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節、學習的閉環
拆解問題,把問題拆解細分,找到問題的具體細節。天時地利人和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這個問題把所有人都問住了。
因為走的不整齊這個現象在平常的我們看來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是此刻走整齊好像才是應該的。那走整齊和走不整齊到底分別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沉默,只有沉默,沒有人能說出任何語言。
“瞎指揮,啥都不知道,瞎訓練,瞎提要求。誰給你們的勇氣教別人怎麼做的?梁靜茹嗎?要不要暖暖?”一面嚴肅,一面幽默,還得是我們四排長。
“你們有沒有想過背景音樂有問題?”
“嗯,一開始連長就說了節奏快了。”
“不懂就別說話,別把鍋甩給別人,一開始那是你們沒有這個水準,讓你們按照這麼快的節奏走太不堪入目了。可不要一直揹著這個心理包袱進行訓練,到這個時候了,雖然訓練時間不長,也沒有誰要求你們非要按照天安門門前的標準來。這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對背景音樂,不僅要在心裡掌握場地,還要掌握音樂特點,對細節處的感受,才能準確的做出調整。”
“大家現場感受一下節拍,放我們的音響,閉著眼睛,用手揮舞起來,當感覺哪裡對不上的時候,立馬停下。好吧,找到誤差的地方。”
隨著音樂響起,我們按照教官的指引,閉著眼睛,用動作感受音樂節奏。
咚、咚、咚……
嗯?靈光一閃,我好像知道什麼原因了。
大家紛紛睜開了眼睛,停下了手中的動作,看著教官按下了暫停鍵。
“知道什麼原因了吧。”
“好像知道了。”
“再感受一下。”
音樂再次響起,再次進行感受。
啪,又是這個點,對,就是這個節點,我感受到了不同。
“就是這裡。”
“是不是感受到了不連貫,是不是在這個節點捕捉不到樂點?”
“是,是,是。”三重肯定表否定,這是隻有漢語才有的語言邏輯。但在這裡是極度的肯定。
“格物致知呀,知道了就好辦了。”
格物致知,當我再次聽到教官說這個詞的時候,我似乎不再是書面感受,而是一個現實運用,之前聽的子貢一出五國有變,那是故事,而現在的這個格物致知是自己在探索細微處得到的一種狀態。又是一個閉環,教育學習中的一個閉環。從軍訓第一天聽到的說教,到現在的領悟,這是親身經歷的一種感知。
聽到這個詞有這個感悟的或許多是我們班的同學,至於其他班的同學有沒有感受到這一點,我不好說,因為每個教官的教學方式是不同的。其他人或許也只當是聽到四書五經中論語的一個詞,並不一定有什麼深刻的感受。
“這回你們也應該感受到了,為什麼我每次下達口令的時候都能走好,因為我知道在這個節點會有人凌亂,我只要帶著大家過了這個點,後面基本沒有問題,你們若是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訓練,壓根就不用在意這個節拍,但你們只訓練了兩三天,動作本來就不連貫,加上這個節點,沒有雞飛狗跳就已經很不錯了,背景音樂迴圈一遍是一分鐘,踢正步總時長差不多四十秒,若是在這四十秒鐘沒有這個節點,你們就能非常的完美走過去,但這個開始的時間不是你們能控制的,誰都控制不了,前面的隊伍走了,那就該輪到你們上了,不可能等到某個音樂節點在開始行進。”
“所以,此時的我們只要控制好這個節奏就好,在這個節點上不要猶豫不決,正常行走就好。”
“這回有沒有人不知道這個背景音樂的細節的?”
“於細微處見真章,啊,接下來我們來一遍,二排長,三排長,你們作為領隊,這次你們來下達口令。”
“哎呀,不行啊,不行啊,我嗓子都喊啞了。”
“讓我休息一下吧,現在你在組織,就由你指揮得了。”
說來也奇怪,好像從四排長來了之後,其他的教官都變成了標杆,只是接受訓練,不像之前還會組織訓練。
而且之前的各種擔憂,好像都隨著四排長的到來而消散了。
此時的訓練呈現著一種自信,青春,活力的狀態。可能是我的狀態變了,感知也變了。
之前的我一直都是嚴肅的訓練著,而此時歡樂與認真並存。
“立正~”
重新站到起點,準備再來一次。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教官這是在法術吟唱嗎?不得不說,就這幾句讓我殺氣騰騰。
“眾將士聽令,起步~走!”
“一”
“二”
“三”
“四”
“團結一致!”
“奮力拼搏!”
“上進有為!”
“上進有為!”
一切按照禮制流程,開始檢閱。
至於結果,那肯定是伴隨著掌聲的,太帥了。這種感覺怎麼說呢?
不一樣的感覺,感覺有點奇怪,按照道理來說,成功應該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可是現在的感覺卻不是這樣的,而是感覺很隨意的樣子。
“那年我雙手插兜,不知道什麼叫做對手,無敵了,就這個陣型,我們明天肯定大放異彩。”班導好像在搶誰的臺詞,是誰的我不知道,因為我不知道有誰會說出如此狂妄的話語。
“我只需略微出手,便已知這個分段的極限。”又是普駿程,這個傢伙怎麼老是讓人這麼討厭,總是作為顯眼包到處顯擺。
“切,小卡拉米,小扒菜,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沾沾自喜,你們也不看看周圍的人,看看四排的那些女生,她們在幹啥,即使所有人都在休息,她們依然在訓練,就你們的這個水準,說句不好聽的,若不是給你們班都留有名額,估計早就被替換了。”
剛剛的驕傲,剛剛傲嬌在此刻全部被打散了。
雖然教官的話很打擊人,但並沒有人會想著抬槓,因為順著教官的指引,我們看到的場景確實很讓人意外,我們班級的其他同學走的是真的好,也是因為這個場景,我並沒有對四排長的話感到反感,相反我還很神采奕奕,聽到的那些誇讚似乎說的就是我自己一般。
“教官你剛剛說的處理問題的十大方法能不能再詳細說說,我感覺你這個方法很有效果。”楊班導咋了?我怎麼感覺她的腦回路有點倔強呢?
這都什麼時候了?楊班導怎麼才反應過來教官說的方法有用?
“這個方式方法並不是我的,我只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作為大三的你不應該不知道呀?”
“我覺得你說的有道理,我不該被別人貼上高冷的標籤,我應該拓寬自己生命的面積。”
若不是知道教官和楊班導之前有過探討,誰能知道楊班導說的是什麼意思。
“你是不是有點誤解了?”
“沒有啊,我是不斷的向別人請教呀。”
“方法我之前都說過了,你要是想要學這個方法,你應該根據這個引子自己去探索,並不是每件事都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硬套。”
“這也是我納悶的地方,剛剛你說十個方法,可是還沒怎麼討論,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我想問問你是不是也在用大家的時間來檢驗自己的決策。”
“既然你說你用了艾維利時間管理法,我想你今天的做事順序應該稍微調整一下了。”
教官和楊班導兩個人說的話,就像是在打啞謎,若是一般人在這裡壓根就不懂說的是什麼和什麼,但我能感受到一些。
我們這一趟彩排回來,先是班導的自滿,然後就是大家的附和覺得自己不錯,再然後,教官讓我們注意現實不要飄了,再然後楊班導就來了,雖然是詢問學習的口吻,但那種高冷的樣子是刻在言行舉止裡了,外表的謙虛好像是刻意表演的一般。給人的感覺就有點不舒服,可能是我個人的感覺,再然後就是對教官的質問,那種詼諧的語氣一點也不幽默。可能是一個人高冷習慣了之後,一時半會改不了這種狀態。
而教官似乎也只是應付的狀態。也似乎印證了教官說的那句話,江湖再見,本來就是兩條人生軌跡,偶爾相遇而已。
“嗯,確實是,我現在決定的,我要先把這個處理問題的方法學會,感覺學會這個方法會讓我在以後的生活中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的,你非要去掌握各種能力。”
“我可以理解為教官認為我是一個花瓶嗎?”
“呀哈,這麼自信啊?你是不是被人捧的太高了?我承認我覺得你很漂亮,但能力這一塊我不覺得有多強。”
“那意思是,教官你的能力很強嗎?”
“我不太喜歡和你聊天,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盡是廢話。”
若是我聽到別人這麼對我說這句話,我估計自己能臉紅的鑽地縫裡去。
“哈哈,可是我感覺和教官聊天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那隻能說明你十年中讀書比較少。”
“和教官相比,我讀書確實有點少,這幾天我們這些人都在討論教官的真實年齡,若不是遇到你的同學,我是壓根就不信你比我要小的。”
“沒辦法呀,家境貧寒,只能透過讀書來提升自己。”
“同樣的義務教育,你怎麼就比人多讀了那麼多書?”
“都說了嘛,一身清貧怎敢入繁華,二袖清風怎敢誤佳人,不去任何娛樂場所,不在任何人身上浪費情感,認真讀書,只做讀書人該做的事情,所有的時間都放在讀書上了,少一些八卦,少一些社交,多一些閱讀,多一些思考,慢慢的就積累了,正如王國維說的三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我知道,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聽著教官這麼說,我感覺那是一種什麼生活?那得多枯燥呀?
可是回想自己的生活經歷好像也沒有多少值得歡樂的,那些消費的地方,那些娛樂的地方,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
“我本來以為教官會說很多關於處理問題的方法,沒有想到三言兩語就結束了。”
“對於你們來說那是問題,可對於我來說根本就不算問題,以前或許是,但現在不是問題了,畢竟我早就總結出來經驗了。”
“可是為什麼其他的教官沒有想到呢?”
“其他的教官?你指的是誰?”
“一連長,二排長,三排長,五排長呀,這幾天他們可一直在組織正步方陣。”
“那你猜為什麼會是我帶領四排。”
“四排怎麼了?不就是女生多一點嗎,哪個班級沒有女孩子。”
“不要著急回答,自己去琢磨一下,不要自以為是。”
“那是因為你們四排長很專一,帶女孩子最讓人放心。”
五排長說的話,真的很讓人悵然若失。專一,本來是一個很好的品質,可是這個專一的物件不是自己。
“開玩笑,那是因為你們的四排長能處理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
開玩笑?不喜歡有人拿著四排長開玩笑,即使是四排長的戰友。
“誰都能處理問題,不一定非要四排長吧。”
“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是直播,沒有彩排,不知道未來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場景。”
“那為什麼你就那麼確定能處理大部分的問題?”
“你們怎麼可能知道四排長是……”
“行了,行了,別吹了,你來這裡幹嘛來了?”
“路過,路過,這就走。”
五排長的路過,讓我們的話題好像偏離了原來的主線,也不是偏離,本來聊天就沒有主題。
“處理絕大部分問題,就是因為處理問題的十大方法?”
“不是,客觀來說,那只是一個方法而已,主要的是我之前和大家說過,生活中90%的問題是來源於溝通,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
教官一說這個,我突然想起了之前教官說的知識詛咒。我們的主觀意識有一道道牆壁,我們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衡量他人。很多時候我們會在潛意識裡犯這樣一個錯誤,感覺自己已經把話說的很明白了,為什麼別人不理解。
又是一個閉環。之前聽教官說的知識詛咒,只是一個新的概念,而此時卻有了現實感悟。
換位思考,好像很簡單,卻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比如說正步方陣的訓練狀態,各個群體都有,新生,班導,教官,每個群體都有不一樣的意識形態,而每個群體裡的每個人的想法又都不同,怎麼能做到換位思考,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換位思考的前提是相互理解。而這些區別在四排長這裡好像都沒了,每個人有的只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行動。
這是怎麼做到的?怎麼讓每個人都投入進來不排斥的?
能讓我們這些滿身反骨的大學生都不抬槓,這是怎麼做到的?
或許只是我淺顯的理解那句換位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