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章 周威烈王姬午

周威烈王姬午:春秋與戰國轉折的關鍵人物

一、周威烈王姬午的生平概述

1.出生與即位

姬午出生於東周王室,是週考王姬嵬之子。在等級森嚴的王室家族體系中,他憑藉著嫡子的身份,成為王位的合法繼承人。東周時期,王室衰微的態勢愈發明顯,周天子的權威大不如前。曾經號令天下的周天子,此時對各諸侯國的掌控力不斷減弱,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相互攻伐,形成了一種動盪不安的局面。

週考王去世後,姬午順利繼承王位,成為東周第二十位君主,即周威烈王。然而,他所接手的周王室,早已失去了西周時期的輝煌,土地不斷被蠶食,政治影響力也日益降低。儘管如此,姬午仍試圖在這複雜的局勢中,為周王室尋找一絲生機,維護周天子的尊嚴和地位。

2.在位時間與主要活動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年-公元前402年),這期間他見證並參與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治事件。

公元前403年,是姬午在位期間最為關鍵的一年。這一年,他做出了一個改變歷史走向的決策——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在此之前,晉國國內經過長期的政治鬥爭,形成了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格局,後經過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掉智氏,瓜分其土地,晉國實際上已被三家掌控。周威烈王的冊封,使三家分晉的事實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來臨。

在這一事件中,魏文侯斯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推行盡地力之教、平糴法等政策,使魏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軍事力量也大幅提升,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趙烈侯則任用公孫連等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姬午病逝,結束了他24年的統治生涯。他的這一決策不僅改變了晉國的命運,也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了春秋與戰國兩個時代的重要分水嶺。

3.去世與諡號

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姬午因病去世,地點位於周王室的都城。他死後葬於今河南洛陽,這也象徵著他在周朝的重要地位。其諡號“威烈王”,按諡法“猛以剛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威”體現出他在位時雖周王室衰微,但仍有一定的威嚴和強硬態度;“烈”則可能是指他封三家為諸侯這一決策,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具有一定的開創性和影響力,儘管這一決策也加速了周王朝的覆滅。

二、三家分晉事件

1.事件背景

三家分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其背景需從晉國獨特的政治格局以及當時各諸侯國的整體形勢來分析。

晉國“晉無公族”的局面為三家分晉埋下了隱患。周代各諸侯國通常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以此作為公室的屏衛。然而,晉國在驪姬之亂時,晉獻公逐殺諸公子,此後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晉成公時,雖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但這也導致晉公室的力量逐漸衰微,對異姓卿大夫的制約能力大大減弱。

“六卿”格局的形成則進一步加劇了晉國的內部鬥爭。晉文公、晉襄公時期,狐、趙、先、郤、胥等氏權勢頗大,後來韓、魏、欒、範、荀氏等宗族也逐漸強大。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卿大夫掌控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的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史稱“六卿”。這六家卿大夫為了爭奪晉國的控制權,相互之間展開了長期的鬥爭。

晉陽之戰是三家分晉的關鍵轉折點。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智氏勢力最強。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各諸侯國的形勢也較為複雜。齊國田氏逐漸崛起,掌握了齊國的大權;楚國雖地域廣闊,但內部政治鬥爭不斷;秦國則在西部逐漸發展壯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晉國的內部變革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各諸侯國之間的相互制衡和競爭,使得晉國的卿大夫們更加註重自身實力的提升,從而加劇了晉國的內部鬥爭,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

2.事件過程

三家分晉的過程漫長且複雜,從智氏專權開始,歷經多場關鍵戰役與政治變動,最終導致晉國的徹底滅亡。

智氏專權是這一過程的開端。智伯瑤成為智氏家族首領後,憑藉強大的實力獨攬晉國國政。他不僅在內政上驅逐晉出公、擁立晉哀公,還在外交上多次興兵伐齊、討鄭,戰功赫赫,威震諸侯。然而,他“貪而愎”的性格弱點逐漸暴露,驕橫跋扈,不可一世。

向三家索地則是矛盾激化的導火索。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地,韓、魏兩家因實力不敵,被迫獻出土地。但當他向趙襄子索地時,遭到堅決拒絕。這一拒絕引發了智伯瑤的憤怒,他決定聯合韓、魏兩家共同攻打趙氏。

晉陽之戰成為三家分晉的關鍵轉折點。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伯瑤率領智、韓、魏三家聯軍攻打趙氏,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之久,始終未能攻克。於是,他引晉水淹灌晉陽城,使城內百姓陷入絕境。在這危急時刻,趙襄子派張孟談秘密出城,說服韓、魏兩家倒戈。韓、魏兩家本就對智伯的專橫跋扈心懷不滿,加之擔心唇亡齒寒,於是決定與趙氏聯手。他們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隨後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土地。

瓜分智氏土地後,韓、趙、魏三家的勢力得到進一步壯大。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此時,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剩餘土地,僅將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被稱為三晉。

周威烈王的冊封則是三家分晉的重要里程碑。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這一舉措標誌著韓、趙、魏三家的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成為了合法的諸侯國。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也將這一事件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最終,晉國走向滅亡。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侯的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至此,三家分晉的過程宣告結束,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在這一過程中,韓、趙、魏三家的發展也各有特點。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即魏文侯。他任用李悝進行改革,推行盡地力之教、平糴法等政策,使魏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軍事力量也大幅提升,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趙襄子立伯魯之孫趙浣為繼承人,趙浣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趙烈侯。他任用公孫連等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即韓景侯。韓國在成為諸侯國後,也在不斷發展壯大,但在戰國時期的影響力相對較弱。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它不僅改變了晉國的命運,也對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事件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來臨,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3.事件影響

三家分晉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來臨。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衰微,但各諸侯國表面上仍尊奉周天子,維持著一定的禮樂秩序。而三家分晉後,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趙、魏為諸侯,這一行為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和等級秩序,宣告了舊時代的終結。從此,各諸侯國之間的紛爭更加激烈,兼併戰爭不斷升級,戰國七雄的爭霸局面基本形成。各諸侯國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紛紛進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如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這些改革推動了政治制度的創新和發展,使中國古代政治逐漸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經濟上,三家分晉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交流。韓、趙、魏三家在各自的領地內積極推行改革,發展農業生產。例如,魏國李悝推行“盡地力之教”,鼓勵農民精耕細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糧食產量。同時,商業和手工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隨著政治格局的變化,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城市經濟逐漸繁榮。新興的商業城市如大梁、邯鄲、新鄭等不斷崛起,成為經濟交流的中心。此外,三家分晉還推動了水利工程的建設,如魏國的西門豹治鄴,開鑿水渠,灌溉農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文化領域,三家分晉引發了思想文化的大變革。戰國時期,社會的動盪和變革促使各種思想流派蓬勃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相互爭鳴、相互影響。例如,法家思想強調以法治國,適應了當時各國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受到了許多諸侯國的重視;儒家思想則倡導“仁政”“禮義”,試圖恢復社會的秩序和道德規範。這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也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軍事方面,三家分晉後,戰爭的規模和形式發生了顯著變化。春秋時期的戰爭多以車戰為主,規模相對較小,且戰爭目的主要是為了爭霸和維護禮樂秩序。而戰國時期,隨著各國實力的增強和戰爭的頻繁,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步兵和騎兵逐漸成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各國紛紛建立起龐大的軍隊,戰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也大大增加。同時,軍事戰略和戰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軍事著作的出現,反映了當時軍事思想的高度發達。

社會結構上,三家分晉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在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相對固定,貴族壟斷了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而三家分晉後,隨著各國的改革和發展,一些出身低微的人有機會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功績進入統治階層。例如,商鞅、張儀等都是透過自身的努力和才華,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成為各國的重要大臣。這種社會階層的流動,打破了原有的貴族世襲制度,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對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三、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的原因

1.周王室自身狀況

周威烈王時期,周王室的衰落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在土地和權威等方面均呈現出明顯的頹勢。

土地方面,周王室的領地不斷被蠶食。自東周以來,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崛起,對周王室的土地虎視眈眈。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王室直接掌控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小。到周威烈王時,周王室已無多少土地可供支配,甚至到了無土可封的境地。曾經廣袤的王畿之地,如今只剩下狹小的一片區域,這使得周王室失去了重要的經濟基礎和戰略緩衝空間。

權威方面,周天子的影響力大幅下降。在西周時期,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各諸侯國對其敬畏有加。然而,到了東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相互之間攻伐不斷,無視周天子的號令。周威烈王雖貴為天子,但實際上已無法對各諸侯國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各諸侯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自主權,周天子的權威形同虛設。

這種衰落的狀況促使周威烈王做出了冊封三晉的決策。一方面,周王室已無力阻止韓、趙、魏三家分晉的事實。三家在晉國經過長期的發展,實力強大,已經實際掌控了晉國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周王室若不承認這一現實,不僅無法改變局面,還可能引發與三家的衝突,進一步削弱自身的實力。另一方面,周威烈王希望透過冊封三晉來換取諸侯的支援,維護自己天子的地位。他認為,對諸侯施以名義上的恩澤,即冊封爵位,或許能讓諸侯對周王室產生感激之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周王室的權威。然而,他沒有料到,這一決策雖然在短期內讓他享受了天子的感覺,但從長遠來看,卻加速了周王朝的覆滅,成為了“禮樂崩壞”時代的重要開端。

2.三晉勢力的崛起

在晉國的歷史程序中,魏、趙、韓三家逐漸崛起,成為左右晉國局勢的重要力量。

魏國的崛起始於魏文侯時期。魏文侯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君主,他深知人才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於是廣納賢才,任用李悝進行改革。李悝推行“盡地力之教”,鼓勵農民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行“平糴法”,穩定糧食價格,保障農民利益。這些改革措施使魏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為國家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軍事方面,魏文侯任用吳起建立了“武卒制”,選拔和訓練出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這支軍隊在戰場上屢戰屢勝,使魏國的軍事實力大幅提升。魏國憑藉著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其影響力不僅侷限於晉國,還擴充套件到了周邊的諸侯國。

趙國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逐步壯大的過程。趙襄子在晉陽之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他帶領趙氏家族堅守晉陽,最終聯合韓、魏兩家擊敗了智氏,為趙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趙烈侯繼位後,任用公孫連等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的效率。公孫連向趙烈侯推薦了牛畜、荀欣、徐越等人才,他們分別在教化、選官、節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得到了趙烈侯的採納。透過這些改革,趙國的政治更加清明,財政狀況得到改善,國家實力逐漸增強。趙國在軍事上也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韓國在成為諸侯國之前,也在不斷積累實力。韓氏家族在晉國的政治舞臺上逐漸嶄露頭角,透過參與晉國的政治鬥爭和對外戰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韓國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中原地區,交通便利,商業發達。這使得韓國在經濟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援。在軍事方面,韓國擁有先進的兵器製造技術,其製造的弩箭威力巨大,在戰場上具有很強的殺傷力。

魏、趙、韓三家在晉國逐漸壯大,他們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力。到了周威烈王時期,三家已經實際掌控了晉國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成為了晉國的實際統治者。周威烈王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地位。如果不承認,不僅無法改變三家分晉的事實,還可能引發與三家的衝突,進一步削弱周王室的實力。因此,周威烈王在公元前403年正式冊封魏、趙、韓為諸侯,這一決策標誌著三家分晉的事實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也宣告了戰國時代的來臨。

3.政治策略考量

周威烈王冊封三晉,背後有著諸多政治策略方面的考量。

換取諸侯支援是重要因素之一。周威烈王時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的權威大不如前,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態度愈發冷淡。周威烈王意識到,若想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維持周王室的地位,就需要得到諸侯的支援。當時,韓、趙、魏三家在晉國已形成強大的勢力,實際掌控著晉國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周威烈王透過冊封三晉,給予他們諸侯的名分,希望以此換取三家對周王室的感激和支援。他認為,這種名義上的恩澤或許能讓三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周王室,在政治上與周王室保持一致,從而增強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影響力。

維護自身天子地位也是關鍵考量。儘管周王室實力衰落,但周天子的名號在名義上仍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周威烈王深知,若不承認韓、趙、魏三家分晉的事實,可能會引發與三家的衝突。而以他當時的實力,根本無法與三家抗衡。透過冊封三晉,周威烈王將這一既成事實合法化,顯示出周天子仍然擁有冊封諸侯的權力,維護了自己作為天子的尊嚴和地位。他試圖透過這種方式,向其他諸侯表明,周天子在政治秩序中仍具有重要的話語權,以此來穩定周王室的統治。

此外,周威烈王或許還希望透過冊封三晉來平衡各諸侯國之間的勢力。戰國初期,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勢力格局不斷變化。冊封三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勢力平衡,形成新的政治格局。周威烈王期望透過這種方式,使各諸侯國相互制衡,避免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從而為周王室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延續周王室的統治。

四、三晉封國後的發展

1.魏國的崛起

魏國的崛起是戰國初期的重大事件,而這主要得益於魏文侯任用李悝所進行的全面改革。

李悝改革在經濟領域成效顯著。他推行“盡地力之教”,鼓勵農民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求農民深耕細作、及時除草、合理密植,並根據不同的土壤條件種植適宜的農作物。同時,還提倡在住宅周圍種植桑樹,充分利用田埂、地頭種植瓜果蔬菜,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量。此外,李悝實施“平糴法”,在豐年時,政府以平價收購農民的餘糧,儲存起來;在災年時,再以平價出售給百姓。這一舉措有效地穩定了糧食價格,避免了穀賤傷農和谷貴傷民的情況發生,保障了農民的利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為魏國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政治方面,李悝主張廢除世襲貴族特權,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原則。根據功勞和能力選拔官員,打破了以往貴族世襲官職的傳統,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晉升的機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他還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六篇。《法經》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維護了社會秩序,加強了中央集權,使魏國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軍事上,魏文侯任用吳起建立了“武卒制”。吳起對士兵進行嚴格的選拔和訓練,挑選身體強壯、武藝高強的人作為士兵,並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武卒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具備了較高的軍事素質和戰鬥能力。在戰場上,武卒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戰術,衝鋒陷陣,所向披靡。

透過這些改革措施,魏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產量大幅提高,商業和手工業也日益繁榮。政治上,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軍事上,魏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戰鬥力遠超其他諸侯國。

憑藉著改革帶來的巨大優勢,魏國在戰國初期迅速崛起,成為頭號強國。魏國不僅在與周邊諸侯國的戰爭中屢戰屢勝,擴大了領土範圍,還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吸引了眾多人才前來投奔。魏國的崛起,改變了戰國初期的政治格局,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趙國的發展

趙國在趙烈侯時期,透過任用公孫連等賢能之士,採取一系列整頓吏治、發展國家的舉措,逐漸走向強盛。

趙烈侯繼位時,趙國雖在晉陽之戰後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公孫連的出現,為趙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公孫連深知人才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他向趙烈侯推薦了牛畜、荀欣、徐越等人才,這些人在不同方面為趙國的改革和發展出謀劃策。

牛畜以仁義和王道之術教導趙烈侯,使趙烈侯認識到治國應以德為先。在牛畜的影響下,趙烈侯開始注重道德教化,推行仁政,改善了趙國的社會風氣,增強了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荀欣則專注於選官制度的改革。他建議趙烈侯選拔賢能之士擔任官職,根據才能和功績來任用官員,打破了以往的世襲制度。這一舉措使得趙國的官場注入了新鮮血液,提高了官員的素質和行政效率。許多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為趙國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徐越主要負責財政方面的改革。他倡導節財儉用,反對奢侈浪費,對國家的財政支出進行了嚴格的管理和監督。透過合理規劃財政預算,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趙國的財政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為國家的發展積累了資金。

在這些賢能之士的輔佐下,趙烈侯對趙國的吏治進行了全面整頓。他加強了對官員的考核和監督,嚴懲貪汙腐敗和失職行為,使得趙國的官場風氣為之一新。官員們更加盡職盡責,積極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

在國家發展方面,趙國的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農業上,政府鼓勵農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商業和手工業也日益繁榮,趙國的城市逐漸成為經濟交流的中心。

軍事上,趙國也不斷加強自身的實力。趙烈侯注重軍隊的建設和訓練,提高了士兵的戰鬥力。趙國的軍隊在與周邊諸侯國的戰爭中,逐漸取得了優勢,擴大了領土範圍。

透過趙烈侯和公孫連等賢能之士的共同努力,趙國逐漸從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發展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之一。趙國的強盛不僅為其在戰國亂世中贏得了一席之地,也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韓國的狀況

韓國在成為諸侯國後,其發展狀況呈現出獨特的特點,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政治上,韓國缺乏像魏文侯、趙烈侯那樣有遠見卓識的君主和系統的改革。雖然也有一定的政治體系,但在制度建設和人才選拔方面相對滯後。韓國的政治權力分散,貴族勢力較強,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的統一決策和高效治理。而且,韓國處於列強環繞的地理位置,外交上常常陷入兩難境地,難以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保持獨立自主。

經濟方面,韓國具有一定的優勢。其地處中原,交通便利,商業較為發達。韓國的冶鐵業尤為突出,擁有先進的兵器製造技術,所製造的弩箭威力巨大,在當時的戰場上具有很強的殺傷力。然而,韓國的農業發展相對薄弱,土地資源有限,糧食產量難以滿足國家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軍事上,韓國雖然擁有精良的兵器,但整體軍事實力並不強大。由於國土面積較小,人口相對較少,韓國難以組建大規模的軍隊。在與周邊強國的戰爭中,韓國往往處於劣勢,經常受到秦國、魏國等國的侵擾。為了生存,韓國不得不頻繁地在各國之間周旋,時而與他國結盟,時而又不得不屈服於強國的壓力。

韓國在成為諸侯國後,雖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發展,但由於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侷限性,使其在戰國時期的影響力相對較弱,始終未能成為像魏、趙那樣的強國,在激烈的戰國紛爭中艱難求生。

五、周威烈王決策的歷史評價

1.司馬光的觀點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對周威烈王冊封三晉一事進行了長篇評論,他認為這一事件是周室衰落的關鍵。

司馬光指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威烈王姬午任命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這一承認使原本屬於“打家劫舍”的三家分晉變成合法行為。在他看來,周天子本應是天下秩序的維護者,憑藉“天子”的名分讓諸侯服從指揮。誰人冒犯天子權威,有勢力的諸侯可聯合其他諸侯國進行討伐。春秋五霸“奉天子以令不臣”,正是維護這種秩序的體現。

然而,周威烈王卻將立國的底線出賣。三晉本為晉國大夫,屬於家臣,卻鯨吞主家土地,到晉幽公時,晉只剩下絳城與曲沃兩個地方,其他土地都被三晉瓜分,出現了奴大欺主的局面。而周威烈王的冊封,使得三晉成為合法諸侯,即使再有齊桓公一流的人物,想出面收拾魏、趙、韓,也師出無名了。

司馬光認為,三晉強大後若不尊禮儀,不請求天子而自立為諸侯,那他們就是悖逆之臣,會有維護禮儀正義的諸侯征討他們。但如今他們請求天子獲得任命,便無人能征討。所以,“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周威烈王此舉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和等級制度,使得周天子的權威進一步喪失。原本週王室雖已衰落,但天子名分仍在一定程度上維繫著天下的秩序。而冊封三晉這一行為,讓各諸侯看清了周天子的軟弱和無原則,從此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周天子完全褪為空殼,周室益發破落,加速了周王朝的覆滅。因此,司馬光將這一事件作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以警示後人天子不可自壞規矩,否則上樑不正下樑必歪。

2.後世學者的看法

後世學者對周威烈王冊封三晉這一決策看法不一,存在肯定和否定兩種不同意見。

部分學者持肯定態度,認為周威烈王的決策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劇烈,舊有的政治秩序已難以維持。韓、趙、魏三家在晉國經過長期發展,實力強大,實際掌控了晉國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周威烈王的冊封只是對既成事實的承認,是一種務實的政治舉措。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三家分晉推動了政治制度的變革和創新,為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圖強奠定了基礎。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都是在這種政治變革的大背景下展開的。這些變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使中國歷史逐漸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因此,周威烈王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具有積極的意義。

然而,更多學者對周威烈王的決策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周威烈王的這一決策嚴重破壞了周朝的禮樂制度和政治秩序。在西周時期,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諸侯的冊封必須經過周天子的認可。而周威烈王冊封三晉,使得原本的家臣成為合法諸侯,打破了原有的等級制度和名分觀念。這一行為讓各諸侯國看到了周天子的軟弱和無原則,進一步削弱了周天子的權威。此後,各諸侯國紛紛無視周天子的存在,相互攻伐,兼併戰爭不斷升級,導致天下大亂。正如司馬光所說:“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周威烈王的決策成為了“禮樂崩壞”時代的重要開端,加速了周王朝的覆滅。

還有學者從戰略角度分析,認為周威烈王的決策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他試圖透過冊封三晉來換取諸侯的支援和維護自身天子地位,但這種做法只是一種短期的權宜之計,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周王室衰落的問題。相反,這一決策使得周王室失去了最後一點可以利用的政治資源,在諸侯中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而且,冊封三晉後,各諸侯國之間的勢力平衡被打破,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更加複雜和動盪,周王室在這種局勢下更加難以生存。

後世學者對周威烈王冊封三晉這一決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決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春秋與戰國時代的重要分水嶺。

3.決策對周王朝命運的影響

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的決策,從多方面加速了周王朝的覆滅。

在政治秩序層面,周威烈王此舉嚴重破壞了周朝原有的禮樂制度和等級秩序。西周時期,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諸侯的冊封需天子認可,這是維護政治穩定的重要基石。然而,周威烈王將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冊封為諸侯,使原本的家臣成為合法諸侯,打破了嚴格的等級界限。這一行為讓各諸侯國看到周天子的軟弱和無原則,導致“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加劇,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對諸侯的有效控制,政治秩序陷入混亂,周王朝的統治根基受到嚴重動搖。

從諸侯關係來看,周威烈王的決策打破了原有的諸侯勢力平衡。三家分晉後,韓、趙、魏成為新的諸侯國,戰國七雄的格局基本形成,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和兼併戰爭更加激烈。周王室本就衰微,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下,難以再發揮平衡諸侯的作用。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資源,不斷髮動戰爭,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王室不僅無法從諸侯那裡獲得支援和尊重,反而成為了諸侯爭奪的物件,其地位岌岌可危。

周威烈王的決策還削弱了周王室的政治資源和影響力。冊封三晉使周天子失去了最後一點可以用來維護權威的手段,即對諸侯冊封的控制權。此後,各諸侯國更加輕視周天子,周王室在諸侯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蕩然無存。原本週王室還能憑藉天子的名分在一定程度上維繫天下秩序,但這一決策讓周王室徹底淪為一個空殼,失去了復興的可能。

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的決策,從政治秩序的破壞、諸侯關係的失衡以及自身影響力的削弱等方面,加速了周王朝的覆滅,使其在戰國的亂世中逐漸走向滅亡。

六、周威烈王所處時代的社會變革

1.政治格局的變化

三家分晉以及周威烈王的冊封決策,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戰國時期激起了層層波瀾,深刻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

諸侯紛爭加劇成為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徵。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雖也時有戰爭,但大多以爭霸為目的,規模和激烈程度相對有限。然而,三家分晉後,戰國七雄的格局基本形成,各國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資源,展開了更為頻繁和殘酷的兼併戰爭。戰爭的規模不斷擴大,參戰兵力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例如,著名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投入的兵力總數超過百萬,戰爭持續數年,最終趙國慘敗,四十萬降卒被坑殺。各國為了在戰爭中取勝,紛紛加強軍事建設,發展軍事技術,培養軍事人才。同時,合縱連橫等外交策略也應運而生,各國之間時而結盟,時而反目,政治局勢變幻莫測。

各國稱王現象的出現,進一步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諸侯只能稱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但隨著周王室的衰微和諸侯實力的增強,各國逐漸不再滿足於原有的爵位。三家分晉後,魏國率先稱王,隨後其他諸侯國也紛紛效仿。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率十二諸侯朝見周天子,自稱為王。公元前334年,魏、齊兩國在徐州會盟,相互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此後,秦、韓、趙、燕、中山等國也相繼稱王。各國稱王標誌著周天子權威的徹底喪失,戰國時期進入了一個更加混亂和動盪的時代。

政治格局的變化還體現在各國的政治改革上。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各國紛紛進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都是這一時期政治改革的典型代表。這些改革措施包括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推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等,使各國的政治制度更加適應戰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透過改革,各國的實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也進一步加劇了各國之間的競爭和衝突。

三家分晉和周威烈王的決策,使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諸侯紛爭加劇、各國稱王以及政治改革的興起,共同構成了這一時期複雜多變的政治畫卷,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2.經濟發展的特點

戰國時期,經濟發展呈現出諸多新特點,與政治變革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農業生產技術取得顯著進步。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標誌。鐵犁、鐵鋤、鐵鐮等農具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鐵製農具質地堅硬,能夠深耕土地,使農作物的根系更好地吸收養分,從而提高產量。同時,牛耕技術也得到了推廣。牛耕的使用節省了人力,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擴大了耕地面積。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國紛紛修建水利設施,如魏國的西門豹治鄴,開鑿水渠,引漳水灌溉農田,不僅改善了土壤條件,還提高了農作物的抗旱能力。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更是聞名於世,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鄭國渠的建成則使關中地區成為重要的產糧區。這些水利工程的建設,促進了農業的穩定發展,為國家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商業的發展也十分突出。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商業城市不斷興起。大梁、邯鄲、新鄭等城市成為經濟交流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貨物。城市中出現了專門的商業區,如“市”,各種商品琳琅滿目,交易十分活躍。商業的發展還催生了一批富商大賈,如范蠡、呂不韋等。他們憑藉敏銳的商業頭腦和雄厚的資金,在商業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金屬貨幣的廣泛使用也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各國紛紛鑄造自己的貨幣,如齊國的刀幣、趙國的布幣、秦國的半兩錢等。貨幣的統一和流通,方便了商品交換,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革相互關聯。政治變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各國為了增強自身實力,紛紛進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改革措施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秩序的建立,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例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鼓勵耕織,這一舉措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同時,政治變革也推動了商業的發展。各國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商業的政策,如降低關稅、保護商人等。經濟發展也對政治變革產生了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商人階層逐漸壯大,他們要求在政治上獲得更多的權力。這促使各國進行政治改革,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和楚國的吳起變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為新興階層提供了發展的機會。

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新特點與政治變革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3.文化思潮的湧動

戰國時期,社會的劇烈變革促使各種文化思潮蓬勃興起,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其中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發展對社會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儒家思想在戰國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學說,主張“仁政”,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統治者應該以民為本,關注民生。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權力,對緩和社會矛盾起到了積極作用。荀子則主張“性惡論”,強調透過後天的教育和禮儀來規範人的行為。他的思想為封建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基礎,對後世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認為統治者不應過多幹預百姓的生活,讓社會自然發展。莊子則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強調個體的逍遙自在。道家思想在戰亂頻繁的戰國時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超脫現實的精神寄託,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觀念和人生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備受重視。商鞅、韓非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張以法治國,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他們認為只有透過嚴格的法律制度,才能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國家的富強。法家思想適應了當時各國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為各國的變法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援。秦國正是透過商鞅變法,推行法家思想,逐漸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了六國。

這些文化思潮的興起,不僅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也為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思想動力。它們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戰國時期的社會進步和發展。

七、周威烈王姬午的歷史地位

1.在東周歷史中的地位

在東周眾多君主中,周威烈王姬午佔據著極為特殊且關鍵的地位,他的決策成為了東周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的趨勢愈發明顯,周天子的權威不斷受到挑戰。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周威烈王面臨著複雜而艱難的政治局面。他所做出的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的決策,看似是對既成事實的認可,實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地位上看,周威烈王雖身為天子,但此時的周王室已無力掌控各諸侯國。然而,他的這一決策卻使他成為了春秋與戰國時代交替的標誌性人物。在此之前,儘管周王室實力衰落,但名義上的禮樂秩序仍在一定程度上維繫著。而周威烈王的冊封行為,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和等級制度,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在作用方面,周威烈王的決策加速了周王朝的覆滅。他將晉國大夫冊封為諸侯,使得原本的家臣成為合法諸侯,這一行為嚴重破壞了周朝的禮樂制度和政治秩序。各諸侯國看到周天子的軟弱和無原則,紛紛無視周天子的存在,相互攻伐,兼併戰爭不斷升級。從此,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對諸侯的有效控制,周王室的權威徹底喪失。

從歷史發展的轉折點意義來看,三家分晉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各國為了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紛紛進行變法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周威烈王的決策為這些變革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中國歷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周威烈王在東周歷史中扮演了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角色。他的決策雖然在當時可能是出於無奈,但卻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東周歷史發展的重要分水嶺。

2.對戰國時代的開啟作用

周威烈王的行為為戰國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戰國時代開端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是戰國時代開啟的重要標誌。在這之前,晉國雖被三家實際掌控,但名分上仍未得到周天子認可。周威烈王的冊封使三家分晉的事實合法化,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和等級秩序。這一行為宣告了春秋時期以尊王攘夷、維持禮樂秩序為主的政治模式的結束,為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兼併戰爭的全面爆發埋下了伏筆。

從政治層面看,周威烈王的決策加速了周王室權威的喪失。在西周和春秋時期,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其冊封諸侯的權力是維護政治穩定的重要保障。然而,周威烈王將晉國大夫冊封為諸侯,讓各諸侯國看清了周天子的軟弱和無原則。此後,周天子完全失去了對諸侯的有效控制,各諸侯國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紛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互攻伐、兼併,戰國七雄的爭霸局面逐漸形成。

在經濟方面,三家分晉和周威烈王的冊封決策促進了各國的經濟改革和發展。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壯大,各國紛紛推行變法改革,如魏國的李悝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這些改革措施包括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和軍功等,極大地激發了社會的活力,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又進一步增強了各國的實力,為戰國時期的大規模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

文化上,戰國時代的到來促使各種思想流派蓬勃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招攬人才,鼓勵學術交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相互爭鳴、相互影響。這種思想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為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支援和思想動力。

周威烈王的行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為戰國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他在戰國時代開端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成為了中國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要人物。

3.歷史教訓與啟示

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的決策帶來了諸多歷史教訓,也為後世政治、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維護制度權威:周威烈王自壞規矩,破壞了周朝的禮樂制度和等級秩序,導致天子權威喪失,天下大亂。這警示後世,制度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石,必須嚴格維護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任何違反制度的行為都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具備戰略眼光:周威烈王的決策缺乏長遠戰略眼光,只圖一時之利,未從根本上解決周王室衰落問題,反而加速其覆滅。後世統治者應立足長遠,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避免因短視而陷入困境。

·順應歷史潮流:雖然周威烈王的決策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韓、趙、魏三家崛起的趨勢,但他未能有效引導和利用這一趨勢來重振周王室。這表明,政治決策者應敏銳洞察歷史發展趨勢,積極主動地適應和引領變革,才能在時代浪潮中掌握主動權。

·平衡各方利益:周威烈王的決策打破了諸侯勢力平衡,引發更激烈的紛爭。在政治和社會發展中,要注重平衡各方利益關係,避免因利益失衡導致矛盾激化,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