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為一代雄主,縱然瘋癲昏暴,也必留有後招,至少在他死前,不要做異樣的打算。”
王昕是個實在人,這也是自家,就好好跟弟弟分析眼前的局勢:“拘押上黨永安二王只是個開始,其身況愈下,要剷除之人便愈多,你等若是為他所察,莫說我們王氏,就連常山王、長廣王,甚至是太后,都難免被牽連。”
王晞沒說話,撫摸身上的傷疤。他曾被髮配到制甲的作坊為奴三年,在那受盡了折磨,即便沒有兄長王昕被殺之事,他也要向高洋復仇。
如果能在高洋死前逼宮,讓他親眼看見自己殺人無數、想要守護的皇位被弟弟奪走,那將是王晞最快意的報復,也是他藉著高演爬上齊國高層的機會,當初東晉有個王與馬共天下,而今的齊國未必不行。
他可是秦相王猛的子孫,像祖先一樣官拜丞相,輔佐君王,實在是巨大的誘惑力。
舉國聽之,間者必死,雖名君臣,實為腑肺,己才盡用,追從前聖,可是王晞的夙願!
高演就是他選中的苻堅,苻堅曾發動政變廢黜當時的秦主苻生,就連政變奪權這回事,都像是上天給他準備的劇本。
屆時,與高演君臣一道謀畫天地,西征伐周,再轉道消滅不如東晉的陳國,一統天下,他就會成為與姜尚、張良齊名的謀聖,名垂青史、千古楷模!
太子高殷,只是這個宏偉夢想中的不協調音,只需輕輕撥開,就構不成阻礙。
“不要小瞧太子。”
王昕打斷弟弟的幻想:“我觀他近日行事,與以往大相徑庭,寫三國、開文館、攬兵馬、收二王,文襄庶子也被他捏在手中,羽翼漸豐。城中忽起謠言,內容直指長廣王,你想想,何人敢針對他?”
王晞聽得心頭沉重,王昕撥弄爐中之火,火勢忽漲三寸,燃起詭謐的氛圍:“你再想想,如果沒有天子默許,怎會流傳甚廣?”
“所以你貿然闖進這籠網陣、是非場,豈不是自尋死路?”
不知是不是從鬼門關前走了一遭,此刻的王昕言辭犀利,分析鞭辟入裡,給弟弟狠狠澆了一頭精神冷水。
“這裡面最讓我驚訝的,不是救我,也不是救二王,而是這本《三國演義》。”
在高殷寫的三國演義中,刻意將宗教的劇情做了劃分,凡造反、動亂相關的劇情都給了道教,一方面是彼時佛教還沒傳播開來,這些劇情歷史上確實屬於道士,而是齊國已經沒有道士了,宣傳他們作甚,於是為了討好佛教,高殷將那些偏好的宗教人士寫成了僧侶。
同時,為了吸人眼球,高殷還在其中加入了輪迴轉世的設定,如孫策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之轉世,曹操則是王莽託生,因王莽殺子,所以天道故意讓他投生為閹人之後。
至於劉備,那自然是毫無爭議的漢高祖劉邦……之子劉盈的轉世了,因被母后所控、鬱鬱而終,所以皇天讓他到四百年後匡扶漢室,接續漢統,又派遣韓信彭越英布的轉世守護劉備,也就是關羽張飛和趙雲。
而呂雉轉生為呂布,與劉備在小沛釐清前世未完的孽緣,呂布奪取劉備的徐州,正是劉盈償還呂雉的恩德。
這種靈魂嫁接的設定在南北朝還是比較新奇的,且此時同為三國,所以《三國演義》出世不久,就已經在民間獲得追捧,王昕等文士都能感覺到,太子在書中,字裡行間內,極盡所能地將劉備和高歡高洋聯絡在了一起。
比如劉盈轉世這個設定,在呂后那邊,劉盈是嫡長子,但從劉邦這邊算,實際上劉邦的次子,暗和了高洋是高歡次子,又是此時婁太后實際上的嫡長子的關係。
這是一種隱晦的寫作手法,將要突出的人物特質拆分成兩至三個角色,“曹操”承接了河北根基與多謀善斷的屬性,而“劉備”要弘揚的是其匡扶漢室的大義和魅力,“孫權”體現的又是他承接父兄基業的屬性。
在看客的腦海中留下這些特點之後,將目光移回現實,把這些屬性重新組合,就會發現兩個嚴絲合縫密不透風的對照人物,太祖高歡與齊主高洋。
接著再使用同樣的手法,將涼州人物寫得儘可能卑劣,譬如董卓是遠超梁冀霍光的亂臣賊子,出身隴西大族,與諸豪帥結交,平黃巾時曾與劉備相遇,劉備欲殺之,為人勸阻而止,恰好對應現實中高歡曾與宇文泰打過照面,後高歡想留下宇文泰,宇文泰僥倖逃脫的舊事。
之後董卓入主洛陽,挾持天子,曹劉孫則在關東聯軍一同抵抗董卓軍,董卓不敵,燒洛陽退守長安,指東西魏相爭,西魏勢弱。
而後廢少帝立獻帝,對應孝武帝元修西奔宇文泰,宇文泰卻將其毒死,立元寶炬為帝之事。
再后王允定計,貂蟬弄情,呂布李肅欺騙董卓入宮接受禪讓,原本的《三國演義》沒有寫清董卓的國號,高殷寫明白了,董卓若是受禪,將為周帝,影射之意昭然若揭。
有趣的是,董卓麾下有二李,李儒李肅,而宇文泰的柱國中,也同樣有著二李,李弼李虎。對照工整,嚴絲合縫,強迫症福音。
董卓、馬騰、韓遂等西涼賊子層出不窮,自然而然地就在人們的腦海裡留下對他們的刻板印象,人們對關中宇文泰率領的西賊集團,也被引導為蜀中的劉璋、漢中的張魯、關西軍閥等不足掛齒之輩。
一本三國志,半部當朝史,滿本都寫著“西賊”兩個字。
如果只看內容,這不過是一篇構思巧妙,劇情新穎,文采出眾的精彩讀物,可若是代入到當今局勢,那可就充滿無數惡意的政治隱喻。
他翻閱至某個篇章,遞給王晞:“你看這一段,劉玄德兵敗,與關雲長論起漢高祖踢子下車之事——獻武皇帝曾經也把文襄踢下車,這誰人不知?真是……”
再結合高歡高澄高洋皆為轉輪王的經營,糅合父子三人的經歷,就詮釋為一種精神,或者說是天命的對照與傳承。
王昕難以想象,才十三歲的太子居然能寫出這種故事,若這書能推廣開來——僅憑內容就絕對會受到人們的青睞——那它對齊國與高氏的影響,不亞於《高王觀世音經》。
王晞有些疑慮:“兄長此言,是否太過?此等文章,時而有之,況且是太子所做,一時興起罷了,難登大雅之堂。”
王昕搖搖頭:“我就說一點,這不過二十章回,書中就多次提到了讖言,‘代漢者,當塗高’。袁術以字‘公路’應讖,曹魏以釋義應讖,但都不如高齊!”
《春秋讖》曰:“代漢者,當塗高也。”這是真實流傳的讖言,漢武帝劉徹就曾經唸叨過,說漢朝遲早要應這個讖完蛋,臣子們連忙起身求他閉嘴不要再說了,這種亡國言論,要不是皇帝說的,早就把他打成五十萬銖錢了。
到了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崛起,他對這個讖言深信不疑,還寫信給蜀中的公孫述互噴過垃圾話。兩人爭著應這個讖,劉秀開啟人身攻擊模式,說你公孫述也不看看自己的個子,哪裡應得了高,我的秀字原意是植物的穗子,塗既途既道路,路邊的穗子通常長得又高又大,所以我才是應讖之人!
時間來到東漢末年,曹操選擇了魏為國號,其中一層原因就是魏字作為形容詞就是高大,作為名詞就有宮闕的意思,正是路邊的高大建築,以此證明他的魏國有代漢的合理性。
但這些都不如高齊,人家直接就姓高了,不用費力巴拉的去論證這對映那。
然而,然而,這還只是第一層,妙就妙在第二層。
世人往往重視後面的“當塗高”三個字,認為前三個“代漢者”只有一個意思,既取代漢朝之人。
但北魏可是有著特殊國情的,人家之前並不叫魏!
拓跋鮮卑部起於朔漠,祖先拓跋猗盧曾與晉將劉琨對抗匈奴人劉淵,被晉懷帝封為代公,三年後為代王,之後代國為前秦苻堅所滅,代國滅亡。
前秦崩盤後,北魏太祖拓跋珪起兵即代王位,恢復代國,之後為了入主中原,取得法統,拓跋珪才改國號為魏,所以對於這個時代的北人來說,代是魏的前身,魏是代的後世。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解讀,“代漢者”也就是魏漢者,魏漢合流之人,不僅喻義取代漢人王朝的新主,還貼合了繼承舊魏遺澤而身為漢人的齊國,再加上“當塗高”的高氏,如今的齊國,正是歷朝歷代以來最貼合這個讖言的王朝!
聽著兄長的分析,王晞越聽越慌,心頭狂跳!
“我怕的不是這個讖言,這些都是文字把戲,隨意可玩!怕的是太子有這種意識,懂得利用輿論為自己造勢,煽動朝堂民野,若生於草莽,豈非張角孫恩之流?”
王昕說著,兄弟二人同時毛骨悚然起來。
“要知道,太子才十三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