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十二頁,我們講到大乘的甚深緣起。大乘的菩薩解讀人生,它從一種業力的主導,而提升到一念心識的主導,所謂的萬法唯識,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現象,是我們一念的剎那剎那的心識變現出來的。
什麼叫作一念心識呢?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明:第一個,就是第八識,它所代表的是你過去的業力,它有無量的業種子;第二個,就是你第六意識的思想。也就是說,整個生命就是你的思想跟業力的互動作用。當你的思想跟業力產生作用的時候,有兩種可能:
如果你今生在佛法的學習,透過你的思惟想象,建立一個堅定的願望:我一定要去佈施,我一定要去持戒,我一定要往生,有一種堅固的力量,那你的生命就開始改變了,叫作盡隨心轉,你不再向外攀緣了,你人生有目標了。你用目標,用你的願力來主導人生,那麼你這個人就活在未來,你人生是有無量的期待,你這個人不可小看。雖然現在不圓滿,但是一個有願望的人,他是不斷的在進步,你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因為你活在未來。
如果你的思想沒有堅定的願望,你就一天過一天。當你第六意識力道弱的時候,對不起,那就不是境隨心轉,那叫心隨境轉。你的人生就由第八識主導,因為你的第六意識,沒有力量來主導第八識,那就由你過去的業力來主導你,那你就完全活在過去,你這個人的生命毫無未來可言。過去的業力要讓你怎麼樣,你就得怎麼樣,你的生命就非常被動了。
所以,從大乘的甚深緣起,它把人生分成兩塊:你這個人是活在業力還是活在願力,就有很大差別了。活在業力,那你就是活在過去了,就沒有什麼未來可言,你過去是什麼思考,今天還是什麼思考,你這個生命是充滿了變數。臨命終就完全看哪一個業浮出來,你的人生充滿了無常的不確定。那麼如果你第六意識強,你發起願力,我一定要怎麼樣!喔,那就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你就用願力來引導業力,這就帶業往生了。
所以說大乘甚深緣起,分成兩種緣起:一種是由業力主導的;一種是由願力主導的。這個地方就說明因緣力故,有兩種因緣在互動作用。
好,我們做一個總結,看第三的大乘甚深緣起的總結。
(三)如是緣起,於大乘中極細甚深,又若略說有二緣起:
一、分別自性緣起─此中依止阿賴耶識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緣起,以能分別種種自性為緣性故。
二、分別愛非愛緣起─謂於善趣惡趣,能分別愛非愛種種自體為緣性故。
─《攝大乘論》─
好,那麼這兩種緣起,就是把前面做個總結。
第一個是分別自性緣起。分別自性緣起就是依止我們過去阿賴耶識的業種子,生起種種差別的善惡果報。因為它能夠顯現過去這種差別的果報的自性為它的自體,這叫依他起性。這個分別自性緣起,簡單地說就是業力的緣起。
我們現實生活,你是擺脫不了業力的,因為你的客觀環境,你的受用,是完全由業力主導的。你人生活得快樂,活得痛苦,是業力主導的。你善業強,今生快樂多;你罪業重,今生痛苦多,所以業力主導了你的感受,這第一個。
第二個,分別愛非愛緣起,這個很重要。這是第二種緣起。就是你的第六意識,對於善趣,對於快樂的果報,或者惡趣,對於痛苦的果報,你產生種種的分別思惟,而產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願望,為它的緣起。
前面的業力主導我們的客觀環境,當然也主導你的感受,你人生的受用。但是你的思想,影響到你未來的一個引導。所以如果你的思想是薄弱的,你今生沒什麼思想,你就一天過一天悠悠泛泛,那你這個人就沒有所謂的第二個緣起,你就沒有什麼思想緣起了。你就是活在業力,完全活在業力了,就是你該怎麼著就怎麼著,所以你人生只有兩種:就是快樂跟痛苦而已。這種人生就很被動了。
站在佛法的角度,我們應該要強調分別愛非愛緣起,就是第二,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會產生兩種作用:
第一個,對今生來說,它能夠重新解讀人生,我沒辦法改變我的今生的現象,但是我可以重新解讀它,解讀是我說了算。就是說,第八識你今天釋放業力,我沒辦法改變你,你要釋放痛苦給我,你要釋放快樂給我,我們必須認命,因為你今生有一半是來還債的。但是當這個快樂痛苦到來的時候,你怎麼解讀它,這個你是可以決定的。
比方說生病。當然生病是一種痛苦的感受,但是痛苦的感受對你有兩層意思:第一個,它讓你產生挫折感。說我業障深重,一句話就夠了。那麼這種業力本來不能形成障礙,它本來只會讓你痛苦,但是因為你思想錯誤,它變成一種相續的障礙。
本來業力的釋放是瞬間而已,但是因為你面對痛苦的時候,產生不如理作意,錯誤的思想,結果產生心態的後遺症,變成障礙。它本來不是障礙的。如果你正確思考,就像蕅益大師說的,生病有三重意思:
第一個,消除你的妄想。一個人生病你就不會打太多妄想,就會老實一點修行,你一個人有一點病痛,你念佛就老實一點,它會幫助你消除很多妄想。
第二個,看破此身虛妄。我們對身體很執著,總是覺得身體會給你快樂,你所有的快樂都跟身體有關係,你為什麼要吃好的、穿好的,但是你看到生病,你會知道身體其實是痛苦的根本,看破此身虛妄。
第三個,增長你的苦、空、無常、無我觀門。你在佛堂裡面修四念處的止觀,修了一個月可能比不上你一場病,來的貼切一點,對不對?它對你有幫助啊。我們撇開痛苦的感受,因為感受是瞬間。但是你從無量的人生因緣,以短暫的痛苦感受創造未來的人生,值得嘛。
所以,諸位!我們再講一下,業力是不能障礙你的,業力只會讓你痛苦跟快樂,你的障礙是因為你思想錯誤。你不能夠說:“欸,我因為痛苦,所以我沒辦法修行。”不對!根本沒有關係的。業力它不能主導你的障礙或非障礙,它可能會幫助你,也可能會障礙你,就是看你怎麼解讀它。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學習佛法呢?就是學習佛陀的思考,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佛菩薩遇到事情是怎麼思考的。當我們有錢財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要跟人家分享?為什麼要佈施?因為它會創造來生的快樂,來生的福報。就是說我們學習佛法,當然我們的業力不是馬上改變,我們沒有佛陀的福報,但是你最好先有佛陀的思想。
按照佛法的意思,沒有佛陀的思考模式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沒有這個緣起。你一個凡夫的思考模式,你有辦法成佛嗎?你這個分別愛非愛緣起就不及格,思想緣起就不及格,你第一個種子就錯了。
所以人生有思想跟業力,第一個先改變思想,因為業力改變不容易,但是你改變思想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你可以把今生的痛苦,轉成你一種增上的力量,對你來說痛苦快樂都是增上緣,人生沒有所謂好壞的問題,只有苦樂而已。什麼東西對你都好,痛苦也好,快樂也好,順逆皆方便。所以你就掌握了人生的主動權,就是說業力你要釋放,我沒意見,但是怎麼解讀,我說了算,我怎麼來看待這件事情,我說了算。你掌握人生一半的主動權,你可以解讀人生。
第二個,你可以引導人生,這更重要。你對來生有引導作用,因為今生已經沒辦法改變了。其實佛法很少改變今生,很少。今生是讓你歷練的,因為你今生已經是一個果報成熟了,你怎麼改變有限了,只能做區域性的改變,不可能說大方向的改變。當你在三界投胎的那個時候開始,你今生就要學習認命了,因為它的總報已成,大方向已經改變,已經定型了。所以佛法都是活在未來,都是創造未來。
但是關鍵是你怎麼利用今生,釋放你的快樂痛苦,去激發你一種往生的願力,這個更重要!所以你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第一個,你今生重新解讀;第二個,你能夠開創未來。
舉一個例子。有一天孔夫子,他領著子路跟顏淵在路上散步。孔夫子就說,你們兩個講講你們的志向吧。當然子路這個人很衝動,就先講了。他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也!”看得出子路的思考模式,只有人天的善法。他說願我的車子、馬匹還有衣服,跟所有的朋友共享,就算損壞了,我也不會有任何遺憾。這個人的佈施度修得不錯。所以我們看這個人的思想,大概知道這個人未來他人生的發展、他的格局是怎麼回事了。
顏淵也講話了。他說:“願無伐善,無施勞。”他說,我希望不要誇張自已的才華,不要張揚自已的功勞。那麼子路他的思想是在一種善業,但是我們看顏淵的思想更高明瞭。他是一種心態,他要求自已謙卑低調,有一點二乘的出離的概念,因為他隨順於無我。
我們看孔夫子怎麼說。講完以後,顏淵就問孔夫子說:“願聞子之志。”那您老人家的理想抱負是什麼?孔夫子說:“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希望所有老人都得到安養,朋友之間互相信任,年輕人得到照顧跟撫養。孔夫子啊,心存眾生。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三個人的思考模式,大概知道這三個人的生命軌跡已經出來了。
所以,其實你現在的生命有一個軌跡的,知道嗎?軌跡,不是說你偶爾造善、偶爾造惡,這個都不一定。
但是你有一種思想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就是你如果看你的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願望在引導你,有一種希望。當然這希望有四種可能:第一個,追求雜染果報的希望;第二個,追求快樂果報的希望;第三個,追求涅槃的希望;第四個,追求菩提的希望。那是你人生真正的主導者。
其實,你偶爾造善、偶爾造惡,這個不足以論斷你的人生,偶一為之的善惡不能主導你。但是你經常有一種思考模式,你一定要幹什麼,這個就要注意了!因為這個地方就是分別愛非愛緣起,因為從你這個願望,隱隱約約可以看到你未來的這個景觀就出來了。
你心中的希望,當然在死亡之前還可以改變,但是你的希望來自於你的知見,因為你覺得這件事重要,就是你的知見有問題了。所以你對人生的解讀的知見影響你的願力,你的願力影響到你未來的人生軌跡,就這麼回事,這就是所謂大乘甚深緣起。
就是說,其實業力不能主導你,“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句話其實是不對的,是你的思想在引導業力,不是業力在引導你,那是因為你自已放棄了思想,所以只好業力引導你了。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業力對你來說,它只能夠給你兩件事情:給你快樂跟痛苦,其他什麼都不能給你,其他都是你自已打妄想打出來的。業力只給你快樂跟痛苦,其他的都是你的思考模式了,你面對痛苦快樂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其實你的人生,你不要再說你業障深重,其實你是妄想太多。你不能把過失都推歸到業障,當然你這樣很簡單,不是我的問題,是業力的問題。你把所有過錯都推到前生,難道你今生沒有責任嗎?你思想錯誤,你把業力做一個錯誤的引導嘛。
萬法唯識就是說,其實業力它不能主導你的。你今天會變成這個樣子,是跟你的思想有關係的,你的性格有問題,思考模式有問題。業力它是一盤散沙,很多人從痛苦中得到解脫,他從一種非常不好的業力,能夠主導開創成一種淨土的功德;有些人他本來是今生很好的業力,結果把它引導到三惡道去了。你不能夠說業力害了你,或業力幫助了你,它們都是助緣。你的思想會幫助你,你的思想也會害了你。這個就是大乘甚深緣起,一切的萬法唯獨是你的心識變現出來,業力僅供參考。
好,我們把這個別教的思想這種緣起了解以後,我們就可以回到講義,來看看它的觀念跟它的修行方法。
那麼“此教”,此教當然是別教,大乘別教它“亦詮別三諦”。
別三諦,我們來看它的開合,“亦詮顯中二諦”,這個“顯中”就是說開顯中道的二諦,就是我們可以把三諦合起來變成二諦,那怎麼合呢?“空”是世俗諦,“有”也是世俗諦,但是中道的“真如”是勝義諦,那麼這就是變成二諦了。
“亦詮圓入別二諦”。如果這個人能夠入圓教的話,那麼空、有都是世俗諦,“圓中”——這個就不是“別中”了——“圓中”,圓教的真如,就是一念心性,是勝義諦。這個“圓中”我們到了圓教再說,我們現在講“但中”。“亦詮圓入別三諦”。圓入別三諦,“圓入別”就是,本來我們的別教三諦,空、有跟中道是互相獨立的,要一個一個修,要先空、次假、後中,但是如果你入圓教的時候,真諦、俗諦、中諦是互含互攝的,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空性裡面有緣起也有中道,中道里面也有空性跟緣起,隨拈一法就具足三諦。這個是圓入別三諦,但是它的當體是別三諦,就是個別的。
別教只攝受菩薩,它沒有所謂的聲聞緣覺。它的菩薩道有三種修法,就是說它這個別教只攝受獨菩薩法,它修無量四諦,因為它的苦諦是講到廣大的九法界的痛苦,乃至於集滅道都是講到廣大的這種無量無邊的境界。
這個別教無量的概念是怎麼來的?
圓教的真如它沒有種子的概念,它真如受燻以後,就是全體不變全體隨緣。就是你如果造業,造了五逆十惡去燻真如,真如就變成地獄的果報,但是它本質還是真如,但是真如在迷,它現出痛苦的假相出來;真如覺悟了,它就現出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所以真如它不詮釋差別義,它沒有種子的概念。
但是唯識不一樣。阿賴耶識它有種子,每一個東西都有它個別的種子,這個種子它是個別個別算的:佈施有佈施的種子,最後有佈施的果報,有富貴果報;忍辱有忍辱的種子,變成莊嚴。它是無量的差別,所以它修無量四諦。
“亦詮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那麼它的生滅因緣為什麼叫不思議呢?因為前面的藏通兩教都是分段生死,到了別教,它的生死法,有界外的不思議變易生死,所以它有不思議。為什麼是生滅呢?因為別教的對待十二因緣也是用對立的,以清淨法來對治雜染法,它不像圓教是真妄不二。
“亦詮不思議六度十度”。不思議當然是界外的波羅蜜的功德,菩薩怎麼創造界外的六度功德。
那麼這個就是它的別三諦所開出來的修行方法。
壬三、修行位次
好,我們來看它的修行位次。我們把它念一遍。
那麼別教的別三諦,它為什麼叫攝受鈍根菩薩呢?因為小乘法它的主修只有一個法門,就主修空觀,它認為空觀修完了,把三界給消滅了,就大事已辦了,所以它的功課很少。
大乘佛法要修三種功課,空、假、中三觀。你怎麼樣從相狀裡面解脫出來——從假入空;第二個,你怎麼樣又回到相狀裡面去——借相修心;第三個,你怎麼在空有中保持平衡。
所以大乘菩薩一輩子要做三件事情,而這三件事情從一個別教的菩薩來說,他是次第完成的,叫次第三觀。他先從假入空,離相清淨。一開始一定是先離相的。我們說過處理事情,你要先把相狀放下,站在本來就沒有相狀的角度來面對它:第一個從假入空;第二個從空出假。那麼你能夠放下執著以後,你重新面對相狀,借相修心,每一個相狀對你都有意義,不管是順境逆境的相狀,順逆皆方便;第三個中道,你一定要把空有之間,有相的這種現象跟無相的空性,你要保持平衡,讓它能夠不壞菩提心。
所以它這個三觀是次第的,它的因地是修次第三觀,果地出分段變易兩種生死,證得中道的無住處涅槃。它的最後結果是“以大智慧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非空非有。
這個分段生死,它是業報身;變易生死,它是屬於意生身。所以它是從業報身完全消滅以後,變成意生身。為什麼叫意生身呢?因為意生身,諸位!初地菩薩沒有談到業力的問題,我們六道凡夫才有講業力。一旦破無明證法身以後,你沒有業報身,你的生命就不太受業力的主導了。因為你的生命只有菩提心、空正見。所以,隨著你的菩提心、空正見的智慧不斷地提升,你的思想的變化,你的生命不斷變化叫意生身,這個時候完全講你思想的提升。
這叫別三諦,次第三觀。
我們看它的六即佛,它的次第。
前面這段是個總說,這以下別釋。看理即佛。
一、理即佛
◎ 理即者 ─ 但中也。真如法性,隨緣不變。在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淨。迥超二邊,不即諸法,故依圓教,判曰但中。
理即佛很重要,就是說這個別教的中道,到底是什麼相貌。
我們來看。它是“但中”,“但中”的意思就是說,它這個中道,這個“但”就是說它不是真諦的空性,也不是俗諦的假相,它是離開了空、有,另外有一個獨立的東西叫作中道。就是它的中道是遠離空、遠離有,另外一個個體的東西。這個跟圓教的圓三諦“圓中”就不太一樣。
那麼它的真如法性是怎麼安立呢?四個字而已——隨緣不變。所以可以看得出來這個真如不受燻,你不管用善法去燻它,真如還是真如;你用惡法去燻它,它也是真如,它這真如的思想就是非空非有。
所以在生死雜染法當中,也不會染汙中道的實相,你就算有涅槃清淨的功德,也不可能去加強它的清淨,它“迥超空有二邊,不即諸法,故依圓教,判曰但中”。關鍵在於不即諸法,因為它不受一切法的熏習,所以叫“但中”。
中道實相有兩個:一個叫別教的“但中”,一個是圓教的“圓中”。這差別我們解釋一下。“但中”,就是說這個中道,它是一個道理,是一個理性。既然是理性,不是每一個人都有,你要去修,要去追求才有。就是你這念心本來是顛倒妄想,但是你不斷地去思惟中道,慢慢慢慢這個中道的道理就能夠落實到你的心中,產生它的功德妙用出來,它偏重在修德,因為它是個理性。
但是圓教的中道是一個心性,就是你現在就是中道,你只是不肯承認而已。因為你一天到晚離家出走,向外攀緣,你自已沒有迴光返照,直下承當。所以圓教的中道是一種心性,是眾生本具的,不管你今天是善是惡,不管你承不承認,它都存在的,這個地方不太一樣。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大乘佛法思考事情,它的原則就是經常用中道的道理來調整自已的身口意。
我們舉一個例子。你看蕅益大師,他作了《彌陀要解》,作完《彌陀要解》以後寫了一個跋,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他說:我不敢與諸翁競異,但是也不必與諸翁強同。這個是中道理性。就是說,為什麼歷代的祖師都對《阿彌陀經》註解?你看幽溪大師也註解,蓮池大師也註解,都是他的前輩,那麼蕅益大師為什麼你要註解《彌陀要解》呢?第一個,我的心態,我沒有跟古德爭高下的意思,“不敢與諸翁競異”,非有,我不執著這個假相;但是非空,也“不必與諸翁強同”,站在弘法利生,每一個人各有各得度的因緣,有些人喜歡簡單,有些人喜歡廣大,蓮池大師寫得很廣,蕅益大師寫得很簡要。就是站在法的流傳裡面,我也不一定要跟諸翁強同,它裡面很多觀念是不太一樣,中道——他不是說完全不做事,也不是一做事就攀緣。慈航菩薩也講出一箇中道,他說:“名利不可爭,義務不可辭。”也是中道。
所以整個大乘佛法的思想,就是用中道思想。我們看到它後面的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它整個生命的最高標準,就是用中道的理性來檢查自已,非空非有,不涉入名利,但是又有它的責任義務——名利不可爭,義務不可辭——這是中道。只是它的中道是一種對立性的中道,它相對於不中道而安立的,相對於空有而安立的中道。
我們可以知道,你看藏通兩教的思想是空性,對不對?空性裡面有對治的空性跟圓融的空性。對治的空性是什麼?藏教,它是站在一種對立的,對世俗諦極度排斥的角度來安立空性;通教的空性是圓融的。其實空性有對治有圓融,中道也有對治跟圓融。別教的中道是對治的,它對治空,對治有,它對治凡夫的著有,也對治二乘人的偏空。那麼它也有圓融的中道,就是圓教的思想——一切法如。不過圓教的操作很難。
我們一般來說圓教只是一個概念,真正實際操作都是用別教。因為你一旦心態調整錯誤,一旦落入空性,有時候什麼事都不想做了,佛陀就用假觀來。就是說你這段時間有一點偏空了,什麼東西都排斥了,你就知道不能這樣下去了,你要把這個假觀的藥拿來吃,你要多讀一點假觀的法,比方說《法華經》、《華嚴經》,多看諸佛菩薩的功德,就激發你的願力。你現在攀緣心很重了,你再讀《法華經》你就慘了,你要讀《金剛經》、《楞嚴經》。就是說你現在落入偏空或者是偏假,你自已要知道,然後找相應的法來對治,這個就是別教。
好,我們看中道的理性是對治空有的,它就說你必須保持平衡,非空非有。
我們看第二個名字即佛。
這個名字即佛,它就是你能夠聞經達理,斷疑生信,能夠真實地瞭解中道真如的概念,就是什麼是中道你要先清楚。因為你後面的十信、十住、十回向,整個六度的操作修行,都是以中道為自已的標準,就是你合不合乎中道,是不是合乎非空非有。那麼他對中道剛開始踏出第一步,是仰信真如佛性。
那麼真如佛性怎麼仰信法呢?它有兩個:第一個,從本質來說是“凡不能減,聖不能增,但由客塵覆蔽,而不證得”。中道的思想是隨緣不變,不能改變的,凡夫也是這個中道,聖人也是這個中道,不是說聖人的中道就比凡夫的中道高明一點,沒有這回事情。他的內心是親證的程度有差別,但是中道的概念是一個。凡夫為什麼不能親證中道呢?因為客塵覆蔽,因為你自已有執著。
其實按照唯識的說法,人生它的真相本來就中道,你看阿賴耶識釋放業力的時候,它恆常相續、不斷變化,這就是中道。人生每一件事情,都在替你說中道的法,每一個東西都是空有不二。這個花它不斷地變化,它昨天跟今天不一樣,它是不是在詮釋空性的道理,真諦理?但是它雖然一切法空,它又輾轉相續,它昨天的花會引生到今天的花,這個就有相續性,這個就是非空,它不斷變化就是非有,這個花已經在跟你詮釋中道了。你的身體也在詮釋中道,你今天的身體跟昨天的身體不一樣,但是它雖然變化它又相續,生滅變化恆常相續,這就是中道。
所以中道的道理,其實是隨時存在,但是你為什麼看不到呢?因為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因為你自已接觸外境的時候,你自已捏造一個我執我見的影像。所以我們必須把自已的妄想撥開來,才可以看得到真實的中道。
那怎麼辦呢?“須藉緣修,助發真修,方可克證。”我們必須要先有一種破妄,那個緣修主要就是有兩個:一個從假入空;一個從空出假。就是說我們今天要進入到真修的菩提心跟中道的空性,你要先有空性的智慧,所謂的遍計本空來破你的執取;又必須要依他如幻,要借相修心發起菩提心,然後才能夠順入中道,方可克證。
諸位!我們來看這個名字位,大乘佛法它的名字位,它的特點,仰信真如佛性,在“仰信”這兩個字。我們把前面的藏通兩教的名字位做一個比較。我們看第三十一頁,就可以知道大乘佛法它如何踏出第一步。
先看藏教,三十一頁。它的“名字即者,學名字也,知一切法,從因緣生”。這第一個概念,“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對不對?諸位!藏教人對無常的空性,他是怎麼踏出第一步?他是直接了知啊,對不對?“知”。
好,我們再看通教的,看四十頁。四十頁的名字即佛,它是“名字即者,幻化也。知一切法,當體即空,非滅故空,生死涅槃,同於夢境”。它也是一個“知”字。所以藏通兩教對於真理的修學,第一個都是要先知道,你沒有知道,你就不能修學。
我們來看看大乘佛法對中道,它怎麼踏出第一步。它沒有說“知”喔,它說“仰信真如佛性”。真如佛性甚深難解,但是你要怎麼樣呢?你先相信這個東西的存在。它有兩種:第一個,相信它的存在性;第二個,功德性,相信你可以成就。
所以諸位,我們現在從業感緣起到心識的緣起,開展出人生的非空非有——中道,你可能有些心態要改變了。就是說,世間的概念它是可以先懷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大乘佛法你一懷疑你就完了,它是信解行證,就是說你先接受下來。
其實人生,著有這個不是真理,著空也不是真理,人生的真理是非空非有,要遠離空的執取,遠離有的執取,這個才是生命的第一義諦,你要先仰信。仰信以後,你慢慢慢慢才會理解,然後你去修證,最後這個中道才會出現。
所以這個關鍵就是說,大乘佛法對真理,它不是從“知”下手,因為它是不思議境,它是先仰信。當然如果說你要能夠證入,要慢慢慢慢從仰信變成智信,智慧的信,那你就必須有一些方便,先修空觀離相清淨,然後再修假觀,歷事煉心,然後慢慢慢慢你才知道什麼是中道。也就是說,大乘佛法的中道,往往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你要去體會的。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今天有沒有問題?
那麼別教已經開始一個不同的思考,從前面的藏通的對立,變成一種中道的平衡概念。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在附表六,十一頁,那裡剛剛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如果是沒有“我”的話,誰來造業,誰來受果報?那師父剛剛說,是一念心識來造業的。那弟子的問題就是:如果知道是沒有“我”,可是離開這個“我”還有一念心識嗎?
【師父】你的意思就是說,沒有這個“我”,心就不能活動了?你的心識可以透過作意、觸、受、想、思,不用“我”。其實你心識的活動,是靠你過去的習慣,怎麼是“我”呢?你喜歡吃甜的,你這個是一種習性了。什麼叫常一主宰?什麼叫我?第一個,它不能改變,是吧?但是你看生命一路走來,你有看到一個不變的東西嗎?要恆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沒有!它沒有一個常住的東西是不變的。
第二個,你的心如果聽你招呼的話,如果這個心識有我,你能夠主宰的話,你今天會變成這副德行嗎?如果你的心在你的掌控當中,誰會造罪業呢?
【學員提問】弟子的問題是說,一念心識跟這個“我”其實是分不開的。
【師父答疑】怎麼會分不開呢?就是說,這個心識本來就沒有一個我,是你自已認為有一個我。就是說心識它是恆常相續又不斷變化,對不對?這叫心識,它是個明瞭的作用,它能夠思惟,它能夠想象,它有感受,它是幾種功能而已,它怎麼會有個我呢?
我問你,你控制得了你的感受嗎?你控制得了你的思想嗎?沒辦法。但是我們可以引導它,就是說我們不能主導我們的思想,但是我們可以引導它。我們多讀經典,用淨法熏習它,讓它變化,但是這不能講主宰,那叫作引導。生命只有引導權,沒有主導權。主宰就是你說了算,但是引導它是潛移默化的。
你要是有我的話,那問題就簡單了。這個身心世界都完全在你的掌控當中的話,那個問題就變簡單了。它要打妄想,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只能夠用佛法來引導它、調伏它,但是你不能主宰它。你只能夠透過佛法的熏習,創造一種引導的功能,不見得馬上有效果,但至少它會產生一種潛在的力量在那個地方。
就好像說水,水你不能主宰它,但是我可以把這個地方挖低一點,讓水過來,你可以引導它,但是你不能主宰它,我們是叫作調伏內心,引導內心,但是可沒有說能夠主宰內心,你沒那個本事。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的問題是我們人生有兩種力量:一個是業力,一個是願力。那這兩個力量是完全獨立的嗎?
【師父答疑】它有關係,但是如果你修到最後,業力可能對你的影響會慢慢降低。剛開始你建立思想的時候,你發一個願力,你可能很容易受外境的影響,因為你願力薄弱,所以你不能夠說業力到底有沒有關係,這有點高談論調了,是不是?
但是慢慢慢慢你覺得說,欸,其實業力它只是給你痛苦跟快樂。就是說你有選擇權,就是說我可以不跟它走,業力可以把我丟到一個不好的地方,但是我可以從中得到經驗,得到啟示。就是說理論上,業力是不能影響心力,不能影響思想,理論上。因為你的思想跟快樂痛苦沒有關係,那是你的學習聞思而來的。如果你不攀緣外境的話,就是業力歸業力,思想歸思想,理論上是這樣子。
但是你不能夠說,我為什麼這麼差?因為我生長在這個環境。那你要這樣講也可以,那你這樣講的話,說你是個凡夫,你說眾人皆醉,大家都這樣子,我也跟著這樣子,對不對?那你就完全被業力牽著走了。
其實不是這樣子。如果我們的心不能夠脫離業力的話,那誰能夠往生呢?往生就是你要用願力來引導業力,是吧?你要由業力主導變成由願力主導,隨念往生。
【學員提問】那下一個問題就是,這個願力是怎麼來的?
【師父答疑】願力是由於你的思惟,你要思惟它的功德。我們以前會認為娑婆世界會快樂,對不對?其實我們娑婆世界,與其說娑婆世界來找我們,倒不如說是我們去攀緣它。我們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因為我們很多人生的經驗,過去都是記得娑婆世界美好的一面,把一些痛苦都忘了,好了傷口就忘了痛,對不對?
那我們現在要導正這種錯誤。就是我們一直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的,其實它不是快樂的,它是無常苦無我的。你要不斷用這種智慧來教育你的思想,就是自我教育,跟自已溝通。當你的思想改變的時候,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追求痛苦,是吧?我們為什麼會願意來娑婆世界?因為你認為娑婆世界是快樂,作功德想,那麼這個時候你必須要告訴自已:我為什麼要往生呢?因為極樂世界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它安樂,第二個它解脫。你在所有的十方國土裡面,能夠找到一個輕鬆快樂的修學,又能夠不斷增上的,幾乎沒有了。人世間要麼就快樂,你就必須放棄解脫;你要解脫你就必須修苦行,就必須放棄快樂。極樂世界不必,它可以樂修,這個國土滿足你快樂的需求,也滿足解脫的需求,這不是挺好嗎?
所以你必須要透過思惟,你才會有一種願力,思惟它的功德,思惟娑婆世界的過失。如果你不思惟,你說:“那我都不思惟,照講我也不可能到娑婆世界,也不能到極樂世界。”錯!因為你以前有思惟過,你如果不思惟,你的思想就是昨天的思想,就是前生的思想,你就是貪戀娑婆。
按照佛法的說法,我們如果不調整心態,你是不能往生的。因為你今天會來投胎,合理地推論,你就是貪戀娑婆,不樂淨土。所以,如果你不做出改變,只有唸佛,理論上不能往生。你沒有創造一個改變的因緣,你思想是怎麼改變的?你告訴我,你怎麼改變?你沒有新的法進去,你的思想就是昨天的思想,這叫等流性。所以你必須要學習聖言量,你才能創造新的思考模式。
【學員提問】那最後就是我學習到,可是我知道很多人沒有學習,也沒有因緣,那他們機會在哪裡?
【師父答疑】機會就是你要告訴他。當然我們現在有很多名詞,你就是說,你用他能夠接受的話告訴他,就是這樣。因為我們的學習,一開始所有的道理只能夠透過文字跟聲音,它是個工具。如果你今天不透過聲音,那你怎麼把聲音傳遞給他?那幾乎沒有渠道了。
【學員提問】我想問一下,剛才說“仰信真如法性,凡不能減,聖不能增”,我可不可以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來理解?後面那個“先藉緣修,助發真修”,可不可以用“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來了解?
【師父答疑】好,請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理論上是偏空性,理論上,你看不出它有妙有。就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有兩種可能,可能它的空性會產生妙有,它也可能會入偏空涅槃。就是從它的文字相來看,我們看不出它有緣起的相狀在裡面,其實這句話當體來說偏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們有看到假觀的味道在裡面嗎?你們有聞到嗎?沒有吧?沒有。
但是它從對治的角度可以,就是說,欸,我已經著有了,那你就用“本來無一物”。那你偏空,你就用“時時勤拂拭”,“時時勤拂拭”是一種方法,那我就必須拜佛,用持戒來對治,就是以相來對治相狀,用清淨相來對治雜染相。
當你仰信真如的時候,你下手“須藉緣修,助發真修”,就是說不是什麼東西都用中道。有時候你從對治的角度,你這個時候著有了,偏空一點;你這個時候著空了,用“有”來激發你一下,它是這樣子的。中道也不妨礙空有,因為你已經走偏了,你走中間走走,走到左邊去了,就用右邊把它拉回來一點,就隨時調整。
所以我們剛開始的中道,是調整性的中道,就是你要調整,它才會中道。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是任運中道,他不要調整,他不需要什麼空觀假觀的對治,他每一個念頭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非空非有,真空妙有。但是凡夫的中道就是不斷地修正,這個不算修證的,但至少他還是中道,不過是一些助修的中道。
諸位!為什麼中道概念那麼重要?就是說,雖然我們也修空觀,二乘人也修空觀,但是概念不一樣。他的目標是把空觀當究竟,我們是把空觀當一時的對治,這會有不同的結果。諸位知道嗎?小乘法看到空觀,他是一頭栽進去,是以空為住;我們是以中道為住,我們是以空觀當對治,這個結果會不一樣,因地不一樣。
所以,最後就談到願力菩提心的問題,就是你的發心。同樣操作空性,你是站在出離的角度來操作,還是站在菩提心的角度來操作,這個空觀就會有不同結果。
所以智慧跟願力這兩個其實互相影響。你智慧不夠,你的願就有問題;你願有問題,你的智慧就產生錯誤的引導,這兩個是互相影響的。其實你的知見跟願力,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你知見正確你發的目標就會好,你目標發得好又會帶動你更好的知見。
但是第一步是知見,因為你沒有知見,你不可能發出好的願出來。就像蕅益大師說,一個人沒有美好的見地,你不可能建立美好的品格,不可能,你人生只要解讀錯誤,你人生就毀了。
人生你要看清楚真相,就算你暫時改變不了,一下子沒辦法改變,但起碼你的目標會正確,就是你未來會好。如果你一開始就解讀錯了,你未來就不可能好了。你現在不好,未來更不好,就差在這裡。
雖然我們今天明白道理,我們不能馬上改變,但是你有一個目標,你起碼往好的方向在走。你現在不夠好,但是你這個人是有無窮的希望。如果你知見錯了,你一點希望都沒有。
當然,知見怎麼來呢?當然是佛陀的修多羅經典。你不可能說你整天眼睛一閉雙腿一盤,就能夠想出道理出來,不可能!小乘法還可能,小乘的空性,你透過“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小乘人這個緣覺乘,有可能不看經典,特例。
但是真空妙有中道實相,沒有佛陀出世,不可能!沒有一個人能夠山中悟出中道的道理,不可能!一定要佛陀出世。人天的善法也不要佛陀出來講,轉輪聖王也講十善法,人天善業不需要佛陀出來;空性的道理,有些人也可以自已悟出來,他從“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但是中道的實相一定要佛陀出世,沒有例外!成佛之道只有佛陀親自出來,其他人說了都沒辦法。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兒。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