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鞏:從相聲大師到文化記憶的塑造者
一、藝術生涯全景
1.早年經歷與藝術啟蒙
馮鞏出生於一個具有濃厚藝術氛圍的評劇世家,家庭環境的薰陶使他從小就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少年時期,他有幸拜入馬季門下,開始了系統的相聲學習。在馬季的悉心教導下,馮鞏不僅掌握了紮實的相聲基本功,還領悟了相聲藝術的精髓。
此外,馮鞏曾有過工廠工作的經歷,這段經歷為他的創作視角帶來了獨特的影響。他深入瞭解了普通工人的生活,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早期作品《尊師愛徒弟》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該作品憑藉其貼近生活的內容和生動有趣的表演,獲得了獎項,為馮鞏的藝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春晚舞臺的黃金時代
1986 - 1999年,馮鞏與牛群的合作堪稱春晚舞臺上的經典組合。他們的作品如《小偷公司》《點子公司》等,不僅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還展現出了卓越的藝術創新性。
以《小偷公司》為例,其中有臺詞“我們小偷公司,是大偷帶動小偷,老偷帶新偷,一幫一,一對紅”,透過這種荒誕的設定,諷刺了社會上一些不良的行業風氣和現象。《點子公司》裡“我出個點子,你給我多少錢?”“你這點子要是好,我給你十萬!”等對話,反映了當時社會上一些人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點子的浮躁心態。
“我想死你們了”這句標誌性臺詞誕生於1990年春晚,一經說出便迅速走紅,成為了馮鞏的經典代表語句,也讓觀眾對他的表演印象更加深刻。
3.多元藝術探索期
馮鞏在藝術生涯中不斷進行多元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影視領域,他憑藉《站直囉別趴下》獲得了百花獎,憑藉《沒事偷著樂》榮獲了金雞獎,展現了他出色的表演實力。
後來,馮鞏還實現了導演轉型,執導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幸福馬上來》等影片。在這些作品中,他將相聲藝術的幽默元素與電影敘事相結合,實現了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
除了表演和導演工作,馮鞏還擔任過主持人,並且成為了文聯副主席。這些不同的身份拓展,讓他在藝術領域的影響力更加廣泛,也為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更多的靈感和可能性。
二、相聲語言的藝術密碼
1.幽默結構的生成機制
馮鞏的相聲中,“包袱”的構建手法豐富多樣,為作品增添了無盡的笑點。同音異義是常用的手法之一,例如在某段相聲裡,將“總統”說成“總捅”,透過讀音相同但意義天差地別的詞彙替換,瞬間製造出喜劇效果,讓觀眾忍俊不禁。
語義曲解也十分出彩,他對“雷人”進行新解,賦予這個詞別樣的含義,打破常規認知,引發觀眾的新奇感。語境反差同樣是他的拿手好戲,在一段相聲中,原本嚴肅的場景突然被荒誕的情節打破,形成強烈的反差,使幽默效果倍增。
先伏後揭的手法運用巧妙,在前面的敘述中埋下伏筆,到關鍵時候突然揭示,給觀眾帶來恍然大悟的驚喜。比如提前暗示某個角色的特殊身份,最後揭曉時引發爆笑。錯位糾錯則是故意製造錯誤,然後再進行糾正,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幽默。
馮鞏在相聲創作上深受馬季流派的影響,繼承了馬季對語言的巧妙運用和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將這些特點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2.修辭藝術的創新運用
馮鞏在相聲中對修辭藝術的創新運用,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戲劇效果。誇張手法在角色塑造上表現突出,他透過對人物特徵的極度放大,使角色形象更加鮮明。比如塑造一個極度吝嗇的人,將其吝嗇的行為誇張到極致,讓觀眾印象深刻。
仿擬流行語改編也是他的一大特色,把當下流行的語句進行巧妙改動,賦予新的意義,既貼合時代潮流,又充滿幽默。返射即語言迴環,透過語句的迴圈往復,產生一種獨特的韻律和趣味。
與傳統相聲語言相比,馮鞏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基礎上,更加註重與現代社會的結合。他對傳統的方言和快板等元素進行現代化處理,讓這些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活力,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3.社會現實的映象表達
馮鞏的《公交協奏曲》《暖冬》等作品,如同鏡子一般,深度呈現了社會現實。《公交協奏曲》聚焦農民工生存問題,在當時城市化程序加快,大量農民工湧入城市的時代背景下,生動展現了他們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遭遇和生活困境。
《暖冬》則關注鄰里關係,反映了現代社會中鄰里之間從冷漠到溫暖的轉變。在社會節奏加快、人際關係逐漸淡漠的大環境下,這部作品傳遞出了溫暖和關懷。
馮鞏採用“笑中帶淚”的批判策略,讓觀眾在歡笑中感受到社會問題的嚴峻。他不直接進行說教,而是透過幽默的方式引發觀眾的思考,使作品具有更深層次的內涵和社會價值。
三、文化傳承的踐行之路
1.非遺傳承的體系化建設
進入2010年代,馮鞏積極投身於相聲非遺傳承的體系化建設工作。他大力推動相聲申遺,組織專業團隊收集、整理相聲相關資料,為申遺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主導建立了相聲檔案庫,將珍貴的相聲音訊、影片、劇本等資料進行系統儲存,為後人研究相聲藝術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按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申報工作的相關檔案,馮鞏被推薦為非遺傳承人,這說明他在業務能力和藝術貢獻上具有示範價值。推薦材料中提到,馮鞏在相聲界縱橫多年,創作表演了眾多經典作品,為相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其藝術成就和敬業精神為行業樹立了榜樣。
2.師徒制度的現代轉化
馮鞏在弟子培養方面有著獨特的理念,賈玲和白凱南就是他成功培養的代表。他注重“創作底線教育”,教導弟子“不能拿殘疾人、老人開玩笑”,為作品的創作劃定了道德紅線。賈玲曾表示,馮鞏教給她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這種創作底線。
在鐵路文工團的教學課程設計上,馮鞏結合現代教育理念,不僅傳授相聲表演技巧,還注重培養弟子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與傳統師徒制相比,他打破了單一的技藝傳承模式,更強調全面發展和藝術創新。傳統師徒制可能更注重口傳心授和技藝模仿,而馮鞏的現代師徒制則鼓勵弟子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進行創新,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和創作能力的新一代相聲人才。
3.校園美育的深度下沉
馮鞏積極推動相聲藝術在校園的普及,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活動。在新疆喀什,他開設相聲體驗課,讓當地學生近距離感受相聲的魅力。學生們透過參與體驗課,瞭解相聲的表演形式和創作方法,激發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他還培養了一批快板講解員,讓他們用快板的形式講述歷史文化故事,使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走進校園。
此外,馮鞏還參與農村學校教材編撰工作,將相聲藝術知識融入教材,為農村學生提供了接觸和學習相聲的機會。這一系列舉措實現了從“舞臺表演”到“文化路徑”的轉變,不再侷限於單純的舞臺展示,而是透過教育的方式,將相聲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校園,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和喜愛相聲藝術,為相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文旅融合的創新實驗
1.代言模式的正規化突破
傳統文旅大使的代言模式多以海報宣傳為主,透過形象展示和簡短的宣傳語吸引遊客,這種方式較為單一,缺乏深度和互動性。而馮鞏採用的是“採風創作 + 在地體驗”的模式,與傳統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
馮鞏會深入到景區進行採風創作,親身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在喀什文藝採風點,他走進當地的村落、集市,與村民交流,瞭解他們的生活和故事。然後將這些真實的體驗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創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更準確地傳達景區的魅力,還能讓遊客感受到景區的真實情感和文化內涵。
相聲語言在重構景區敘事方面具有獨特的傳播優勢。馮鞏可以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景區的歷史、傳說和故事,讓遊客在歡笑中記住景區的特色。比如,他可以用相聲的形式介紹喀什的古城建築、傳統手工藝等,使遊客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情感記憶的啟用策略
“景區故事相聲化”是馮鞏文旅融合的重要策略之一。他用快板解說歷史,將景區的故事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給遊客,極大地促進了遊客與景區之間的情感聯結。
在某景區,遊客反饋資料顯示,有超過 80%的遊客表示透過馮鞏的相聲講解,對景區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並且對景區的印象更加深刻。這種方式讓遊客不再僅僅是欣賞風景,而是能夠深入體驗景區的文化內涵,將風景符號轉化為文化記憶。
文化記憶替代風景符號的轉化邏輯在於,風景是短暫的,而文化記憶是長久的。透過相聲化的故事講述,遊客能夠將景區的文化內涵銘記於心,形成獨特的情感記憶。這種情感記憶會促使遊客在未來再次前往景區,並且向他人推薦,從而提升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3.鄉村美育的可持續模型
馮鞏創立的村落相聲課堂具有“不求出名、只傳技藝”的公益定位。他致力於將相聲藝術傳授給鄉村的孩子們,讓他們在學習相聲的過程中,培養藝術素養和文化自信。
在教材編寫方面,馮鞏注重方言保護實踐。他將當地的方言融入到相聲教材中,讓孩子們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學習相聲,既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又保護了地方方言文化。
這種鄉村美育模式強調文化普惠性,讓鄉村的孩子們也能夠享受到優質的藝術教育資源。透過相聲課堂,孩子們不僅學會了相聲表演技巧,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表達能力。而且,這種模式不追求短期的名氣和利益,而是著眼於長期的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為鄉村文化的振興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社會價值的立體建構
1.公共形象的親民特質
馮鞏的公共形象極具親民特質,他常常以“去明星化”的姿態出現在大眾生活中。他會騎著電動車出行,穿梭於城市的大街小巷,與普通市民無異。這種出行方式不僅環保便捷,更拉近了他與民眾的距離,讓人們感受到他的樸實無華。
他還會在烤紅薯攤前與攤主聊天,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就像鄰家的長輩一樣親切和藹。這種行為背後的邏輯是他對平凡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他不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融入到普通大眾之中,體驗生活的煙火氣。
在公益方面,馮鞏匿名捐款300萬,對自己的善舉保持傳播剋制。與娛樂圈常見的營銷模式不同,很多明星做公益是為了塑造正面形象,大肆宣傳自己的善舉。而馮鞏低調行事,更注重公益行為本身的意義,真正做到了默默奉獻,用實際行動傳遞正能量。
2.時代精神的記錄維度
馮鞏的作品《愛的代駕》《快樂老爸》等,敏銳地捕捉到了時代的脈搏,記錄了社會議題的演變。《愛的代駕》關注獨居老人的生活,反映了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獨居老人面臨的孤獨和生活不便等問題。作品透過幽默的方式展現了代駕司機對老人的關懷,傳遞出溫暖和愛心。
《快樂老爸》則聚焦城市新移民,他們在城市中努力奮鬥,面臨著工作壓力、文化差異等諸多挑戰。作品展現了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體現了時代精神中拼搏和包容的一面。
抗疫短影片獲得5億播放量,這一資料具有重要的傳播學意義。在疫情期間,人們需要積極的精神鼓舞,馮鞏的短影片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傳遞抗疫知識和信心,滿足了大眾的心理需求,成為了特殊時期凝聚人心的文化力量。
3.家族脈絡的當代轉化
馮鞏作為馮國璋的曾孫,其家族背景為他帶來了獨特的視角。然而,他並沒有依賴祖輩的餘蔭,而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在藝術道路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他曾有過工廠工作的經歷,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普通工人的生活,使他的作品更貼近大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祖輩餘蔭靠不住”是他的奮鬥哲學,他明白只有透過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才能實現人生價值。這種觀念使他在藝術創作中不斷追求創新和進步,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他將家族的榮耀轉化為前進的動力,用自己的才華和汗水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為當代社會樹立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榜樣。
六、藝術生命的常青密碼
1.創作倫理的堅守之道
馮鞏“不拿弱勢群體開玩笑”的底線原則,源於他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對藝術的敬畏之心。早年的經歷讓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尤其是弱勢群體面臨的困境。他明白,相聲雖為娛樂,但不能以傷害他人尊嚴為代價。
賈玲曾回憶,馮鞏在教導他們創作時,反覆強調這一原則。他說:“咱們的笑聲要能溫暖人心,而不是刺痛別人。”這種創作倫理貫穿了馮鞏的藝術生涯。
此外,農村巡演30年對他的作品內容質感起到了重要的淬鍊作用。在農村,他與農民們朝夕相處,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這些真實的生活體驗,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泥土氣息和生活溫度。他的相聲不再是單純的搞笑,而是蘊含著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思考。這種紮根於生活的創作方式,使他的作品歷久彌新,深受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喜愛。
2.代際對話的編碼策略
在z世代的傳播語境中,“馮氏語錄”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這些語錄經過短影片的再造,以金句的形式在網路上廣泛傳播。比如“我想死你們了”這句經典臺詞,在短影片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和情感,成為了表達思念的流行語。
馮鞏還進行了傳統快板與流行音樂的融合實驗。他將快板的節奏與流行音樂的旋律相結合,創造出了一種新穎的音樂風格。在抖音熱榜上,相關的影片獲得了大量的點贊和轉發。例如,他與年輕音樂人合作的一首歌曲,將傳統快板的說唱與現代電子音樂融合,吸引了眾多z世代的關注,讓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這種代際對話的編碼策略,使馮鞏的藝術作品在年輕群體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和認可。
3.文藝精品的迭代邏輯
從《拍賣》到《一個大瓜》,馮鞏的作品題材經歷了顯著的進化軌跡。《拍賣》創作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具有一定的時代印記。而《一個大瓜》則更加貼近當下的社會熱點和網路文化,以幽默的方式調侃了一些社會現象和人性弱點。
67歲的馮鞏仍堅持採風創作,其內在驅動力源於他“紮根人民”的核心方法論。他深知,藝術的源泉來自於人民的生活。只有深入人民群眾,瞭解他們的需求和心聲,才能創作出有深度、有溫度的作品。他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將人民的故事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既具有時代性,又具有永恆的價值。這種對藝術的執著和對人民的熱愛,讓他的作品不斷迭代升級,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