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4章 發財的秘訣

就當人們期待著麥道員工在波音的管理下“改邪歸正”時,“寄人籬下”的麥道人居然反過來向波音表示:我有一些發財的秘訣可以傳授給你。

這幫人的臉皮著實厚得令人意外,公司都折騰黃了還擱這傳授經驗?

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波音居然覺得他們說的有點道理。

那麼麥道的這個“秘訣”是什麼呢?

作為一家飛機制造商,應該怎麼個賺錢法?

無非就是把產品做好,贏得客戶口碑,然後大賣特賣,自然就賺到錢了。

而好的客機主要有這麼幾個標準:舒適、安全、省油、高效。

所以你就往這幾個方向攻關,跟對手卷起來就完事了。

但麥道不是這麼個邏輯。在他們看來,想賺錢很簡單:公司股價漲了就行。

這好像也沒錯。

公司說到底是股東的,公司賺錢的最終目的就是股東賺錢。而對於股東來說,股價上漲就是最大的利潤。

在這套邏輯下,拉股價才是公司運營的終極目的。

當然,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公司股價上漲”跟“把產品造好”並不矛盾啊。

產品好,業績才能好;業績好,股價才能上漲嘛。

道理雖然沒錯,但現實中的股票市場是非常複雜的。

公司產品的表現確實會影響股價,但不是唯一因素,很多時候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個因素。

拉昇股票最直接的辦法,是砸一大筆錢買入這個股票。

大資金買買買,股價自然漲漲漲。

所以麥道的秘訣很簡單:咱公司花錢去買自已的股票,把股價炒起來就成功了。

但這樣操作的話不就成冤大頭了嗎?並不會。

因為市場裡面的投資者不僅數量很多,而且有很強的從眾心理。所以你只要帶個頭把股票拉起來,自然就會有很多路人蜂擁而上。

你出三成,股民出七成,最終你這三成不僅能回來,還有的賺。

當然,這個操作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公司的基本面要過得去。

畢竟股民也不是傻子。

這麼說還是要把產品做好咯?

那不一定。

所謂的基本面,本質上只是一堆紙面資料。

財報好就是基本面好,至於這個財報怎麼做,麥道這幫老師傅們有的是經驗。

於是在麥道人的傾囊相授下,波音開啟了“輕鬆賺錢”的新世界大門,走上了碾壓麥道、收購麥道、學習麥道、成為麥道的“康莊大道”。

還有這種操作?

1999年,波音首席財務官(CFO)霍普金斯為了抬升波音的股價,開始著手改善一項報表上的重要資料:淨資產回報率。

該資料體現的是公司能用自有資本創造多少利潤,公式是:淨利潤\/平均股東權益。

這個“股東權益”就是公司總資產減去總負債的餘額。所以大致上我們可以把這個資料理解為:淨利潤\/淨資產。

很顯然,這個資料如果低了,說明你投入了大量資本但收益很小;反之則說明你只投入了很少的資本就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改善這樣的關鍵資料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霍普金斯改善的方法不是提升產品素質,而是直接砍資產。

怎麼個砍法呢?很簡單,賣工廠。

工廠賣了,資產就下降了、分母就減少了,資料自然也就好看了。

但沒了工廠,零件從哪來呢?

直接找便宜的供應商買就行了,這樣報表最漂亮。

隨著工廠被出售,工程技術人員的地位和待遇也被大幅削弱,進而又引發了鷹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白領罷工:2000年波音工程師大罷工。

面對工程師的滔天怒氣,波音的解決方案是直接把總部從它的發源地“航空城”西雅圖搬走,搬到了遠離生產線和工程師的芝加哥,最近又搬到了華盛頓旁邊的阿靈頓。

眼不見為淨了哈哈!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波音對產品質量的控制力大幅下降,因為大量零部件生產流程不再控制在自已的手中。

比如說在後來的波音787的製造中,波音公司真正負責的生產環節僅佔10%。

不過更重要的是,它釜底抽薪式的摧毀了波音尊重工程技術的企業文化。總部搬家後的高層大佬們一年到頭都見不到幾次技術人員。

人心,就此散了。

而已經“走進新世界”的波音並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之後幾年,波音總共拿出了568億鷹元用於股票的回購和分紅,同期花在研發上的經費僅為141億鷹元。

即使在公司淨虧損6.36億鷹元的情況下,董事會還是拿出了73億鷹元來回饋股東。

但作為一家飛機制造商,如此忽視對生產技術的投入,平時怎麼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呢?

簡單,永遠是裁員、外包、削減生產成本這三板斧。

這套玩法受益最大的無疑是公司的大股東和高管。

當然,在他們吃肉的同時,其他的小股民也能跟著喝點湯,總的來說是皆大歡喜,但僅限於在金融市場裡。

至於廠房車間裡,那就是另一幅光景了。

在金融天才們的操盤下,波音的產品研發出現了嚴重的停滯。

該公司自研發波音787後,已經近20年沒有研發新的機型。

至於銷量最大的窄體客機,現在用的仍是上世紀60年代設計的波音737機體,僅僅是進行了一些“拉皮魔改”而已,真正做到了“一機傳三代”..

畢竟研發新機體投入大、回報慢,不符合金融操盤手們的喜好。

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們在面對空客的新產品時,競爭力嚴重落後。

因為拿不出新機型,所以他們就在舊機型的身上強行裝上新發動機,並起了個新名字:波音737MAX系列。

然後還把關鍵的飛控軟體外包給了印度人。注意,這是重點!

降本增效嘛。

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該型飛機服役沒多久就咣咣掉了兩架,由此拉開了波音墮落的大幕。

如今他們之所以還能佔據著民航市場的半壁江山,除了百年積累帶來的市場慣性外,還有就是鷹國官方的保駕護航。

你的飛機要在鷹國賣,就要獲得鷹國聯邦航空局(FAA)頒發的適航證。而負責測試的工程師有不少就是從波音找來的。

所以波音的飛機很容易拿證,競爭對手則往往只能乾瞪眼。

而正是因為保護得太好,波音這座“程式碼屎山”至今都沒有自我革命的意思。

在這樣的背景下,波音星際客機的表現拉胯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它不過是整個公司現狀的縮影罷了。

相較而言,特斯馬的SPACEX並非上市公司,至少到目前為止,它仍是一家以技術為導向的公司。

該公司在2002年才成立,既沒有低效的官僚系統也沒有日積月累的程式碼屎山,所以它儘管只是一個“行業新人”,但發展起來比波音高效得多。

看到這裡,我們很容易得出下面這個結論:

波音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主要是因為當年被麥道公司教壞了。

如果他們現在能虛心向SpaceX這樣的新人學習,下決心進行自我革命,還是有希望力挽狂瀾的。

這個結論看起來非常合理,但很遺憾,它是錯的。

儘管我們剛才詳細分析了麥道“禍害”波音的黑歷史,但波音真正的問題從來就不是“被麥道公司教壞了”。

而是“除了麥道之路外別無選擇”。

這確實是條“歪路”,但也是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