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節、子貢一出五國有變
嘟~
“訓練結束。”隨著教官說出乾飯二字之後,訓練就結束了,又是巧合。
這半天過的屬實是有點快了,一開始教官給我們講演講的各種事情,後來講了不少心態理念,在後來就是一起訓練了。
挺討厭和其他班級一起訓練的,因為總感覺別人是在佔用教官的時間。
不過能夠在這些人面前表現一下自己的學識也是一件讓人感覺不錯的事情,小小的虛榮滿足感。
下午的訓練繼續。依然是一名教官帶領兩個班級。屬實怎麼說呢,有好的感覺也有不好的感覺。
好的感覺是因為可以看著別人感受自己的進步,不好的感覺是因為教官分出了部分精力在別人身上。
“教官,三排長讓我們好好跟著你訓練的。”
“擺正一個心態啊,你不是跟我訓練的,你們的訓練是為了你們自己。”
“對,教官說的有道理,今天聽到教官的話簡直就是醍醐灌頂。”
“沒有那麼誇張吧,我今天說的只是一些大道理而已。”
“教官你就別謙虛了,你說的那些雖然我們知道,但也僅僅是知道而已,要讓我們去理解,可能只是皮毛。”
“彼此,彼此,我知道的也只是皮毛,我只不過比你們早一屆而已,你們可以想象我有多少文學功底。”
“早一屆?”
“是啊,你們是今年參加的高考,我是去年參加的高考。”
“啊?”
“不說了,我只是有機會就多讀書而已,開始訓練了。”
“那教官,你能再說說這個四書五經嗎?我覺得你說的知識讓軍訓更有意義。”
“可以啊,看你們的軍事訓練水平要不要我花費精力了。”
看著教官和三排的人在聊天,我屬實羨慕了,本來這些時間是教官在和我們聊天的,而現在多出的這個三排屬實讓人討厭。
而我們兩個班的訓練狀態也確實比較好。
我們兩個班的下午訓練也都非常在狀態,因為教官少了一部分,所以我們今天練習的是軍姿定型。
而在訓練的時候,教官也確實給我們講了一些四書五經的內容。
只是這些內容越聽越感覺陌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之乎者也,在我們看來很明顯就是腐儒的代表,可是從教官的嘴裡說出來,反而是一種儒將的感覺,可能是我們在踐行雙標,別人說出來就是腐儒,教官說出來就是有學識、風度儒雅。
我們能夠理解大概意思就是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去奉行的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可能是教官也覺得我們能聽懂,所以也沒有進行過多的解釋。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博之以文,約之以理。夫子的教學是博文,而約理得靠悟性。博文是約理的功夫。精一之功,夫子教的精,一以貫之的一,才是上達之階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也是說的這個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說明要做到了致知,知行合一。一般人的話要做到不恥下問,是很難的,拉不下面子。”
“不恥下問最為難得,也是最為容易,由此可見人品高下、胸徑闊窄。”
“今天不和你們說這些論語句式的解讀,畢竟孔子你們都是熟悉的,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些大聖賢都是家喻戶曉的,我們聊聊子貢的故事。”
“說到子貢,或許大家不熟悉,但說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你們應該都知道。”
“教官,子貢是孔子的弟子,可苦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說的可是越王勾踐呀。”
“佇列裡說話,要打報告,知道嗎?
“報告。
“既然有人報告,那有沒有誰能解讀一下,將這兩個人聯絡到一起。”
教官這麼問,一下就讓我迷糊了,好像真的應了那句話,現在的我們只是能炫兩碗米飯的大學生,其他的啥也不知道。
“給你們聊聊子貢一出五國有變的故事吧,也算是一種思考。”
“話說孔子周遊列國之後回到魯國,聽到一個訊息,齊國要攻打魯國。”
“一聽其他學院要強行幹掉自己的學院,這誰會讓啊,對吧,孔子的各位學生紛紛出面,都想要出頭擺平這個事。”
“孔子說,不要慌,問題不大,小事,子貢,你去把這事處理了。”
“子貢說,那行吧,交給我了。夫子放心,我去去就回。”
“子貢就這麼出發了。第一站找的就是齊國,齊國要打魯國嘛,所以先出使齊國,這個齊國想打魯國的就是一個叫田常將軍,子貢見到田常之後說,將軍,魯國不好打呀,你看魯國護城河不寬,城牆不高,經濟不發達,國君昏庸,兵不強馬不壯,飯都吃不飽,國力衰弱,不好打。”
“田常一看子貢,就想要埋汰他,說的什麼玩意,這好不好打?”
“子貢接著說,吳國好打,城牆又高又結實,護城河又寬又深,國君精明,兵強馬壯,武器精良,經濟發達,國力強盛。”
“田常就發問了,你小子是墳頭燒紙忽悠鬼啦,我怎麼發現你小子說反了,好打的說成不好打,不好打說成好打了。”
“按照常規道理確實是這樣,可子貢是一般人嗎?顯然不是,這個時候子貢就說了,憂在內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子貢格物格人格理格的特強,他說,將軍啊,你這是憂在內,不在外,什麼意思呢?”
“要知道和平年代看相,戰爭年代看將,作為齊國的將軍田常想奪權,這是什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串臺了,串臺了,戰國時期的故事穿插上其他故事了,總之意思就是那麼一個意思。”
教官要是不說的話,我還沒有反應過來,此時我才發現我已經只在專注的聽了,至於思考,沒有腦容量去思考了。
“子貢就給他分析了,說你攻打魯國,這是滅國之戰,很容易得功勞,可是你這個功勞會讓你疏於主,功高震主了,到時候下恣群臣,國內高、國、鮑、晏卿大夫就會收拾你,你有什麼好結果呢?但是你打吳國就不一樣了,打強國的時候,準備就要充分,不好打,打個三年五載的消耗國內其他的勢力,到時候民人外死,大臣內空,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你不是想要什麼,主上就會給你什麼,一把交椅那還不是輕鬆的嗎?”
“田常一聽,哎,好傢伙可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哎呀,多虧了你呀,若不是你,我險些良成大禍。”
“可田常也不傻,他問子貢,可我打吳國沒有理由呀。”
“自貢說,呦,這不簡單,我去一趟。”
“結果子貢就從齊國去了吳國。”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能猜出來,越王勾踐可能和子貢有關聯了。”
“繼續說子貢到了吳國,遇見了吾王夫差,怎麼說的。”
“稱王的國家不孤立於世,稱霸的國家不允許存在強敵,圖霸中原的機會到了,現在齊國要攻打魯國,你現在正好可以攻打齊國,你不打,等到齊國收拾了魯國,繳獲了資源強大了自身,你再打就沒機會了。”
“你現在打齊國,可以說是鋤強扶弱,救魯顯揚名聲,打贏之後又得實惠,有虛名又有實惠多好的事,從此圖霸中原再無強敵,稱王稱霸指日可待。”
“吳王夫差一聽,有道理。”
“可轉念一想不對呀,你是在欺騙我呀,我打齊國了,這個越王抄我後路咋整?”
“大王,你這幸福指數不高啊,你是戰勝國君,他是戰敗國君,你怕他做什麼。”
“哎西,你不知道,勾踐這小子天天喝中藥,不死心。”
“子貢立馬說,哎,我是熱心市民,這好辦吶,你讓他帶著越國精銳走在你前頭打前陣就好了呀。”
“那他願意嗎?”
“我去一趟就好了呀。”
“好好好,你快去,可不能耽誤我稱霸的事業。”
“然後子貢就到了越王勾踐這裡。越王勾踐還在臥薪嚐膽,看到子貢嚇了一跳。我知道先生的來意,你可不要害我呀,我喝中藥還能多活一段時間,你這是要我送死呀。”
“子貢說,你只要表忠心就行,隨便帶著老弱病殘打頭陣,吳王夫差能讓你打頭陣,這不是有損士氣嗎,你放心去吧。”
“然後一切事情就是按照子貢說的發生了,越王勾踐帶領三千老弱病殘為吳王夫差打頭陣,吾王夫差看到越國的三千精銳直接笑了,這什麼玩意,就這還想混到我的隊伍了?”
“然後吳王夫差帶著吳國的精銳打齊國的精銳,打的那叫一個洶湧,直接把齊國打亂了。”
“這子貢路過晉國,一想既然做了熱心市民那就再發光發熱一下,到了晉國和晉國國君說,夫差打勝了,免不了要打你一下。”
“結果夫差贏了之後飄了,真的打晉國去了。結果遇到有準備的晉國,打的叫一個艱難。”
“史書有記載,吳王與齊人戰於艾陵,大破齊師,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吳晉爭強,晉人擊之,大敗吳師。”
“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里而軍,吳王聞之,去晉而歸,與越戰於五湖,三戰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破吳三年,東向而霸。三千越甲可吞吳。”
“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縱橫捭闔,借力打力。這都是老祖宗的智慧,也有人說成功的第一個必要條件是當時的資訊不對稱。”
“我們難免會思考一下,格物致知,格物格人格理,就擺在眼前的幾個字大家都是熟悉的,大樓的命名,格物樓,致知樓,明德志誠,博學遠志這是你們的校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好像很空泛,但其中蘊含多少的智慧,只有你們自己去探索了。”
“認知可以提升,認知高不一定能力高,認知和勤奮無關,跟你曾經的素質聰明都沒有關係,認知是一個人成長的天花板,認知到不了的話,成長是受限的,認知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成長的天花板,認知不到,再聰明,再努力,再勤奮,天花板很快就到了,多讀書,多學習,重要的是深入的思考,思考,思考,認知是左手,執行是右手,缺一不可,認知再高,執行力差都是白搭。”
“知行合一,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