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章 秦魏大戰重啟,盤古軍再下太行山

山外打成了一鍋粥,山裡的盤古軍也在竭盡全力的發展自身。

唐笠很清楚隨著進山投奔的秦人百姓越來越多,前期積攢的糧食根本撐不了多久,尤其是冬天不便於打獵,就連山樹上的葉子都掉光了,能夠獲得的補充越來越少的情況下。

至於之前開的那點荒地,一是還不到收穫的時候,二是就算是豐收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因此物資的補充,尤其是糧食的來源還得靠下山劫糧。而面對越來越瘋狂的秦魏兩軍,自己再下山劫糧肯定要比之前的難度要大得多。

偶爾唐笠也想過,要是自己甘心做一股流寇,把隊伍的人數控制在一兩千精銳的規模,那肯定是吃喝不愁的,實在不行還能穿越太行山流竄到其他地方去。

不過這種念頭一起就被他自己給掐滅了,因為唐笠很清楚做流寇是沒有前途的。古今中外第一大也是運氣最好的流寇李自成,最後不也只落得個戰敗被殺的下場,歸根結底還是沒有穩固根據地的原因。唐笠估計自己真要那樣做了,結局也肯定比他強不到哪去。

有人會說李自成前期不也是幾起幾伏、屢敗不死嗎?

可你要知道他面對的是明朝末期的官軍。

明軍除了戰鬥力不行以外,再怎樣那也是本土作戰,雖然也有劫掠地方的情況,但打擊的目標主要還是叛軍。所以只要李闖他們這些流寇首領失敗後能夠逃脫,很快就能再次拉起隊伍。

這其中甚至還有很多明軍將領根本就存著養寇自重的小心思。

等到大順軍敗在吳三桂和後金軍手裡後,這兩個對手追擊的時候那可是無差別屠殺的,也不存在什麼養寇自重,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比寇還要寇的惡魔。

對手的風格一變,你再看李自成、張獻忠這些前期貌似是打不死的小強們還有翻盤的機會嗎?

對手只會窮追不捨而不會有任何招撫的想法,他們根本就沒有時間修整;對手對所到之處無差別屠殺,讓他們就算有時間也再沒有了重新拉隊伍的人口基礎了。

還有一點就是流寇就是流寇,前期提出的那些口號也只是嘴上說得漂亮而已,什麼“闖王來了不納糧”都是騙人的。真實情況是闖王過境,只破壞不建設,百姓們連自己都被裹挾進去了。

吃過很多次虧的百姓自然不會一直像以前那樣對其有僥倖的指望,過度透支了自身信用的流寇就這樣砸碎了自己朝廷的腐敗通知,然後被滿人幸運的撿了個便宜。

至於有人說當初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後應該逃回起家的陝西,這純粹就是自以為是的想當然。

事實是,陝西從來都不是李自成的根據地。不但不是根據地,他在陝西的幾起幾伏、幾進幾齣早就把當地的青壯掃蕩了個一乾二淨,人口數量尤其是漢人人口數量直到清朝末期都沒能完全恢復。

不然後來清末時怎麼會有那麼聲勢浩大的陝甘之亂?明末清初那麼亂的時候也沒見那裡的少數民族叛亂意圖割據獨立。

所以唐笠堅定的認為就算眼下的情況再艱難,堅固的根據地也是必須要建立的。就算因為實力所限一時守不住,民心也必須要盡全力爭。還是那個道理,在這個世道里,北方的秦人百姓才是自己最基本也是唯一的基本盤。

從過年開始到次年開春,盤古軍一直在組織所有山中的適齡男子進行軍事訓練,反正天氣轉暖前這些人也沒什麼事做,忙起來還能避免很多麻煩和爭鬥。

唐笠計劃開春後在百姓中選擇訓練表現最好的一部分人補充進軍中,將盤古軍擴充到兩千人。然後讓百姓一起儘可能的在山裡多開墾些土地,種下希望的種子;盤古軍則時刻尋機再次下山劫掠秦魏兩軍。

當然,沒有作戰任務的時候,他也會帶著軍隊在訓練之餘儘可能的參與進百姓們的生產中去。偉大的革命先輩們的成功經驗告訴他,軍民魚水情是軍隊戰鬥力的源泉,對軍隊戰鬥力的直接提高也有著莫大的好處。

太行山外。

魏秦兩軍的交戰不像最初的正面對決那樣短促而激烈,襲擾和圍剿戰是很耗時間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捉迷藏的雙方從年初打到開春都沒打完,更是沒有明顯的勝負之分。

不過這種瘋狂的後方戰造成的損失卻一點都不比正面對決少,雙方的大部分的物資都在運送途中就損失掉了。至於留在山外的秦人百姓的日子更是苦不堪言。

雙方其實早就都是憋著一口氣在等著冬天過去,再這麼無止境的耗下去,無論哪方都要堅持不下去了。

於是天氣剛一轉暖,上黨前線的戰鬥立刻就激烈了起來。

率先發起進攻的是北魏軍一方,因為他們面臨的局面的相比後秦一方要糟糕和嚴峻得多。

北魏不但在綜合國力上不如後秦,北方面對遼國大軍的進攻,情況也是岌岌可危。若不是草原上天氣轉暖要晚一些,契丹人尚未重新發起攻擊,早就不得不從南部前線抽調兵力北上支援了。

聯絡不便的拔延可石和拔延那環兩位北魏軍主將利用天氣寒冷的三個月時間很不容易的溝通策劃了一次傾力進攻,力圖在被抽調兵力北上之前取得決定性的突破。

對各方面形勢也很瞭解的後秦軍主帥梁昌對北魏軍的處境也很清楚,對其可能採取的策略自然不會沒有準備。

和北魏軍在幷州東部拉鋸多年的他經驗十分豐富,沒有采用對攻的策略,而是命令各軍嚴守軍寨。想先用堅固的防守來消耗對手的銳氣,然後再尋機發動反擊。說白了就是個防守反擊的策略。

可讓梁昌沒想到的是,情勢所迫的北魏軍沒有資本拖延,一上來就發動了全面進攻。第一波攻擊部隊全部突厥本族人馬組成,進攻的態度非常堅決。

後秦軍雖有準備,但一是戰力的確比不上北魏軍,二是實在沒想到對手會一上來就會孤注一擲,一下子就被突破了好幾處防線。

好在雙方之前已經對峙了大半年,各種木寨壕溝建了很多,宿將梁昌也及時調整了部署,這才依託這些工事勉強讓整個防線沒有崩潰。

不過雙方的防線也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整齊了,犬牙交錯在一起的秦魏兩軍就算想歇一口氣也做不到了。

激烈的戰事讓雙方各類物資的消耗速度陡然猛增,一個冬天的儲備很快就消耗一空,後方輸送物資的輜重隊規模越來越大。

山外熱鬧的動靜自然逃不過盤古軍斥候的眼睛和耳朵,得到訊息的唐笠肯定也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

秦魏兩軍前線大規模戰事一起,後方護持糧道的兵力必然會減弱,抽調兵力大規模圍剿自己的情況更是很難發生。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使得唐笠不得不盡快重新下山劫糧,那就是山上快沒糧食了。

盤古軍前期囤積的糧食本來就只夠一萬多人吃到開春,但有一個情況是所有人都沒預料到的,那就是盤古寨中的秦人百姓數量已經超過了三萬人。

自從唐笠率軍大鬧秦魏兩軍後方後,盤古軍的名聲很快就在所有東部幷州的秦人百姓中傳開了。尤其是因為戰事的需要,平時不怎麼流動的秦人百姓被大量強徵為運送物資的民夫後,隨著這些人的流動,盤古軍“秦人救星”的名聲在各地傳的飛快。到後來,就連太嶽山以西的秦人百姓都知道了盤古軍。

而且傳言這種東西曆來是越傳越離譜的。

幷州的秦人百姓口中盤古軍後來已經變成了“天兵天將下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最吸引秦人百姓的還是“只要進了太行山,一家老小就能吃飽穿暖,日子要比以前好上百倍”了。

放在以前,秋收的糧食被搜刮得一乾二淨的幷州秦人百姓只能在接下來的冬天裡苦熬等死,如今有了被越穿越神的盤古軍這個希望之後,活不下去的他們在秦歷一千三百一十七年的新年剛過就在寒風中扶老攜幼的開始向太行山方向逃亡。

對這些人的到來盤古軍無法拒絕,唐笠還特意派人在之前出山的幾個主要地點派駐了士兵接應投奔而來百姓。

結果就是大年剛過之後的一個月內聚集在盤龍谷中的秦人百姓數量就翻了一倍,達到了兩萬人。要不是後來秦魏兩方都注意到了這種百姓的大規模逃亡的現象,並開始派兵派兵阻攔,到三月份這個數量至少還要再翻上一倍。

新進山的百姓主要來自北魏控制下的東部幷州地區,因為國力較弱的北魏對轄下百姓的盤剝更重。

來自後秦控制區的秦人百姓數量也不少,持續了大半年的大戰讓他們同樣也活不下去了。

後來甚至還出現了少部分從太嶽山以西的西幷州逃來的百姓,唐笠實在想不出他們是如何徒步到這幷州最西部的太行山的。

為此唐笠和他們中的一些人聊過之後才解了疑惑,也順便對秦魏之間這場戰爭的全貌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西部幷州雖然不是後秦軍進攻的重點,但為了牽制北魏軍的兵力,後秦軍的攻勢也不弱。

戰火只要一開,各類物資尤其是糧食的消耗就小不了,附近秦人百姓的日子也不好過。

盤踞在西邊黃土高原上的回鶻人又趁著北魏軍無暇西顧的機會,小規模的越過黃河和呂梁山進入幷州劫掠,普通百姓的日子就更慘了,絲毫不比太嶽山以東的同胞好過。

於是盤古軍的各種傳言在那裡傳開後,終於發現了活路的當地百姓也立刻就開始了逃亡,規模也越來越大。

只是因為到太行山的路程太過遙遠,所以大部分受到鼓勵後就近鑽進了西邊的呂梁山和東南邊的太嶽山。其中太嶽山的條件要比西邊的呂梁山好一些多,離傳說中的盤古軍也更近,所以逃到那裡的佔了絕大多數。只有極少數靠北的百姓能橫穿整個幷州成功逃到太行山腳下。

隨著逃進山的百姓數量越來越多,各類物資立刻就短缺了起來。

這幾萬人要有一口能活命的食物,要有一件能禦寒的衣物,要一處能遮風擋雨的住所。雖然在盤古軍的帶領和組織下,早期進山的一萬百姓竭盡所能的為後來者提供幫助,但糧食的日漸短缺在山裡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全解決的。到後來甚至逼得盤古軍的一直堅持的訓練都不得不停了下來以節省口糧消耗。

唯一能夠解決糧食問題的辦法就是由盤古軍再次出山劫糧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唐笠帶著已經擴充至三千人的盤古軍,在自己進入這個夢境世界後的第二年三月初重新殺下了太行山。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