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大房的磚瓦房才住了沒幾年,姚家老宅還是茅草房,姚家二房在兩年前,才剛劃了兩塊宅基地,連在一起建了六間正房的磚瓦房。位置就在他們家前面一排的正中間。
姚家大隊住茅草房的還有不少人家。此時姚德業一家竟然將好好的磚瓦房給扒了,說要兩塊宅基地連在一起,建一棟樓房,不說這是姚家大隊頭一份,在整個寧鄉鎮也是頭一份。
哦,對了,寧鄉公社在七零年,已經從公社改成鎮,姚家大隊也變成姚家村,大隊長也變成了村長。
很多事情的變化都加速了。
有人問姚德業和蘇懷蘭兩口子,他們二人也笑笑,只說家裡孩子太多,住不下,乾脆建二層小樓。
有人就說:“大業啊,你有四個兒子,建一棟樓也不夠分啊,以後那還得建三棟樓給三個小兒子!”
姚德業就笑笑:“三個小兒子還小呢,還沒上學,到時候攢了錢,再給三個小兒子蓋!”
一旁有人也跟著說:“大業兩口子能幹。東邊南園那塊鹽鹼地,雖然種地不成,可是蓋房子完全沒問題。他家裡宅基地多著呢!”
眾人說笑間,時間過得飛快。
二層樓房建好了,頂樓是平的,也沒起屋脊,正好當做曬海產乾貨的大曬臺。
東西長20米,南北長18米,樓房佔地基本在中間偏後,前院大後院小,後院在東,前院在西,屬於震宅。後院正東方位種上了三棵筆直的杉樹,依次排開,東南方位種了棵玉蘭花以後,正南方位也種了好幾棵花木,都屬於灌木類,但是樹形又漂亮的。
這樣一來,也就合了靠山的說法,中間三棵筆直的杉樹,兩側是矮些又錯落有致的花木灌木,這樣就是中間高,兩邊低,不正好是“山”形嗎。是山形,那就是有靠山。
有靠山就能旺人丁。不光自家人身體健康,不容易生病,家裡人氣也旺,畢竟做生意,做的是人的生意,那人氣越旺生意才能越好。
正東杉樹後面,是跟鄰居家一起建的院牆,除了這道東院牆,北邊和南邊,栽種了常青樹當籬笆牆,前面正西也是如此,只在正西偏南留了個口子,當做是大門。
等到姚德業家的二層小樓建好,一時間不少人過來看稀奇。有人看他們家除了東邊,其他三面全都種了常青灌木樹,反而都不建院牆,很多人便開始嘀咕。
有人忍不住便開口問:“你們家見多識廣,用小樹當牆頭,還真是頭一回見。”
姚家人就說了:“這些常青樹現在還小,以後還能長高呢,到時候修一修,跟牆頭一樣。”
外人看著稀奇:“雖然你們家這些灌木修剪的漂亮,看起來也擋不住人啊!”
姚家人就說:“家裡建樓拉了饑荒,恨不能把家裡的老鼠洞都掏一遍,親戚家的錢,能借的也都借了,現在咱家就剩下一個面子光,修不修院牆都一樣,沒啥好偷的!”
言下之意,即便灌木矮牆暫時擋不住人,可是家裡精光窮的,也沒啥可偷的。
俗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姚家村裡的頭一份,即便村裡沒有吃不上飯的,可誰家扒拉一遍,扒拉不出來個窮親戚?近親沒有,遠親裡總有的。親戚間說話不注意,萬一被人惦記上了,那不是平白給自已招災禍嗎?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用在房屋風水上,也一樣適用。整個姚家村,除了姚德業家,其他人家都是小平房,姚德業家的二層小樓,就成了“木秀於林”,獨獨高出來這一家,原本是犯了風水大忌諱。
可是呢,姚家村和蘇家村兩個村子,再加上公社也就是現在的寧鄉鎮東西兩個村子,慢慢已經連在一起了。姚德業家往南走,以前空著的宅基地,全都劃出去了,最前邊那條巷子,已經緊挨著寧鄉東村了。 而鎮上別說是兩層小樓了,連三層小樓都有了。
先是中學蓋了三層小樓,再後來寧鄉信用社也蓋了兩層小樓,再後來衛生院一口氣蓋了兩棟長長的兩層小樓,不過很快因為衛生院的人員裝置升級,變成了寧鄉鎮醫院,成了附近幾個鄉鎮的醫療中心。北邊幾個鄉鎮,距離縣城太遠,自已鄉鎮看不了的病,一般先來寧鄉鎮醫院看,寧鄉鎮醫院的大夫看不了,再去縣城醫院。
所以姚家村蘇家村,越來越像是鎮上的一部分,不過本村的人卻沒什麼感覺,也沒覺得自已比旁的村高一等,該幹嘛還是幹嘛。
所以啊,這樣一來,姚德業家的兩層小樓,也就不算木秀於林了。
不過因著寧鄉鎮發展越來越好,以前鄉下停了的集市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恢復了。
也就是這個時候,除了五天一次的鎮上集市,姚家村和蘇家村之間的國道上,開始慢慢有人擺攤賣東西了,一開始有人賣家裡吃不完的青菜,後來還有人挑著村裡分下來的海鮮,有時候是曬乾的海產乾貨。
這些攤位慢慢開始有人固定在此擺攤,倒是方便了南來北往的過路人。
姚家人看著這些變化,覺得自家的百貨商店也可以慢慢籌備了,不過面子上還要裝作建樓拉了饑荒,暫時也不著急。
不過姚德業藉著建樓的匠人還在,順便多拉了些磚頭,加上拆磚瓦房的舊磚頭一起,建了院牆,將那四十多畝地的鹽鹼地給圈了起來。
院牆建好了,這塊四十多畝的鹽鹼地,就不像無主之地那麼荒了。
姚德業到處收來的舊船板,就堆放在鹽鹼地的大院子裡,即便沒有大門,也不怕人惦記,舊船板質地很硬,當柴火也沒人愛用。
地方大,收來的舊船請人運回來,運到大院子裡,也就隨便往地上一扔,隨便堆放,哪裡都有。
後來老三姚萍提醒:“爹,下回人家再送來的船板子,堆到一個角落,別這麼亂放。地方大了,可以考慮別的用途。”
姚德業從來都是個聽人勸的,別管是媳婦還是兒女,反正家裡人的話,他都聽。
再後來有一次晚上吃完飯,閒聊天,姚萍就說了:“東邊的大院子那麼大,爹收來的舊船板子,即便開傢俱廠,也用不了那麼大的地方。我倒是有個想法……”
鹽鹼地位於南園宅基地的東邊,緊靠海邊,東南方緊挨著碼頭。這個碼頭可不小,是姚家村,蘇家村還有鎮上兩個漁業村一起共用的大碼頭。船上得的漁獲,原先都是先拉回村委,再做處理。
姚萍的意思是,鹽鹼地只能蓋房子,又不能種地,乾脆先借給幾個村的漁民們用,替他們省了力氣,也能先聚集人氣。
至於說以後?姚倩一下子就想到了,這塊鹽鹼地除了建育苗場,後來還建起了一個海產品市場,成了遠近聞名的批發市場。批發市場不止有攤位,還要建冷庫,賣不完的海產品,進冷庫做初級加工,再換上統一包裝,這不都是來錢的路子?
正好鹽鹼地的前面有一條大路,往東南方向通向碼頭,往正西方向走幾百米就是國道,再沒有比這裡更便利的。
果然姚萍提了個開頭,老四姚寧就說:“先免費借給他們用,等他們都習慣用這裡了,爹媽再給他們搭上棚子,時間長了,總有生錢的法子。”
姚繼宗一聽也佩服兩個妹妹:“你們這是小火慢燉,圖的是以後的生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