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焙進京的當天,隨行的文武百官也馬上各司其職,進入工作狀態。
他們是走陸路進京,比漕運快得多。
也沒有帶多少東西,就只是把南京衙署的公文資料以及各種圖書之類的打包帶過來,一路疾馳,歸心似箭。
此番能跟著朱慈焙進入朝堂的,都是在順治十八年堅持抗清多年的義士。
如張煌言、黃宗羲、王夫之、傅山、呂留良、屈大均、祁班孫、魏耕、錢瞻百、錢纘曾、潘廷聰、李謙汝、張履祥等等。
看似人還挺多,林林總總加起來這些文人得有數百人。
但相比於明末那如過江之鯽一般投降滿清韃子的官員,他們的數量真就是少得可憐,甚至想填補整個北京空缺的上千名官員都填不上。
因而朱慈焙便加緊讓內閣及六部重新恢復秩序。
現在的當務之急有三件事。
一是讓全國各地恢復治理,讓百姓務農,商人經商,各行各業迅速進入生產狀態,以緩解戰爭帶來的生產力減少。
二是恢復各地官府的樹立,重新恢復管理秩序,避免有人趁著沒有官府後,趁亂違法亂紀。並且朝廷的各項政策和旨意,也需要各地官府傳達。
三是肅清建奴韃子餘毒,處理各地逃走的建奴韃子,再清算那些曾經給韃子為虎作倀的民族敗類。
前兩種都需要大量的官員來幫助朝廷進行治理。
偏偏到順治十八年的時候,老一批文人和以前的官員大多都投靠韃子。
新生代的文人,比如生於崇禎末年,長於順治初年那一批,他們的思想觀念和教育就完全不一樣。
三觀被塑造為了忠於建奴韃子朝廷,考的科舉也是順治十年之後的科舉,腦子裡裝的與那些忠於大明,保留著漢人傳統思想的文人格格不入。
這批人自然也就沒法用。
新建立起來的大明就得大量罷黜那些滿清官員,可遞補的官員怎麼來呢?
朝廷就只能大量蒐羅那些隱居於民間,不出仕滿清的文人。
明末清初的文人基本就三個派系,一個投降派,一個躺平派,一個反抗派。
如果說投降派佔了的80%話,那麼躺平派就佔了19.9%,反抗派則可能0.01%都已經不到了。
畢竟大部分反抗派到了這個時間節點基本上都已經被殺死。
因此在投降派不能用,反抗派則人數太少的情況下,啟用躺平派也是無奈之舉。
到了四月份,經過一個多月的追殺,北京及其周邊的滿清韃子都已經處理得差不多,剩下的就是肅清國內餘毒。
朱棣也從宣府回來。
他之前在宣府附近可不僅僅是殺吳三桂,還效仿後來的自己,出宣府馬踏漠南,殺得關外漠南蒙古部落皆膽寒。
基本上也就是在後世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附近轉了一圈,逼得周邊蒙古部落向大明稱臣,也算是為這個新生的大明勢力掃清一道障礙。
他回來還帶了另外一個人,那就是顧炎武。
明末三大思想家,黃宗羲、王夫之當時各自在家鄉以及湖南等地講學,因此老朱在南方起兵後,他們就迅速加入。
但顧炎武四處遊歷名山大川,甚至還多次來北京找閻爾梅,也曾去過山海關,山東等地。
這個時候他正在陝西華陰,自然也就不知道南方發生的事情。
直到老朱重慶一戰,消滅鰲拜,朱棣出陳倉道進入陝西境內,顧炎武才知道此事,於是連忙去找到朱棣的部隊加入其中。
他跟著朱棣一路從陝西殺到山西,又從山西殺到宣府。
甚至還跟著朱棣去了趟漠南蒙古,經歷可比王夫之去雲南投奔朱慈焙,黃宗羲在江南起義投奔朱元璋要精彩得多。
顧炎武回京後,朱慈焙命他為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成為輔臣之一。
相比於王夫之和黃宗羲,顧炎武的能力更多。
他精研兵法、疆防、理財、醫術、水利、賦稅、歷史、地理,可以說除了沒搞過發明以外,什麼都會。
在明末三大思想家的幫助下,朱慈焙很快就穩定了朝堂局勢,慢慢地讓新建立的大明恢復秩序。
之後又有一系列措施。
包括封永曆帝為皇叔,許多追隨永曆帝的忠臣也得到了封賞。
接著給鄭成功、李定國、白文選等人賞賜,又作孤忠圖,建立孤忠樓,分文武二閣,給諸多文武百官繪製畫像,懸於閣內。
如此一來安撫了諸多即便是到了順治十八年,依舊在悍不畏死,反抗滿清朝廷的忠臣。
二來也穩定了朝堂局勢。
然後就是下令取消三餉,減免賦稅,勒令各地儘快恢復因為戰亂影響而失去耕作的農業,遷徙無地百姓流民進入關中、四川等地繁衍生息。
說起來搞笑。
三餉這玩意兒是萬曆年間為了對付建奴而加徵的軍費稅,滿清韃子坐了江山後,就在順治元年被多爾袞廢掉了。
然而三餉一廢,滿清朝廷財政就開始緊張起來,於是在順治三年,又開始徵三餉,只是換了個名頭,玩文字遊戲,把廢除的三餉換成加徵銀,實際數目卻是沒變。
所以現在承武帝朱慈焙這減免賦稅,取消三餉以及滿清的加徵九厘銀,才算是真正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讓百姓可以休養生息,安心種地保證生計。
但三餉取消後,又大量減免賦稅,這就意味著新建立的大明財政非常緊缺,軍隊要養,官員俸祿要給,還要做戰後修補工作。
那麼錢從哪來呢?朱慈焙目前的規劃是先坐吃山空,等一手朱雲峰救濟,等承平幾年,慢慢收稅,加上商業發展,應該就能渡過難關。
眼下的開支主要還是以軍費為主。
洪武大明計程車兵朱慈焙是不用管的,老朱那邊從現代購置了大量行軍口糧,拿石油、礦產、稀土等資源換,把那些賣行軍口糧的工廠累得夠嗆。
畢竟我國平時訓練不吃這玩意兒,都是炊事班在給部隊供應伙食,只有極少數情況,比如長時間野外訓練才臨時用用。
所以這東西即便是軍工廠也不怎麼生產,最多就是放網上賣,讓軍迷們嚐嚐鮮。
不過老朱這邊倒是專業對口。
他在古代打仗,就是長途行軍,因此帶上大量的行軍口糧就很有幫助,不僅體積小,供應的熱量高,而且食用也方便。
就跟小時候覺得泡麵是奢侈品食物,逢年過節才能吃到一樣。
南明的將領士兵們要是能搞到一份洪武軍的行軍口糧,那比過年還高興,甚至都捨不得吃。
因為那裡面真有牛肉或者午餐肉罐頭。
因而在不需要管洪武士卒軍費開支的情況下,朱慈焙主要管的是南明軍隊開支。
包括士兵俸祿、口糧、撫卹、武器裝備等等。
這些錢目前是由繳獲自滿清的戰利品,以及在江南等地對那些投靠滿清,充當滿清走狗的地主士紳開刀,把他們的家產充公所得。
只是這樣做屬於殺雞取卵,一次性確實得到了大量的錢糧,短期內保證軍隊供應沒問題,但長期肯定不能這麼下去。
所以還是得想辦法既能保證民間賦稅低,又能保證朝廷的財政開支。正常情況下,維持個三五年,就慢慢把賦稅調上來,這樣國家也能夠緩過勁,百姓休養生息幾年,也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
順治康熙就是這麼做的,順治繼續加徵三餉,一直到康熙年間才慢慢減免掉。
但如今有了更好的辦法。
朱雲峰的雲峰集團可以從現代搞來大量白銀,承武朝廷就可以用白銀做財政支出,這樣還能加速商品經濟流通,保證國家發展。
代價則是稀土。
反正古代也沒法提煉,以每噸未提煉的原礦稀土換十斤白銀。
雖然到2033年,隨著世界局勢愈發動盪,我國加緊了稀土收縮政策,導致未提煉的原礦稀土價格飆升,每噸平均在12萬元左右。
如果提煉出來的輕稀土和重稀土價格更是飆上天,有些特殊重稀土如氧化鋱一噸能賣幾千萬。
而白銀價格則目前維持在8元,十斤白銀還不到五萬,雲峰集團幾乎是左右手一倒騰,就翻倍地在賺錢。
但賬不是這麼算的。
一是稀土在古代大明手裡本身沒用,拿去換錢是最好的選擇。
二來古代也沒法承接稀土的尋找、採礦和運輸,到時候還是得靠朱雲峰出錢出力去僱人開採拉回去。
三是稀土本身我國儲備就驚人,又有那麼多個世界供應,導致現在我國的稀土資源驚人地多。現在價格漲,是國際局勢緊張的問題,不代表稀土缺少。
量大管飽的情況下,如果我國選擇不再收縮稀土戰略,大量出口來增加就業和財政,價格很有可能一瀉千里,一路往下跌。
再加上提煉稀土的技術和裝置都是成本。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朱雲峰這筆錢賺得還是很有風險。
只能說他對自家老祖已經夠意思了。
也就是朱慈焙作為尚峰山老朱家的開山老祖才有這特殊待遇。
換了別的明朝皇帝,他肯定白菜價收購,不壓到一噸稀土一斤白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商人。
這樣有了底氣,朱慈焙就可以安心地先花從韃子那繳獲的錢糧,繼續對民間維持著低賦稅,等以後則可以發展工業,推進製造業的進步。
種種舉措,也讓這個剛剛建立的新大明迅速恢復元氣。
朱元璋並不插手朱慈焙行政。
事實上最開始讓朱慈焙當皇帝,除了朱慈焙善拍老朱馬屁,讓老朱心情愉悅以外,多多少少也是看在了朱雲峰的面子上。
不過經歷了大半年的時間,朱元璋對他原本只是個馬屁精的想法有所改觀。
雖然這貨是個馬屁精,但確實有點東西。
而且最主要的是,朱慈焙事事都來向朱元璋請教,每天早晚請安,態度非常好,這樣的子孫後代,那自然滿意。
四月十五日,徐達進京。
李文忠是和朱慈焙一起進的南京,只有徐達之前依舊在雲南鎮守,如今則把石碑也帶到了北京來。
正是四月剛入夏,小冰河時期天氣冷,到了夏天居然也不是特別熱,反而涼爽。
太陽高懸,悠悠的白雲在天邊遊蕩,北京城變得寧靜安詳。
運河變得熱鬧起來。
南方去年下半年的秋糧運到北京,這些糧食只有極少數是賦稅,大部分則會成為商品流入市場,供應北京數十萬人口。
一支明軍徐徐從西北方向而來,從西直門徑直進入內城,最後在午門外停下。
朱棣和朱雲峰親自過去迎接。
現在洪武和承武完全是兩個系統,朱元璋也不管朱慈焙的行政和軍事,每天就待在宮中,最多就是聽聽朱慈焙的彙報,儼然太上皇。
洪武士卒們此時也都已經回來,目前駐紮在城外,宮中則暫時由三千禁衛軍看守,戒備森嚴,井然有序。
“臣參見陛下!”
朱雲峰和朱棣在午門口接了徐達,一路到乾清宮覲見朱元璋。
並不是乾清宮大殿,而是書房內。
老朱喝了一口茶,隨後說道:“起來吧。”
“謝陛下!”
“在外八個月了,有些想家了,你們呢?”
“臣也想。”
徐達笑著說道:“有些想我那幾個孫兒孫女了。”
“哈哈哈哈哈。”
老朱笑道:“都到了這把年紀,還隨朕四處奔波,倒也辛苦了。”
徐達趕忙說道:“跟著陛下不辛苦。”
“嗯。”
老朱點點頭道:“把石碑安置好,過幾日就能開門走了,該回去了。”
“是。”
徐達應下。
接著又說了一會兒話。
此時乾清宮外廣場,還是那個位置。
下面有填補的痕跡。
想來正常歷史當中,應該是朱祁鎮的正統時期,地宮塌陷,然後拿出石碑,重新填補,石碑也隨著朱見浚就藩而去了長沙。
只是洪武年間發生了特殊的變化,雷雨交加的天氣,一次平行世界的偶然,造成了特殊的情況,才弄得如此。
如今又把那地宮挖開,鋪設了地磚,把石碑安置好,等待現代那邊充電轟開空間節點。
又過了幾日。
朱元璋和朱標約定是四月二十日現代那邊供電。
這幾天來朱元璋又叮囑了朱慈焙一些事情,等到四月二十日的時候,總算是要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