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章 甲骨文

只簡要敘述甲骨文的發現歷程及部分網上能收到的資料,以及部分卜辭及說明。這種卜辭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主要的是歷史意義,以及人們對部分歷史人物的認知的改變和了解。甲骨文作為早期的文字,還是起了比較重要的作用。本人對甲骨文這種高難度的字型發展史不感興趣,感興趣的是卜辭以及商朝發展的歷史。算是給喜歡書法的朋友們謀個福利 。

甲骨卜辭是指中國商周時期刻在龜甲獸骨上記錄占卜的文字。19世紀末年以來,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先後出土了十餘萬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絕大部分是商朝後期(約公元前14至前11世紀)王室的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在陝西等地發現了幾批西周時代的甲骨卜辭,但數量比殷墟卜辭少得多。甲骨卜辭又稱“甲骨刻辭”、“甲骨文”,是殷人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出土文獻之一。因出土集中地不同,分為殷墟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

在中國已發現的可以辨識的古代文字資料裡,殷墟甲骨卜辭是年代最早的一批,從這批資料來看,當時漢字已經成熟,書面語言的應用也已達到一定水平。較長的卜辭,一條有90餘字,例如《殷墟書契菁華》第三、第五頁所著錄的刻在一塊大牛胛骨正反面上的一條癸未日卜辭,補足缺文後有93字。在甲骨上偶爾還能看到篇幅更長的非卜辭的記載。

我國古代流行過一種習俗,用龜甲或者獸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以燒灼,觀察所形成裂痕的形狀,認為可以判斷吉凶。所用的龜甲、獸骨埋藏在遺址中,發掘出來就是考古學上說的甲骨。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甲骨占卜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了,至商代而大盛,商亡以後延續未絕,在某些少數民族甚至儲存到現代。古書中有不少記述這種卜法的,傳世專書較早的有《玉靈照膽經》等,可能是唐代作品。清人胡煦有《卜法詳考》,附於他的《周易函書約存》,徵引了許多材料。

關於甲骨文“書法”的理解,《中國書法史》第一卷的作者叢文俊先生引用了《莊子·應帝王》裡的一個故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 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南海的帝王叫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混沌,儵和忽時常在混沌的境內相遇,混沌對他們很好。儵和忽商量報答混沌的深厚情誼,說:“人們都有七竅,用來看、聽、飲食、呼吸,唯獨他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出來。”於是每天鑿出一竅,到了第七天混沌就死了。

甲骨文書法“美感”有明顯的綜合性,即複雜而多義,與後代任何一種書體都有所不同。……甲骨文書法正處於混沌狀態,看上去什麼都有,又什麼都不具體明瞭,和今天講得“模糊美”差不多,偏執於任何一種解釋,都會落得鑿開七竅而混沌死的失敗。

也就是說,甲骨文“書法”妙在不可言說 ,妙在不可捉摸,妙在模模糊糊,妙在渾渾沌沌,一旦想說清楚,必然導致甲骨文的“美感”徹底消失。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些內容,其實最大的作用在於開眼界,增見識。而不是固化對甲骨文書法的程式化的認知,

我們先看第一組:組卜辭

(讀duī)組(通行字寫作“師組”,因為甲骨文時期的“師”,多借字寫作。)一般認為,師組卜辭系武丁早期的作品,是現存商代甲骨文書法的共源,貞人有“王、、扶、葉、勺”等,以“”為代表。如圖中所示。

中間兩片明確有貞人“”字樣,而且有的文字基本還保留了象形字的“原型”狀態,比如“止”,依然還是一隻腳的象形,而最有代表意義的文字是“王”(有學者考證這個“尖頭王”是“武丁”專用的刻法),被刻成肥碩的斧鉞之形,和已經線條化的“王”字並行。這意味著文字字形改造才剛剛開始,距離造字的時間並不遙遠。

而實際上,簡化正是改造“原型”,使文字形體進入符號化發展階段的開端,是否定圖畫仿形而確認書寫方式的開端,其文字學和書法史的價值之大,自不待言。

顯然,師組卜辭在工美與草率、大字與小字之間,有許多頗不相同的式樣,還沒有形成那種趨同的流派時尚(那是賓組以後的事情了)。這表明,作為業已存在的職業性文字契刻者(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刻手”),對如何調整其簡化方式,整齊化一其字形的體勢式樣,提高並規範其契刻技藝,尚無明確的想法及努力。

實際上,就是“能夠穩定傳承、代表職業家族風範的契刻方法、習慣尚未形成。”

可以確定李、彭(李學勤、彭裕商)二位先生的看法是正確的,就是“大字類字型近於手寫體,應是從書寫到刻寫的初期。”

相對大字類,小字一類與大字類關係密切,時間略晚,某些很有意義的書寫性簡化已經進行(如止字寫法),二者有一段時間共存。

甲骨文是中國文字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從甲骨文的線條、結體、章法佈局等方面,深入探討甲骨文的特點和價值。

一、甲骨文的線條特點

甲骨文的線條是構成其獨特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甲骨文的線條剛勁有力,有直線、曲線、單刀、雙刀等多種形式,表現出古樸而厚重的氣息。在書寫過程中,甲骨文用筆起止粗細均勻,線條之間疏密相間,粗細線條組合運用,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甲骨文知識#

甲骨文

甲骨文線條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剛勁有力:甲骨文的線條粗細相間,剛勁有力,表現出古文字的硬朗氣質。這種有力的線條也讓甲骨文具有較高的辨識度,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其古老和神秘的氣息。

粗細均勻:甲骨文用筆起止粗細均勻,無論是直線還是曲線,起筆和收筆的粗細程度都非常接近。這種書寫風格給人一種平和、穩重的感覺,也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的嚴謹態度。

疏密相間:甲骨文的線條疏密相間,排列有序。這種排列方式不僅使文字看起來更加整齊美觀,也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規律和秩序的追求。

粗細線條組合:甲骨文中的粗細線條組合運用,給人以豐富的視覺效果。透過粗細線條的搭配,甲骨文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也展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藝術的獨特見解。

甲骨文

二、甲骨文的結體特點

甲骨文的結體高而狹長,呈長方形。這種結體特點與現代漢字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甲骨文的字形結構較為簡單,但其中卻蘊含著豐富的變化和韻律。

甲骨文結體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高而狹長:甲骨文的字形結構高而狹長,給人一種挺拔的感覺。這種結體方式不僅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的美學追求,也使甲骨文具有了很高的辨識度和藝術價值。

長方形:甲骨文的字形結構以長方形為主,這種形狀的字形結構使得文字在排列時更加整齊美觀。同時,長方形的形狀也使得甲骨文在書寫時更加方便流暢。

筆畫簡化:甲骨文的筆畫簡化程度較高,很多字的筆畫數量較少。這種簡化方式不僅使文字更加簡潔明瞭,也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效率的追求。

形象生動:甲骨文的字形結構形象生動,很多字都是由象形元素組成的。這種形象生動的結體方式使得甲骨文具有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甲骨文

三、甲骨文的章法佈局特點

甲骨文的章法佈局整齊有序,給人一種古樸而神秘的感覺。在書寫過程中,甲骨文注重字與字之間的排列和組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甲骨文章法佈局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齊有序:甲骨文的章法佈局整齊有序,字與字之間的排列和組合都非常嚴謹。這種整齊有序的佈局方式不僅使文字看起來更加美觀大方,也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規律和秩序的追求。

虛實相生:甲骨文中運用了虛實相生的手法,透過虛實結合的方式讓整個篇章產生一種動態感和節奏感。這種虛實相生的佈局方式也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藝術的獨特見解。

簽印認證:由於甲骨文是古代商人用來記錄事情的文字載體,所以每個篇章都會有一個簽印作為認證。這種簽印認證的方式不僅保證了篇章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也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規範和標準的追求。

符號化元素:在章法佈局中,甲骨文還運用了一些符號化元素來增強其藝術效果。這些符號化元素包括一些特定的符號、圖案、花紋等,它們的運用不僅增強了篇章的視覺效果,也體現了古人對於文字書寫藝術和美學的追求。

甲骨文

四、總結

甲骨文作為中國文字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線條特點包括剛勁有力、粗細均勻、疏密相間、粗細線條組合等;結體特點包括高而狹長、長方形、筆畫簡化、形象生動等;章法佈局特點包括整齊有序、虛實相生、簽印認證、符號化元素等。這些特點共同構成了甲骨文獨特的書寫風格和藝術魅力,使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1.甲骨文定義: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早期文字史料。這種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內容大部分是占卜的記錄。甲骨文起初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出士,又叫契文、卜辭或殷墟文字。

2.甲骨的製作及使用

龜背甲、龜腹甲、牛胛骨加工修治好固定形狀→正面磨光、背面則挖出圓形的鑽和稜形的鑿→用火燒灼這些挖好的孔→甲骨坼裂的形狀即名 “兆”以斷吉凶。

3.卜辭的構成即甲骨文程式:前辭、命辭、佔辭、驗辭。

署辭→兆辭→前辭→命辭→佔辭→驗辭

4.干支紀日法

世界上起源最早行用最久的紀日法,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搭配成六十個不同的日名記載日期,是一種絕對獨立的系統,不受任何曆法上年月日的影響,因此是史家考證年代的最重要基礎。

1.殷墟出土帶有灼痕的卜骨

商代的甲骨常刻有文字,絕大多數都與占卜有關,稱為卜辭。由於當時人篤信占卜,事無大小都求決於卜法,所以卜辭的內容非常豐富,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各方面,因而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迄今為止(本文發表於1985年),有字甲骨只在兩處商代遺址發現,一處是河南安陽的殷墟,另一處是鄭州。鄭州只找到兩片帶字的骨,均為採集品,所以我們研究的商代甲骨,實際上主要是殷墟甲骨。

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為中心,是面積約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大型遺址。早在北宋時,這裡便出土過商代帶銘文的青銅器,見於記載。有字甲骨的發現,是1899年,在北京的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對甲骨做了鑑定,這種珍貴文物才為世所知。到1908年,羅振玉首先弄清楚甲骨的出土地點,隨後他和王國維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舊都。甲骨的發現以及殷墟性質的推定,最後導致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這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肇端。因此,甲骨的發現,不僅在我國,在世界考古學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義。

從甲骨發現到現在共八十幾年,殷墟陸續出土了大量甲骨,而且看來還會有更多的發現。現已出土的有字甲骨,整版的不多,大多數是殘碎的。不管是整版的還是殘碎的,可以片為單位來統計。已發現的究竟有多少片,學術界有不同的估計,我們的意見是約十萬片左右。這個數字,可以說相當龐大了。

上面說過,殷墟是商朝晚年的首都。在這裡建都的,有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辛、康丁、武乙、文丁(卜辭稱文武丁)、帝乙、帝辛十二位商王(依古本《竹書紀年》說)。殷墟甲骨的時代,目前有明確證據判定的是武丁到帝辛的卜辭。是否發現了盤庚到小乙的卜辭,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其中武丁時的甲骨為數最多(見下圖),佔到甲骨總數的一半。武丁被稱為殷高宗,在位長達五十九年,國力強盛,戰國時還有學者稱頌他是“天下之盛君”。屬於他的時期的甲骨最多,是很自然的事。

2.商王武丁時期虹刻辭牛骨

大家一提到商代文字,就想到甲骨文,但是“商代文字”和“甲骨文”這兩個概念是不一致的。甲骨文雖然是最主要的一種商代文字材料,可是當時的文字現在能看到的還有青銅器(見下圖)、陶器、石器、玉器等上面的銘文,所以不能用“甲骨文”一詞來概括所有的商代文字。實際上,甲骨上的字在那時是比較特殊的,因為甲骨的字是用一種鋒利的工具鍥刻而成,而商代人們日常書寫應該是用毛筆。今天我們在一些甲骨和器物上還能看見用毛筆書寫的文字,其筆畫比較豐肥,風格和刻成的甲骨文有所不同。同時甲骨文是卜辭,只能涉及需要占卜的事項有關的字,所以也不能認為甲骨文已經包括當時人們使用的所有的字。

3.商代晚期宰甫卣銘拓片

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不僅表現於字的個數之多,也表現在字的結構的複雜。甲骨文並不都是象形字,而且象形在其間的比例實不很大。古人所說的“六書”: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找到例項。即以象形字論,甲骨文的字也遠不是原始的,如藁城臺西陶文的“止”字(“趾”的初文)明顯地像足趾形,有五個腳趾頭,甲骨文的“止”字則簡化為,只剩了三個腳趾。甲骨文的“人”字作,僅有側影;“魚”字頭向上,失去了自然的體態,這些都表明它們經歷了較長的演變過程。

4.商王武丁時期的牛骨刻辭中“人”“止”等字形

古代文字常由象形轉化為形聲,這可以說是一條規律。甲骨文裡形聲字相當多,而且在武丁時業已大量存在,也是文字比較成熟的一條證據。

有些同志學甲骨文費了不少時間,可是還不能掌握怎樣讀甲骨上的辭句。原因是他們不知道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卜辭,要通讀卜辭,必須瞭解卜法的程式。

殷墟甲骨的質料,有龜腹甲、龜背甲、牛(少數為羊、豬)胛骨三種。甲骨都是從各地採集或貢納到首都來的,要經過一定的修治。特別是背甲,要中剖為左右兩半,個別還有削成鞋底形的。加工修治好的甲骨,有固定的形狀。學習甲骨文的讀者應記住幾種甲骨的輪廓,甲版上紋理的位置,以便辨識碎片原來的部位。

5.殷墟卜用龜腹甲

6.殷墟卜用牛胛甲

修治過的甲骨,在背面用鋒刃器挖出圓形的鑽和梭形的鑿(見下方左圖),有些圓鑽是用鑽子鑽成的。胛骨扇部的正面(見下方右圖),有時也有鑽鑿。這時,準備工作完成,甲骨可以用來占卜了。

商代的甲骨卜骨背面(宋鎮豪《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第一片卜辭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商代的甲骨卜骨正面(宋鎮豪《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第一片卜辭考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上述的過程,包括甲骨的來源、修治甲骨的人員以及修治後交付哪一卜人保管,都要記錄在甲骨上面。為了不妨礙占卜,一般是刻在不用於占卜的部位,如胛骨的骨臼或背面外緣、腹甲甲橋背面或尾甲正面一角、背甲頂端或背面內緣等處。這部分刻辭,我們稱之為署辭。

占卜時,卜者用火燒灼已制好的鑽,使甲骨坼裂成“卜”字形的裂痕,名為“兆”。兆的情況和次第,刻記在兆的旁邊,我們稱之為兆辭。表示次第的兆辭,也稱為兆序。

占卜的時日,卜者的名字,所問的問題,都刻在有關的兆的附近。關於卜問時間,有時還有地點的部分,稱為前辭。問題本身,稱為貞辭。得兆後,應對照佔書,做出吉凶禍福的判斷,稱為佔辭。最後把占卜後是否應驗的情況也記錄下來,稱為驗辭。

有署辭、兆辭、前辭、貞辭、佔辭、驗辭的商代甲骨文

以上署辭、兆辭、前辭、貞辭、佔辭、驗辭,構成甲骨卜辭的整體。不過並不是每版甲骨的卜辭都能夠具備這六個部分,更多的例項是比較簡化的。

下面以《殷墟文字乙編》7126 腹甲為例,按上述試加分析:

背面右甲橋“入五十”是關於腹甲來源的記錄,甲系所貢納,共五十版,此為其中之一。左甲橋“婦杞示十,爭”,是關於腹甲修治保管的記錄,由婦杞主管修治,共十版,交卜人爭收掌,以備卜用。以上為署辭。

正面左右對貞,右側七兆,兆辭為“〔 一〕,二、小告,三,四、不許黽,五,六、二告,七”。左側六兆,兆辭為“〔 一〕,二,三,四,五,六、不許黽”。

與右側兆關聯的是從正面問的卜辭,與左側兆關聯的是從反面問的卜辭。一正一反對問,是這一時期卜辭的常例。此版一對卜辭是:

戊戌卜,永貞,今日其夕風?貞,今日不夕風?

“戊戌”,是紀日的干支,“戊戌卜”即在戊戌這一天占卜。“永”,執行占卜的卜人名。“貞”,意思是“問”。“戊戌卜永貞”,是前辭。反問則從簡略,只用一個“貞”字。

“今日其夕風”,是貞辭,意思是:今天在晚上起風麼?反問“今日不夕風”,意思是:今天不在晚上起風麼?兩問一正一反。

這一版沒有佔辭和驗辭。

另舉一條有佔辭、驗辭的例子,這是《殷墟文字乙編》6664 腹甲:

丙申卜貞,來乙巳下乙?王曰:“,惟有祟,其有設。”乙巳,明雨,伐既雨,鹹伐亦雨,施、卯鳥星(晴)。乙巳夕有設於西。

“丙申卜貞”是前辭,“來乙巳下乙”是貞辭。“王曰”以下是佔辭,“乙巳”以下則是驗辭。整條卜辭大意是:丙申這一天由卜人卜問 ,乙巳是否祭祖先下乙(即商王祖乙)。王(武丁)做出判斷說,此次祭將有災祟,而且有設(有學者以為是霓)。到乙巳這一天舉行祭,天亮開始下雨,行人祭時雨停,人祭結束又落雨,到陳列祭品和殺鳥儀式時天才放晴,當晚又有“設”在西方出現。佔辭、驗辭的體例大致如此。

按照古本《竹書紀年》,從盤庚在現在殷墟地方建都,到帝辛滅亡,共有二百七十三年。這兩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甲骨的形制和文字自然有不少變化,需要分期。1933年,董作賓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提出把殷墟甲骨劃為五期,即:

盤庚至武丁 第一期

祖庚、祖甲 第二期

廩辛、康丁 第三期

武乙、文丁 第四期

帝乙、帝辛 第五期

五期分法以當時考古成果為依據,所以為學術界接受,沿用至今。董氏的分期,現在看起來有一些缺點,近年有學者主張以更合考古學原則的分組法來代替,尚未得到普遍採用,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讀者如有興趣,可參考本書第十二節推薦的有關論著。

1940年在上海出版的《學術》第一輯,發表了何天行的一篇短文,題目叫作《陝西曾發現甲骨文之推測》。他根據古書的一些記載,推想在陝西可能發現周代的有字甲骨。這本刊物流傳不廣,何氏的意見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到50年代,果然發現了西周甲骨,何氏的預言竟得到實現。

有字的西周甲骨,1954年在山西洪洞縣坊堆首次發現。到現在,西周甲骨文已先後在四個地方出土過,除坊堆外,有北京昌平縣(今昌平區)的白浮,陝西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的灃鎬遺址和扶風、岐山兩縣間的周原遺址。周原所出數量最多,岐山縣鳳雛一地就發現甲骨一萬多片,其中有字的近三百片。西周甲骨文的發現,使甲骨學的研究範圍擴大了。

岐山西周甲骨文

西周甲骨有不少和商代甲骨不一樣的特點,如胛骨上多作圓鑽,龜甲上的鑿則是方形的。《周禮·卜師》說周的卜甲有“方兆”,正是指這種方形的鑿而言。在陝西、河南等地還出過一些沒刻字的西周卜甲,上面的鑿也是方的,一看就知道和商代的不同。

周原的甲骨文不是一個時代的,初步研究,最早的屬於周文王時,晚的可能到周昭王、穆王的時候。別的地點的西周甲骨,有的年代更晚。大家知道,周文王是商朝的諸侯,當時商的末一代王帝辛(紂)在位,所以文王時的卜辭就是商末的卜辭。事實上,在周原發現的幾片文王時卜甲,雖然形制和殷墟所出有所區別,卜辭的文例卻是相近的。

鳳雛腹甲卜辭

貞,王其侑大甲,周方伯,,囟(斯)正?不左於受有祐?

這條辭中的“王”指商王帝辛,大甲是商的先王,“周方伯”即當時任西伯的周文王。卜辭是說商王祭祀大甲,以西伯的事上告,用黍稷之類奉獻,能夠得到福祐,所用詞語和殷墟最晚的卜辭是很近似的。由此可見,商周甲骨在卜法上雖非同一系統,彼此仍有影響。

西周甲骨有些片上刻有一串數字,數字以六個成為一組,如長安張家坡的一塊胛骨上有“六八一一五一”。類似數字在青銅器、陶器等上面也出現過,包括由一到十,都是“卦”的原始形式。原來當時人占卜的方法,在用甲骨的卜法以外,還有用蓍草的筮法,“卦”便是筮法的記錄。古人佔問大事,常先筮後卜,這時會把筮得的“卦”記在佔問同一事項的卜用甲骨上,以便對照參考,於是在甲骨上面儲存了筮法所用的數字符號。

西周甲骨文是新發現,有些問題現在尚不清楚,有待於深入探究。

二、甲骨文的發現: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中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蹟)之一。可是它的發現過程,卻是十分偶然而又富於戲劇色彩的。

清末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中央教育機構的最高長官)的王懿榮(1845—1900)得了瘧疾,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一劑中藥,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藥品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在這種幾十萬年前的骨頭上怎會有刻劃的符號呢?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後來又透過古董商範維卿等人進行蒐購,累計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由此肯定這是刻劃在獸骨上的古代文字,從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會各界引起了轟動,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競相搜求。

曾有人對王懿榮從中藥中發現帶字龍骨之說提出質疑,認為王懿榮在他的有關著述中沒有這方面的記載,並認為王懿榮吃的龍骨在藥店已加工成細粒,看不出刻痕文字來的。而且當時菜市口一帶並沒有達仁堂藥店。對此,後來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周紹良說,當時龍骨在中藥店都是成塊、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藥店買龍骨還是這樣。至於達仁堂藥店當時確實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鶴年堂中藥店,當時的人很迷信西鶴年堂,買中藥都要去西鶴年堂藥店,這也有可能是當時傳誤造成的結果。

至於著書立說方面,首先對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並著書立說,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苟生!”隨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後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發現90週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鄉山東煙臺市福山區建成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功績。

王懿榮殉難後,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劉又進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於1903年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於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縣的小屯村一帶,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後共蒐集到近二萬片甲骨,於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後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繼羅振玉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商承祚、容庚、於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

完整龜甲

在甲骨文還未確認以前,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的農民在耕作時就不斷在農田裡挖刨出古代甲骨。據說把甲骨當做藥材到中藥鋪去賣的第一個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頭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膿瘡,沒錢去求醫購藥,就把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膿瘡上,想不到流出的膿水被骨粉給吸乾了,而且發現骨粉還有止血的功效。從此他就把它們收集起來,說成是龍骨,賣到了中藥鋪。

經過許多學者專家考證研究,所謂龍骨其實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們在占卜之前,先把龜甲和牛肩胛骨鋸削整齊,然後在甲骨的背面鑽出圓形的深窩和淺槽,占卜時,先把要問的事情向鬼神禱告述說清楚,接著用燃燒著的木枝,對深窩或槽側燒灼,燒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應部位便顯示出裂紋來。於是,占卜者根據裂紋的長短、粗細、曲直、隱顯,來判斷事情的吉凶、成敗。占卜後,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內容和結果刻在卜兆的近處,這就是卜辭。刻有卜辭的甲骨被當做檔案資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傳於後世。甲骨文發現的故事,後來被人們稱為“一片甲骨驚世界”的奇蹟,在中國和世界考古史上寫下了帶有傳奇性的篇章。

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以後,便開始出重金大量收購刻有文字的甲骨,在一年之間就收購了1500片甲骨。後來的著名古董專家劉鍔、孫詒讓等人也開始了甲骨文以及甲骨的收購、收藏活動。1908年

羅振玉也是一位精於古董的專家,他曾經在1903年在劉鍔家中作過家庭教師,與劉鍔過從甚密。當他看到劉氏所藏的甲骨時,就勸說他選擇一些有字的甲骨拓印出來刊行。羅振玉首先弄清楚了甲骨的出土地點,隨後與王國維考定殷墟是商朝晚期的舊都。劉鍔於是在1903年就出版了《鐵雲藏龜》。《鐵雲藏龜》是第一部將甲骨文著錄成書的專著,是甲骨學的開山之作。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等甲骨文的大家相繼問世了。甲骨文的研究也在不斷的發展。

三、甲骨文發現的意義:

(l)甲骨的發現以及殷墟性質的推定,導致1928年開始的殷墟發掘,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開端。因此,甲骨的發現,不僅在我國,在世界考古學史上也有很重大的意義。 甲骨文的發現以及由此引發的殷墟發掘,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此之前的學者,只是在書齋中研究碑文和銅器銘文,從不去田野裡考察和發掘。中國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對河南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的發掘,然後是1927年開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的早期發掘。但當時對這兩處的發掘,不是由中國學術部門獨自承當的,而是由當時政府聘請外國學者主持,或由中外學術單位合作進行。真正由中國學術機關獨立進行的田野考古,是從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對殷墟的首次發掘開始的。它對中國田野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國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絕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長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後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們培訓出來的。因此稱殷墟是中國田野考古學的誕生地,確屬當之無愧。

(2)從歷史學角度看,在甲骨文中找到了完整的商王世系,證實了歷史上確有商朝的存在,《史記·殷本紀》記載基本可信,可以作為史料運用;甲骨文絕大多數與占卜有關,當時人篤信占卜,事無大小都求決於卜法,因而卜辭內容相當豐富,在政治、軍事、農業、畜牧業、天文、氣象、文化思想等方面展示了商代社會風貌,為我們研究商朝的社會性質、階級關係、生產力發展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3)從古文字學角度講,它是古文字學四大分支之一。中國散文的最早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殷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佔之事,有的還包括日後吉凶應驗情況,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辭。

甲骨文清末發現於河南安陽,是商王盤庚遷殷後至殷亡時的遺物,距今已三千多年。這些卜辭所記的內容相當豐富,包括祭祀、農業生產、田獵、風雨、戰爭、疾病等許多方面,真實樸素地反映了殷商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狀況。甲骨卜辭記事比較簡單,不成系統,但未經後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記事文字的原貌。這些占卜之辭,短的只有幾字,長的有百餘字,比較完整的如:

癸已卜,殼殳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來(艱)。氣(迄)至五日丁酉,允(有)來(艱)自西。沚告曰:“土方正於我東鄙,(災)二邑。(工口)方亦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辭通纂》第五一二片)。

這條卜辭,時、地、人、事齊全,敘述較為詳細,略具敘事要素。這些卜辭,可看作是先秦敘事散文的萌芽。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字上看,文字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甲骨文的發現以及由此引發的殷墟發掘,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四、甲骨文概況:目前已發現的商朝甲骨,大約有十餘萬片,所使用的文字,大概有五千字左右,己認識的約有一千五百字左右。甲骨文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商朝王室的占卜記錄,也有少量的記事文字。其中涉及到商朝的宗教、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天文、氣象、田獵及政權、方國情況、文化生活等。

五、甲骨文的研究與現狀:

從清末劉鍔的《鐵雲藏龜》開始發表材料,接著孫詒讓開始發表第一部研究性著作《契文舉例》,以後逐漸形成一種專門學問,叫甲骨學,文字上研究有成就有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於省吾等。

著作:《鐵雲藏龜》、《殷墟書契前編》、《後編》、《殷契粹編》、《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編》等用以研究的專著就更多了。

清末劉鄂《鐵雲藏龜》(發表材料)→孫詒讓《契文舉例》(第一部研究性著作)→甲骨學→王國維《古史新證》(根據甲骨文字以證殷代歷史,開闢史學研究新途徑)→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運用甲骨文提供的歷史資料“來了解殷代的生產方式、生產關係和意識形態”)→建國後中科院歷史研究所編輯《甲骨文合集》(集八十年來甲骨文出土材料之大成的鉅製,一部十三本)。

就目前研究看來,甲骨文還有許多待做的工作,如卜辭的文例、甲骨文 的分期、卜辭的地理研究、商代曆法的研究以及文字的識讀等。

3000多年前。商朝統治者迷信鬼神,無論國家大事,還是日常生活,都要占卜問神,預知吉凶。占卜後,由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及兆頭所示的吉凶,大事用龜甲,小事用獸骨,所以稱卜辭。卜辭實開記事文之先河,其內容涉及國家的征伐、狩獵、畜牧、農事、疾病、災害、祭祀、日月、風雨諸多方面,是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珍貴的文獻資料。卜辭語言精煉,問答確切,語氣斬釘截鐵,不乏辭令文采。如《令雨》卜辭:“戊子卜,轂貞:‘帝及四月令雨?’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王佔曰:‘丁雨,不寅辛。’旬丁酉。允雨。”這段卜辭用現代漢語說:“三月下旬,卜人轂問:‘天帝,到四月讓下雨嗎?’又問:‘天帝不讓到四月的時候下雨嗎?’商王觀察兆象認為:‘丁酉日下雨,辛卯日不下雨。’四月上旬的丁酉日。果然下雨了。”

如此敘事惜字如金,人物口氣惟妙惟肖,敘事有頭有尾,為後世敘事文學樹立了典範。

(1)商世系(前16世紀——11世紀)

湯一外丙一仲壬一太甲一沃丁一太庚一小甲一雍己一太戊一仲丁一外壬一河亶甲一祖乙一祖辛一沃甲一祖丁一南庚一陽甲一盤庚一小辛一小乙一武丁一祖庚一祖甲一廩辛一庚丁一武乙一太丁(文丁)一帝乙一帝辛(紂)

⊙商始祖契:帝嚳次妃簡狄吞食玄鳥(燕子)卵而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舜將其封於商,賜姓子氏,契有“玄王”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