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高洋尤其認識到高殷的屯田策有多重要了,在將濫官與俸祿的事情糊弄過去之後,他又將話題引回高殷身上,不僅誇獎了他的幾個奏程,還將臨漳令稽曄和太子舍人李文思官復原職,給予一定的賞賜。
同時,高洋又對幾個重臣的官位進行調整,以可朱渾道元為太師,司空尉粲為太尉,冀州刺史段韶為司空,高演為大司馬,高湛為司徒,而後又宣佈要在最近修建大莊嚴寺。
做完這些,高洋就匆匆結束了朝議,免得楊愔又追著他問錢的事情。
“唉。”
下朝的楊愔忍不住唉聲嘆氣,面對這轉輪王轉世,楊愔也是佛了,明明他們大齊有著天底下最厚的底子,只要高洋不作孽,好好休養數年,那他們現在就真的可以發動戰爭,攻打周國。
可惜大半的國力丟在了長城上,又在南方失去了一批干將,好在還是吃了梁國不少土地,比如太子提議屯田的石鱉等地,就是梁國動亂時趁機獲取的。
可惜齊國的政策一向是重北輕南,對南方的攻勢不夠,否則現在盡得江南也說不定。
只是高洋也有高洋的難處,想到他被自己的弟弟和母后拉扯,楊愔也覺得難辦了。
還好高洋留下了一個好太子,那孩子只要能坐上皇位,自己就能做他的諸葛亮、王猛,在自己的規劃下,就能扭轉大齊的態勢。
只是想到太子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現,楊愔又不得不狐疑起來,太子頗有壯志。
這對同樣有壯志的自己似乎不是太好的事,得讓太子收收性子。
……
下朝後的高殷回到了涼風堂,繼續處理政務。
不多時,高洋派遣侍者傳來了諭旨,八月的時候,陳國江州刺史沈泰帶領三千多人歸附齊國,這批人被安置在淮南附近,由於高殷提出了淮南屯田策,因此這三千人就交給高殷呼叫。
稽曄、李文思既然官復原職,那空出來的記室之位,高殷打算徵辟盧詢祖。
盧詢祖出身范陽盧氏,始祖為東漢名儒盧植,也是劉備和公孫瓚的老師,自漢末三國兩晉十六國至今,范陽盧氏一直是“聲高冠帶,為世盛門”,帝族之女也要找范陽盧氏成親。
到了盧詢祖祖父盧文偉這一代,他說服了刺史裴俊按舊跡興修督亢陂水利,灌溉良田萬餘頃,無數百姓因他獲利,所以很多人將修復工程委託於盧文偉。
文偉哥是清貧的窮鬼,同時也是善於經營的人,一邊接工程一邊發展自己家的產業,漸漸地致富發達起來。
等到獻武帝於信都建義,文偉哥就跑去投奔,深受高歡喜愛,先後任安州刺史、代理東雍州、青州事務。
文偉哥很會搞錢的同時也很不吝嗇,非常會來事,在哪兒人緣都好,經常和貴人們開宴會,是八面玲瓏的社交恐怖分子,在高殷出生的三年前去世。
文偉的兒子是恭道,死得比文偉還早,由孫子詢祖繼承祖父的大夏男爵位,詢祖懂術數,文章寫得華美,哪怕是在世家子弟裡也是難得的俊傑。
高殷的舅舅李祖勳曾經宴請各位文士,高洋就突然派人來宴會上說茹茹已經被打敗了,你們怎麼不寫賀表呢?他的使者就在一旁等候,盧詢祖是最快完成的,他的文章也寫得最好。
前段時間,因為職務的關係,盧詢祖被外調到北方邊境擔任築長城子使,為此打扮得跟苦役一樣去見楊愔表達不滿,認為自己懷才不遇。
楊愔曾跟原主當做笑話提過,原主沒在意,然而現在的高殷很在意。
不僅因為盧詢祖是個人才,拉攏他可以嘗試得到范陽盧的支援,而且因為早年文偉哥的經營,他們這一支已是數得上的土豪之家,對於屯田工程頗為熟稔,在督亢陂也有著廣泛的人脈。
有錢有地位,有名望有才能,還有技術和人脈,實在不能放過,藉助他們的力量發展屯田,好處多多。
考慮到此,高殷寫了一封書信慰問盧詢祖,並表示他隨時可以來大都督府擔任記室。
寫就不久,陸續有臣子來涼風堂向高殷彙報工作,從他們的神情來看,自己此前的策略和部署,似乎已在朝堂上下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對於齊律的制訂工作,也有一些臣子躍躍欲試,想加入齊律團隊鍍金,不過高殷想要的是蘇瓊那樣的人才。
海州刺史封述也不錯,做法官的時間很長,熟悉條文,裁斷公平,時人稱讚。不過他性情又很粗鄙,有錢而吝嗇,親友重病也不會救濟,做官很高尚做人很失敗。
想來想去,高殷還是要等一等此前讓高睿推薦的那幾個俊才,陳康、房熊等人接到自己的邀請,還要時間考慮,而後啟程趕來鄴都,這一來一回就耗去大半個月甚至一個月。
好在他已經和平陽王高淹談妥了,魏長賢已經從平陽王府轉會到了他的大都督府,而今已在府內做著作佐郎,還曾跟高殷提過,要精撰《晉書》,成就先人的遺願。
就憑他是魏收的族叔和魏徵的老爹,高殷就相信他絕對能做到。
如此一來,高殷近半年的戰略發展方向已經確定了。
除了在軍事上經營鄴都,在政治上拉攏、分化晉陽外,還在經濟上開墾淮南這塊自留地。
以屯田為遮掩,吸收南朝逃亡而來計程車人與將領,重新打造屬於他的漢人軍團。
而想要這些人為他賣命,不給出好處可不行,高殷想過是否要學習朱元璋,設定五軍都督府。
最開始,朱元璋設定的就是大都督府,而且估計就是模仿著自己這個大都督府,掌天下兵馬大權,只是自己沒能做到,而朱元璋做到了。
那時朱元璋已經登基十三年,基本統一了天下,大都督府便礙得扎眼,而且裡面充斥著尸位素餐的官員、混吃等死的勳貴,因此朱元璋將大都督府一切為五軍,削弱了都督府的實權,且讓五軍都督府調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兩邊互相制約而不能做大。
但問題是高殷現在還處在創業初期,他倒是想做大呢!
他的大都督府才剛剛創立,拋去高洋在政治上給予的加成,兵力還少得可憐,不然他也不用招兵買馬了。
說的更可憐一些,假設高洋現在立刻馬上駕崩,那高殷理論上擁有整個齊國,可實際上真正能指揮動的就只有娥永樂率領的那三千宿衛,還沒完全順服的京畿兵可不認他剛剛成立不久的大都督府,勳貴們率領的晉陽兵甚至可以算是敵人了。
本就沒有多少權力,還要分為五軍,高殷是嫌自己權力太多、死得不夠快才這麼做。
所以五軍都督府目前還不適合他,那是軍權上的推恩令,他現在要做的是“八旗”那樣的加盟制,讓一股股軍力接受他賜予的名號,從而進入他的大都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