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9章直播(十六)

周依然面對乾隆的固執已見,壓住心中怒火中燒,幾乎要按捺不住:“乾隆,別再把你的行為美化成保護百姓了!若你真為百姓著想,怎會七次大張旗鼓地下江南遊玩?更別說你那所謂的體察民情,與你爺爺康熙的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乾隆聞言,怒不可遏,反駁道:“朕如何不能與朕的皇爺爺相提並論?你這無知女子,休要在此胡言亂語!”

周依然輕蔑一笑,不再與乾隆爭辯,她知道事實勝於雄辯。於是,她轉向天幕,沉聲道:“既然你不信,那就讓所有人看看,你與你爺爺康熙在體察民情上的真正區別。”

話音未落,天幕之上,畫面驟變,一段段歷史影像緩緩展開,對比鮮明。

影片中(在清朝所有的皇帝當中,微服私訪最多的就是康熙和乾隆了,康熙身著便服,僅帶少數貼身侍衛與太監,深入民間,尤其是南方地區。康熙親力親為,考察河道,與百姓同吃同住,力求找到最佳的治河方案。他的每一次出行,都是為了真正瞭解民情,整頓吏治,深受百姓愛戴。

隨後,畫面一轉,切換至乾隆皇帝的“體察民情”。只見乾隆出行,前呼後擁,浩浩蕩蕩,隊伍龐大,動輒萬人以上。所到之處,百姓雖好奇圍觀,但更多的是對奢靡浪費的不滿。乾隆的此行,更像是一場場盛大的遊行,他醉心於玩樂,獵豔獵奇,與康熙的務實作風大相徑庭。)

影片結束時,天幕下的眾人無不唏噓感嘆,對乾隆的所作所為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周依然直視乾隆,嘴角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嘲諷:“如何,乾隆?這就是你的‘盛世’嗎?”

贏政在天幕之下,目睹乾隆的奢靡浪費,心中怒火沖天:“這等揮霍,足以支撐我大秦鐵騎橫掃六合,又能讓多少秦民免受飢寒之苦!異族為君,實屬天理難容!”

劉徹與贏政心有慼慼焉,望著天幕上那堆積如山的金銀,眼中閃爍著貪婪與憤慨,恨不得能穿越時空,將之一一掠為已有,以充實漢家軍備。

天幕下的皇帝與百姓們,無不心生貪念,幻想著能從天幕的幻象中抓取那些金銀,以解決各自的困境。

唯有雍正,怒不可遏地揪起弘曆,一頓責打,弘曆的哭聲瞬間打破了周圍的沉默:“你怎可如此狂妄自大,閉關鎖國,還妄圖效仿你皇爺爺微服私訪?你那哪裡是微服私訪,分明是大張旗鼓,勞民傷財!”

雍正正欲繼續訓斥,卻被甄嬛溫柔卻堅定的聲音打斷:“皇上,請息怒,弘曆尚幼,臣妾日後定當嚴加管教。”

甄嬛的求情非但沒有平息雍正的怒火,反而讓他更加憤怒,他將怒火轉嫁到了甄嬛身上,猛然一腳將她踢開:“你?你教好弘曆?朕若沒看錯,那天幕之上,你身為太后也跟著很享受的很啊,你和弘曆亦是難辭其咎!”

甄嬛被雍正猛然一踢,整個人踉蹌倒地,臉色瞬間失去了血色,心中五味雜陳。她心中暗道:這弘曆豈是我一人能教得好的?皇上自已又何嘗盡到了父親的責任?但面上只能強忍委屈,未敢言明。

康熙在一旁目睹此景,亦是搖頭嘆息,心中暗自思量:這老四怎地如此不分青紅皂白,他當年雖也享有過榮華,但何時如此鋪張浪費過?這簡直是敗壞皇家名聲!想到這裡,他更加不滿,隨即吩咐道:“去,瞧瞧老四和弘曆怎麼還沒到,這都多久了。”

太監聞言,嚇得大氣不敢出,連忙應道:“遵旨,陛下,奴才這就去催。”說完,便一溜煙地跑了出去,生怕自已也被遷怒。

乾隆此時仍在極力辯解,他確實喜愛下江南,但眼前的奢華場景確實非他所願:“朕從未下過這樣的旨意,這一切絕非朕的本意,諸位不可將過錯全然歸咎於朕。”

乾隆的辯解在眾人聽來卻顯得蒼白無力,大臣們面面相覷,心中暗自腹誹:若無聖意,誰敢如此大膽行事?

天幕上的歷代帝王與百姓亦是唏噓不已,對乾隆的辯白是多麼不信。

周依然見狀,只覺一陣無力感湧上心頭,她搖了搖頭,對乾隆的固執與推卸責任感到絕望:“罷了,既然你不願承認,我也無可奈何。只是可憐了你乾隆時期的老百姓們,要承受這份無妄之災了。”她的語氣中充滿了無奈與悲憫,彷彿已經預見到了未來百姓的苦難。

乾隆時期的民間,怨聲載道,百姓們的憤怒如同火山般即將噴發。

“他孃的,這真是一國之君該有的作為嗎?”一位衣衫襤褸的百姓憤慨地喊道,他的眼中滿是對未來的絕望。

“就是啊,我家的田地都快被那些貪官汙吏和官兵逼得賣光了,就為了給你乾隆皇帝下江南湊銀子!”另一位百姓咬牙切齒,聲音中帶著無盡的悲憤。

“我家更慘,為了給父親治病,我們已經傾家蕩產,可那些銀子最後還是進了你們這些蛀蟲的口袋!”一位年輕女子泣不成聲,她的眼中滿是對父親生命的擔憂和對世道不公的控訴。

“夠了!不能再讓異族人繼續欺壓我們漢人了!我們要推翻這腐朽的大清王朝,讓真正的漢人英雄來帶領我們!”一名激進的青年振臂高呼,瞬間點燃了周圍人的情緒。

百姓們的情緒如同野火燎原,迅速蔓延開來。他們紛紛剪去滿清的辮子,換上漢人傳統的髮型,以此作為反抗的象徵。

這一幕,透過系統的投射,清晰地展現在了天幕的各個朝代之中。

乾隆皇帝見狀,氣得渾身發抖,怒不可遏地咆哮道:“反了!反了!這些漢人真是膽大包天,竟敢如此忤逆朕!”

他急忙召來御前侍衛,命令他們立即鎮壓這場叛亂。然而,令乾隆始料未及的是,這些侍衛中大多數都是漢人出身,他們對百姓的苦難感同身受,對乾隆的暴政早已心生不滿。

因此,他們表面上應承下來,背地裡卻陽奉陰違,不僅沒有去抓百姓,反而加入了起義的行列。

周依然在一旁目睹了這一切,心中五味雜陳。她雖然預料到了百姓的反抗,但沒想到會如此迅速而猛烈。

不過,她並沒有打算阻止這場起義。在她看來,乾隆的閉關鎖國政策已經讓華夏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一百年,這種落後的根源正是來自於封建統治者的腐朽和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