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章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

卷首語

科舉殿堂,歷來是英才嶄露頭角之地,亦為各方勢力博弈之場。當十六歲的謝淵踏入金鑾殿試,他面對的不僅是帝王的審視,更是盤根錯節的朝堂利益網。古往今來,多少學子在此或平步青雲,或折戟沉沙。而謝淵以一支筆為劍,以三寸舌為刃,在這風雲變幻的朝堂之上,掀起驚濤駭浪,其命運的軌跡也在此刻發生巨大轉折。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

永熙元年春末,吳都皇宮巍峨聳立,金鑾殿在朝陽下熠熠生輝。丹墀之上,祥雲紋雕刻栩栩如生,簷角的脊獸昂首向天,彷彿在見證著這一年的殿試盛事。十六歲的謝淵身著嶄新的素色襴衫,腰間繫著父親留下的竹製佩飾,在一眾考生中顯得格外清俊挺拔。他深吸一口氣,望著眼前的宮殿,心中既有緊張,更有按捺不住的壯志豪情。

此時的金鑾殿內,吳朝永熙帝蕭睿端坐龍椅,頭戴十二旒冕旒,身著明黃龍袍,威嚴中透著睿智。他掃視著階下的考生,目光如炬,心中暗自思忖:此次殿試,當為朝廷選拔棟樑之材,以解漕運等諸多困局。在他身側,分列著滿朝文武,太師王崇年捻著鬍鬚,眼神中帶著幾分傲慢;工部尚書李謙則低頭沉思,心中盤算著如何應對可能提及的漕運話題 —— 畢竟,漕運背後牽扯著太多人的利益。

殿試題目揭曉,正是 “再論漕運利弊及革新之策”。謝淵目光一亮,這個題目於他而言,早已爛熟於心。自那日在貢院寫下漕運弊政,他便不斷蒐集資料,深入思考解決之法。此刻,他定了定神,上前一步。

聲音清朗:“陛下,臣聞,民猶水也,官猶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千古不易之理,關乎邦國之興衰,社稷之安危。今觀我朝漕運,其利弊相參,而弊端漸顯,已若沉痾在身,若不及時整治,恐致民心離散,國本動搖,故臣斗膽,為陛下陳其詳。漕運者,國之命脈也。自太祖定鼎以來,漕運貫通南北,其功甚偉。

江南之地,素稱富庶,稻米、絲綢、茶葉諸般物產豐饒。賴漕運之力,歲輸大量財賦入京,以充國庫。此於國家之運轉、軍備之充實、宮殿之營建,皆有莫大之功。如《食貨志》雲:“國家財賦,仰給東南,漕運之利,實系安危。”

漕運河道,舟楫往來不絕。不僅官運物資通行無阻,亦為商賈貿易提供便利。南北貨物得以互通有無,市場繁榮,經濟興盛。揚州、淮安等漕運要衝,因之成為繁華商埠,富甲一方。

漕運關乎京城及北方重鎮之糧食供應。每遇荒年,南方漕糧及時北運,賑濟災民,使百姓免於飢餓流離之苦,實乃穩定民生之關鍵。

然今時今日,漕運之弊,亦不容忽視。

漕運衙門官員,多有營私舞弊之舉。或於漕糧徵收之時,額外加徵,名曰 “耗羨”,實則中飽私囊。百姓苦不堪言,如《詩經》所云:“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此等行徑,致使民怨沸騰。

年深日久,漕運河道疏於治理,泥沙淤積嚴重。加之黃河水患,常致河道變遷,漕船通行困難。且水利設施損壞不修,影響漕運效率,徒增運輸成本。

漕丁乃漕運之勞力,然其待遇微薄,勞作艱辛。不僅要承擔繁重的漕運任務,還常受官員盤剝。生活困苦,逃亡者眾,致使漕運人力匱乏。

為今之計,革新漕運,刻不容緩。

嚴立法規,凡漕運官員貪腐者,嚴懲不貸。增設監察御史,巡察漕運事務,使官員不敢貪、不能貪。同時,提高官員俸祿,使其衣食無憂,以養其廉。

撥專款用於河道疏浚,組織民夫,定期清理河道淤積泥沙。加固河堤,治理黃河水患,確保漕運河道暢通。修繕水利設施,提高漕運效率。

增加漕丁俸祿,減輕其負擔。設立撫卹制度,對因公受傷、患病之漕丁予以救治,對殉職者家屬給予撫卹。如此,方能使漕丁安心服役,保證漕運之人力。

臣以為,漕運革新,關乎國計民生。陛下若能採納臣言,整治漕運之弊,興利除害,則民心可安,國本可固,我朝必將繁榮昌盛,永享太平。

此言一出,殿內頓時一片寂靜。太師王崇年皺了皺眉頭,漕運之事,他暗中收受了不少好處,自然不願有人提及。而永熙帝蕭睿卻微微前傾身體,饒有興趣地看著謝淵:“卿且細細道來。”

謝淵抱拳行禮,開始侃侃而談。他先是詳細闡述了漕運在吳國經濟、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引經據典,從伍子胥時期的漕運雛形,說到當下的繁榮與隱患。緊接著,他話鋒一轉:“然而,如今漕運看似繁華,實則暗流湧動。漕米損耗驚人,近三年間,據臣統計 ——” 他深吸一口氣,開始背誦具體資料,“永熙元年,揚州漕米損耗率達六成,其中江都縣損耗兩萬三千石,高郵縣……” 他精確到各縣比例,資料詳實,邏輯清晰,滿朝文武無不為之譁然。

工部尚書李謙額頭冒出冷汗,這些資料,無疑是在打他的臉。他強作鎮定,咳嗽一聲:“陛下,此子信口開河,漕米損耗乃常有之事,豈能如此誇大?”

謝淵目光如電,直視李謙:“尚書大人,若損耗乃正常,敢問為何損耗之米,從未出現在救濟百姓的賬冊之上?又為何漕船抵達之地,商賈糧倉卻日益充盈?” 這一連串質問,如連珠炮般,讓李謙一時語塞,臉色漲得通紅。

永熙帝蕭睿眼中閃過一絲讚賞,示意謝淵繼續。謝淵便開始闡述自己的革新之策:“臣以為,當設立漕運監察司,獨立於各部之外,直屬陛下。選派清正廉潔之官,定期巡查漕運各環節;同時,改革漕米計量之法,統一標準,杜絕奸商與漕吏勾結篡改資料;再者,開通民間舉報渠道,凡舉報屬實者,予以重賞……”

他的每一條建議,都切中要害,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殿內的一些正直官員紛紛點頭稱讚,而那些與漕運貪腐有染的大臣,則面色陰沉,心中暗暗咒罵。

待謝淵說完,永熙帝蕭睿撫掌大笑:“好!好!卿之策論,如利刃破繭,直擊要害。有此等人才,乃我吳國之幸!” 當即下旨,欽點謝淵為二甲頭名進士。

稍歇後,金鑾殿上,燭火搖曳。內侍朗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承天景命,臨御萬邦,夙夜匪懈,唯以簡拔賢才、經邦濟世、澤被生民為念。今值春闈大比,群彥畢集,朕詳覽貢士策論,冀得匡時之器。

其間,江南舉子謝淵所呈《漕運利弊策》,剖析精詳,建言切要。其論漕運之利,明言轉輸東南財賦以實國庫,此乃邦本之基;闡發商貨流通以興市肆,此乃經濟之要;論及糧運安民以固國本,此乃社稷之重,可謂洞見樞機。至若陳說弊端,直指漕官貪墨蠹政、運河淤塞阻運、漕丁困於苛役三端,皆切中時弊,剴切有力。

其革新之策尤為可嘉:首議整飭漕運吏治,設專司糾察,嚴貪墨之刑,以清本源;次言疏浚會通河、潞河諸段,定歲修之制,以暢漕道;再請酌增漕丁廩給,免其雜徭,以固人力。三策環環相扣,既謀當下漕運暢通,復慮百年國計民生,深合治體。

朕披覽再三,深為嘉許。該舉子才識卓異,足堪大任,實乃國家祥瑞。茲依殿試名次,欽定謝淵為二甲第一名進士。著即參加朝考,授翰林院編修(注:明清二甲進士需經朝考選拔庶吉士或授編修、檢討等職,“編修” 為二甲進士常見翰林官職)。翰林院為儲相之地,望爾恪守臣節,精研治道,以經緯之才佐理天下,上副朕求賢若渴之意,下副生民仰望之誠。爾其懋哉,毋負殊恩!欽此。

謝淵的身影被拉得很長,恰似初升的朝陽,充滿希望與力量。然而,他沒有注意到,在角落裡,太師王崇年與幾位大臣交換了一下眼神,那眼神中,充滿了陰鷙與殺意。一場針對他的陰謀,正在悄然醞釀。

殿試結束後,謝淵走出皇宮,望著廣闊的天空,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父親的教誨,想起那些在漕運弊政下受苦的百姓,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而此時,在皇宮的另一處,太師王崇年正與工部尚書李謙等人密謀:“此子留不得,若讓他在朝堂站穩腳跟,我們的財路就斷了。得想個辦法,讓他永無翻身之日……”

夜幕降臨,吳都燈火初上,看似平靜的城市下,卻隱藏著無數的暗流。謝淵回到家中,將殿試之事告知父母。父親謝承宗欣慰地看著兒子,眼中既有驕傲,也有擔憂:“淵兒,你今日在朝堂上鋒芒畢露,固然是好事,但也要切記,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今後的路,只會更加艱難。”

謝淵握緊拳頭:“父親放心,孩兒早已做好準備。若因害怕權貴而退縮,又怎能對得起那些受苦的百姓?” 母親柳氏則默默為他添了件衣服,眼中滿是心疼與牽掛。

這一夜,謝淵輾轉難眠,他望著窗外的明月,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自己的科舉之路,只是一個開始。在未來的朝堂生涯中,他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與危險。但他毫不畏懼,因為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團火,那是對正義的追求,對百姓的責任。正如詩句所說 “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他願做那乘風而起的大鵬,哪怕有一天面臨驚濤駭浪,也絕不退縮。

片尾

永熙元年的這場殿試,讓謝淵聲名鵲起,也將他推向了朝堂鬥爭的漩渦中心。他以驚人的才華和無畏的勇氣,在金鑾殿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等待他的,並非一帆風順的仕途。太師王崇年等人的陰謀,如同一張巨大的網,正慢慢向他籠罩過來。而在另一邊,皇子蕭櫟聽聞謝淵的事蹟後,對這位少年英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未來,謝淵將如何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中立足?他與蕭櫟又會有怎樣的交集?一場關乎權力、正義與生死的較量,才剛剛拉開序幕。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