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7章 277-把觀眾拉入擅長的節奏中

影廳突然變得非常安靜,老式放映機打出來的光昏黃斑斕,幾百人同時把注意力放到了幕布上。

最先出現的開頭動畫,永遠是華納兄弟那充滿歷史沉澱的圖示,幾座老式製片廠的房子,變成了盾牌形的經典標誌,還有永恆不變的鋼琴背景樂。

幾秒鐘的動畫一滑而過,緊接著就是突然黑屏,出現巨大的DC兩個字母,之後就是影迷已經熟悉的,帶著深沉黑暗的一行字母,“韋恩-格林伯格作品!”

自從好萊塢進入九十年代,這三個開頭標誌一經出現,就意味著一部精品電影出現了,也同時意味著又一次影迷的狂歡出現了,韋恩-格林伯格這個名字,就是現在大眾影迷眼中良心電影的標誌。

大銀幕上黑暗褪去,電影正式開始,整塊幕布黑暗底色上,變成了日落之後的黃昏,鏡頭視角猛的拉到天空中,黃昏中成群的蝙蝠飛過,合到一起組成了一個巨大的蝙蝠,這是蝙蝠俠經典的logo。

故事還沒開始,影片畫面就明確的告訴了觀眾,這一部電影,講述的就是蝙蝠俠的誕生。

最終成群的蝙蝠慢慢拉遠,形成了本片的名字:Batmanbegins,既《蝙蝠俠:開戰時刻》!

一直以來,韋恩都覺得這個譯名,比俠影之謎更能詮釋這部影片的核心,也更貼合這個經過他修改過的蝙蝠俠首部曲。

就像宣傳的那樣,在韋恩的鏡頭下,《蝙蝠俠:開戰時刻》,作為三部劇奠定基調的開山作,追求精準地抓住蝙蝠俠的一些終極問題,並用演繹近乎寓言的模式告訴觀眾,這個英雄為何是自超級英雄出世以來,八十年歲月的最高榜樣。

無他,那就是所謂的“不殺原則”!

影片鏡頭一轉,影片開場就是少年時代的布魯斯-韋恩和瑞秋,兩個青梅竹馬的小孩子在花園中玩耍,但不幸,小布魯斯-韋恩掉進了一口荒廢的枯井裡,從而落到了家中地下的一個洞穴。

就在小布魯斯-韋恩在裡面等待救援時,一群蝙蝠撲面而來,把他嚇得驚慌失措,從此他就對蝙蝠和黑暗,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這裡非常重要,是韋恩改變最大的點之一,原版克里斯托弗-諾蘭到這裡時,是用打亂時間線的剪輯方式,直接把鏡頭拉到了布魯斯-韋恩成年之後,然後利用不斷閃回倒敘,為那個時空的影迷帶來了更為精妙的蝙蝠俠成長記。

可韋恩並沒有那樣做,他直接動用了自己最擅長的線性敘事剪輯方式,也就是按照時間線,從頭到尾去展開故事。

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韋恩講故事的方式比較貼合大眾影迷,因為這種敘事方法不用觀眾去使勁動腦子,只要目光跟著影片走,完全不用去仔細考慮,就能看懂導演要訴說什麼。

這樣做的理由也非常簡單,那就是擴大觀影群體,哪怕是小孩子也能一看就明白。

曾經漫威大法為什麼那麼厲害?別管漫威的超級英雄是不是幼稚、幼齡化,哪怕拯救地球就像小學生約架,可就因為其簡單的劇情線,能讓更多的群體看懂,才會每次都爆發出不可思議的票房。

當然了,韋恩不可能去走漫威的那種幼齡化風格,可把故事變得簡單易懂,剋制自己賣弄技巧的慾望,他還是能夠做到的。

影片還在繼續放映,小布魯斯-韋恩掉進枯井裡後,和善的父親托馬斯-韋恩把他抱了上來,並告訴了影響小布魯斯-韋恩一生的那句話:

“我們為何會摔倒?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學會站起來!”

顯然,年少的布魯斯-韋恩還不明白這個道理,蝙蝠和黑暗的陰影,一直在他腦袋裡揮之不去。

影片之後就簡單交代了一下托馬斯-韋恩的身份背景,老托馬斯就相當於哥譚市的首富,在韋恩版本的蝙蝠俠中,托馬斯-韋恩是個複雜的人物,一面擁有相當高的聲譽和名望,一面又帶著資本家的特性。

在“民風淳樸”的哥譚市,底層民眾幾度窘迫,都是由托馬斯-韋恩一人撐起,於是他建起了高架鐵路列車,連線了整個城市,中心直通哥譚市的象徵韋恩大廈。

老托馬斯想用這種方式,重新連線各階層人民,讓哥譚市恢復生機。

可在鏡頭不斷推進的同時,所有觀眾都不約而同的想起了前作《小丑》。透過前作對老托馬斯的背景補充,所有人就都明白了,這是個複雜的資本家,哥譚市底層人民生活困苦,或多或少與他這個資本家有關,他卻又有一顆善良的心。

之後劇情就進入了所有人熟悉的點,韋恩一家出現在劇院裡看歌劇,劇院裡的人們西裝革履,窗外卻陷入了一片混亂。

這裡明顯是在承接《小丑》的結尾,同時也是蝙蝠俠故事的起點。

演出中小布魯斯-韋恩,看見舞臺上類似惡魔狀的蝙蝠造型,讓他再次回憶起了成群蝙蝠的恐懼,小臉蛋上露出了痛苦的神色。

“精彩的設定啊!”坐在媒體區的貝拉-格蘭特,看到歌劇不由自主的感嘆,刨除知名記者主編的身份,她一直都是一位資深觀影人,而記者、主編的本職工作,又給她帶來了良好的知識面。

坐在她身邊的攝影師轉過頭,不明白一出影片中的歌劇,為什麼就變成了精彩的設定,在他眼中,這只是一出襯托故事的起源點而已。

而且這個蝙蝠俠父母被殺的故事,全北美恐怕沒人不知道,於是他疑惑的轉過頭,看向了自己的老搭檔。“什麼意思?”

貝拉-格蘭特翻了個白眼,上半身往他那邊靠近了一點,伸手指著大銀幕上的歌劇,用只有他們兩個可以聽到的聲音,給同伴普及起了觀影知識。

“影片中出現的這出歌劇,叫做《梅菲斯托菲勒斯》,是義大利博託依的著名歌劇,劇情改編自永恆的經典《浮士德》。講述的是年邁的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托菲勒斯達成了魔鬼交易,變年輕的浮士德遊走於人間的故事。”

“我的天。”攝影師驚訝的看了她一眼。“沒想到你竟然懂得這麼多,可這和電影有什麼關係,搞不懂那韋恩為什麼要給一個背景歌劇,這麼多的鏡頭。”

“閉嘴。”貝拉-格蘭特輕喝了一聲,斜了一眼自己這個無知的搭檔,繼續說道:“後面才是重要的,現在正在上演的歌劇,是第二幕第二場的《群魔歡宴之夜》。

好吧,說白了就是魔鬼登上寶座,群魔在歡慶給梅菲斯托菲勒斯讓路。注意看魔鬼造型,韋恩特意給具象化了,它們看起來像什麼?”

攝影師脫口而出一個單詞。“蝙蝠?”

“沒錯。”貝拉-格蘭特有些激動的說道:“韋恩故意讓魔鬼和蝙蝠融為一體,就是為了引出小布魯斯-韋恩的恐懼,給故事的起源增加說服力。”

隨著她的話音剛落,大銀幕上的小布魯斯-韋恩就已經害怕的受不了了,開始央求父親提前離開。

看到這裡,美女主編驕傲的翹起了嘴角,她知道自己分析對了。

本來對影片開頭到現在,她還是有些小失望的,覺得韋恩為了照顧更多影迷的觀影體驗,把故事講的太淺薄了。

可經過這一幕鏡頭,她就明白,韋恩-格林伯格一直沒變,既有照顧大眾影迷的故事線,又給了喜歡探索藝術的影迷興奮的點。

基本上每個型別的影迷,都能找到導演在影片中的誠意,而且這部片子整體偏暗的攝影風格,簡直一點都沒讓喜歡他個人風格的鐵桿影迷失望。

“這部電影在商業與藝術上,結合的簡直恰到好處!”

攝影師始終不明白美女主編興奮的點,看她有些神經質的樣子,搖了搖頭繼續把注意力放到了電影上。

下面就是經典的鏡頭了,韋恩一家從劇院後門出來後,走在小巷中忽然被人叫了一句。“嘿,韋恩!你TM這是自食惡果!”

當老托馬斯一家回過頭時,一位帶著小丑面具的男人,持槍對準了他們,兩聲槍響,布魯斯-韋恩成了孤兒。

“至少這裡我看明白了,這不就是《小丑》結尾的那場戲嗎?”攝影師嘟嘟囔囔,臉上出現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不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幾乎全場影迷都一副不約而同的神色,在這裡觀看首映式的影迷,誰又沒看過幾遍《小丑》呢?

這是個經典名場面,無論蝙蝠俠的任何電影和漫畫,都有這個類似的場景,小布魯斯-韋恩親眼看著雙親被殺。

這裡韋恩為了承接《小丑》,並沒有設計流傳最多的搶劫方式,而是給開槍殺人者戴上了小丑面具。

不過在這一幕,都會出現的幾個必不可少的元素,韋恩還是一個不落的保留了下來。“錢包”,“巷子”,“大衣”,“手槍”,以及“拉斷的珍珠項鍊”!

所以,在小布魯斯-韋恩的內心,就是因為他要求提前離場,才導致了這場悲劇,他認為是自己害死了父母。

這也讓他揹負著難以抹去的悲痛和創傷,這段悲慘的記憶和他的恐懼交織在一起,化成了他心中一直抹不去的陰影面積,就像影子一樣一直跟隨。

別說資深影評人和媒體,就連此時此刻正在觀影的普通影迷,也能體會到小布魯斯-韋恩的痛苦,因為韋恩特殊的設計和對《小丑》的銜接,所有影迷又開始陷入到了他最擅長的故事節奏中。

那就是把觀眾拉進影片主角的世界,讓觀眾感同身受的去經歷韋恩編制好的一切。

靠電影講故事達到這個效果的導演,好萊塢僅此韋恩一份,這是他抹不過去的大師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