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二 、 明別五時
分三:初、明根鈍具經五味。二、明稍利隨時得入。三、明未熟更待後教。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十九頁,我們看戊二、明別五時。
天台智者大師把佛陀說法的時機,分成五個階段,就是所謂五時的概念。它的內涵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權法,一個是實法。就是說,佛陀說法,他有兩種方式:第一個,他站在眾生根機的角度來說法,這個叫作為實施權;第二個,佛陀站在自己內心的世界來說法,這個叫作開權顯實。所以他是為眾生說法,或者是站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講出真實的法義,有這兩種的差別。
這個權實之間的操作,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說作為一個凡夫眾生,我們在娑婆世界流轉時,每個人各有各的希望,各有各的追求。有些人追求財富,他一輩子的目的就是增加財富;有些人追求聲名;有些人追求恩愛的眷屬;有些人追求身體的健康莊嚴等等。這麼多的追求,其實它有個共同點,就是以一種攀緣的心來處理他的生命,就是他的心跟外境接觸時,他的心是住在外境的,心隨境轉。
那麼心隨境轉的後果,有兩種情況會出現:
第一種,當你接觸一個善良清淨的因緣,比方你來到三寶的地方,就容易造諸善業;如果你遇到惡因緣的刺激,就容易造罪業。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凡夫眾生,你是沒有主宰性的。你的心受了外境的控制,外境要讓你快樂,你一定會快樂;外境讓你痛苦,你只好痛苦;外境讓你造善造惡,你也會造善,乃至於造惡等等。所以我們在這種外境的活動當中,善惡的夾雜,流轉到現在,變成一個生死罪障凡夫了。但是在生死罪障的因緣當中,我們還有一念佛法的善根,來到了三寶門中開始修學佛法。
唯識學把凡夫的生死罪障,區分成兩塊:從外在的因緣看就是生死業力;從內心來看,就是顛倒妄想。所以我們每個人是帶了生死業力,帶了顛倒妄想來學佛的,沒有例外,只是輕重的差別。生死罪障凡夫一跟佛法接觸時,他第一件事情要處理生死業力這一塊,這是現實問題。因為我們離苦得樂的追求,會超過出世解脫的追求,因為痛苦是我們最急迫處理的。
所以基本上所有學佛的人,都是會先處理業力的問題。比方說,我們開始去拜懺、持戒、修福乃至於唸佛等等,我們剛開始會以善業為住,在善業的因緣當中得到一時的安住,就是說我們剛開始時,只有事修沒有理觀。
但是,在佛教裡只有事修,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你會發覺時間久了以後——弟子心不安,雖修善業,心不安穩。為什麼不安穩呢?因為內外是相通的,你只是處理外在的業力,雖然不斷減少你的罪業,增加你的善業,但是你可別忘了,這個罪業是你無量劫的累積,你不可能短時間處理的,這第一點,業力的勢力強大。
第二種,業力它會受妄想的激發。所以你只有處理外在的因緣,沒有處理內因緣,你會經常有挫折感:我明明造了很多的善業,但是我痛苦依舊,業障依舊。因為業力跟妄想是互通的,業力會激發你的妄想,妄想也會激發業力。
所以,不重視心理素質的提升,只是外修善法,你解決的痛苦是很有限的。就像有些人,他不重視第六意識智慧的觀照,只重視第八識事修的業障消除,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塊玻璃是永遠擦不乾淨的。
我們從佛陀所施設的善巧方便的善業當中的修學,進而開始靜下心來學習佛陀的教法——開始向內觀照了,我們知道處理業力已經不足以解決生命的問題了,所以開始處理內心妄想的問題。
按照智者大師的分判,一個人開始向內觀察內心的相貌,會有四種可能出來:
第一種,叫作三塗種性的相貌。就是你在過去的生死輪迴生命經驗中,雖然生命結束了,但是你內心會留下一些影像,而且都是邪惡的影像多。所以你人生裡面,就經常容易生起惡念,因為這個影像會讓你產生牽動,產生對立心,產生瞋心、貪愛等等。
因為你心中留下的邪惡影像太多了,過去生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累積很多很多的影像。雖然這個影像的外境已經結束了,但是內心沒有結束,心中還有所取,你把這個影像取來放在心中,不斷地分別攀緣,這個叫取相分別,叫遍計執。你過去的影像雖然已經結束,但是你的內心沒有結束,邪惡的影像你累積太多,就產生很多的惡念。如果不改變的話,這種人在成佛之道當中,他要先去一趟三惡道的,這是遲早的問題,因為他的業力在心中已經成熟了,這個種性已經成就了。
第二種,叫作人天種性。就是說,這個人累積很多慈善的影像,他很容易做出人天的善法,如果他不改變,住在這個影像當中,在成佛之道當中,他會先去人天享受快樂,然後才會產生出世的解脫。
第三種人,叫作出離的種性。就是他對人世間是極度地厭惡,遇到事情時,會把自己關起來,逃避外在的因緣,向內找到一種寂靜的安穩處,這種人在成佛之道當中,他會先到二乘成就涅槃。
第四種人是菩薩種性。他在過去生的影像當中,曾經行過菩薩道,但是對於佛道的追求,對眾生的度化,對佛道跟眾生的影像產生執著,所以他會在菩薩分位的功德當中產生一種貪愛,會延遲他成佛的時間。
總之,我們心中會累積很多影像,可能一個人有兩個影像,或者三種種性、四種種性,他不是單一的種性,而是很多元化的種性。
從天台宗的角度來說,你學佛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帶回家。就是你現在必須要把你的心,帶回到你生命的原點,叫作即空,觀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就是離一切相。我們現在不能站在現在的角度來面對生命,因為你現在處於不正常的狀態。
我們經過長時間生命的經驗,長時間錯誤的學習,心中有太多的影像,太多的垃圾,如果你今天不處理這些垃圾,不把生命歸零,不把心性歸零,就開始學佛,你就會產生很多的偏差,你在成佛之道的過程當中充滿了崎嶇,歷盡滄桑。所以,你一開始沒有走好,後面一定要付出代價,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學佛,他不清空自己的影像,直接學佛,直接發菩提心。他開始受菩薩戒,發菩提心時,並沒有把內心歸零,他會夾帶過去的習氣。這個菩提心裡包含著過去的習氣,可能是一種對立的瞋恚心的習氣,也可能是一種二乘的習氣,也可能是一種人天的習氣,也可能是他過去菩薩道的習氣,這些影像對你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導。你這個菩提心夾雜毒藥的時候,你修到最後,你舍掉,不甘心;不捨掉,它不斷地障礙你,弄到最後你進退兩難。
這就是你一開始因地沒有走好,你的成佛之道就得付出代價。要你全部放棄,從頭開始,你可能心不甘情不願,你就著過去帶有夾雜的菩提心一路修下去,不斷地調整,那你就大費周章了。
所以,按照天台的思想,就是說安住一個真實的法很重要!安住現前一念心性,就是說,你現在學佛時間還沒有很長,趕快把自己的因地先端正,怎樣端正呢?
第一個,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就是說,先把自己的影像全盤地否定,這就是為什麼禪宗修行當中,一定要先脫胎換骨,要徹底地大死一番。不能一開始就相信自己,一開始要先否定,佛法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先大死地否定自己,告訴自己,這些影像都不是你本來的東西,離相清淨,這一點很關鍵!
觀照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它為什麼空呢?因為你生命的原點是本來無一物的,所以它是空。當然你也可以用中觀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用《楞嚴經》的空更徹底,就是迴歸到你的生命從什麼地方來?找到你的原點是本來無一物,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把你過去生命經驗當中所累積的這種性格傾向全部放下,讓你的心回到你最初的原點,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是第一個概念。
第二個,即假。你在清淨的本性當中,觀察你具足無量的性功德,你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你從清淨的心中發起廣大的誓願時的菩提心就非常可貴,它沒有夾雜任何毒素的,是純粹的菩提心,離一切相而即一切法。當你迴歸到一念心性時,雖然你的心中妄想依舊,業力依舊,但是你不隨妄轉,因為你內心當中,安住在兩個非常重要的重點:一個是清淨心,一個是菩提願。
就是說,你現在雖然有很多妄想,但是不能把你的菩提幼苗住在妄想裡面,你要把妄想撥開來,找到一個乾淨的土地,重新把你的菩提苗種下去,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如果你的菩提心種錯了,以後會非常後悔,就像阿羅漢,最後在法華會上痛哭流涕: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我當初的菩提心就是種錯了,我發了一種出離心,我過去因為生命的經驗、錯誤的學習,讓我厭惡生死,欣求涅槃,這種影像剛開始讓我離開了三界,但是離開三界以後,這種法執,處處構成障礙,害苦了阿羅漢。
所以,影像不可怕,問題是你怎麼把它撥開來,找到你生命清淨的土地,重新把你的清淨心、把你的菩提苗種在一塊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色受想行識的土地,把你的菩提苗這種實際理諦種下去,把你的清淨心、菩提願從這個地方紮下去,重新開始。那麼你重新開始稱性起修,依止一念的清淨心所修的善法,就不斷地增長你的菩提願,這個時候以實法帶動權法,權法又增長實法,你就走上了一個成佛的正確跑道。
你的結果有兩個:
第一個,你會比一般人超越得快。兩個人同樣的煩惱深重,同樣的業障深重,但是你的因地發得真實,先做一個撥開妄想的動作,安住清淨心的動作,再去滅惡,會比一般人快。按照天台的判教,日劫相倍——你修一天超過別人修一劫。我們以前業障一樣深重,煩惱一樣深重,我怎麼看你每天進步,我怎麼三五年沒什麼進步?方法真的不同,因為你們兩個人坐在不同的車乘,有些人騎腳踏車,有些人坐汽車,當然進步會不一樣。
第二個,到了淨土以後,你們兩個在成就功德、成就三昧神通時也不一樣。有些人是師子奮迅三昧,他那個三昧一修,他的心就會特別靈巧;有些人修了半天,功德就是積集不起來。所以你在因地當中,花一點時間把這個菩提幼苗種下去,你未來滅惡生善,就是乘上一個大白牛車,時間的快速,這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天台教法,就是說,到底什麼是佛陀的真實義?到底學佛有沒有捷徑?還是每個人都要經過同樣的過程?其實不是,我們有不同的煩惱,不同的罪業,但是在解決問題時真的是有捷徑的,叫一佛乘。捷徑就是說,必須要找到你內心深處的那一念離相清淨的本性,然後從那個地方重新開始把心帶回家。先不要管你現在是怎麼樣,先找到你原來是怎麼樣,這個是整個學佛的關鍵!
我們來看五時的判教。這個當中有三段:第一、明根鈍具經五味;二、明稍利隨時得入;三、明未熟更待後教。
我們先看第一個,己一的明根鈍具經五味。就是這個人根器非常的遲鈍,他一定要經過五個階段,一個階段都不能少,才能夠發起清淨廣大的菩提心。
我們看第一段:
次明別五時者,乃約一類最鈍聲聞,具經五番陶鑄,方得入實。
這個別五時,就是說,有一種根鈍的聲聞人或者是人天種性的人,他一定要經過五個階段的陶冶鑄造,才能夠會歸到一念心性,發起真實的菩提心,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根鈍就是說這個人進步很慢。如果你今天帶著妄想習氣來修學,就是你過去已經形成一種習慣性了。比方說,這個聲聞人,他過去的生命經驗,給他的結論就是人生是痛苦的,他本身已經有這種習氣了,他學佛以後沒有得到善知識的引導,就按照自己的習氣去找相應的法,跟著自己的習氣去學佛,所以他就專找這種聲聞法,就去好樂聲聞法。有些人一接觸聲聞法,生命是無常是痛苦的,他心生大歡喜,因為跟他內心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聲聞人對苦諦的法很執著,厭離生死,欣求涅槃,這種人,執著的相狀很堅固,他成佛之道就歷盡滄桑了。
我們來看看他要經過什麼過程,先看第一個:
所謂初於華嚴,不見不聞,全生如乳。
佛陀出道以後,佛陀先不考慮眾生的需求,因為他面對的是大乘根機已經成熟了的眾生,所以佛陀先把他內心一心真如的功德妙用全部顯出來,把一個身為大富長者的富貴珍寶顯出來,現出千丈的盧舍那的報身,說的是一佛乘一真法界的妙法: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那種事事無礙的法界。當然這種聲聞人,他住在心中的妄想,怎麼可能看到佛的功德?所以他不見不聞。
在天台宗,學佛過程它很重視兩件事情:第一個,你所見的佛陀是何身;第二個,你所聽的法是何法——見佛、聞法。聲聞人是有眼不見盧捨身,有耳不聞圓頓教,他什麼也沒看到,什麼也沒聽到,所以說全生如乳。
我們看天台的判教,聲聞人內心對苦諦的執取,他在華嚴會上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就像一個乞丐,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的家,大富長者是想把他找回來,但是他以為大富長者要傷害他,所以只好驚怖逃走!為什麼呢?他內心自卑!所以他剛開始跟大富長者接觸時,是完全都沒得到好處,他是害怕的。他說,哎呀,佛的功德這麼殊勝,這個法不是我該修的,或許我不適合這種佛法,他就產生這種自卑,產生逃避。所以華嚴會上對於那種定性聲聞——堅固執著的聲聞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
當然,佛陀要想辦法面對這個問題。我們看第二段:
次於阿含,聞因緣生滅法,轉凡成聖,如轉乳成酪。
佛陀先講《華嚴經》,度化了根熟菩薩以後,佛陀收起了他的本地風光,開始從本垂跡,從法報二身,現出一個丈六的老比丘相,講生滅的因緣法,講生滅四諦。告訴聲聞人說:你不要著急,你先把生命分兩塊,我先不跟你講佛的功德,先跟你講三界是怎麼回事。就是人世間有兩種因緣:一個叫作苦集的流轉門;一個是滅道的還滅門。三界的苦集,是怎麼怎麼的不好,是不淨、苦、無常、無我;涅槃是怎麼怎麼的常樂我淨,怎麼的殊勝。佛陀是用對立來講生滅因緣法,就是當惡法消失了,善法自然增加,兩個是一種絕對的對立。這個法的味道像什麼呢?就把這個生乳轉成乳酪,就是經過精製了,比較濃一點。
也就是說,佛陀在度化這種堅固執著的聲聞人時,他是先培養他們:既然他認為三界是痛苦的,佛陀就因勢利導,先讓他從痛苦產生出離心,從出離心修無常無我,調伏他對三界的愛取,讓他能夠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槃的彼岸,先滿足他第一個需求,讓他先安住下來,這第一件事情。
看第三段:
次聞方等,彈偏斥小,嘆大褒圓,遂乃恥小慕大,自悲敗種。雖復具聞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轉酪成生酥。
聲聞人經過前面的生滅四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後,因為他過去有聲聞的善根,遇到佛陀聲聞教法的啟發,所以成就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麼成就四果以後,佛陀開始彈偏斥小,嘆大褒圓。就是說,佛陀用大乘佛法的功德來刺激小乘的涅槃,因為小乘人從生死的此岸來到涅槃的彼岸,他的心態主要是兩個:
第一個,自足,他非常滿足。他覺得經過長時間的修學,終於可以離開三界了,不再受老病死的折磨了,這個涅槃是大安穩處了,所以他非常滿足,得少為足了。
第二個,他充滿了自信。他覺得這個世上沒有人能夠超越我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是無學位了,甚至於認為佛陀也不過如此。所以在聲聞人心裡,他認為佛陀也就是個大阿羅漢,只是比舍利弗、目犍連尊者更高明的阿羅漢,阿羅漢的本質沒有變。
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佛陀最終會進入到跟他一模一樣的涅槃,就是佛陀您老人家,沒有入涅槃之前比我們高明,但是您入了涅槃跟我們是一樣,因為涅槃只有一個。所以他非常滿足,充滿了自信,他認為他是生命中唯一的殊勝。
但是到了方等會上,他受的刺激太大了,比方說在《維摩詰經》裡面大乘功德對他的刺激。《維摩詰經》大談不二法門:
第一個,染淨不二。《維摩詰經》一開始,佛陀先現出《佛國品》,就是寶積長者子,他領著五百個長者子,拿著珍寶去供養佛陀。供養佛陀以後,寶積長者子就說:佛陀,您可不可以把諸佛的清淨國土現給我們看,啟發我們的善念?佛陀就把十方國土裡特別莊嚴的地方現出來。現出來以後,五百長者子就開始發菩提心了:我們以後也要成就像佛陀一樣的功德,佛陀就一一地讚歎:如是如是。
這時在座的聲聞人就起疑惑了,舍利弗就代表大眾提問,他說:佛陀您老人家給我們看的佛國土都很莊嚴,怎麼您的國土娑婆世界如此不堪呢?就是說作為佛陀,人家的國土那麼莊嚴,您娑婆世界的國土怎麼這麼不乾淨呢?佛陀這時就微笑著,以腳按著大地,娑婆世界的苦空無常突然消失,現出了七寶莊嚴的國土,他說,這個就是我的國土,顯出染淨不二。
這與聲聞人的認知是有所差別的,因為聲聞人認為娑婆世界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突然間化成這種常樂我淨的功德莊嚴,所以這時,第一個,刺激了聲聞人對染淨的概念,他認為娑婆世界是雜染的,涅槃是清淨的,但是現在看到的娑婆世界是清淨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刺激。
第二個,真妄不二。《佛國品》講完以後,佛陀就告訴舍利弗尊者說:你帶著弟子們去看看維摩詰居士,他生病了。舍利弗說:我不敢去,他老人家智慧、辯才無礙。後來派目犍連去,目犍連也不敢去。派大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都不敢去。後來佛陀只好命令文殊菩薩帶了八千個菩薩、五百個阿羅漢浩浩蕩蕩地去參訪維摩詰居士。
維摩詰居士知道大菩薩阿羅漢們要來,就把房子清空,除了一張床以外,其他的都把它清掉,讓這些大眾進來。進來以後文殊師利菩薩就代替佛陀問候維摩詰居士,說:您怎麼生病呢?維摩詰居士說:眾生有病,所以我就生病了。
眾生怎麼生病呢?他說:眾生因為痴愛而生病。因為愚痴、攀緣、貪愛造了罪業,所以就生病了。為什麼眾生生病,您就生病呢?因為菩薩有大悲心執著眾生,就好像一個母親生了個獨生子,這個獨生子生病了,這母親就跟著憂慮,也生病了。
這時文殊菩薩就說:那怎麼讓這個病得到解脫呢?云何解脫?維摩詰居士說:要從諸佛解脫中求。就是說,生病要追求諸佛的解脫。文殊菩薩說:怎麼樣追求諸佛的解脫呢?維摩詰居士說:當從眾生心行中求。
諸佛的解脫要從眾生妄想的心中求,這個地方又刺激阿羅漢。阿羅漢以前厭惡兩個東西:第一個,他厭惡外在的環境;第二個,他對自己的心也非常厭惡,他覺得內心世界是不可取的。所以阿羅漢最後的結果叫作灰身泯智,他把色身全部消失了,把內心的明瞭分別也斷滅了。他認為內心只會造罪,留著它沒有用,一點好處都沒有。
這時聽到維摩詰居士說,諸佛的解脫從眾生心行中求,就是說,你打妄想的心,如果經過調整,它會從這念心中創造無量的功德莊嚴。打妄想是它,創造功德也是它,這個就是大乘的真妄不二的思考。所以聽到諸如此類染淨不二、真妄不二的概念,阿羅漢就恥小慕大,自悲敗種,但是他真正的受益,是得到通教的利益。
我們說明一下,通教就是空性。阿羅漢他雖然得到大乘佛法這種不二的功德,但是他並沒有直下承當,他只是對自己涅槃的執著稍微淡薄。就像一個乞丐,他做乞丐,好不容易來到了這個大富長者家,經過掃廁所,後來管庫房,他一進入到倉庫,看到長者很多的珍寶,他說,哎喲,這個世間還有這種東西。他以為他掃廁所能夠得到一天的工資,得到衣食的溫飽就不錯了。
所以他這時密得通益,這個通就是空性的道理。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知道涅槃並不究竟,覺得自己還有進步空間,但是他這時還不能夠完全接受大乘佛法,密得通益,如轉酪成生酥,這個法又更加的精製了。
再看下一段:
次聞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訶衍,轉教菩薩,領知一切佛法寶藏,雖帶通別,正明圓教,然但密得別益,如轉生酥成熟酥。
前面的方等時,對聲聞人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到了般若會上,佛陀把一切的法,包括世間的生死法,出世間的涅槃之法,都會歸到大乘的空性,轉教菩薩。般若會上的空性,佛陀很大部分都不是自己講的,是叫須菩提宣說。須菩提說生死法是空的,涅槃也是空的,佛陀只說如是如是,佛陀只是印證。當然佛陀印證以後,就等於是佛說了。
也就是說,佛陀用利根的聲聞人來教導菩薩法空的思想,聲聞人嘴巴當然會講一切法空,領知了大乘甚深的功德,知道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領知一切佛法寶藏,雖帶通別,正明圓教,但是,講歸講,聲聞人內心得到的利益是別教的利益。也就是說,聲聞人知道大乘功德不可思議,超過阿羅漢,但是他是怎麼想呢?他認為這些都是命中註定,他以為有些人可以成佛,有些人是不能成佛,所以這是別教的思想。
唯識學它講到五種種性,就是聲聞種性,這個聲聞是定性聲聞;緣覺種性、菩薩種性,然後是不定種性。這個人可能是聲聞,可能是緣覺,可能是菩薩,就看他今生的栽培,叫不定種性。第五個是無性種性,這個人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只有人天的善根。
也就是說,聲聞人在般若會上,觀一切法空時,他還不敢承當,如轉生酥成熟酥,只是善根慢慢成熟,就如這個乞丐經過掃廁所,經過庫頭,最後當家,統理整個長者的一切事務,當然他也掌管整個長者的珍寶,但是他認為只是暫時地保管,並不認為這個珍寶最後是歸他所有。他認為這個珍寶是跟我沒關係的,我只是暫時地掌管,所以他還沒有真正地直下承當。但是他的善根,已經比之前對苦空無常的執著好多了。
我們再往下看:
次聞法華,開權顯實,方得圓教實益,如轉熟酥而成醍醐。
到法華會上,佛陀就公開地把這個權法方便門開啟了,而顯出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這種實法的一念心性,方得圓教實益。所以到法華會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也就是說,一乘法就是一心的法,佛陀以前講人天果報,講二乘涅槃,這是怎麼安立的?就是你一念心修到什麼程度,你的心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影像讓你受用。也就是說,所謂的阿羅漢的涅槃,只是你心中所出現的一個影像,如此而已,你還是心外求法,你認為那是一個真的,是你自己認為是真的。從佛陀的角度,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那是一個假名、假相、假用。你要放棄了這個影像,你就能夠入到你的心性。
諸位!你要知道一個觀念,佛法道理是這樣,你修了一個善法,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向外攀求。你以這種佈施持戒的善法,去追求外在的東西,因果會報答你。但是如果你不向外攀緣,你會歸心性,佛性會報答你,就有兩種情況。
就是說,你到底要因果來報答你,還是要真如本性來報答你,這樣講你們聽得懂嗎?有人會說,欸,我今天修了那麼多善法,我不追求人天的快樂,對我來說不是可惜了嗎?但問題是,當你去向外攀緣,你得到因果的報答,這個報答結束了就沒有了,對心性的開顯一點都沒有幫助。報答完以後,你該顛倒還是顛倒,該打妄想打妄想。
但是,你不能說因果沒有,因為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它是你心中所現的影像,你不能說人天果報沒有,你也不能說阿羅漢沒有,你也不能說權教的菩薩沒有,菩薩功德沒有,只是從佛的角度來說,它都不是真實義,那是心中的影像。
所以當你拒絕了所有東西時,真如就開始出來報答你,你什麼都不要時,真如只好親自報答你,你內心的功德就顯現出來了。就是說,你無所求無所得,你一點都沒有損失,有人會用更多的倍數來報答你。
到了這個時候,舍利弗代表所有阿羅漢說: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佛陀您過去開權顯實,施設了人天的快樂、二乘的涅槃、菩薩的功德,隨宜方便事,這些善巧方便的相貌我已經知道,這些都是虛妄的,我不再疑惑。我現在一念的迴光返照,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開始直下放棄所有心外的影像,開始會歸到一念的心性,直下承當把心帶回家,得到圓教的實益再重新出發,所以聲聞人到這個時候,就放棄他過去的那些執著。
諸位!四諦法沒有錯,你不能說是佛陀把它搞成這個樣子,你這樣講不對,不公平。佛陀講四諦法是讓你對治,但要修其法不生其執,佛陀沒教你執著。你不能說,阿羅漢是學你的四聖諦變成這樣子,那為什麼菩薩修四聖諦不會這樣子呢?菩薩能夠以幻化之法對治幻化的煩惱,走的時候不留下任何痕跡。為什麼阿羅漢去修四諦法,會產生執著呢?
所以法華會上,佛陀說,你不能怪佛陀,因為你自己帶妄修真,你不把生命歸零,不把內心歸零,你帶著自己的習氣來學佛,你生命經驗當中累積太多痛苦的感受,太多的影像,所以你學佛以後,專挑你喜歡的東西學,結果把自己搞成這個樣子。你不能說佛法有問題,佛法教你修法,它沒有叫你產生法執。
所以菩薩他也要經過苦諦,但是菩薩修苦諦時,是法法銷歸心性,他用苦諦的法,觀一切法如夢如幻,用苦諦的如夢如幻的法對治內心如夢如幻的愛取,愛取消失以後,心性照舊。他為什麼不產生執著,為什麼不留下痕跡呢?
所以法沒有錯,只是說這個定性聲聞,他必須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到這個時候,他就知道他跟大富長者是一家人。
我們看最後:
然只此別五時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時,但隨所應聞,即便得聞。如來說法,神力自在,一音異解豈容思議!
這種五時差別的教法,絕對不可以給它固定的時間。我們前面說過什麼阿含十二,方等八,這是如此的死板!你作為一個善知識,說一定要經過五年修習聲聞法,五年再修大乘法,你這樣是耽誤眾生善根的啟發。因為有些人在阿含的時間可能要拉長一點,到了方等時他就很快過去,到般若時更快過去。有些人阿含的時間很短,他修苦諦的時間很短,但到空性消除法執時,他拉得長一點,所以不能有固定的年月日時,只能夠隨順眾生善根的差別,而得到他相應的法門。就是作為佛陀說法,是神力自在,一音異解豈容思議!生長在佛世,他就能夠根據眾生不同的妄想,施設不同的藥,這個是佛陀的神通力不可思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這個地方是說一件事,我們學佛,要掌握兩個重點:一個是契理,一個是契機。我們一般人在修法,太強調契機這一塊。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在學佛時,並沒有把佛教全面地作一個認識——願解如來真實義,到底佛陀想要告訴我們什麼,他不研究這個,他專挑自己喜歡的法學,選擇性地學習,甚至一輩子只受持一部經、一部論,這種狹隘的修學,就把自己變成一種定性種性。就是說,他長時間地熏習這種概念以後,他的思想定型,可能短時間對他有所幫助,能夠處理一時的事情,但是成佛之道後面漫長的道路,你該怎麼走,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是錯誤的。
佛法意思,先求契理,你要先明白諸佛實相的道理。就是說,佛陀說了這麼多法,到底什麼是方便?什麼是真實?到底佛陀您老人家出世,您內心深處是想告訴我們什麼?您先不要管眾生的需求,就是您老人家內心當中,到底您的真話是什麼?這個要先搞清楚,然後再想到你的需求。就是先求契理,再求契機,這樣子在修法時,你會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站在一念心性來修這個法門,第一個快速成就,第二個不留下任何的痕跡,不會形成後續的障礙。
如果你一開始學佛法,個人的喜好太強,看到什麼就一頭鑽進去,然後其它所有的法門全部排斥,把自己完全封閉,一輩子就受持一部經典,那你後果就很嚴重,就是你自己把自己關起來,那麼後面的成佛之道就充滿了坎坷,充滿了崎嶇,你後面的路就很難走下去,因為法執比我執更難對治。因為我執粗重,法執它沒有對錯,但它影響到你的胸量格局,影響到你成就功德的莊嚴。
所以這個地方就要注意了。你必須教理要圓融,事修可以專。就是說,你可以事修上選擇一門深入,但是道理上你必須要全盤地瞭解。雖然你不一定要很深入,但是你要掌握什麼是權法,什麼是實法,你必須要先求契理,再求契機,這樣子你先找到跟成佛之道在同一條佛道的跑道,先找到成佛的正因,然後你再往前走,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