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返回江北統帥府的路上,街邊兩側的那些百姓看到朱由榘的車駕過來,也都是紛紛的避讓到一側。
“殿下千歲!”
“參見殿下!”
“王爺是大好人......”
那些伺讓在道路兩側的百姓們拎著竹籃,挑著扁擔,看到朱由榘後,他們也都是情緒激動了起來。,
這些紛紛揮舞著手臂,向朱由榘揮手打招呼,目光中滿是尊崇。
朱由榘坐鎮淮安,他麾下的兵馬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讓淮安府也是一派祥和安泰。
雖淮安府做不到路不拾遺,門不閉戶,可是有朱由榘坐鎮此處,就連那些蟊賊都不敢放肆了。
北方兵荒馬亂的,淮安府卻是如此安泰,這都是拜朱由榘所賜,自然他贏得百姓的擁護。
朱由榘這位騎著黑色駿馬的王爺也沒有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百姓的歡呼問候,面帶微笑,揮舞手臂向百姓致意。
朱由榘所到之處,到處是一片歡騰,展現的是一幅與民同樂的景象。
在臨街酒樓的二層窗戶邊,幾名渾身透著彪悍氣息的魁梧漢子望著在百姓歡呼中緩緩而行的朱由榘,臉上也是露出了驚訝色。
要知道,大明朝的官紳和百姓充滿著矛盾,在許多地方甚至是勢如水火。
百姓對於那些官紳又畏懼又憎恨,見了官紳,只會冷眼相對,心裡將其祖宗十八代估計都問候一遍了。
可是現在百姓看到朱由榘,卻如此的熱情歡呼,那崇敬的情緒是騙不了人的。
這就說明,朱由榘這位王爺在淮安府百姓的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傳言穎王殿下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愛戴,今日一見,果然傳言不虛。”
臨窗閣樓上那名面頰稜角分明,看起來頗為剛毅的中年人,對朱由榘這位王爺也是愈發的感興趣了。
“總鎮,穎王如此深得百姓的愛戴,在我看來未必是好事。”
“此事一旦傳到了朝,必定遭人猜忌,天家勢必不會容他,殺他只在旦夕之間。”
站在高傑身邊的一名魁梧中年人卻是有不同的看法。
朱由榘作為大明親王,又督師江北,手握重兵大權。
現在又深得百姓的擁護,這可是犯忌諱的事情,南京的皇帝必定不會容他的。
“不容又如何,如今穎王手握重兵,誰敢動他?”
高傑冷笑道:“咱們這位穎王聰明著呢。”
“他督師江北,大肆的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力量,卻對北伐收復故土隻字不提,無非就是想要依寇自重而已,只要闖逆一天不滅,韃虜一天不亡,朝廷總歸是不會自毀長城的......”
那將領不服氣的說:“咱們江北四鎮兵馬幾十萬,朝廷也是可以依仗的,縱使是沒了穎王,江北依然固若金湯。”
“呵——”
高傑聽到麾下將領的話後,也是面露冷笑。
“你倒是大言不慚,那明日讓你領兵北進,與那闖逆廝殺一翻,你可敢?”
那將領也是聽出了自家總鎮言語中的譏諷之意,臉上露出了尷尬色,不敢搭話。
高傑又繼續道:“咱們那些兵馬能戰的都是一些關西老卒而已,倘若是拼光了的話,那咱們的榮華富貴也就到頭了。”
“再說了,一旦朝廷對穎王動手,那下一個可就是咱們了......”
聽到高傑的話後,幾名中年將領也都是微微點頭,覺得此話頗有道理。
正當高傑和麾下幾名將領親自喬裝打扮潛入淮安府閒逛,以窺探朱由榘實力的時候。
朱由榘也是冥冥中有所感一般,抬頭朝著高傑他們所在的二層窗戶看了幾眼。
只是外邊太過明亮,而那窗戶裡邊光線暗淡了些,他只是看到了幾個站在窗戶邊的人影,卻沒看清楚面容。
“殿下,怎麼了?”
老太監曹洪文看到朱由榘目光投向了臨街的一處酒樓窗戶看了幾眼,感覺頗為突兀,以為朱由榘發現了什麼。
“沒有什麼。”
朱由榘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只是覺得自己或許是太敏感了。
“江北講武學堂學子的書籍和吃住用度,一律免了吧。”朱由榘突然莫名其妙的冒出了一句。
“殿下,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曹洪文也是微微一愣,旋即開口提醒道。
畢竟當初朱由榘定下的規矩,那就是狠狠地壓榨一下那些官紳子弟,在學費和開支用度上下手。
要是按照那個計劃執行的話,一年他們可以賺取不少的錢財的。
“本王想了想,殺雞取卵不妥,還是細水長流的好。”朱由榘道。
在朱由榘看來,倘若是真的十萬兩白銀一年的學費,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
畢竟很多官吏縱使是有錢,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拿出這麼多錢送自己兒子去江北講武學堂的。
這等於是不打自招,自己是貪官......
要是一般的官吏,豈能輕易拿出十萬兩白銀?
可是私底下偷偷的送錢給曹洪文,以讓自己的兒子獲得入學的資格,這樣縱使是花費再多的錢財,也不會暴露他們貪官的身份。
江北講武學堂免費,不僅僅會吸引更多的學子,也避免他朱由榘落得一個搜刮錢財的惡名。
當然了,錢財自然是要搜刮的,只是這個惡名最終會讓曹洪文這個太監去背。
“訊息放出去,三個月後江北講武學堂會第二次招考學員,數額為五百人,無論何等身份,均可報考,只要透過初試,可免費入學......”
“對了,告訴李興騰,初試考核提高難度。”朱由榘叮囑道。
“奴婢遵命。”
老太監曹洪文露出了會意的笑容,當即答應了下來。
畢竟這一次他收銀子都收的手軟了。
只能感嘆那些官紳太有錢了。
這一次招生的倉促,只是江南左近的官紳子弟報考。
現在給了三個月的時間,訊息勢必會傳得更廣了,勢必會吸引更多人。
當初大明朝京師淪陷,以至於給人一種錯覺,大明朝要亡了,要改朝換代了。
所以很多人都在替自己謀出路,想著投奔大順新政權,而不是跟著大明朝殉葬。
現在大明在南京立住了腳,幾十萬重兵部署在江北,秩序也逐漸的恢復了。
先前氣焰囂張的闖逆反而是不見了蹤影,又聽說吳三桂向滿清借兵收復了京師,怎麼看大明朝一時半會都亡不了,甚至有中興的可能。
於是,不知不覺中,大明朝那離散的人心,又逐漸的回來了。
他們這些人積極踴躍的想要加入軍中,無非就是想到時候大軍北上收復故土的時候,順便撈取一些功勞。
所謂是牆倒眾人推,花花轎子眾人抬就是此理。
既然大明朝這面牆倒不了,眾人自然就改變立場,紛紛去抬花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