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思維模式
“不知道你們這些人能不能聽懂這些,應該是聽懂了,畢竟你們都是大學生了。”
教官這麼說,多少感覺是在刺激我們這些人,我想要反駁的,卻發現根本就反駁不了,因為我的腦子裡壓根就沒有什麼可以反駁的語言。
教官說的話太有邏輯了,從任何一個角度好像都不是我這個層次的所能反駁的。
“不要不屑,你以為我說的是幾千年的前的事情?”
看到我們這些人的表情,可能是教官理解錯了,不是我們不屑,而是我們對自己無語,為自己汗顏。
“即使到了公元21世紀,依然有地區還處在奴隸制狀態。”
“你們不會不知道印度還處在奴隸制吧,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層級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參與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權力。剎帝利,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吠舍,平民,從事農業、牧業和商業。首陀羅,從事農、牧、漁、獵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各種職業,其中有人失去生產資料,淪為僱工,甚至淪為奴隸。”
“在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就有一個質子互換的現象。”
“自印度獨立以來,它一直把自己視為大英帝國在亞洲的繼承人,夢想著把英國所有的勢力範圍都當成自己的,尼赫魯推行這一政策,試圖把青藏非法併入印度領土,並多次在邊境挑戰我軍。1962年10月,在多次外交努力失敗後,中央決定對印度發動自衛反擊。在東線最東端的察隅方向,印軍部署了號稱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並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的王牌第11旅。其中,庫馬盎聯隊第6營和阿薩姆步兵第2營第1中隊排在前列,錫克聯隊第11旅旅部和廓爾喀營、錫克聯隊第4營和道格拉斯聯隊第1營分佈在瓦弄,這是喜馬拉雅南麓的戰略要地。”
“10月22日,戰鬥的第一階段開始。三天之內,我軍收復失地500平方公里,打敗了一個印度軍營。戰爭打的很快,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這些戰果我就不說了,我們說一下在21世紀任然存在的那些質子互換的例子。”
“印度的軍隊編制是沿襲英軍的樣式,有旅有營,沒有團,一個旅裡不同的種族信仰組成不同的團,廓爾喀營,錫克營,因為種族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為了督促制衡,他讓彼此之間交換主力連,廓爾喀營把主力連隊放到錫客營,錫客營把主力放到廓爾喀營,本來就是相互看著不爽,打起仗來,相互之間能配合默契?顯然是不太可能的,現實也確實是,印度很多人都是死於自己人開黑槍。”
“稍微讀過春秋左傳就知道周鄭交質不是什麼好事。”
“好了,不說這些了,展開訓練吧,咱們只是班級不同,又不是信仰不同。”
“昨天看了你們的口令標準,應該是沒有練過吧,今天的訓練以四排為主,你們相互之間多學一下,明天一起訓的話,再以三排為主,相互之間多學習,這樣的安排有什麼疑惑嗎?”
教官好像是無意再次提及口令訓練一事,但就這麼一提,讓不少人產生了無所謂的服從,至少在訓練中沒有人提及換個指揮啥的。
“沒有就展開訓練吧。”
教官的安排實在是厲害,竟然只用這麼幾句簡單的話就讓三排的人非常默契的配合著我們四排的訓練節奏。
我們四排和三排竟然就這麼毫無違和感的融合到了一起。
這種訓練方式對於我們來說好像很合適。
畢竟各自展開的時候,相互之間更容易找到存在的問題了,教官在邊上,我們有什麼問題也很少去問,有什麼問題我們相互之間都會交流,畢竟這種軍訓內容哪裡會有一群大學生記不住的。
可以這麼說,整個訓練場沒有哪個班級會比我們訓練認真。
也不會有哪個班級的訓練成果比我們好。
別的班級的訓練是教官帶著訓練的,而我們的訓練節奏是自己把握的。
要知道教官帶的訓練節奏,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考慮到每個人的,一個人帶領一群人,和一群人帶領一群人那能一樣嗎?
就像火車和動車,火車前進是火車頭在發力,動車的前進是每一節車廂在發力。
不要以為我們這些大學生脫離教官會偷懶,不會,若是在之前脫離教官,說不定我們這些人會找個沒人的地方偷偷懶,但現在,顯然是不會的。
軍訓之前,我們以為軍訓只是任務,而現在,我們可不認為這是任務,而是一次機會,鍛鍊自己的機會,而這個機會並不長久。
我們這些人都在努力的訓練著自己。
聽教官說動作標準,和自己說出動作標準,這顯然是不同的感覺。
聽到立正的標準姿勢,和自己講解立正的標準姿勢顯然是不同的層次。
可以這麼說,我們是在向著教官的標準靠近,教別人的同時肯定也是在提升自己。
而三排的這些人顯然成了我們練手的物件。
關於訓練的成果,只能說讓自己滿意,要說有多滿意,其實也談不上,畢竟和教官還有很大的差距,只能說在大學生這個群體裡比較不錯。
上午的訓練就是這麼過來的。
想起來這樣的軍訓其實也沒有多累,簡單又愜意,那些烈日灼熱感完全就是那種不值一提的感覺。
我們四排的同學帶著三排的同學在操場上來來回回的,別提有多氣派了。
用一句流行的話說,平臺不是本事。
我們能夠指揮三排給三排下達口令,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因為我們比三排優秀,而是因為教官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若不是教官這麼安排,我們估計也不會組織的這麼好,若是自以為是的認為就是比其他人好,那就笑話了。
不要拿自己的職業去拔高個人的規格,那樣會讓人輕看,雖然是我們在組織三排訓練,可不見得我們就比三排的人高多少。
三排的人只是沒有這個機會而已,若是讓三排的人組織我們這些人訓練,估計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我們沒有膨脹,我們只是在按照訓練流程在不斷的完善自己。
要說完善自己,還得是教官的教導。
下午的訓練,是各個班級各自展開的,可惜了,人少的情況下,自我訓練的機會也少了,不過一個班的情況下,我們能學到的東西更多。
下午的軍訓,讓我感觸最深的應該是教官的那套說辭了。
“愛因斯坦也說過,當你遇到的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所有困難的問題答案都在另一個層次。”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件與我們有關係的事,我們都會賦予其一些意義。由於每一個人對其賦予的意義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的理解也會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解決方法當然就會不同。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我們可以分為6個不同的層次,而這個層次是有高低之分的,如果你用低維度的視角,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感覺他無法解決。但當你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看,也許就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甚至連問題本身也消失了。人的思維分成6種不同的層級,理解層次越高的人,解決問題能力也就越強,也就是所謂厲害的人。”
思維方式第6級:環境,典型思考模式:都是你們的錯。
什麼是環境?就是除你自己之外的一切都算是環境。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他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他首先把問題歸結成,因為環境的而產生的問題。比如,工作不順利,是因為領導是個蠢貨,領導安排的不合理,領導對我太挑剔。而在尋找這些解決方法的路徑,也會從改變環境的角度去思考,在他們眼裡,除了看到環境之外,再也無法看到其他的了,因此他們除了抱怨,能想到最好的辦法也只能是換個更好的環境。
思維方式第5級:行為,也是行動派,典型思考模式:我還不夠努力。
風水輪流轉,山不轉水轉,水不轉我轉,不能改變環境,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想要解決問題。那就得開始行動,為什麼還沒有成功?就是因為還不夠努力。
是不是聽著非常雞湯?有點像成功學。這個理解層次是人們眼中的行動派,實幹家。他們從不對環境妥協,相信只要持續努力,事情一定會有轉機,處在這個理解層次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他首先會把問題歸結成,因為我的努力還不夠而產生的問題。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雞湯?反對成功學?就是因為他們只告訴你要努力,卻沒有給你方法,問題的解決一定有更重要的因素在背後推動,我們需要進入下一個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第4級:能力,別名:戰術家,典型思考模式:方法總比問題多。
處在能力層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首先會把問題歸結成是因為我的能力不足產生的,所以他們也會在能力這個層次裡,去尋找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這類人有非常強大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能夠把學習的知識轉化成可操作的方法,解決問題。他們明白任何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有人曾經遇到過,並且已經有了更好的解決辦法,只是我還不知道,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更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然後再來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你能走到這個層次。既有行為層次的勤奮努力,又有能力層的方法套路,一般就能成為公司裡的中高層,普通的問題已經難不倒你,你總能找到辦法來解決他們,當然這裡說的每提高一個層級,並不是說有了方法就不需要努力了,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上升了一個思考層次。不然就會變成了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能力這個理解層次,是我們意識能想到的最高層次,再往上走就要進入到我們的潛意識區域。內容會變得比較模糊,之前你可能很少接觸這些層面,所以可能會比較難理解。
那有什麼問題是你有能力也解決不了的呢?就是你選錯了問題。什麼意思呢?來著手解決問題之前,你得先清楚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每一個選擇都意味著人生的不同走向,一旦選錯了問題,那你優秀的能力和行動力 ,只會讓你越走越遠。那如何提高做選擇題的能力,我們就需要進入下一個層次。
思維方式第3級:選擇,別名:戰略家,典型思考模式: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說能力是做解答題的能力,選擇就是做選擇題的能力。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更重要?什麼可以忽略?你相信這個世界應該是怎麼樣的?從大的說,可以說是世界觀,從小了說,就是一個概念價值觀。
在你這A和B哪個更重要?人生的不同是因為一次次的選擇的不同,那麼我們依靠什麼來做選擇呢?那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內心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概念都會有一定的價值衡量,衡量的標準不同,價值就會有高低,每個人衡量的標準不一樣,最終,我們會形成自己的價值排序,這個就是你的價值觀。因此當出現選擇的時候,選擇我們認為更有價值的一項。
當你現在有一個小時空閒時間,你是用來看書?還是刷朋友圈?還是用來睡覺?每個人的選擇就不一樣。每個人對這三者的價值衡量是不同的,為什麼有些人有選擇困難症?那是因為他們內在的價值觀是混亂的。缺少某些概念或者對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楚,沒有價值衡量的標準,因此他們也就不知道哪個更有價值,就不知道如何做選擇,選擇層是做人做事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規則,那這些規則是怎麼來的呢?就是來自於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
規則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更高效的幫助你做出選擇,不用每次都思考討論,相互權衡比較。
能力層是讓你把事情做對,而選擇層是幫你選擇做對的事。處在處在選擇層的人,當問題發生的時候,首先會思考哪個是最重要的問題,除了我看到的這些問題,還有什麼更重要的問題是我沒有看到的?
而處在能力層的人可能會鬍子眉毛一把抓,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像攤大餅一樣,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看似有無窮的方法來應對,但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多,永遠也解決不完。
細心的同學看到這裡可能我也心生疑問,能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幾個選項都有客觀的價值標準,可有時候兩個選擇看似都是對的,或者帶比較大的主觀性,那怎麼辦?就需要在往上走一個層次。
思維方式第2級:身份,別名:覺醒者,典型思考模式:因為我是誰,所以我會怎麼樣。
身份層是一個很高的層次,一般人很少能回答下面這個問題:
你是誰?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為什麼身份層級別那麼高?因為不同身份層次就意味著擁有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你當下的每一次選擇,決定了你未來的人生方向。
你把自己定義成不同的身份,選擇就會完全不同。
最重要的就是你不知道你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如果你不知道你想成為誰,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就無法做出選擇,你無法做出選擇,你就什麼也得不到。
通常身份定義清楚了,答案也就出來了,請注意身份和角色是不同的。
角色是被動的,是別人給你的,身份是主動的,是你自己想成為的。
你可能有很多角色,但是你只能有一個你想成為的身份, 每個角色或者身份都有一套能夠幫助他更好的成為這個身份的選擇體系,就是想讓你突破角色的束縛,獲得一個更主動的人生,找到自己的身份層次。因為你的角色太多,會阻礙你看到自己真實的身份。當你清楚自己的身份定位後,你就應該圍繞他配套相應的選擇,在構建你的能力圈,並做出相應的計劃與行動。你就能成為第一流的人才,你能開創出一番自己的事業,而在他們之上還存在著一類,他們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都屈指可數,他們創造著奇蹟,他們改變著世界,他們弓領著時代,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理想放棄生命。讓我們再往上走一層觀摩一下 ,最頂級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子的?
思維方式頂級:精神使命
別名:領袖偉人,典型思考模式: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理解層次的最高層次。精神是什麼意思?就是你與世界的關係,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人生使命,你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什麼?你能為別人為社會為整個人類帶來什麼?這個世界會因你而有什麼不同?在這個層次所有的行為都圍繞這兩個字:利他
我如何選擇能夠讓更多的人獲益?如何才能夠推動時代的進步?如果能達到這些,我願意 拿我的一切來交換,包括我的生命。
當然這裡還需要重申一下理解層次的初級上升,不能脫離低層次而只存在於高層次。否則只能是空中樓閣,變得不切實際,這裡的精神就會變成一種情懷了。精神層次一定要身份層次的支撐,換句話說,如果在身份層的時候,想不清楚自己要成為誰,可以試著來到精神層,想想你能為這個世界做什麼,可以不用那麼大,哪怕只是在某方面能幫助到為數不多的人,也許這個就能夠成為你的人生使命,然後再去思考什麼樣的身份,能夠更好的幫助你完成這個使命,你就能想清楚身份層次的問題了。
一旦你踏入精神這個層次,我已經不知道能用什麼語言來描述這類偉大的人物,唯有崇拜與敬仰。
他們的名字就像是人類上空的繁星點點,照耀著人類的。他們特立獨行,桀驁不馴,惹是生非,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喜歡墨守成規,也不願意安於現狀。你可以讚美他們,反對他們,質疑他們,頌揚或者詆譭他們,但唯獨不能漠視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了事物,他們發明,他們想象,他們治癒,他們探索,他們啟迪,他們推動人類向前發展。
希望未來的某一天,你也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人,登上這片神聖的星空,引領我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