定要當“五好戰士”,要爭取超過自己的父親。

謹記母親的叮囑,王健林在入伍第一年,便成為母親口中的“五好戰士”,不負所望。

入伍後,王健林一直保持著給秦嘉蘭寫信的習慣,剛開始當兵時一個月兩封,漸漸地,頻率漸小,但習慣一直保持到去大連。

前後相加,秦嘉蘭那個存放兒子部隊印記的盒子裡,共盛裝著300多封信。

王健林首次來到一個陌生環境的表現,他當年的一位戰友曾在微博上如此回憶:“1971年初春,吉林省集安縣鴨綠江邊的大山深處的軍營裡來了一批新兵,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王健林。

他們當時屬於特務連偵察班,新兵裡面有四川和遼寧撫順的,班長去挑選新兵時,他先選兩個撫順兵,然後走到一個又小又瘦的小兵面前問他想當偵察兵嗎,他說願意.”

這個小兵就是王健林。

年少的王健林不如現今魁梧,軍裝大、皮帽大、皮鞋大,這些加在一個瘦小體格的人身上,看上去很滑稽。

不過,與外形的“不堪入目”相比,清楚機會難得的王健林絕不是眼睛裡揉沙子的主兒,他在瀋陽軍區守備三師當偵察兵生涯中,歷練出了盯準時機、敢於挑戰的個性。

身為一名合格的偵察兵,除了正常的野外拉練,解除障礙、神不知鬼不覺地摸進敵人居所獲取機密檔案,以及用密碼描繪軍事圖紙都是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除此之外,若是有必要,偵察兵們還需要在晚上去某個指定的墳地挨個搜尋墳包,只是為了找到一張事先藏好的紙條。

這一切,都意在鍛鍊他們的勇氣和膽量。

王健林是新兵,可心裡早就做好了接受各種不可思議訓練的準備。

日後,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參軍前,他曾專門找來一本名叫《死亡學》的書籍研讀,對未來可能遇到的一切都做好了預期。

這種習慣,讓他在軍營裡不斷成長、不斷突破。

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當世人重新審視這個十五六歲就參軍的男孩時,是可見其準備好了迎接一切未知的變化,並會迅速做出正確的反應的。

來自軍隊的組織原則,王健林銘刻肺腑,不斷吸收著提升自我的養分。

他日,當組建起龐大的商業帝國時,他腦海中曾經留存的規則優勢派上了大用場。

彼時的王健林,意氣風發,從一個懵懂少年,到部隊的偵察兵,他的人生在某種意義上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即便他本人從未曾察覺,可事實不可否認。

他在後來的商業活動中,將部隊中經受的金戈鐵馬般的打磨,一一複製於商場,可謂“無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