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章 周赧王姬延

周赧王姬延:末代周天子的跌宕人生

一、周赧王所處時代背景

1.東周局勢演變

東周的歷史猶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可劃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階段,其間局勢跌宕起伏,諸侯爭霸與周天子地位的變遷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春秋時期,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管轄範圍大幅縮減,實力大不如前,形同小國。此時,天下共有140多個諸侯國,諸侯之間相互攻伐、兼併,周天子已無力擔負共主之責,常需向強大諸侯求助。在這種背景下,強大的諸侯紛紛以霸主自居,“尊王攘夷”成為爭霸的旗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國力強盛,成為春秋首霸,他多次會盟諸侯,尊奉周天子,維護了中原地區的穩定。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一戰成名,隨後舉行踐土之盟,確立了其霸主地位。楚莊王則問鼎中原,彰顯了楚國的強大實力。這些霸主在各自的時代引領風騷,周天子雖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實際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進入戰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掉智氏家族,隨後三家分晉,這一標誌性事件揭開了戰國諸侯混戰的序幕。各諸侯國之間的征伐更加激烈,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此時,周天子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已淪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存在,各諸侯國不再將其放在眼裡。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圖強,以增強自身實力。魏國李悝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秦國商鞅變法,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變法運動推動了各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也加劇了諸侯之間的競爭。

在戰國的舞臺上,各國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展開了殘酷的廝殺。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層出不窮,各國之間時而結盟,時而反目。蘇秦倡導合縱,聯合六國對抗秦國;張儀則推行連橫,瓦解六國聯盟,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春秋到戰國,東周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侯爭霸的硝煙瀰漫,周天子的地位逐漸喪失,一箇舊時代逐漸落幕,新時代的曙光即將來臨。

2.戰國七雄態勢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發展態勢、實力對比以及相互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齊國地處東方,經濟發達,商業繁榮,擁有豐富的魚鹽之利。其都城臨淄是當時著名的商業中心,人口眾多,繁華富庶。在軍事上,齊國也頗具實力,擁有強大的軍隊。齊威王時期,任用鄒忌進行改革,整頓吏治,選拔人才,使齊國的國力達到鼎盛。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齊國兩次擊敗魏國,成為東方強國。然而,齊國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走向衰落。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合攻齊,燕軍在名將樂毅指揮下大敗齊軍,長驅直入,攻佔齊國都城臨淄,攻取齊國七十多城,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雖然後來齊國名將田單指揮齊軍打敗燕軍,收復失地,但齊國國力已大衰,此後難以與秦國抗衡。

楚國地域遼闊,幾乎佔有了整個南部中國,是戰國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眾的大國。楚國在春秋時期就已崛起,楚莊王曾問鼎中原。但楚國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吳起變法的失敗,使得舊貴族勢力強大,阻礙了楚國的進一步發展。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兵攻佔了楚國都城郢,楚國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走向滅亡。

燕國位於北方,相對較為偏遠,經濟和文化發展相對滯後。但燕國在燕昭王時期,廣納賢才,樂毅、鄒衍等人才紛紛來到燕國。燕昭王勵精圖治,使燕國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其他五國攻齊,取得了重大勝利,極大地提升了燕國的威望。然而,燕國的強盛只是曇花一現,隨著燕昭王的去世,燕國的實力又逐漸衰落。

韓國地處中原,是七雄中實力相對較弱的國家。韓國四周強國環繞,生存空間狹小。但韓國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韓國的兵器製造技術非常發達,其弩箭威力巨大,在當時聞名遐邇。然而,由於國土面積小,人口有限,韓國在戰國的激烈競爭中始終處於劣勢,經常受到周邊強國的欺凌。

趙國在戰國時期逐漸崛起,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建立起一支善於騎射的強悍騎兵。趙國依靠這支騎兵,連年出擊攻擊其他國家,公元前296年攻滅中山國,領土大大擴充,國力增強,一時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但在長平之戰中,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導致趙軍大敗,四十多萬士兵被坑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強國,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第一個進行變法圖強的諸侯國。魏國在軍事上也非常強大,擁有著名的“魏武卒”。在戰國初期,魏國多次擊敗其他諸侯國,稱霸中原。但隨著其他國家的崛起,魏國逐漸失去了優勢。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失敗,使魏國的實力受到重創,從此走向衰落。

秦國地處西方,原本是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但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軍事力量也大大增強。秦國透過不斷地對外擴張,逐漸蠶食其他諸侯國的領土。在戰國後期,秦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對其他六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戰國七雄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時而結盟,時而對抗。合縱連橫的外交策略在各國之間頻繁上演。蘇秦倡導的合縱,試圖聯合六國對抗秦國;張儀推行的連橫,則是瓦解六國聯盟,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服務。各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外交和軍事上不斷地進行博弈,戰國的局勢也因此變得更加動盪不安。

二、周赧王生平經歷

1.繼位之初困境

公元前315年,22歲的姬延登上了周天子的寶座,後世稱其為周赧王。然而,他所繼承的並非是一個繁榮昌盛的王朝,而是一個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東周殘局,內憂外患如影隨形,讓他的統治之路充滿了艱辛與無奈。

周赧王繼位時,周王室的衰弱已到了極點。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的管轄範圍不斷縮小,到周赧王時期,其影響力僅侷限於王畿(今洛陽附近)這一小塊區域,宛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島。王室的土地被諸侯不斷蠶食,財政收入銳減,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困境。王室的宮殿年久失修,破舊不堪,官員們的俸祿也時常拖欠,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周王室在政治上也失去了往日的權威,諸侯們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天子的詔令如同廢紙,無人理會。

與此同時,諸侯勢力卻日益強大。戰國七雄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兼併戰爭,實力不斷增強,各自稱霸一方。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崛起,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秦昭襄王野心勃勃,企圖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統一六國。齊國、楚國等大國也不甘示弱,紛紛擴張領土,爭奪霸權。諸侯之間的戰爭頻繁爆發,規模越來越大,百姓生靈塗炭,社會動盪不安。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下,周赧王的繼位過程也充滿了波折。當時,周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十分激烈,各方勢力明爭暗鬥,都想扶持自己的勢力登上王位。姬延雖然最終成功繼位,但他面臨的是一個四分五裂、人心惶惶的王室。他不僅要應對諸侯的威脅,還要處理王室內部的矛盾和紛爭,可謂是舉步維艱。

周赧王繼位後的政治環境也極為惡劣。各國之間的合縱連橫策略層出不窮,外交關係錯綜複雜。周王室作為一個弱小的存在,在各國的博弈中往往成為犧牲品。各國為了自身的利益,時而聯合,時而對抗,周王室很難在其中找到立足之地。周赧王雖然心懷壯志,想要重振周王室的雄風,但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他也感到力不從心。

周赧王繼位之初,面臨著王室衰弱、諸侯勢大的內憂外患局面,政治環境惡劣,繼位過程波折。他的統治之路充滿了挑戰和困難,未來的命運也充滿了不確定性。

2.王城遷徙波折

周赧王初居“東周”(即成周),然而,一場來自秦國的挑釁打破了表面的平靜,迫使他不得不踏上遷徙之路,這一遷徙深刻地影響了他的統治和周王室的命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欲入東周試舉周鼎,這一舉動無疑是對周王室尊嚴的公然挑戰。周鼎作為周天子權力的象徵,代表著天下的正統。秦武王此舉,意在試探東周的反應,同時也彰顯秦國欲取代周室的野心。秦武王命右丞相樗裡疾率領兵車百乘先至東周國,面對秦國的囂張氣焰,周赧王並未屈服,而是嚴詞拒絕了秦武王的無理要求。

樗裡疾見周赧王不肯就範,大怒之下,強行將周赧王逐出王宮,並將他遷至“西周”(即王城)。這一過程充滿了屈辱和無奈,周赧王作為周天子,卻無法保護自己的王宮和尊嚴,只能在秦國的逼迫下離開熟悉的居所。

這次王城遷徙對周赧王的統治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政治層面來看,周赧王的遷徙進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權威。原本週王室在諸侯心中就已失去了往日的尊崇,此次被秦國隨意驅趕,更是讓諸侯們看清了周王室的軟弱無力,使得周赧王在諸侯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急劇下降。

在經濟方面,遷徙也給周王室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周赧王需要在西周重新建立宮廷和行政機構,這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物資。而周王室本就經濟拮据,遷徙無疑是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了周王室的財政困境。

從周王室的命運角度來看,這次遷徙是周王室走向滅亡的重要轉折點。周赧王被迫離開東周,標誌著周王室在政治和地理上的進一步分裂。此後,周王室內部的矛盾和紛爭也日益加劇,西周和東周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周王室在諸侯的夾縫中生存,失去了最後的發展機會,最終走向了滅亡的深淵。

周赧王的王城遷徙是在秦國的逼迫下無奈之舉,這一事件對他的統治和周王室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和滅亡。

3.聯合伐秦嘗試

在戰國的風雲變幻中,秦國的崛起如同一頭猛獸,對其他諸侯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周赧王雖身處困境,但仍心懷重振周室的壯志,一場聯合伐秦的嘗試就此拉開帷幕。

當時,秦國已攻佔了韓國、魏國、趙國的很多地方,其野心昭然若揭,下一個目標似乎就是周朝。楚國為了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充套件,派使者請周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協力攻秦。周赧王大喜,他看到了重振周王室威望的希望,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他命令西周公籤丁湊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軍隊。然而,這支軍隊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缺少武器、糧餉。

為了解決軍資問題,周赧王向境內的富戶籌借軍資,付給他們借券,答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富戶們看到周天子的承諾,再加上對秦國威脅的擔憂,紛紛拿出錢財支援。經過一番努力,周赧王終於為軍隊籌備了必要的物資。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準備就緒,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五千軍隊伐秦,並約六國諸侯到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南)會合,一起出擊。然而,事情並沒有按照周赧王的設想發展。除了楚、燕兩國派了些兵來以外,其他四國的兵馬都失約不來。在伊闕的總兵力不過幾萬,遠不是幾十萬秦兵的對手。

結果,等了3個月仍不見其他四國的兵馬到來,軍隊士氣渙散。西周公無奈之下,只好帶著自己的人馬無功而回。這次聯合伐秦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此次行動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外部因素來看,各國諸侯心懷鬼胎,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們擔心伐秦會消耗自己的實力,同時也害怕秦國的報復。因此,在關鍵時刻選擇了退縮,沒有履行與周赧王的約定。從周王室自身來看,周王室的衰弱使得其號召力和影響力大不如前。諸侯們不再把周天子的命令當回事,對周赧王組織的伐秦行動缺乏信心。此外,周赧王所組織的軍隊數量有限,實力薄弱,難以與強大的秦軍抗衡。

這次聯合伐秦嘗試的失敗,對周赧王和周王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周赧王不僅沒有實現重振周室的目標,反而讓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西周”的富戶見周軍回來,紛紛持借券向周赧王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譁不止,聲音直傳入內宮。周赧王愧悔不及,又無可奈何,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避債。周朝人將這個高臺稱為“逃責臺”(即逃債臺)。同時,這次失敗也讓諸侯們更加看清了周王室的軟弱無力,進一步削弱了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地位,加速了周朝的滅亡。

4.債臺高築緣由

周赧王“債臺高築”這一典故流傳千古,深刻反映了當時周王室面臨的經濟困境與政治無奈,其背後有著複雜的背景和過程。

戰國時期,秦國的崛起讓各諸侯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周王室更是首當其衝。周赧王雖有心重振周室,但周王室歷經數百年的衰落,早已是強弩之末。在這種情況下,楚國為了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張,勸說周赧王以天子名義號令各國聯合伐秦。周赧王認為這是一個恢復周王室威望的絕佳機會,於是決定組織軍隊參與伐秦。

然而,周王室此時的經濟狀況糟糕透頂。經過長期的諸侯蠶食,周王室的領地大幅縮減,財政收入銳減,根本無力承擔組建軍隊所需的費用。為了湊齊軍資,周赧王不得不向境內的富戶籌借。他向富戶們許下承諾,付給他們借券,保證周軍班師之日以戰利品償還。富戶們出於對秦國威脅的擔憂以及對周天子的些許信任,紛紛拿出錢財支援。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任命西周公為大將,率領拼湊起來的軍隊前往伊闕與諸侯會合。但事與願違,除了楚、燕兩國派了少量軍隊外,其他四國均失約不來。面對遠多於己方的秦軍,周軍士氣低落,在等待三個月無果後,西周公只好率領軍隊無功而返。

伐秦行動的失敗,讓周赧王陷入了絕境。“西周”的富戶們手持借券紛紛前來討債,他們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鬧聲不絕於耳。周赧王既無戰利品可還,又拿不出錢財償債,愧悔交加卻又無可奈何。為了躲避債主,他只好躲到宮後的一個高臺上,這座高臺後來被稱為“逃責臺”,也就是“債臺高築”這一典故的由來。

“債臺高築”這一事件背後,是周王室經濟困境的真實寫照。周王室領地狹小,財政收入微薄,根本無法支撐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同時,這也反映了周王室在政治上的無奈。周赧王雖有天子之名,但諸侯們早已不把他放在眼裡,對他的號令置若罔聞。此次聯合伐秦的失敗,進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威望,加速了周朝的滅亡。

5.周朝滅亡結局

周赧王聯合伐秦失敗後,周王室的威望一落千丈,而秦國的擴張步伐卻並未停止,周朝的滅亡已如箭在弦上。

秦軍在伐秦之役後,加快了對周邊地區的進攻。公元前256年,秦軍攻下韓國的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負黍(今河南省登封縣西南)後,兵鋒直指東周王城。此時的周王室,內無可用之兵,外無救援之師,完全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面對秦軍的強大攻勢,周赧王深知無力抵抗。在絕望與無奈之下,他做出了投降的決定。西周公代表周赧王前往秦軍營地謝罪,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民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周赧王在投降後不久便鬱鬱而終,他的離世,宣告了東周的覆滅,周民東亡。

周朝的滅亡具有歷史必然性。從政治層面看,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的權威不斷下降,諸侯勢力日益崛起。到周赧王時期,周王室的影響力僅侷限於王畿之地,在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已淪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存在。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周王室根本無法阻止這一趨勢。

經濟上,周王室的領地被諸侯不斷蠶食,財政收入銳減,經濟陷入困境。“債臺高築”事件就是周王室經濟崩潰的一個縮影,連組建一支軍隊的費用都難以承擔,更無法支撐起一個龐大的王朝。

軍事上,周王室的軍隊數量有限,戰鬥力薄弱,根本無法與強大的諸侯軍隊相抗衡。在戰國時期的激烈競爭中,軍事力量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關鍵因素,周王室在這方面的劣勢註定了其滅亡的命運。

周朝的滅亡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標誌著一箇舊時代的結束,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現出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秦國在滅亡周朝後,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實力和威望,為其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他諸侯國則失去了周天子這一名義上的共主,彼此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兼併戰爭也更加頻繁。

周赧王時期周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深刻地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為中國歷史的大一統時代拉開了序幕。

三、周赧王時期重大歷史事件

1.秦齊稱帝風波

戰國時期,秦國與齊國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秦昭王和齊愍王稱帝這一事件,更是在戰國局勢中激起了千層浪。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秦昭王在位時,秦國的勢力進一步膨脹,他不滿足於王的稱號,欲稱帝以彰顯秦國的強大和自己的尊嚴,企圖取周而代之。與此同時,齊國在齊威王、齊宣王的治理下,也達到了鼎盛時期。齊國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在東方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秦齊兩國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兩個大國。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約齊愍王一起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這一舉措並非偶然,而是秦國的一種戰略手段。秦國希望透過與齊國並尊為帝,來試探其他諸侯國的反應,同時也想借此機會分化六國聯盟,為秦國的進一步擴張創造有利條件。齊愍王起初接受了這一建議,兩國同時稱帝,向天下宣告了它們的霸主地位。

然而,這一事件引起了各國的強烈反應。縱橫家蘇秦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勸說齊愍王去帝號。蘇秦認為,稱帝會引起其他諸侯國的反感和警惕,使齊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且,稱帝也會讓齊國成為眾矢之的,面臨更大的軍事壓力。齊愍王聽從了蘇秦的建議,於12月取消了帝號。秦國見齊國去帝號,為了避免引起其他諸侯國的聯合對抗,也不得不取消了帝號。

秦齊稱帝風波對戰國局勢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首先,這一事件暴露了秦齊兩國吞併五國、瓜分天下的企圖,使其他諸侯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各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紛紛聯合起來對抗秦齊。韓、趙、魏、齊、燕五國組成聯軍攻秦,雖然這次聯合行動由於各國各懷目的,難以統一步調,最後無功而散,但也顯示了各國對秦齊稱帝的不滿和警惕。

其次,秦齊稱帝風波也改變了戰國時期的外交格局。各國之間的合縱連橫策略更加複雜多變,為了應對秦齊的威脅,各國之間的聯盟關係不斷調整。齊國在去帝號後,贏得了其他諸侯國的好感,增強了自己在東方的影響力。而秦國則在這次事件中受到了一定的挫折,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戰略,更加謹慎地對待其他諸侯國。

秦齊稱帝風波是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推動了戰國局勢的進一步發展,也為後來的統一戰爭埋下了伏筆。

2.樂毅伐齊之戰

樂毅伐齊是戰國時期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戰爭,它的起因源於齊國在當時的一系列行為引發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與警惕。

齊國在齊愍王時期達到了鼎盛,但也逐漸走向了驕橫與擴張。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了宋國,這一行為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恐慌。宋國地處中原,是一個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國家,齊國吞併宋國後,實力大增,對周邊國家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同時,齊國的擴張野心也讓其他諸侯國感受到了唇亡齒寒的危險,各國紛紛尋求聯合對抗齊國的機會。燕國與齊國有著深仇大恨,此前齊國曾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打燕國,幾乎使燕國滅亡。燕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廣納賢才,一心想要復仇。在這種背景下,燕國積極聯合其他諸侯國,準備對齊國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趙、魏、韓六國在秦王組織下聯合攻齊。燕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六國聯軍。樂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深知此次戰爭的關鍵在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聯軍在樂毅的指揮下,首先在濟水以西與齊軍展開決戰。齊愍王驕傲輕敵,對六國聯軍的實力估計不足,導致齊軍在這場戰役中大敗。此後,樂毅果斷調整戰略,他認為其他諸侯國的軍隊已經達到了打擊齊國的目的,於是讓他們各自回國,自己則率領燕國軍隊繼續深入齊國腹地。

樂毅率領燕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接連攻佔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包括齊國的都城臨淄。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孤城。齊愍王在逃亡過程中被殺,齊國陷入了一片混亂。在這危急時刻,齊國名將田單挺身而出。他堅守即墨,運用智謀,利用火牛陣等戰術,最終打敗了燕軍,收復了失地。但經過這場戰爭,齊國的國力已大不如前。

齊國在此次戰爭中遭受重創,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內部來看,齊愍王的驕橫跋扈和錯誤決策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他在國內實行暴政,引起了民眾的不滿,使得齊國國內人心惶惶,軍隊士氣低落。在對外政策上,他盲目擴張,樹敵過多,沒有考慮到其他諸侯國的感受。從外部來看,六國聯軍的強大實力和樂毅的卓越指揮也是齊國失敗的關鍵因素。六國聯軍團結一致,共同對抗齊國,使得齊國難以招架。樂毅善於運用戰略戰術,能夠根據戰場形勢及時調整作戰計劃,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樂毅伐齊之戰對戰國格局產生了重大的改變。齊國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實力,戰國時期的東方強國地位不復存在。而燕國則透過這場戰爭,極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和影響力。同時,秦國在這場戰爭中坐收漁翁之利,進一步增強了自己的實力,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此後,戰國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現出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楚國內亂與衰落

在周赧王所處的戰國時代,楚國曾是地域廣袤、實力雄厚的大國,幾乎佔據整個南部中國,擁有人口眾多、兵力強盛的優勢,具備攻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有利條件。然而,一系列內亂和外部打擊,使楚國逐漸走向衰落。

楚國衰落的根源可追溯到吳起變法的失敗。戰國初期,各國紛紛進行變法圖強,楚國也不例外。楚悼王任用吳起進行變法,旨在打擊舊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軍隊戰鬥力。吳起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精簡機構、整頓吏治等。這些改革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舊貴族發動叛亂,殺害了吳起,變法隨之失敗。吳起變法的夭折,使得楚國舊貴族勢力依然強大,阻礙了楚國的進一步發展,為楚國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內部矛盾的激化導致了莊蹺起義的爆發。公元前301年,楚國國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莊蹺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迅速發展壯大,給楚國的統治階級帶來了沉重打擊。這次起義不僅削弱了楚國的國力,也暴露了楚國社會的深層次問題,如貧富差距懸殊、政治腐敗等。楚國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動盪局勢。

秦國的軍事打擊是楚國衰落的重要外部因素。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結親為名,約楚懷王去武關相會。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赴會,結果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陽。兩年後,楚懷王逃跑不成,憂憤而死。在他死前,秦軍攻楚,殺楚軍5萬,奪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後,秦軍更開始集中兵力攻佔了大片楚地。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兵攻佔了楚國都城郢。郢都的淪陷,是楚國曆史上的重大轉折點,標誌著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見楚國滅亡,投汨羅江自盡,楚國的文化和精神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楚國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政治上看,吳起變法失敗後,舊貴族勢力把持朝政,政治腐敗,導致楚國的政治體制僵化,無法適應戰國時期激烈的競爭環境。在經濟上,楚國雖然地域廣闊,但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相對落後,無法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軍事上,楚國軍隊在面對秦國的進攻時,表現出指揮不力、戰鬥力低下等問題,無法有效地抵禦外敵入侵。

楚國的衰落對戰國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楚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的大國,其衰落使得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秦國在削弱楚國後,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實力,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對其他六國構成了更大的威脅。楚國的衰落也使得東方六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盟友,各國之間的聯合抗秦變得更加困難。楚國的文化和藝術在戰國時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衰落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秦攻三晉程序

在周赧王在位期間,秦國為實現統一六國的野心,開始積極向中原地區擴充套件,三晉(韓、趙、魏)首當其衝成為秦國進攻的目標。秦國對三晉的進攻過程,是其逐步蠶食、削弱對手的過程,背後有著明確的戰略意圖。

秦國對三晉的進攻始於公元前314年,趁齊攻燕之機,秦國出兵攻打三晉,奪取了不少地方。這一時期,秦國的戰略意圖主要是試探三晉的實力,同時擴大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影響力。公元前308年,秦軍出函谷關進攻韓國的戰略要地宜陽(今河南省宜陽縣)。宜陽是韓國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秦國不惜投入大量兵力,經過幾個月的激戰,於公元前307年攻克宜陽,開啟了通向中原的大門。這一戰役顯示了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堅定的擴張決心。

公元前293年,韓、魏兩國合兵抗秦,會戰於伊闕(河南省洛陽市南)。秦軍在白起的指揮下,採用各個擊破的戰術,大敗韓、魏聯軍,殲敵24萬多人。這一戰使韓、魏兩國的兵力受到嚴重削弱,秦國的勢力進一步向東擴充套件。此後,秦國繼續對三晉進行蠶食,到公元前286年,已經佔據了三晉一半的土地。

秦國對三晉的進攻並非盲目行動,而是有著清晰的戰略意圖。首先,三晉地處中原,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三晉可以切斷東方六國之間的聯絡,便於秦國各個擊破。其次,三晉擁有豐富的資源和人口,攻佔三晉可以增強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此外,秦國透過對三晉的進攻,也向其他諸侯國展示了自己的強大實力,起到了威懾作用。

面對秦國的進攻,三晉採取了不同的應對策略。韓國由於實力相對較弱,在秦國的進攻下,往往採取妥協求和的策略。例如,在宜陽之戰後,韓國被迫向秦國割地求和。魏國則在早期試圖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抗秦,但由於各國之間利益不一致,聯合行動往往難以取得成效。在伊闕之戰失敗後,魏國也逐漸失去了抵抗的信心,開始向秦國屈服。

趙國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成為抗秦的主要力量。趙國積極加強軍事防禦,修築長城,同時與其他諸侯國保持密切的聯絡,共同應對秦國的威脅。然而,在長平之戰中,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導致趙軍大敗,四十多萬士兵被坑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秦國對三晉的進攻使三晉的實力不斷削弱。韓國和魏國在秦國的持續打擊下,國土面積不斷縮小,國力逐漸衰竭。趙國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了較強的實力,但長平之戰的失敗使其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三晉的衰落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秦國在周赧王時期對三晉的進攻是其統一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國透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逐步削弱了三晉的實力,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而三晉在秦國的攻擊下,雖然採取了一些應對策略,但最終未能阻止秦國的擴張,戰國的局勢也因此更加朝著秦國統一的方向發展。

四、周赧王的歷史評價

1.傳統觀點剖析

在歷史的長河中,周赧王常被貼上“窩囊”“無力迴天”等標籤,這些傳統評價反映了人們對他所處時代和個人作為的普遍看法。

認為周赧王“窩囊”,主要源於他在面對秦國等諸侯強國時的無奈與軟弱。周赧王繼位時,周王室已極度衰弱,影響力僅侷限於王畿之地。秦武王欲入東周試舉周鼎,這是對周王室尊嚴的公然挑釁,周赧王雖嚴詞拒絕,但最終還是被樗裡疾逐出王宮,遷至“西周”。這種無力保護自身尊嚴和地位的表現,讓人們覺得他缺乏作為天子的威嚴和強硬手段。此外,在聯合伐秦的嘗試中,周赧王雖積極組織,但最終因諸侯失約而無功而返,還落得個“債臺高築”的下場,躲債高臺的行為更增添了他“窩囊”的形象。

“無力迴天”也是對周赧王的常見評價。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周王室的權威不斷下降,諸侯勢力日益崛起。到周赧王時期,戰國七雄經過長期的發展和兼併戰爭,實力遠超周王室。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迅速崛起,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秦昭襄王更是野心勃勃,企圖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周赧王雖心懷壯志,想要重振周王室的雄風,但面對如此強大的諸侯和嚴峻的局勢,他的努力顯得微不足道。聯合伐秦的失敗,進一步證明了他無法改變周王室衰落的命運。最終,周朝在他的統治下走向滅亡,這也讓人們認為他沒有能力挽救危亡的周朝。

這些傳統觀點產生的原因和依據,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在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競爭激烈,實力決定一切。周王室的衰弱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周赧王繼位時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他所採取的措施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周王室的命運。同時,人們往往以結果來評判一個人,周赧王未能阻止周朝的滅亡,這使得他在歷史評價中處於不利地位。此外,歷史記載往往強調強者的輝煌和成功,對於弱者的努力和掙扎關注較少,這也導致了人們對周赧王的評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2.客觀評價探討

在對周赧王進行評價時,不能僅僅侷限於傳統觀點,而應從更客觀的角度出發,全面審視他在困境中所做的努力、對周朝延續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的歷史侷限性。

周赧王繼位時,周王室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內憂外患交織。然而,他並未選擇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嘗試採取措施來挽救周王室的命運。面對秦國的崛起和威脅,他響應楚國的提議,組織聯合伐秦。儘管這次行動最終失敗,但他敢於挑戰強大的秦國,展現出了一定的勇氣和擔當。他努力召集諸侯,試圖恢復周天子的權威,重新凝聚各方力量,這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值得肯定。

在王城遷徙的過程中,周赧王雖被迫離開“東周”遷至“西周”,但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了周天子的尊嚴。面對秦武王試舉周鼎的無理要求,他嚴詞拒絕,沒有輕易屈服於秦國的壓力。這一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周王室的顏面,也向諸侯表明了他扞衛周天子地位的決心。

周赧王的這些努力對周朝的延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周王室的存在成為了一種象徵,代表著天下的正統。周赧王的堅持和抗爭,使得周王室在一定時間內得以繼續存在,為周朝的歷史延續了最後的餘暉。他組織的聯合伐秦行動,雖然失敗了,但也讓其他諸侯國看到了周王室不甘滅亡的決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各國對周王室的關注,延緩了周朝滅亡的程序。

然而,周赧王也存在著明顯的歷史侷限性。他所處的時代,周王室的衰落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諸侯勢力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累,實力遠超周王室,周赧王手中缺乏足夠的資源和力量來實現重振周室的目標。他所組織的軍隊數量有限,裝備簡陋,難以與強大的諸侯軍隊相抗衡。在聯合伐秦的過程中,諸侯們各懷鬼胎,對周赧王的號令置若罔聞,這也反映出周王室在諸侯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

此外,周赧王在決策和應對策略上也存在不足。他在組織聯合伐秦之前,沒有充分考慮到諸侯之間的利益分歧和矛盾,過於樂觀地估計了諸侯的響應程度。在面對經濟困境時,他選擇向富戶籌借軍資,雖然解決了一時的問題,但也為後來的“債臺高築”埋下了隱患。

周赧王在困境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嘗試,對周朝的延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和自身決策的不足,他最終未能改變周朝滅亡的命運。我們應該以客觀、全面的視角看待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3.後世影響分析

周赧王及其所處的時代雖已遠去,但卻給後世留下了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赧王時期周王室的衰落與諸侯的崛起,深刻反映了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下諸侯權力過大,隨著時間推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削弱,最終導致天下大亂。這為後世統治者敲響了警鐘,促使他們不斷探索更有效的政治制度來加強中央集權。秦朝建立後實行郡縣制,就是對分封制的反思與改進,避免了地方勢力過度膨脹威脅中央政權,這種制度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化觀念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景象與周赧王所處時代緊密相連。在諸侯紛爭、社會動盪的背景下,各種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紛紛湧現,他們著書立說、相互辯論,提出了各自的治國理念和人生哲學。這些思想不僅在當時為各國統治者提供了不同的政治選擇,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塑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性格和價值觀念。例如儒家的“仁愛”“禮義”思想,道家的“無為而治”理念,法家的“法治”主張等,至今仍在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從歷史教訓來看,周赧王的經歷警示後人,一個國家或政權若不與時俱進、積極變革,就會逐漸走向衰落。周王室在面對諸侯崛起的挑戰時,未能及時調整政策、加強自身實力,最終被歷史淘汰。同時,聯合行動中各方的利益協調至關重要,周赧王組織的聯合伐秦因諸侯各懷私心而失敗,這提醒人們在合作中要充分考慮各方利益,達成共識,才能實現共同目標。此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周王室“債臺高築”的困境表明,一個政權若經濟崩潰,必然難以維持統治。

周赧王及其所處時代在政治制度、文化觀念和歷史教訓等方面都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