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源章在皇宮中來回踱步,心緒如麻。上次二皇子在朝堂上承認派刺客刺殺四皇子的場景歷歷在目,如今這相似的一幕再度上演,二皇子竟在百姓面前說出派人殺難民這般驚人之語。朱源章心中的不安愈發強烈,他不禁懷疑,難道四皇子真的有操縱人心之能?這個念頭一起,便如野草般在心中瘋狂蔓延,讓他不寒而慄。
此刻,三件棘手之事擺在朱源章面前,猶如三塊巨石壓在心頭。其一,該如何處置二皇子?他的言行已在百姓間掀起軒然大波,若處置不當,恐引發更多事端。其二,關中出現災情,為何無人上報?是官員失職,還是另有隱情?其三,四皇子究竟想做什麼?這般雷厲風行的舉動,難道真的是想這麼快就將自已趕下皇位?
朱源璋還是命人去把胡宰相,張居正,安國公,三皇子,四皇子,還有禮部尚書,刑部尚書李巖,戶部尚書王明,兵部尚書王守仁,工部尚書楊明,吏部尚書管璇,全部叫了過來。商討二皇子的處置方式和解決關中地區的災情。
皇宮大殿內,氣氛凝重而壓抑。諸位重臣齊聚一堂,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嚴肅與沉思。
胡宰相率先出列,微微躬身道:“陛下,二皇子此次雖犯下大錯,但念在其皇室血脈,且以往也曾有過功績,臣以為可從輕發落。將其貶為庶民,流放邊疆,令其在艱苦之地反思已過,或許日後還有改過自新之可能。”
張居正緊隨其後,拱手道:“陛下,胡相所言有理。二皇子之錯,實乃令人痛心,但就此斷絕其生路,恐有傷皇家仁慈之名。可將其圈禁於一偏僻之地,責令其閉門思過,同時派遣專人教導,若有悔改之意,再做定奪。”
安國公捋了捋鬍鬚,沉聲道:“陛下,二皇子之罪不可輕饒,然若處死,恐引發諸多不穩定因素。臣建議奪去其皇子之位,降為侯爵,沒收其大部分財產,以補償受難百姓,同時也可彰顯陛下公正之心。”
三皇子心中雖對二皇子有所不滿,但此時也不得不為其求情:“父皇,二哥此次確是大錯特錯,但畢竟血濃於水。兒臣懇請父皇留二哥一命,可將其發配至偏遠之地,永不召回,讓他在那裡為自已的罪過贖罪。”
四皇子朱棣仁微微垂首,片刻後緩緩說道:“父皇,二哥之罪,民憤極大。但兒臣以為,此時若處死二哥,恐引起皇室內部動盪。可將其幽禁於皇家別苑,限制其行動,令其每日誦讀經典,反思已過。”
禮部尚書上前一步,恭敬道:“陛下,二皇子之錯,關乎皇家聲譽。可對其進行嚴厲的訓斥,並責令其向百姓公開道歉,以平息民憤。同時,給予一定的懲罰,以儆效尤。”
刑部尚書李巖嚴肅道:“陛下,依律二皇子之罪當嚴懲。但考慮到當前局勢,可對其判處長期監禁,若日後有立功表現,再行減刑。” 戶部尚書王明憂心忡忡道:“陛下,關中災情未解,此時不宜再因二皇子之事引發更大動盪。可對二皇子從輕處罰,以便集中精力解決災情。”
兵部尚書王守仁接著說道:“陛下,二皇子之事可暫放一邊,當務之急是解決關中災情。可將二皇子之處罰延後,待災情穩定後再做定奪。” 工部尚書楊明點頭道:“陛下,臣附議。當前應以救災為重,二皇子之處罰可從長計議。”
吏部尚書管璇最後說道:“陛下,二皇子之罪不可恕,但為了皇室穩定和國家大局,可留其性命,給予適當懲罰,以安民心。”
朱源璋聽著眾臣之言,微微沉吟。他深知二皇子之罪不可輕饒,但也明白此事不宜引發更大的動盪。最終,他緩緩說道:“眾愛卿所言皆有道理。二皇子之罪,朕會慎重考慮。先剝奪皇子身份,將其幽禁於皇家別苑,待關中災情穩定後,再做進一步處置。” 眾臣聞言,皆鬆了一口氣。他們知道,這個決定雖然不能完全平息民憤,但至少暫時穩定了局勢。接下來,他們將把精力集中在解決關中災情上,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
朱源璋首先下令戶部尚書王明,速速清查國庫中可用於救災的物資和資金。
第二天早朝,氣氛依舊凝重。各方勢力紛紛就關中災情發表自已的看法。
胡宰相首先出列,他說道:“陛下,如今關中災情嚴重,臣以為當務之急是確保救災物資的充足供應。可下令各地官府加緊籌集物資,運往關中。同時,對那些積極響應號召的地方官員和富商給予表彰,以激勵更多人參與救災。”
但是此刻戶部尚書王明跪下說道:“陛下經過清點核算,此次關中天災不斷,受災難民接近五十萬,所需糧草至少這一百五十萬擔,摺合銀兩一百萬了,可是國庫空虛,實在沒有那麼多錢”
朱源章說道:“王盼盼朕的內庫還有多少銀兩?”
王盼盼說道:“陛下不足二十萬兩!”
各位愛卿說說吧,沒有錢怎麼賑災!
朱源璋愁眉不展,關中災情如巨石般壓在他的心頭。面對國庫空虛、內庫銀兩不足的困境,他無奈之下想到向大臣們募捐以籌集賑災之資。
然而,當朱源璋提出捐錢賑災的要求後,大臣們的表現卻讓他大失所望。胡宰相雖位高權重,但也只捐出了五百兩銀子,他微微躬身,面露難色地說道:“陛下,臣已盡力,家中開支頗大,實在拿不出更多了。”
張居正亦是一臉窘迫,誠懇地表示自已真的沒錢,也捐出了五百兩,他拱手道:“陛下,臣平日清廉,確實囊中羞澀,這五百兩已是傾盡全力。”
安國公捋著鬍鬚,略顯猶豫地捐出一千兩,沉聲道:“陛下,老臣也只能拿出這些了,還望能為賑災略盡綿薄之力。”
六部尚書每人捐出五百兩,他們紛紛解釋著各自的難處,聲稱這已是極限。
而其他小官更是隻捐出五兩一兩,還不停地訴苦,有的說家中老小眾多,生活艱難;有的說俸祿微薄,勉強維持生計。
朱源璋冷冷地看著這些所謂的肱骨大臣,心中滿是失望與憤懣。他本以為在國家危難之際,這些大臣們會慷慨解囊,卻沒想到他們如此吝嗇。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無奈,對這些大臣們的表現感到心寒。
就在眾人皆沉默、朱源璋深感絕望之時,四皇子朱棣仁站了出來。他微微垂首,片刻後緩緩說道:“父皇,兒臣願意接下籌錢賑災的任務。但兒臣懇請父皇准許兒臣親自前往關中地區,並且賜予兒臣一把尚方寶劍。此次關中災情,有人瞞報災情,必定存在官員腐敗之象。兒臣定當徹查此事,為百姓討回公道。”
朱源璋心中十分糾結,他本不想讓朱棣仁離開京城,因為一旦朱棣仁出了京城,他便難以完全掌控。但眼下實在沒有其他可靠之人可用,無奈之下,他只得同意讓朱棣仁接下賑災任務。“准奏!朕賜予你尚方寶劍,望你不負朕望,妥善處理關中災情。”
朱棣仁得了旨意後,立刻行動起來。他深知此次任務艱鉅,時間緊迫,必須儘快籌集到足夠的錢糧。他趕緊聯絡大明商社的人,共同商議賑災之事。大明商社的各位老闆起初並不願出如此多的錢,畢竟三十萬擔糧食不是小數目。但朱棣仁許諾此次過後會給他們兩項生意做,且自已絕不從中謀取私利,就當補償這次的損失。最終,商人們被他的誠意所打動,同意運出三十萬擔糧食送往關中地區,錢由大明商社先行墊付。
同時,為了確保救災工作的高效進行,朱源璋任命錦衣衛蕭統領前往關中地區監督救災工作。這位欽差大臣有權調動當地的官員和軍隊,對救災不力的官員進行懲處。實際上,這也是朱源璋對朱棣仁的一種制裁和監視,他擔心朱棣仁在關中地區勢力壯大,對自已的皇位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