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章 第39集《天台教觀綱宗》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這堂課是把天台教觀別教跟圓教的教義來做一個研討。

天台智者大師他在天台的教觀當中,把佛陀的一代時教分成了藏、通、別、圓四種的教法,這四種教法主要是解決我們修行者兩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解決我們生死輪迴的問題;一個是解決我們如何成就功德莊嚴的問題。

所以你一生當中主要是做兩件事:第一個,如何能夠從生死輪迴當中解脫出來;第二個,如何在你的生命當中積集廣大莊嚴的資糧。那麼解決生死問題,佛陀的法藥主要是空性的智慧,因為生死輪迴的根本不在業力的本身,來自於我們內心的一種愛取。也就是說,事實上是我們自已的內心去啟動業力,業力本身它不能夠主動的干擾我們,不可能!雖然我們造了無量無邊的業力,但是業力本身沒有主動攻擊的能力,一定要我們的妄想去啟動它。

我們凡夫的妄想,怎麼就變成顛倒妄想呢?這個地方有兩個因素:

第一個,因為我們的六根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有一種感受,特別是美妙的感受,它就會激發妄想。妄想在感受上面不斷地去想象,它就產生執著。所以我們的妄想,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外有感受的刺激,內有執著的牽動。基本上,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一個人跨不出輪迴,你的心中一定有一個妄想在活動。你今天不能夠離開生死輪迴,你不能說是生死業綁住了你,不是!是你內心“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自已沒有過去。你心中的妄想一定帶有一種美妙的感受,帶有一種堅固的執著。所以佛陀要我們消除對感受的貪愛,消除對果報的執取,這個妄想就會消失掉。

所以它的空性的智慧,我們看藏、通兩教的空性慧。一種是藏教的空性,它是從苦諦下手,從無常、苦、無我去對治帶有美妙感受的妄想;通教的空性,它就比較偏重在不取,從集諦——一種執著性的、責任感的、義務性的,它不是說因為你快樂才執著,是你自已的一種想法、知見造成的執著。

總而言之,佛陀開出的空性智慧,不管是從苦諦所帶動的空性,或者從緣起性空所帶動的空性,就是讓我們從生死的此岸,在臨終要到達淨土彼岸的時候,把你心中那個障礙你往生的因素消掉。當然不是到臨終才消掉,你平常就必須要慢慢把這種顛倒想的活動、把它相續的功能破壞掉。所以“銷我億劫顛倒想”,而趨向於一種寂靜的涅槃。這個是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當然就是從大乘的角度,我們如何向佛陀的功德學習,如何成就廣大的功德,這個地方就牽涉到菩提願的問題。我們除了離開生死、趣向空性以外,我們怎麼能夠發起廣大的願力。發願,就跟你的智慧有關係了。在別教的思想跟圓教的思想,主要的是修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性的智慧而能夠看到不空的妙用。這個不空的思想一出來,就趣入中道了。

別教的中道跟圓教的中道最大的差別,別教的中道是次第的,圓教的中道是圓融的。別教的中道它是三段式的,從假入空,先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先對生命全盤否定——放下;第二個,先見山是山後來見山不是山,後來又見山是山,從假入空,從空出假;到最後空有平衡。它是三段式的趣向中道。圓教的中道它是直觀我們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它是圓融的。所以這個地方它就有一種圓融跟次第的差別。

其實藏、通兩教的空性,也有圓融跟次第。藏教的空性是次第的,它要先經過無常、苦、無我才入空性;通教的空性也是圓融的,它也是直觀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直接契入無生。

好,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就是別教的中道跟圓教的中道之間的差別和相互關係。

我們今天把它匯總成五個主題,五大問題來回答。

我們看第一個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學天台教觀的理解是,天台宗修的一心三觀,實際上就是中觀,圓教就是修即空、即假、即中。而唯識學所修的無分別智,弟子不明白的地方有二:一、為什麼唯識宗的真如,只是隨緣不變而沒有不變隨緣呢?

【師父答疑】唯識宗的中道,它是修來的中道,它不是一種本來具足的中道。你看圓教的中道是什麼?它是內觀的,觀照你一念最深的地方,一念明瞭的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為什麼它不是修來的?就是我們的心性它本來就具足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個軌則。這個軌則不是佛陀創造出來,只能夠說是佛陀發現的。我們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但是它又受燻;就是它本來是清淨的,它有不變義跟隨緣義,你用五戒十善的業去燻你一念心性,它就現出人天快樂的果報;你用殺盜淫妄的業去燻你一念心性,它就創造出三惡道痛苦的果報。這個軌則是誰定的?不是佛陀定的,是佛陀發現的,這個道理是法爾如此。就是你不管修不修,它都是這樣子,所以這種真理是本來就具足的。

但是有一種真理你要去修的。比方說,唯識的中道,你從假入空,要去慢慢慢慢地修。但是唯識學初地之前的中道是修來的,但是它的地後,他悟到的中道,也是本具的中道,它是這樣的。剛開始在緣修的時候,假借因緣,假借這種思惟六度的因緣,它這個中道是慢慢修來的,是修一個法,然後隨順於中道。但是當他成就初地,發起初心歡喜地,那一念清淨心生起的時候,他證得的中道跟圓教中道是一致的。

方便有多門,佛陀大智慧,所以圓教的中道是真實的中道。但是有些人他沒辦法接受圓頓的中道,所以佛陀就“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法上安立一箇中道——這是從假入空,從空出假,空有無礙。佛陀施設的教法“但以假名字”,引導你慢慢趣向中道。就好像說,你今天要過河,你肯定要坐船吧?所以這個法代表的定位,就是陪著你成長。但是你真正過到彼岸以後,這個法就不需要了,你就會歸到心力不可思議,會歸到你的心性。其實心性本具的功德是真實的相狀,但是有些人不能接受,佛陀只好為實施權,施設很多的教法來引導你。

所以別教的中道,它是一個不圓滿的中道,雖然它不圓滿,但是它也有意義。因為它從對治的角度,從次第的角度開展出非常嚴格的道次第。所以往往我們圓教、別教是兼帶修習,理論依止圓教,修行的下手依止別教。也就是說,唯識的中道它是建立在賴耶緣起,它因緣是阿賴耶。阿賴耶是虛妄的,有很多的業力跟妄想,所以它是帶妄修真。它站在妄想的角度,從業力的角度,慢慢地帶你如何趣向中道。基督教不是有一句話嗎?說每一個眾生一出生就有罪,對不對?跟別教很像,唯識學也是這個概念,你一出生就帶著無量的業力跟妄想。

但是圓教思想不是這樣。圓教是不管你怎麼樣,你的本性是清淨的。唯識學是從凡夫的境界,把你往佛陀的方向帶,它是從凡夫虛妄的境界開始說起;圓教的思想是從佛性的角度往下降,稱性起修。一個是從佛法界來面對凡夫法界,唯識是從凡夫法界,怎麼引導你趣向佛法界,這個地方教義上有所不同,所以別教的中道判作“但中”,圓教的中道是“圓中”,這是教理上不同。

我們看它的修行。他還有第二個問題。

【學員提問】天台一心三觀的修法,跟唯識宗的無分別智應該如何配合運用?

【師父答疑】天台的一心三觀,其實它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它是直觀一念心性本來清淨。當然它沒說你現在的是清淨,它說你本來是清淨的。這什麼意思呢?妄想是不真實的,它不告訴你說沒有妄想,它只是告訴你說“達妄本空”。妄想是虛妄的,它是後來有的,因緣所生法,這是第一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即空。“即假”就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具足佛法界的十如是。只要你願意去開顯,你就能夠開顯佛的功德。但是它下手還是以“即空”為主,偏重在清淨心。

那麼“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跟“無分別智”有什麼差別呢?

“何期自性”是根本,根本觀;“無分別智”是對治觀。“何期自性”是肯定句,它是肯定你的心跟佛陀的心是一體的,就是把我們的心歸零以後,把佛陀莊嚴的心也歸零,把我們妄想心也歸零,當兩個都恢復本來面目的時候,我們跟佛陀是一如無二如,所以它肯定你的心性是清淨真實的。無分別智是否定句,它是面對粗重煩惱的時候,馬上踩煞車,你不能再想下去了。所以無分別智的重點在於破妄,正念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在顯真。一個是肯定句,一個是否定句。雖然同修空觀,有否定跟肯定的不同。

好,這唯識的觀法、基本概念有沒有問題?

我們有時候對自已是否定的,比方說你妄想很多的時候。但是你自已對自已已經沒有信心了,對往生沒有信心,對成佛沒有信心的時候,你就要肯定自已了,我做得到!為什麼呢?因為妄想不真實。你看過哪一個真實的東西被妄想破壞嗎?那是因為你抓住妄想不放。其實妄想你只要把它放掉,它就消失掉了。妄想的可怕,來自於你對它的執著,它才可怕的,不是說它本身可怕。如果妄想本身就很可怕,那沒有一個人可以學佛,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是因為你執著它,它才變成很可怕的。這樣懂嗎?你要把它放下,它就不可怕了,這個就是虛妄的意思。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想知道那些修唯識學的菩薩,他們為什麼會求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呢?有什麼關係?

【師父答疑】因為唯識宗的祖師就是彌勒菩薩,可能是這樣,當然你要問他們,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做,這我猜的。因為他們的傳承,彌勒菩薩就在兜率天,是吧?

【學員】可是他們修唯識學,沒有說像大乘菩薩修求生淨土。

【師父答疑】唯識學求生淨土也是有,但是沒有像天台宗那麼多。一般修天台、修華嚴的,很喜歡求生淨土。

一般來說,你的修法,你要跟佛陀有交集,因為淨土宗強調感應道交,對不對?感應道交一定要跟佛陀有交集,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的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的佛。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

你看中觀的學者,所有求生淨土比例最低的,大概是中觀的。他觀一切法空,把相都掃掉。淨土宗掃掉的是顛倒相,它不能掃掉莊嚴相,它空裡面要不空,要現相。淨土宗,你心中要沒有兩個相狀,你不可能往生的:第一個,彌陀的相狀,名號的相狀;第二個,淨土的、未來的相狀,你要借相修心。你臨命終放下了煩惱,放下娑婆世界的愛取,你還要提起佛號,你還要憶念淨土。憶念淨土是不是要有個相狀?提起佛號也有個相狀。你要信仰彌陀,你要好樂淨土,要有願力跟信仰,這都要有相狀。

所以中觀的學者不太會求生淨土,唯識宗一半一半,往生淨土比例最高的,是天台的一心三觀,因為他即空即假。他這個即假,本身就帶有借相修心的味道,他就要現相。現彌陀的相狀,就帶動了如是相性體力作,帶動了淨土的因緣果報出來。華嚴宗的人也會求生淨土,因為他知道,自力莊嚴華藏世界不容易,他仰仗他力莊嚴,以彌陀本願的攝受來莊嚴自已的國土。所以這個教法,一般能夠跟淨土搭上線的,就是天台跟華嚴圓教思想比較有可能。

但是,你不能小看藏通兩教。它雖然對你穿上莊嚴的衣服沒有幫助,但是它對你脫掉髒的衣服是有幫助的,這句話你們聽懂嗎?它讓你擺脫妄想的干擾是有幫助的。當然提起佛號,憶佛唸佛,藏通兩教的傳承對你幫助不大,這個就要靠天台、華嚴。但是它怎麼讓你從妄想中醒過來,藏通兩教做出重大的貢獻。

就是說我們往生的人,臨終的時候,要脫掉三界髒的衣服,穿上彌陀本願的衣服,要做兩件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對不對?厭離娑婆你還得要依止藏通兩教,你還不能小看它。所以說實在,淨土宗的往生,藏通別圓四教每一帖藥對你都很重要。你要用得恰當,這四個藥對你都有意義。

好,別教的跟圓教的思想這個主題有沒有問題?

【學員提問】我想問一下,《心經》裡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在這裡看不到次第,但是好像圓教只有華嚴跟法華,那麼為什麼《心經》是般若系而不是圓教呢?

【師父答疑】其實般若宗,諸位你們還記得般若宗內涵是什麼?帶通別正說圓教。般若宗不是隻講通教,你看般若時的判教它是有通別的,帶通別正說圓教,是吧?它只是沒有像《法華經》純圓獨妙,它裡面是帶有通教別教。

你看《金剛經》裡講無住生心,你說通教觀一切法空,它能夠講出無住生心這一句話嗎?不可能!是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就有圓教的思想。只是說它裡面雜質太多,通別都有,圓教也有,所以讀《金剛經》,就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各人體會不同。

好,我們看第二個主題。

【學員提問】請問師父!別教的分證即佛,師父提到八地的不動地,菩薩因為我執已破,所以只有業沒有力,不會再受報。那是否八地以前的菩薩還受生死的果報?如果是,這些菩薩已斷生死,怎麼受報?

【師父答疑】那麼這個主題我上課的時候沒有強調,我再補充說明一下。

別教的中道思想,按照它當體教法的判教,它初地斷了我執的現行。也就是說我執帶動的見思煩惱的現行活動全部被破壞了,但是他我執的種子還在。在初地的時候,他只是不起見思煩惱的現行。他要到八地——“無功用行我恆摧”,到八地的時候,他的俱生的種子才全部破壞。

這個時候他們的判教就有兩種判教了,按照唯識經論的判教是這樣:如果你是智增上菩薩,智增上,初地的時候你就可以入涅槃,因為你已經沒有煩惱的現行;但如果你是悲增上,要到八地才了分段生死。

為什麼別教的初地,它只破壞現行不破壞種子呢?這個地方跟它的判教、教理有關係。諸位還記得嗎?唯識學的緣起是什麼?賴耶緣起,對不對?所有的生命是從阿賴耶識發動出來的,阿賴耶識有很多的善、惡、有漏、無漏的種子。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就是說,你今天第六意識的思想要轉,你離不開第八識,對不對?那麼第八識的轉依,其實只有兩種轉依,它這個地方有一點問題,唯識學有點自相矛盾。在哪裡呢?

就是它第六意識的轉依,是三種轉依,初地轉一次,八地轉一次,成佛轉一次,對不對?它三種轉依,第六識轉,六七因中轉,三種轉——初地轉、八地轉,然後成佛轉。但是它第八識只有兩次轉,第八識的轉依只有兩次,就是八地——“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它第八識的時候,初地沒轉,它第六意識是清淨了,但第八識還是有漏,所以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如果你第六意識清淨,第八識是有漏,在唯識學有漏的第八識不能攝持無漏的種子,這個不合理。所以只能解釋,第六意識的現行是清淨的,第六意識的種子是有漏的,這樣就說得過去了,對不對?種子還是有漏,所以你轉,第八識可以不跟著轉,這樣聽得懂嗎?聽不懂,對不對?(眾笑)看你們的表情就知道了。

不過這個沒關係,這個只是教理上把它圓融一下。就是說第六意識是你的思想,第八識是你的倉庫。唯識學它第六意識修止觀,修無分別智,它在初地的時候第六意識就清淨了。但是它現行清淨,種子還在,理論上你現行清淨,種子就應該轉,但是如果它種子也轉,這有問題,就矛盾了。因為你第六意識轉,第八識在初地的時候沒轉,它沒轉依,它是第八地才轉,那麼你第六意識轉依,你如果把種子也轉了,那種子你是放在哪裡?種子放在第八識,它沒轉,你轉,自相矛盾,這不可以。

所以它只好自圓其說,說初地的時候,第六意識現行是清淨的,它種子還是有漏,所以第八識沒變,初地沒有變。到八地的時候,無功用行生起的時候,它的俱生我執破壞了,這個時候他的種子——分別起的、俱生起的種子一起轉,到時候再一起轉,所以這個就造成了有些菩薩要到八地才了生死。

但是這是一個誤解了。為什麼是誤解?諸位!唯識學的初地它已經入圓教了,是不是?你說哪有可能到了八地,還在別教裡面待著?這不是開玩笑嗎?對不對?所以它根本就沒有什麼八地,唯識學的判教只有初地之前有意義而已,後面都僅供參考。但是,它既然安立了這個教派,它必須自圓其說。因為你的教派就是這樣,轉識成智。

但是,也沒關係,它雖然不圓滿,但是它作為一個對治法門、方便法門,還有它的效果。你不要小看無分別智,有時候你一種煩惱在活動的時候,你觀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沒什麼用,你就必須要修無分別智,把妄想停下來,煩惱就不能動了,就把那個妄想的開關關掉。

所以在修習無分別智,如果說,你在面對一個妄想的時候,你直觀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唸了三遍,這個妄想還停不下來,你就知道這個妄想勢力很大,它對妄想的攀緣心很重,根本不聽你招呼了。這個時候你就把唯識的無分別智拿出來用,觀想,你這個時候就不要講理由,直接把妄想切斷。因為所有的煩惱一定要你的名言來資助,你要是心中不講話,心中沒有名言給這個妄想,這個妄想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妄想就不能活動了。所以唯識學作為一個輔助工具非常好,是這個意思。

所以按照唯識的判教,他是智增上菩薩,初地了分段生死;如果悲增上,他會一直拖到八地,他一定會了生死。實際上是初地都了分段生死,因為初地以後所有別教的人全部轉到圓教去了,沒有人在別教待著了,不可能,因為真如只有一個。

好,這個有沒有問題?這個是我做一個補充的說明,因為我上課這一段沒有強調判教。

我們看第三題。

【學員提問】請師父開示,若吾人一念心性是本來具足,既非因緣所生,那就是有自性,即不是緣起無自性。那應該如何跟通教的“因緣所生、無有自性、當體即空”的空性彼此會通呢?

【師父答疑】真如不是因緣所生法,它不是。我們看藏通兩教的二諦。世俗諦是因緣所生法,不要說中道不是因緣所生法,連真諦的空性都不是因緣所生。空性是因緣創造出來的嗎?當然不是,它是一個真理。真理就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你用雜染法去燻它,它空性還是空性;你用清淨法去燻它,它還是空性。它當然不隨因緣而變化。

二諦裡面,世俗諦是因緣所生法,它會隨著你的修行而變化的;真諦非因緣所生法。在三諦的思想,世俗諦是因緣所生法,真諦跟中道第一義諦,都不是因緣所生法。就是說一念心性的思想,不是誰創造出來。

如果一念心性是因緣所生法,那有什麼過失呢?

那只有佛陀有,你沒有,是吧?那要因緣去創造。我問你,萬德莊嚴是不是因緣所生法?當然是,萬德莊嚴是修來的。你本來就萬德莊嚴嗎?不可能!你只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就不是因緣所生法,這個是本性的東西。但是你從清淨心修到萬德莊嚴,這肯定是因緣所生法,那要去修的;業障深重是不是因緣所生法?當然是,那是你自已打妄想弄出來的。業障深重是因緣所生法,萬德莊嚴是因緣所生法,這兩個因緣所生裡面,那個明瞭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是不是因緣所生法?不是!它不是因緣所生法。

你最好知道什麼叫作本性就是如此的,什麼是你後來加上去的。後來加上去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你把壞的加上去。比方說凡夫,凡夫就是把心性搞砸了;第二種人是佛陀,他“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他用福德智慧兩種的法去莊嚴這一念心,就變成萬德莊嚴,他把一念心性莊嚴了。

所以一念心性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你把它搞得業障深重了;第二種你把它搞得萬德莊嚴。這兩個都是因緣所生法,但是它的本質不是因緣所生法。因為它不是因緣所生法,它才能夠貫通十法界——“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對不對?如果說,心性你去修它,它會增加,你不修它,它會減少,那就慘了。凡夫就沒份了,是吧?這樣懂嗎?

性德跟修德,你要清楚。性德是自性本具的,清淨本性這是一個本來就具足的平臺,那是我們自已不去用。就是說這個功能本來就有,你不管修不修,它就是在那裡。至於你想不想用,那是你的事情,是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法它一直在你的心中。不是因為你起顛倒它就失掉,它也沒有失掉,只是你忘了它的存在而已。你成佛以後萬德莊嚴了,它還是在那裡,它還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叫作“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但是在妄想中,把你“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個東西找出來,非常關鍵!

諸位!按照天台宗判教的道理,你不是馬上去對治煩惱,你也不是馬上去唸佛,重點不是趕快去因緣上修,不是!先找到你的根本——先把心帶回家!作為一個乞丐——乞丐當然是因緣所生法,因為你這個因緣操作錯誤變成乞丐了——你還記得你爸爸是誰嗎?大富長者,對不對?你可能忘掉了,你因為乞丐作太久了。你爸爸也是因緣所生法,但是你們那個家,它就不是因緣所生法,懂嗎?你小時候離開家的時候,你家裡面的珍寶是因緣所生法,不是你賺的,是你爸爸賺來的。你雖然沒有錢,但是如果你回家,這個錢遲早是你的,對不對?那個家不是因緣所生法吧?不是吧?那是你自已離家出走的,你說——我怎麼心中沒有家?你不是沒有家,你是忘了你有家,懂嗎?那個家還在,是你自已要流浪的,你還記得嗎?你一天到晚心隨妄轉,搞到最後——弟子心不安,對不對?其實你的心本來是安的,你是捏造一個妄想,類似一個不安的相狀出來。你把妄想放掉,恢復本來面目,你的心本來就沒有動,怎麼會不安呢?

所以你要知道,你修行是要先清楚什麼是修來的,什麼是因緣所生法,什麼是非因緣所生法。乞丐是因緣所生法,大富長者跟他所有的珍寶也是因緣所生法,但是那個家不是因緣所生法,那是你跟你爸爸都可以有權利去住的,這樣懂嗎?所以按照圓教的思想——把心帶回家,關鍵!了生死的捷徑!成佛的關鍵!也是往生的捷徑!讓你快速擺脫煩惱業力,讓你快速跟彌陀感應道交的捷徑——就是現前一念心性。這是捷徑了,諸位!我們待會會說明一心三觀跟唸佛的關係。

好,我們解釋“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它不是因緣所生法,就解釋到這裡。

這地方有沒有問題?這個地方很重要!如果“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是因緣所生法,那就糟了!按照我們這樣亂七八糟的操作方式,它早就應該丟掉了,是不是?還好,它不是因緣所生法。它不是因緣生,它就不會隨因緣變化,因為它剛開始就不是你創造出來的,它就丟不掉,只是你不承認而已,你自已忘失來時路,那個家還在。但是前提是你要“迴光返照”,你要向外找,就找不到了。覓即知君不可見,你能夠放下,不離當處常湛然,你要能夠迴光返照它就出現;你要向外攀緣它就消失,它就是這樣一個很奇怪的東西。

好,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

【學員提問】師父!這個天台宗六妙門裡面的六個修行次第,就是數、隨、止、觀、還、淨,至於後面兩個還、淨是怎麼操作法,怎麼找到我們的真如自性,請師父說明一下。

【師父答疑】其實六妙門它是不定止觀,知道嗎?它不定。它也可能操作進入通教,也可能進入圓教,它是不定止觀。有三種止觀:次第止觀、圓頓止觀跟不定止觀,六妙門判作不定止觀。數、隨、止,修止這個我們不談,就是修那個止,修禪定。觀,你是修什麼觀?你修無常無我觀,當然它那個淨跟那個圓教的淨就不太一樣了。

就清淨心,藏教的清淨心跟圓教的清淨心是兩種概念。藏教的清淨心是修來的,是無常無我創造一種寂靜的假相;圓教的清淨心是你本來面目。不太一樣。數、隨、止把心安定以後起觀,就看你起什麼觀了。你起什麼觀,它就恢復到什麼樣的清淨。如果你起的是無常無我觀,那麼還、淨回到你的淨,就是涅槃的那種寂靜相出來,但是這個還不是你的家,那是“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那個寂靜的相,還是一個虛妄相,但是虛妄相也夠你能夠安住了。如果說數隨止觀,你這個觀是一心三觀,那麼回覆的清淨,就是本來具足的一念清淨心了,那是真實義的本來面目了。所以它回覆到的清淨到底是什麼,就看你起什麼觀,所以判作不定止觀,它不決定。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師父從一開始講,就告訴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把心帶回家的重要性,很希望在這個最後的機會,請師父再詳細地跟我們開示,在我們平時修學的生活當中,這樣的修行如何修能不能再具體一點?

【師父答疑】我們對一個真理,首先要先信仰,就是說因為圓教是不思議境,所以你要先相信。就是說,雖然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動盪不安,但要相信你還有一個本來清淨、本來不動的一念心性,你要先相信這件事情。就是說,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你要先相信這件事情。因為大乘佛法你不信解,你就沒有辦法去修行,就沒辦法證入,這個東西永遠不會出現。

所以它第一個信解,《法華經》還一個專門講〈信解品〉,就是仰信真如佛性,怎麼去信解。當然這個信解還跟你的智慧有關係,你還得要學習它的教理。就是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清淨的意思,其實嚴格來說那個清淨不是一個相狀,我們總是覺得,喔,一個清淨相,不是。清淨相你就跟妄想相對立了,它的清淨是離相,不是雜染相,也不是清淨相,叫作清淨了,這樣懂嗎?它就是一個明瞭的——它不是善,它也不是惡,這叫清淨了。如果它的相狀是清淨,它怎麼受燻呢?它怎麼有隨緣義,它怎麼變現?如果你的心性本來清淨,怎麼變出妄想呢?是不是?它那個清淨就是跟空性相應的離相的那種東西叫清淨。

當然你一開始把它想成一種清淨相,也無可厚非,也無所謂。作為你踏出第一步,你如果觀想說清淨就是一個清淨相也無所謂。總而言之,你把這句話不斷在心中琢磨,你會發覺,你對妄想的執著比較淡了,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當然你在想這句話的時候,往心中去,不能向外,往心中去。你回家的道路,只要方向對了,就有效果。圓教東不怕西不怕,怕你煩惱重,不怕業障深,最怕你向外求,那就完了。

你說清淨心在哪裡呢?喔,開始去找了。去找善知識說,請你開示妙法。善知識,啪!一巴掌打過去,妙法在你的心中!你自已有妙法,你還跟我求妙法!是不是?你看趙州禪師講,“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趙州禪師不簡單,“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他不知道內心是清淨,他就到處去參學。結果參學開悟以後,真是冤枉!我到處求無上甚深微妙法,其實微妙法在哪裡呢?在我的心中!當然他要經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理解,是吧?

就是說,首先,圓教的清淨心是內觀的,它不是創造一個相,不像藏通兩教——藏通兩教是思惟一個空性,然後自已進入空性,多少有點心外求法;其實別教也有點心外求法,別教是思惟一箇中道,把自已的心帶到中道去,它是創造一個法的功德,把心帶過去。圓教的思考不是這樣。妙法在哪裡?在你的心中!你說:欸,我的心打妄想。你把打妄想撥開來,你就知道了,真正的妙法就是你的心性,這是最妙的法,你還去哪裡找,是不是?

所以圓教的思想,你只要迴光返照,不斷地迴光返照,你就知道:其實你的心性不是這樣子,是你自已把它搞壞的。你今天這個樣子,是你自已不斷打妄想,本來這個鏡子是光明的,你把它塗上一層灰塵,但是它的鏡子沒有失掉。

修行一定要先內觀,再外修。如果你沒有找到你的本來面目就修行,你的修行進步非常地慢,因為它是根本。我們以前會重視法力不可思議,會重視佛力不可思議,當然這兩個力量對我們的加持力都很大,但是你一旦缺乏了自性功德力,缺乏心力不可思議,你的修行就很難突破了。心力是關鍵!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多重要?你們可能不知道,太重要了!“無上甚深微妙法”就在你的一念心中,你這個法建立了,法力、佛力才有意義。你這個根本法門建立了,當你的心準備好的時候,法力就變成不可思議,佛力也變成不可思議。當你的心性是活在妄想的時候,法力我看也沒什麼不可思議,對你來說也就是可思議的,因為你操作不了妙法。你看智者大師解釋《妙法蓮華經》那個妙法,九旬談妙,他就是講心法妙。他那個佛法妙、眾生法妙是兼帶講的,他是講一念心性本來不可思議,你還要去哪裡找妙法?

所以六祖大師講一箇中道的話出來,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就是說,你還搞不清楚的時候,那對不起!你不能在家裡面待著,你還真的要像趙州禪師“趙州八十猶行腳”,你要趕快找善知識,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叫作“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你還沒有懂之前,你還沒有資格閉關進修,知道吧?你這叫作“迷時師度”,趕快找明師善友。但是“悟時自度”,你覺悟了,就有辦法修一切法門,一切法門被你一操作全部是妙法。能唸的心不可思議,所以所念的佛也變成不可思議。這樣懂嗎?“迷時師度”,這個法到底去哪裡求?答案不一定。如果你沒有真懂,那還得向善知識求。如果你懂了,那對你來說——莫向外求。這兩種情況。

現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最好把這句話不斷地在心中念熟。臨終的時候,你的顛倒妄想會干擾你,你的業力會現前,這句話對你會有加持力的。就是趕快——把心帶回家,這個時候妄想對你……,因為你一個人有家保護的時候,風吹雨打就不怕。我們的心為什麼現在那麼脆弱?因為你離家出走,離家太遠了,這是個問題。你如果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一切的風雨你根本就不怕,你可以安住不動。

所以我們今天把它歸納,做個總結:

性德——根本。就是怎麼樣安住一念心性,這是性德。

修德——藏通別跟你有關係的。跟你“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有關係的藏通別的法都可以去操作,你可以有選擇性地操作,你有這個問題,就把這個藏通別拿來對治。

性德是必修課程。這一關沒有過,你一旦“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關沒有過,那你修行就非常麻煩了!你知道嗎?你這個出離問題的時間就要拖得很久了,你把無量劫的妄想都把它當真,那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這個迴歸到性德,迴歸到一念心性的思想是一個根本。

諸位!這整個圓教,蕅益大師講,教理所歸的旨趣在於圓教,講藏、通、別隻是用來對治。所有的妙法要建立在心法妙的基礎,你心中的妙法沒有現前,所有的法不能叫妙,那就是普通的法而已。所以諸位這一關要突破,非常重要!把你心中的家找出來,非常重要!值得你去找。你花個兩年、三年、五年都值得,一定值得!趙州禪師八十歲還在找。但是找的方法——內觀,不能外求!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