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穎王殿下是藩王,豈有節制兵馬之理,在我大明朝無此成例,請陛下收回成命。”
禮部侍郎錢謙益作為正統的東林黨人,自然對於藩王領兵格外的敏感。
一旦藩王擁兵自重的話,那麼朝廷就有可能陷入內訌。
這可是有先例的。
當初朱棣領兵鎮守大明王朝北部邊境,麾下有精兵強將十餘萬。
朱元璋原本的意思是讓這些藩王鎮守各地,以維護老朱家的統治。
只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朱棣不服自己的侄兒,領兵奪了皇位,而後遷都北京。
對於這些東林黨人而言,藩王不可領兵,統兵大將也不可信。
只有讓他們這些文臣督師,才能夠確保朝廷的命令得到貫徹執行,才能確保不會出現擁兵自重的局面。
前幾年崇禎時候唐王募兵三千去打闖逆,而後直接被崇禎皇帝給軟禁了起來。
現在朱由崧讓胞弟朱由榘督師江北,東林黨人自然是要堅決反對的。
藩王領兵,會極大的削弱朝廷的權威,也會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自然是不允的。
“錢愛卿此言差矣,誰說我大明朝無此成例?”
朱由崧面對東林黨人錢謙益的反對,心裡也是不爽。
你們這些傢伙當初不擁立我,我不和你們計較也就算了。
現在自己想要任命自己的胞弟當督師,竟然跳出來反對,眼裡還有沒有自己這個皇帝了?
這分明就是輕視自己這個皇帝,故意的使絆子的。
“想當年太祖皇帝讓太宗皇帝率兵鎮守北部邊境,打得北元餘孽不敢南犯,使我北境太平多年,當時太宗皇帝可也是藩王。”朱由崧朗聲開口道。
面對朱由崧的話,錢謙益想要反駁,可是話到嘴邊,卻不敢開口了。
因為這牽扯到了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他們作為臣子的,自然是不敢妄言的。
況且朱由崧說的也是事實。
當初朱棣當皇帝之前,的確是以藩王的身份領兵鎮守北京地區,藩王領兵這就是先例。
至於後來朱棣率兵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對於這些廷臣而言,那更是禁忌的事情,誰也不敢多提。
誰要是提了,那就是質疑朱由崧的正統地位。
因為朱由崧也算是朱棣一系的後輩子孫。
可是不提吧,當年朱棣又是藩王領兵造反,帶了一個不好的頭。
朱由崧的一句話,直接堵得這些廷臣啞口無言。
他們心裡很想說,讓藩王領兵,會威脅朝廷的地位,就如同你的老祖宗朱棣奪取皇位一樣。
以後也可能奪取你朱由崧的皇位。
道理誰都懂,可是沒有人敢說啊......
“陛下!”
看到眾人都不敢站出來,兵部侍郎呂大器也是心一橫,直接跨步而出。
“臣覺得穎王殿下身份尊貴,而江北之地隨時有闖逆大兵進犯,著實是危險。”
“倘若是穎王殿下有個閃失的話,勢必會重挫我大軍軍心士氣,於我不利。”
“所以臣覺得不應讓穎王殿下以身犯險,而應另擇一能臣幹吏為督師。”
兵部侍郎呂大器話說得倒是冠冕堂皇,一幅為穎王朱由榘考慮的模樣。
實際上還是想要阻止朱由榘督師江北。
藩王領兵了,那對於他們朝廷和他們東林黨人而言,可不是好事情。
一旦藩王擁兵自重,那朝廷將無法處置,會陷入尾大不掉的狀態。
而他們東林黨人爭權奪利,那都是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內解決的,也就是動口不動手。
經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給別人捅軟刀子。
一旦藩王手裡有兵權的話,要是他們敢背後捅軟刀子的話,人家直接給你上硬刀子......
要是再來一次靖難之役,那就玩大發了。
“不讓穎王督師江北,那呂愛卿去督師江北如何?”
朱由崧自然清楚呂大器說的這一番話,看似為了朱由榘好,實則還是反對自己。
自己當了皇帝第一個決定就遭遇反駁,他的心裡自然不爽。
所以乾脆也不提讓朱由榘督師了,直接來了一個反問,讓呂大器這個兵部侍郎去督師。
聽到朱由崧的話後,兵部侍郎呂大器也是愣住了。
自己只是反對穎王督師江北,可沒說自己想去啊。
現在皇帝讓自己去?
那不是送死嗎?
京師都被闖逆攻陷,先帝都被逼得自縊身亡。
那闖逆自然是厲害得緊的。
自己別看是一個兵部侍郎,可是還真沒領兵打仗過。
讓他督師江北,去和那幫殺人如麻的闖逆拼命?
這不是將他往火坑裡推嗎?
要知道,他現年已經五十八歲了,身體又不好。
讓他這麼一個老人家去以身犯險,這陛下怎麼就沒一點尊老愛幼的憐憫之心呢。
“陛下,臣年邁體弱,難堪大任,這督師一職,還是請另擇賢臣良將為妥。”
兵部侍郎呂大器不想去送死,所以也是當即慫了。
“既然呂愛卿不願督師,那就穎王吧。”
看到脖子往後縮的呂大器,朱由崧的心裡也是冷笑。
和自己鬥?
還真當自己是三歲小兒不成?
“諸位臣工可有異議?”
朱由崧的目光環視了一圈滿朝的文官武將,笑眯眯的問。
“臣等無異議。”
張慎言,錢謙益,高弘圖等人都很想去反對這個事情。
可是一想到萬一讓自己去江北面對闖逆大軍,他們心裡就發怵。
為了自己的安全起見,還是待在南京的好。
既然皇帝要讓穎王督師,那就讓他督師去吧。
反正到時候穎王擁兵自重,奪的也是他朱由崧的皇位,與他們又不相干。
反正他們該說的都說了,該勸的也都勸了,你不聽,那就不能怪他們這些廷臣了。
兩位閣老史可法和馬士英倒是覺得有些不妥。
可是看到朱由崧的意志似乎很堅決,他們猶豫了一番,最終是沒有站出來反對。
他們現在剛剛成為大學士,成為內閣成員。
也算是得到皇帝器重的。
要是現在公然的站出來反對皇帝,必然給皇帝留下不好的印象。
以後的許多事情就難辦了。
特別是馬士英是靠著從龍之功上來的,自然不願意和朱由崧對著幹。
史可法已經在擁立問題上失誤了,現在自然更不願意被皇帝厭惡。
“陛下,臣提請高起潛高公公為江北監軍。”
既然無法阻止朱由榘為江北督師,史可法也是想出了一個變通之策。
那就是派出一名得力的監軍,對這位藩王進行制衡,防止他擁兵自重,威脅朝廷。
高起潛曾經可是崇禎皇帝信任的太監,有多次當監軍的經驗的。
多次督師平定變亂和防禦八旗兵的進攻,只是屢戰屢敗而已。
最後還和名將盧象升合作過,只是害死盧象升血染沙場以身殉國,他自己卻當了逃兵,苟活了下來。
雖然高起潛沒什麼本事,可是卻有資歷,在崇禎初年就當監軍了。
“准奏。”
朱由崧對高起潛這個人沒什麼印象。
畢竟大明軍隊設定太監監軍已經成為定製,他想都沒想,直接同意了史可法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