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1章 三起復

蔡京第二次任宰相,鄭居中和劉正夫都有功勞,蔡京為報答鄭居中,推薦他為同知樞密院事。可鄭貴妃卻讓內侍黃經臣秉奏趙佶,說鄭居中和他有親戚關係,不應該委以重任。蔡京說樞密院是用兵之府,和三省長官有區別,可以不避嫌,但鄭貴妃極力阻止。

趙佶見鄭貴妃這麼“懂事”,將鄭居中改為中太一宮使兼侍讀。這樣一來,鄭居中認為蔡京不肯盡力幫自己,從此對蔡京有了看法!

而對劉正夫,蔡京卻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因為蔡京恨劉逵入骨,劉逵和劉正夫很友善,蔡京“恨烏及屋”,也就討厭劉正夫,不僅不幫他,反將他趕出京城,知河南府。

十月,鄭居中還是如願以償做了同知樞密院事,其中蔡京有沒有出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鄭居中不再相信蔡京了,他對蔡京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變,已經和頂頭上司知樞密院事張康國聯手,共同詆譭蔡京,打算趕他下臺。

張康國本來是蔡京的鐵桿粉絲,怎麼會掉頭對付蔡京?這是因為張康國身居高位後,心態起了微妙的變化。而趙佶意識到了蔡京的權勢過於龐大,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暗中讓張康國監視蔡京,並許諾事成之後讓他做宰相。

一邊是皇帝,一邊是宰相,這種情況傻子也知道怎麼選擇!何況鄭居中還有一個皇親國戚的身份,所以張康國願意和鄭居中聯手。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趙佶有政治敏銳性,也有方式方法,只不過他大部分心思和時間沒放在國事上,而是都用在了享樂方面,這是他亡國的根本。

蔡京見張康國和自己鬥法,就想給他一點顏色。指使御史中丞吳執中彈劾張康國,這事不知如何被張康國事先獲悉了。

公元1109年三月的一天,大臣們奏完事後,張康國單獨留下對趙佶道:“吳執中今天會請求入對,內容一定是為蔡京攻擊臣,臣請求避位!”趙佶安慰了張康國幾句。

不久吳執中果然請求入對,說的事正是指責張康國,趙佶大怒,將吳執中斥責了一頓。

幾天後,張康國早朝後,退往候朝的偏殿路上,突然得病,仰天倒地張嘴吐舌,等下人手忙腳亂將他抬到偏殿時,人已經沒有氣息了,享年五十四歲,有人懷疑張康國是中毒而死。

朝中重臣無故身亡,御史中丞石公弼、御史張克公連續幾十次上章,彈劾蔡京的罪惡,趙佶雖然對蔡京有所忌憚,但仍未處置。

六月,太史局郭天信,秘報趙佶,太陽中出現黑子,這又是不祥的天變,趙佶內心惶恐,郭天信匯報了幾次後,趙佶坐不住了,順手將蔡京給罷免了。蔡京屢遭大臣攻擊,一直穩如泰山,但在天變、星變等災異面前,卻如此不堪一擊,這當然不是大宋之福!

四天後,趙佶任命何執中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太學生陳朝老上疏道:“陛下即位以來,任命了五位宰相。像韓忠彥庸碌,曾布髒汙,趙挺之愚蠢,蔡京跋扈,都不是合適宰相人選。如今又任命何執中,何執中雖不敢和蔡京一樣,蠹國害民,可也屬平常資質,讓他做宰相,猶如螞蟻背山,怎麼能擔當大任?”

如今,就算是好聽的忠言,趙佶也難以入耳,何況陳朝老說得如此難聽,趙佶焉能理會?

蔡京雖然被罷了宰相,但此前進位太師,十一月又進位楚國公,辦理退休手續,仍然主持修撰哲宗實錄,每月初一、十五入朝。

御史們大有看法,石公弼道:“蔡京盤桓京師,餘威震懾群臣,應該早做決斷,以消後患!”

洪彥升、毛注等道:“蔡京既已繳納相印,應早遣送出京!”趙佶醉心玩樂,沒有理睬。

公元1110年五月,彗星又出現了,趙佶心裡一哆嗦,忙將蔡京趕到杭州去。六月,張商英被拜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張商英為政比較公平公正,將蔡京的一些害民政策稍稍做了調整。另一宰相何執中是蔡京繼承人,日夜醞釀揪張商英的小辮子。

一年後,張商英和郭天信過度交往事發,公元1111年八月被罷免宰相,出知河南府。

張商英走後,由於蔡京黨徒的運作,公元1112年二月,趙佶將蔡京召回京師,賞賜府邸。五月,下詔讓蔡京三日一次到政事堂議事,這實際就是恢復蔡京的宰相職務了。蔡京得以第三次入相。

蔡京怕別人說閒話,請趙佶親自書寫聖旨,直接皇宮內發出指令,稱為“御筆手詔”,違者以違抗聖旨論處,這就改變了從前翰林學士起草詔書的慣例,趙佶覺得這樣很方便,畢竟這樣操作,加強了皇權。此後事無鉅細,都親下手詔。以致後來有很多御札都不像是趙佶的親筆,群臣也不敢發聲。

御筆手詔不需要經過三省的合議,實際是避開了宰相的監督,是皇權的極端提現,在大宋時期,應該說是不合法的。這種形式在劉娥主政時就出現過,到仁宗親政後廢止了,神宗改革時又常使用,為什麼將這個專利給了趙佶?因為此前對於御筆手詔,大臣可以抵制,而在趙佶這朝,蔡京規定了違抗禦筆手詔的後果,就是算違制,將它合法化了!

佐料:張商英中進士後,曾任渝州南川縣令,章惇經制夔州,官架子忒大,經常凌辱當地官員,甚至無人敢和章惇多說話。

一次張商英到州衙彙報縣情,知州讓他接待章惇。張商英身著道士袍,對章惇長揖後,昂然入座。章惇像往常一樣,肆意灑脫,有時大話連天,章惇每說一句,張商英就隨即回應一句,態度落落大方,見解略居章惇之上。

章惇開始大驚,既而大喜,請他上座,回京後,特意將張商英引薦給王安石,張商英逐漸得到重用。

《冷齋夜話》卷九記載了張商英一則軼事,比較有趣。

張商英酷愛草書但不很擅長,同輩都譏笑他,他渾然不覺。

有一日,張商英靈感忽現,得到好詩句,奮起直書,筆走龍蛇,讓侄子在旁記錄,侄子看到潦草難以辨認的地方時,望著飛舞的字茫然而止,問張商英道:“這是什麼字?”

張商英細看了很久,自己竟然也不認認識,只好抱怨侄子道:“為什麼不早點問啊,以至於我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