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27 刨根問底

關於“萬鬼同歸”,也是一個頗為久遠冗長的故事:

《山海經▪海內南經》有云:“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

丹朱是帝堯的長子;舜,眾所周知是接受帝堯禪讓的“五帝”之一。關於二位生前因“帝位”糾葛一生的故事,民間流傳版本甚多,其中有一個版本是這樣的:

丹朱脾氣直率火爆,不善處理人際關係,總是在父親帝堯面前失了分寸,終於,在帝堯統治中原時,丹朱被流放於“丹水”,其中或多或少夾雜了舜的挑唆......

帝堯讓丹朱去地處“三苗之地”的丹水,表面上是對他的一次懲罰,本意卻是為了讓他“潛伏”於三苗,做個“細作”。卻不料丹朱到三苗之地後,與三苗友好生活,向其傳授農業技術,幫助他們發展農業,如此備受苗民部落首領的尊重,最終被推崇為三苗各部落的共主,由此引起了舜的不滿......

《竹書紀年》有云:“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舜逼迫堯禪位於他,丹朱得知真相後,率三苗之兵伐舜,雙方在丹浦展開大戰。其間,丹朱誤入大澤戰敗而死,與之同時戰死的,還有不計其數的中原部落與三苗之地的兵卒、部族首領。

所謂生前身後事,前塵往事本該都隨著肉體的消亡歸於塵埃,豈不知世間紛擾無休,總是緣於人心的執著......

此前顓頊帝為鞏固中原統治,絕“九黎之亂”,下令“絕地天通”,分離天地,摧毀神廟,禁絕三苗後裔與神之間的相互感通,禁絕民間的巫術......

從而導致慘烈橫死的丹朱以及不計其數的苗民死後魂歸無處,在天地之間四處遊蕩作祟,怨氣惡靈聚集,久久瀰漫,離亂不休,上古華夏各地氣候異常,洪水瀕發,詭譎事蹟四起,眾生陷入苦難......

直到帝舜再次南征三苗,卻道死蒼梧,埋骨于丹朱墓之南,以屍身鎮守蒼梧之地,困三苗之亂的孤魂冤鬼於此……

從此世世代代,無數了無所依的煞魂厲鬼被封禁於“蒼梧之地”,九州殃亂漸熄,華夏榮昌繁盛。

“數千年來,蒼梧之地便是孤魂歸祭之處——如此,你是如何能夠開啟‘蒼梧之地’,喚起‘萬鬼同歸’於‘他’的!”

方陌一改往昔戲謔不恭的表情,一臉嚴肅地盯著葉瑤,指向司徒玄。

“我不知道什麼‘蒼梧之地’,也不清楚何為‘萬鬼同歸’,我在夢裡見到個人,他問我想不想救司徒玄,哪怕是搭上自已擁有,所珍視的一切。如此而已。”

葉瑤看著陌生又有些莫名其妙的方陌,平靜地回答道。

“於是,你就選擇了他?為救他,捨棄阿寶,父母,家人、朋友……不救陸錦了?!”

方陌此時甚至有些氣急敗壞,那隱忍不發莫名其妙的情緒絕對不是緣於作為“朋友”的自已被“捨棄”……

“我沒時間想那麼多,那種命懸一線的時刻,哪有時間去衡量得失,先救了司徒玄再說。”

葉瑤老老實實交代了彼時自已真實的想法,古老的“電車難題”在她這似乎就不是個問題。

聽到答案的方陌先是一愣,這個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的確是現在的葉瑤行事風格,但換作幾個月前的“葉律師”,是萬般不會如此“魯莽”行為的……

“你見到的人是誰?他又是如何通曉這一切的?”

方陌依舊不依不饒,打破砂鍋問到底,彷彿勢必要追尋到他心中的答案。

“謝老道。他告訴我羅盤上的寶石是救命的‘天精’,又教了我咒語和施法的方法。至於他如何知曉……”

面對方陌一改常態的咄咄逼人態度,葉瑤終於疲憊且不耐煩地回嗆道:“有本事你自已去問他!”

話音剛落,葉瑤探求的目光落在了司徒玄身上,關於謝老道的謎團,似乎由司徒玄來解惑更為合適。

方陌被嗆聲後似乎收斂了些不善的情緒,悻悻地順著葉瑤的目光,也望向了司徒玄。

司徒玄則依舊是一貫的風輕雲淡,毫無波瀾,思考了片刻,只道,“謝如咎。此前我身死魂滅,便是他斂了我的一魂一魄,寄於羅盤溫養,倒是不想,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竟然還有今日風雲際會。”

司徒玄還真是“大音希聲”,紛繁600年的光景,他了了幾句話概括完畢,像是照本宣科,敘述著事不關已的沉痾往事。

“再沒別的了?那謝無咎到底何方神聖?”方陌依舊不掩滿眼期待,傾耳戴目地凝望著司徒玄。

“還應該有什麼?不如說說看,你想知道什麼。”

司徒玄回敬了方陌一個瞭然一切的表情,殺傷力可比犀利的眼神來得巨大。他一個表裡如一誓死傲嬌的心性,哪裡屑於費盡心力與人虛與委蛇。

方陌見狀,一副吃癟的表情,不甘之中夾雜著些許失望,於是選擇找顆“軟釘子”碰碰,又轉向了葉瑤,繼續問道:

“你呢,夢裡的謝無咎,就只教了你‘萬鬼同歸’?沒提及其他?”

自打葉瑤開啟“蒼梧之地”,司徒玄攜“萬鬼同歸”時起,方陌就表現出一副不同往日的糾纏不休模樣,如今連一向清淨寡淡的司徒玄都受不了他的喋喋不休,葉瑤更是忍無可忍,直接將矛盾挑明——

“你對‘蒼梧之地’知之甚多,又如此汲汲營營,我倒是想問問你,所為何事,又意欲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