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章 賀魯花

此次前來圍剿的官軍主將叫賀魯花,是北突厥七大部之一的賀魯部貴族子弟。雖然常年領兵的他也算是個有幾分本事的,混的卻是不好不壞,不然也不會被安排到這前線的貧瘠之地來。

自從被契丹人和羌人聯手擊敗之後,突厥人就被分隔成了一南一北兩部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留在北邊的突厥各部逐漸和南下的突厥大汗離心。

當初突厥人並不是整族南下,先期都是和實力最強的阿史那部關係親近的部族,那些和阿史那部關係較遠的突厥部族一部分在後期陸續南下,還有一部分一直都留在大草原上。

那時突厥人實際上就隱約分成了南北兩股勢力。

最早南下的那支實力較強,南下後實力更是加速膨脹;北邊的那支雖然也得到了好處,卻從一開始就對戰利品的分配不公頗有怨言。

這也是之後突厥大汗想要繼續南下時部分部族以尚未徹底穩固北方統治為由反對的一個重要原因,更是後來突厥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對南下並最終留守北方的突厥各部以拔延部實力最強,他們的擔心也不無道理。事實證明突厥人主力南下後造成的北方空虛直接給了契丹人崛起並反叛的機會,並最終和羌人聯手擊敗了突厥主力。

雖然突厥人並沒有被徹底擊敗,卻被契丹人佔據了河北之地,被羌人北渡黃河佔據了小半個幷州。

南下的突厥各部勉強守住了黃河及虎牢關一線,佔據著黃河以南江淮以北虎牢關以東的大片地盤。

北方的突厥各部則節節敗退進了幷州,且僅僅勉強守住了北部的大半個幷州。元氣大傷之後,一直留在北方草原上的突厥人領地也被大大壓縮,退據之下才守住了水草最豐美的陰山以南尤其是河套地區,並和幷州突厥結成一體站穩了腳跟。

至此,突厥人的地盤被分成了互不相鄰的兩塊。

北方的突厥人認為大好形勢的逆轉都是執意南下的大汗的責任,加上地理上的隔絕和統一指揮北方各部的現實需要,沒多久就另推了實力最強的拔延部首領為突厥大汗,並和之前執意南下的以阿史那部為首的突厥各部互稱對方為叛逆。

因為兩部突厥勢力都自稱正統,世人就習慣的將南下的突厥勢力稱為南魏,留在北方的稱為北魏。

北魏佔據了陰山南北的部分草原和半個古幷州,實力雖然不弱但因為歷史原因內部也並不十分團結,因此一直未能擊敗南邊的後秦或是東邊的契丹遼國打通和南魏的聯絡。

或者說他們本來也沒有那個心思,至少是並不太熱心。

總體上說,北邊的突厥人因為南下較晚,加上一直戰鬥未止,戰鬥素養更高。雖然實在打不過更為強悍的契丹人,但戰鬥力的確要比南方的羌人強得多。

南面的羌人入侵很早,遠比祖先富足的生活讓他們的戰鬥素養退化了很多,此時僅僅是憑藉地形、財賦優勢以及契丹人的牽制才勉強能和南北兩部突厥對抗。

以銅川為例,數年前還是羌人的地盤,此時已被北魏蠶食進了口中。不過後秦自然也不會甘心放棄在和契丹人聯手對付突厥人中獲得的唯一一點好處,始終在幷州北部和北魏拉鋸,想要重新奪回此地的同時甚至也想將戰線向北推進。

於是這銅川縣就成了兩股勢力的交界處,空有大片平原,卻是整個幷州人口最少的地區。要不是南北兩股勢力都很默契的嚴令當地秦人不得私逃,早就沒有百姓願意待在這裡了。

即便如此,這裡作為前線,無論是糧食產量還是人口數量都根本無法支撐大量軍隊駐守,大軍給養大部分靠後方運送。

因為銅川縣是秦魏拉鋸一線的最東邊,緊靠著太行山脈,以騎兵為主的胡人軍隊通常不大願意在這種地形上突破,所以北魏在此地的駐軍僅有兩千人。再往西去的平原地帶,北魏和後秦軍的每座大營人馬都不少於五千人。

賀魯花就是銅川縣這個相對邊緣化的邊境前線地界的最高軍事長官。對於他這種沒太多雄心壯志的小部族裡的小貴族來說,最想待的地方肯定是王庭所在地晉陽,在那種繁華大城裡就算只當個小官也比在這沒什麼油水的邊境做一方統軍將領要強得多。

當然,要是能生活在南邊聽說更加富庶的長安或洛陽那就更好了。可惜那是羌人的地盤。

最初洗劫鄭家村的就是賀魯花帶領的敗兵,其實就是常年和後秦軍拉鋸戰中很普通的一次失敗。他們洗劫幾個村莊一是為了出一口在前線失敗的悶氣,二是撈點好處安撫手下。

至於抓幾十個成年秦人完全就是為了順手在銅川縣城訛一筆錢花。

這種事兒在這個世道根本就如同家常便飯一般平常,甚至賀魯花還覺得自己只屠了幾個村子已經是極力控制情緒了。

之前唐笠他們從銅川縣城越獄的事情賀魯花壓根就不知道,因為無論是縣令陳道清還是縣尉何廣就都沒敢往上報。反正這年頭啥都缺就是不缺死人頭,區區二十個逃犯兩人聯手絕對能瞞的死死的。而最初去鄭家村追擊但沒敢進山的人馬其實就是何廣手下的三十多個兵丁外加從陳道清手下借去的十來個衙役。

只不過當時的唐笠一夥剛剛從牢裡逃出來,一個個都如驚弓之鳥一般,只敢藏在山裡壓根兒不敢露頭,所以並不知道追兵的底細。

後來銅川縣城被偷襲,縣尉何廣被殺,縣令陳道清被擄,這事兒肯定是瞞不住的。但在賀魯花看來也就是一小股山賊僥倖偷偷進城打了個劫而已,也就是隨意派了一個百人隊應付般的去追剿了一下。

長官都應付,底下人自然更應付,因此只是放火燒了已成廢墟的鄭家村就收兵了,回去的路上還順手又搶了一把。

直到有一隊徵糧隊被截殺,賀魯花才真正的重視了起來。

在亂世裡,兵和糧是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很多時候甚至比一塊地盤還要重要得多。損失一隊徵糧隊雖然遠不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但賀魯花就不能再像之前那樣滿不在乎了。

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圍剿。

那次賀魯花派出了自己手下的一個五百主帶了麾下五百人馬,其中還有一百突厥兵,這已經是非常重視了,求的就是一戰功成。

可讓賀魯花萬萬想不到的是,只幾天時間,自己派出的這支超過四分之一戰力的大軍就戰敗了,而且是幾乎被全殲,僅僅逃回來了幾十人。這不由得讓他是又驚又怒。

怒的是怎麼也想不到在自己眼中比綿羊還不如的秦人居然敢反抗,戰力還如此之強;驚得是這種程度的損失肯定是瞞不住的,自己最好的下場也至少是丟了官職。

這也是賀魯花為什麼立即就帶著剩下的所有人馬開始第二次圍剿的原因。

至於路上耽誤的那幾天則是賀魯花使的一個小心眼。搶劫財物是其次,最重要的目的其實是攢人頭。

他仔細審問過了逃回來的手下,雖然得到資訊並不準確,唐笠一夥的人數被狠狠的誇大了,但對手的戰法戰鬥經驗算得上很豐富的他卻是搞明白了。

在賀魯花想來,對手見到自己的大軍緊跟著就再次殺到,最大的可能就徹底鑽進大山逃竄。自己這一千多人看著不少,可要想在茫茫大山裡抓住一小股顯然很熟悉地形的對手恐怕也不容易。

要是時間拖得長了被上官得到訊息,自己好歹也能拿這些百姓的人頭去充一充數,就說是斬殺的叛軍首級。

反正都是秦人嘛!上官就算不信但也沒法明確分辨不是?

只要自己不當場被軍法從事,讓晉陽族中的父兄花些錢財走走門路,這條命大機率是能保下來的。運氣好說不定還能留得一官半職。

不得不說,這些北方的胡族南下後腐化墮落的速度是很快的。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原本心思簡單的突厥人,尤其是突厥貴族就把以前秦人腐敗官員的那些毛病學了個十足十。尤其是賀魯花這種南下後才出生的二代們,甚至更加的肆無忌憚。

正是賀魯花這個主將抱著這種心思,所以這第二次圍剿才顯得沒有吸取太多第一次失敗的教訓,仍然讓唐笠的盤古軍很輕鬆的帶著他們在山裡一直兜圈子。甚至有了經驗的盤古軍感覺比上一次還要更加的輕鬆一點,即便是那些剛轉化吸收進隊伍的前偽軍都感覺到有點像是遛猴,士氣和心態迅速就提了起來。

按理說被對手打了好幾下損失了一百多人的賀魯花應該調整戰術了,但時間卻不允許他花費時間再拖延下去。

賀魯花心裡有數,自己路上耽誤了兩天,進山已經三天,估計上官早就得到了訊息。

如果說上官的追究還並不急迫,可南邊後秦軍的動向卻是最讓他擔心的。

自己這邊弄出的動靜可不小,時間也不算短了,後秦搞清楚狀況之後不利用是不可能的。雖然銅川縣地界從來都不是雙方突破的重點,但自己這回可是隻在大營裡留了一百人冒充大軍。

後秦一旦摸清楚了虛實選擇從自己的防區突破,那自己可就闖大禍了。那可就不是剿匪不力這種可以靠花錢走門路就能遮掩下來的小罪了,掉腦袋是一定的。

心裡一急躁,指揮就毛躁,甚至有點歇斯底里的趨勢了。

就在唐笠帶著人完成一次成功背刺以為敵人會混亂一陣子的時候,卻發現敵人好像突然之間發狂了一般。原本還算嚴整的戰線突然變得極度混亂,開始沒頭蒼蠅一般的開啟了狂追模式。

可一千多人撒在這茫茫大太行山裡真的遠遠不夠看,甚至急躁之下連方向都搞錯了。搞得唐笠不得不派出斥候隊故意暴露行蹤重新把敵人的方向糾正過來,然後才能能繼續輪著班的帶對手向南邊兜圈子。

唐笠不知道的是,賀魯花的打的主意是再狠追一天,要是再沒收穫就撤兵,首要任務必須是保證不能被後秦軍鑽了空子。

至於接下來該怎麼應對上官,他也想好了。

回營的路上再屠幾個村子,用成年男子的頭顱謊稱是被剿滅的山匪,看看能否暫時應付住上官。同時立即派人北上晉陽請家中長輩活動,爭取立即將自己調離此地。至於還能不能保住一官半職已經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了,能保住這條性命就算是萬幸了。

只要保住性命,日後未必就沒有復起的機會。

不過讓賀魯花同樣想不到的是,唐笠的心思也不僅僅是隻求對手撤兵,在他看來這支一千多人的官軍始終是自己生存的最大威脅。

於是,兩個都沒搞清楚對方心思的傢伙接下來就在這大山裡打了一場亂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