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3章 加蓋幾間房

“鄭師傅,好久不見啊,一向可好?”

“勞煩掛念,都很好。”

鄭師傅帶了一個徒弟過來,趙清虎先請他們喝了一杯茶,寒暄了幾句,這才帶著人去了果樹園。

“鄭師傅,我打算把這一片用圍牆圍起來。此外,加蓋一排房子,有個五六間就好,冰窖也挖在這裡面。”

鄭師傅踢了踢地面泥土,又抓起來看了看,拍了拍手上灰塵,這才點了點頭。

“可以,這次用什麼材料?”

“青磚吧,方便些。”

“你那冰窖要多大?”

夏日炎熱恍若昨日,既然要挖冰窖,自然不能小了。

趙清虎拿棍子在地上比劃了一番,大概有兩分地,三米高。

鄭師傅掏出算盤噼裡啪啦算計了起來,最後給趙清虎報了一個五十兩銀子的價格。

這一次的活不大不小,鄭師傅會帶上五個正工,每日往返,趙清虎提供十個雜工,中午管一頓飯就行。

趙清虎家現在不缺勞動力,請雜工村上也有的是,兩人便商定好,十一月初一,鄭師傅帶人帶材料過來開工動土。

十月二十六,霜降時節,趙清虎帶著家人,開始收南瓜,順帶把那半生不熟的五分地大豆收了。

站在大豆地裡面,看著遠處那一座山頭。

趙清虎搖了搖頭,就因為這座山頭,每天擋掉了地裡面大半時間的陽光,豆子成熟緩慢。

至今,豆莢還是半綠,弄回家怕是要太陽暴曬幾日才能打出豆子。

這五分地算是廢了,好在,也就是五分地,沒啥大影響。

收了大豆,用曲轅犁翻地後,再用耙犁耙一遍,撒上油菜籽,等著它發芽。

“明年還種大豆吧,這五分地種上大豆,當毛豆吃,能吃一兩個月。”趙清虎道。

趙大郎苦笑,也只能這樣了。

大大小小的南瓜收了,把南瓜藤一扯,露出下面已經一片枯草的荒地,有兩畝多,是一條狹長的旱地。

“曬上幾天,一把火燒了這些枯草灌木,把這片地開出來,也種上油菜,明年能收多少是多少。”

趙清虎讓兒子們搬來四塊石頭,在這片旱地的四個角立了起來。

這麼好的開荒地,可不能被村裡麵人佔了。

綠竹村最近開荒熱,家家戶戶都在開墾荒地。

拍了拍驢車上的南瓜,啪啪作響,趙清虎樂了。

“回去就殺一隻南瓜,今晚做成南瓜餅吃。”

“爹,南瓜餅怎麼做啊?咱家這南瓜大,蒸熟後肯定甜。”趙三郎道。

“回去做給你們吃。”

南瓜餅簡單,只要捨得用面用油,他們家還有蜂蜜,連糖都能省了。

南瓜切塊蒸熟,扒掉南瓜皮,把南瓜肉碾碎。

加上白麵、蜂蜜、溫水,揉搓成餅,放進油鍋裡面炸一炸就好。

外皮金黃酥脆,內裡軟糯香甜,純天然食物,趙清虎反正一頓吃了十幾個,還喝了一碗南瓜糖水,管飽。

“爺爺,南瓜餅好吃,咱們家的南瓜留著自己吃吧,不能全給黑花它們。”

黑花,傳聞中的黑底白花,就是他們家兩頭母豬之一,是吳樹根學著餘老頭,給起的名字。

古代沒有白豬,中原馴養的豬,或是黑豬,或是黑底白花,就是黑白雜色,沒有白豬出肉多,可肉質還是很不錯的。

白豬,似乎是民國時期才引進中國的,後來走進了千家萬戶。

大狗子很不理解,這好東西,咋能給黑花它們吃呢,留著自己吃不好嗎?

豬圈裡面今年一共養了十八頭豬,先後殺了兩頭,如今還有十六頭,都是一百七八十斤的大豬了,再養養,臘月出欄的時候絕對都是兩百斤的肥豬。

豬大了,吃的自然多了,豆腐坊裡面每天供應的豆渣不太夠。

所以,自從九月後半個月後,他們家就大量收了不少米糠、麥麩,都是用來餵豬的。

一百三十三個大南瓜,加起來怕是有兩千斤。

全都做成南瓜餅,要多少油啊!

想想就好,還是偶爾吃一頓吧。

“咱們家油不夠,等明年油菜收了,家裡不缺菜籽油,南瓜再成熟了,你們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爹,這南瓜餅的做法能教給我嗎?”趙三郎又湊了上來。

“你又有啥想法?”趙清虎樂了,這小子,想要賣南瓜餅?

“嘿嘿,爹,你看這南瓜餅多好啊,外皮酥脆,內裡香甜軟糯,拿到鎮上肯定能賣上一個好價格。現在家裡面農活少了,我跟老四去鎮上,上午賣豆腐,下午可以賣南瓜餅。”

趙清虎笑了,“你這個想法是不錯,但是咱們親父子也要明算賬!賣豆腐你們當二道販子沒問題。可賣這南瓜餅,南瓜、麵粉、蜂蜜、菜籽油、柴火、鍋碗瓢盆家裡面都可以出,但是,賺的錢財也要分的。”

“爹,咋分啊,我跟老四也不容易,風吹日曬的,就賺些辛苦錢。”

趙清虎白眼連翻,這兩小子當二道販子賺了不少,還在這賣慘?

“這南瓜餅,用的可是白麵、蜂蜜,都是精貴東西,賣上三文錢一個不貴吧?”

趙三郎點頭如搗蒜,兩文錢算便宜,他原本還打算賣上五文錢一個呢。

趙清虎一眼就看出了趙三郎的想法。

“不能賣太貴,南瓜餅不算什麼稀罕食物,總不能比大肉煎餅還貴吧,這樣賣不出去。”

這個年代,大家對葷腥跟非葷腥可是區別的十分清楚的。

趙三郎一拍腦門,最後無奈點頭。

的確,南瓜餅雖然稀奇,可也不能比大肉煎餅還貴,那不是倒反天罡了,傻子才買。

“四六分,家裡出成本佔六成,你跟四郎出勞力,佔四成。”

趙三郎點頭如搗蒜,他爹還是照顧他的,四成純利潤啊,旱澇保收。

對於賺錢的買賣,趙三郎很上心,

趙清虎教他用黃泥稻杆碎,捏了一個爐子,又找王木匠過來,用木板將整個爐子包裹了起來,避免爐子顛簸後散架。

古代可沒有水泥,黃泥摻和稻杆,可扛不住怎麼顛簸,用木板從外面包裹固定住,保險,能用的久一些。

爐子很簡單,上下兩層,上面一層燒柴火,中間放上鐵條篩子,下面就是剷草木灰的。

又準備了細條柴火,三天時間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三郎對賺錢感興趣,大郎他們也不是泥塑的,直接在早上的豆腐坊加了一個南瓜餅。

三文錢一個,又是白麵又是蜂蜜的,配上豆漿,誰能忍得住?

以前,只有豆漿、豆花,對於村上人來說,是給孩子們補一補。

家裡條件好的,也會給老人弄一些。

如今,豆漿配上南瓜餅,就是一頓真正的早餐,嘴饞的漢子們,都有來消費的。豆腐坊的南瓜餅實在,兩個南瓜餅配上一碗豆漿,油水足、糖分足,管飽!

可憐黑花它們,就收南瓜當日,吃了一頓香甜的煮南瓜,之後,就沒再享受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