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王姬扁:戰國亂世中的東周君主
一、周顯王姬扁的基本資訊
1.個人概況
姬扁,又稱周顯王、周顯聖王或周顯聲王,華夏族成員,是東周時期的君主。他身為周朝第三十五位君主,承載著延續周室的使命。其出生年月已難以確切考證,但他於公元前321年離世。在位的48年裡,他見證了戰國時期的風雲變幻,儘管周王室已漸趨衰落,但他仍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印記,成為這一特殊時代的重要歷史人物。
2.在位時間與繼位背景
周顯王姬扁於公元前369年即位,至公元前321年離世,在位長達48年。他的繼位與周烈王的去世緊密相關。周烈王在位期間,周王室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諸侯紛爭不斷,周室權威搖搖欲墜。周烈王駕崩後,姬扁順勢登上了東周君主的寶座。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爭霸的時代,周王室的地位愈發尷尬,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不斷髮動戰爭,周顯王接手的是一個充滿挑戰與危機的局面。儘管他試圖在亂世中維持周室的尊嚴和地位,但面對強大且野心勃勃的諸侯國,他所能施展的空間極為有限,只能在諸侯的夾縫中艱難求存。
二、周顯王時期的政治局勢
1.周王室的衰落
周顯王姬扁在位期間,周王室的衰落態勢愈發明顯,主要體現在領土和權威兩方面。
領土方面,周王室的控制範圍急劇縮減。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王室不斷分封土地給諸侯,自身直接掌控的土地越來越少。到姬扁時期,王畿之地已所剩無幾,難以支撐起一個大國的規模。周邊諸侯還時常侵佔周王室的土地,進一步壓縮了其生存空間。這種領土的減少,使得周王室失去了經濟和軍事的基礎,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和擴張力量。
權威方面,周王室的影響力一落千丈。諸侯們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紛紛無視周王室的命令和約束。在政治上,諸侯各自為政,自行制定政策和法律,不再向周王室彙報和請示。在軍事上,諸侯之間頻繁發動戰爭,爭奪土地和人口,周王室卻無力制止。例如,周顯王派遣使者對齊威王說“你再不來奔喪,就斬了你”,結果齊威王出言不遜,這充分顯示了周王室權威的喪失。
周王室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分封制使得諸侯勢力逐漸壯大,而周王室自身的實力卻不斷削弱。同時,周王室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資源,導致其無法有效地應對外部的挑戰。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諸侯們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對周王室的依賴也越來越小,這進一步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
2.諸侯國的崛起
在周顯王姬扁在位期間,多個諸侯國迅速崛起,其中齊國、魏國和秦國的表現尤為突出。
齊國在齊威王的統治下走向強盛。齊威王任用賢能之士鄒忌、田忌等人進行改革。為廣開言路,他下令臣民當面指出過錯者賜上等獎,書面提建議者賜中等獎,背後議論過失也給予獎勵。此令一出,數月間朝廷門庭若市,齊威王藉此瞭解到諸多國政弊端與治理之法。在整頓吏治方面,他明察秋毫,嚴懲了欺下媚上的阿大夫及其受賄上司,嘉獎了正直不阿的即墨大夫。此外,齊威王重用賢才,使齊國風氣大變,人人忠於職守,國家大治,成為當時的強國。
魏國在戰國初期也是實力強勁的諸侯國。其在軍事上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尤其是魏武卒,戰鬥力極高。在政治上,魏國積極推行變法,李悝變法使魏國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得到了最佳化,促進了國家的發展。魏國憑藉其強大的實力,在戰國初期頻繁發動戰爭,擴張領土,成為當時的霸主之一。
秦國在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進行變法。變法前,商鞅透過“徙木立信”贏得了百姓的信任。隨後,他兩次頒佈新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根據軍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級;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等。這些措施使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百姓自給自足,社會安定,軍隊戰鬥力也大幅提升。秦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政治格局的變化
從周顯王即位到其去世的這48年間,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周顯王即位之初,周王室雖已衰落,但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各諸侯國在一定程度上還會顧及周王室的存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之間的兼併戰爭日益激烈,周王室的影響力逐漸消失殆盡。
在這一時期,戰國七雄的格局逐漸形成。齊國在齊威王的治理下,透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廣開言路、整頓吏治、重用賢才等,國力迅速增強,成為東方強國。魏國在戰國初期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李悝變法的成果,稱霸中原,但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接連失利,實力受到重創,逐漸走向衰落。秦國在秦孝公和商鞅的推動下,進行了徹底的變法,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軍事力量大幅提升,成為西方的強國。
除了齊、魏、秦三國,楚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一直是南方的大國。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力量得到極大增強,成為北方的強國。韓國和燕國雖然實力相對較弱,但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
戰國七雄形成後,各國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多變。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各國之間頻繁發動戰爭,同時也開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合縱連橫的策略層出不窮。這種政治格局的變化,使得戰國時期的局勢更加動盪不安,也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三、周顯王的生平事蹟
1.登基與封地
周烈王去世後,姬扁順利登基,成為東周的君主,即周顯王。彼時的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往昔的輝煌,在諸侯紛爭的浪潮中風雨飄搖。
周顯王在位期間,做出了一個對周王室影響深遠的決定——將最後的王畿之地封給周國公子根,在鞏地建立了東周國。這一舉措看似是無奈之舉,實則反映了周王室內部權力鬥爭的複雜局面以及周顯王試圖透過分封來維持周室統治的意圖。
然而,這一封地行為帶來的影響卻是負面居多。從領土方面來看,王畿之地本就是周王室僅存的核心區域,分封出去後,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進一步減少,經濟和軍事基礎更加薄弱。從政治層面而言,東周國的建立使得周王室內部出現了權力分割,周王僅餘成周王宮,還需寄居於東周國,其權威和地位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此後,周王室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愈發邊緣化,只能在諸侯的夾縫中艱難求存,難以再對諸侯產生實質性的約束和影響,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程序。
2.天子威嚴的挑戰
周顯王在位時,天子威嚴遭受了嚴峻挑戰,齊威王對周顯王使者無禮便是典型例證。周烈王去世後,周顯王派遣使者前往齊國,傳達“你再不來奔喪,就斬了你”的旨意。然而,齊威王不僅未將此警告放在心上,反而出言不遜,對使者極為不敬。
這一事件充分顯示出周顯王天子威嚴的喪失。在傳統的周禮體系中,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諸侯有義務聽從天子的命令,對天子保持敬畏。但到了周顯王時期,諸侯勢力崛起,不再把周天子的權威當回事。齊威王的無禮行為,是對周王室權威的公然挑釁,反映出諸侯對周王室的輕視已達到了極點。
此事件的影響深遠。一方面,它加劇了周王室權威的衰落。其他諸侯看到齊威王的行為未受到懲罰,便紛紛效仿,更加無視周王室的命令和約束,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另一方面,這也標誌著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局面進一步加劇,傳統的政治秩序被打破,諸侯之間的紛爭更加激烈,為後來的兼併戰爭埋下了伏筆。周顯王面對這種局面,卻無力改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周王室的地位不斷下滑。
3.對諸侯國的態度與舉措
周顯王身處周王室衰落、諸侯紛爭的時代,對諸侯國的態度頗為複雜,既有無奈的容忍,也有重振周室的微弱嘗試。
面對日益強大且驕橫的諸侯國,周顯王雖名義上是天子,但實際上無力對其進行有效約束。齊威王對周顯王使者無禮,周顯王也只能默默忍受,無法採取實質性的懲罰措施,這體現出他在諸侯面前的無奈與軟弱。
不過,周顯王並非完全坐以待斃,他也有重振周室的想法。他將最後的王畿之地封給公子根建立東周國,或許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來重新整合周室的力量,在諸侯的夾縫中尋找生存和發展的機會。然而,這一舉措不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使周王室的領土和權威進一步受損。總體而言,周顯王在面對諸侯國時,由於實力懸殊,其重振周室的舉措收效甚微,難以改變周王室衰落的命運。
四、諸侯國的變法與發展
1.齊國的變法與強盛
在周顯王在位期間,齊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透過一系列改革走向了強盛,鄒忌、田忌等賢能之士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齊威王深知廣開言路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他頒佈命令,臣民若能當面指出自己的過錯,可獲上等獎賞;以書面形式提出批評建議的,給予中等獎賞;即便在背後議論他的過失,也能得到獎賞。此令一出,朝廷頓時熱鬧非凡,數月間前來提批評和建議的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齊威王藉此瞭解到諸多國政弊端和自身過失,收集了大量治理國家的良策,為齊國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整頓吏治也是齊國改革的重要內容。齊威王不偏聽偏信,親自派人調查地方官員的實際情況。當時,不少人說阿地的大夫治理有方,即墨的大夫治理不善。但經過實地考察,發現阿地田園荒蕪,百姓缺衣少食,而即墨地方治安良好,百姓安居樂業。原來,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賄上司以求讚譽;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賄而遭誹謗。齊威王果斷痛斥阿大夫,將其及受賄後為他說好話的人烹殺,同時嘉獎即墨大夫,賜予他一萬戶的俸祿。這一舉措使齊國風氣為之一變,官員們都忠於職守,不敢欺上瞞下。
在人才任用方面,齊威王重用賢能之士。他將鄒忌、田忌等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鄒忌善於進諫,為齊威王出謀劃策,推動了齊國的政治改革;田忌則是傑出的軍事將領,在戰場上屢立戰功。有一次,魏惠王向齊威王炫耀魏國的明珠能光照前後各12乘車輛,問齊威王有何國寶。齊威王列舉了手下的文臣武將,稱他們才是齊國的國寶,讓魏惠王自愧不如。
透過這些改革措施,齊國迅速強大起來。國內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軍事上也具備了強大的實力,成為當時的一大強國。齊國的強盛不僅提升了自身在戰國時期的地位,也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2.秦國的商鞅變法
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在秦孝公的統治下,任用商鞅進行了一場深刻而全面的變法,這場變法對秦國乃至整個戰國曆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商鞅變法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相對落後,政治上舊貴族勢力強大,世卿世祿制度嚴重阻礙了人才的流動和國家的發展;經濟上,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國家土地所有制束縛了生產力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軍事上,秦國軍隊戰鬥力不強,在與其他諸侯國的戰爭中常常處於劣勢。同時,周邊諸侯國的崛起和擴張也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秦孝公迫切希望透過變法來增強秦國的實力,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
公元前359年,商鞅開始在秦國推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在政治上,商鞅廢除了舊的世卿世祿制度,根據軍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級,打破了貴族世襲的特權,為普通民眾提供了晉升的機會,激發了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加強了君主對國家的控制。在經濟上,商鞅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這一舉措促進了土地的流轉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此外,他還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獎勵耕織,鼓勵人們從事農業生產,提高了糧食產量,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在軍事上,商鞅實行軍功爵制,對在戰爭中立功計程車兵給予獎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商鞅變法的影響和意義是多方面的。從短期來看,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百姓自給自足,社會安定,路不拾遺,人民私下不敢毆鬥,為國作戰時卻勇敢衝殺,爭取立功。秦國的軍事實力也大幅提升,在與其他諸侯國的戰爭中逐漸佔據優勢。從長期來看,商鞅變法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使秦國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轉變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此外,商鞅變法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所推行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如中央集權制度、土地私有制等,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
然而,商鞅變法也並非一帆風順。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帶頭犯法,商鞅為了維護新法的權威,對太子的師傅公子虔處以劓刑,對公孫賈處以黥刑。秦孝公死後,舊貴族勢力重新抬頭,商鞅最終被車裂而死。但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經深入人心,不可動搖,秦國繼續沿著變法的道路前進,最終實現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3.韓國的申不害變法
周顯王在位期間,韓國國力薄弱,在戰國列強的夾縫中艱難生存。韓昭侯眼見周邊各國透過改革逐漸強大,不斷向外擴張,深感危機。為了增強韓國實力,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公元前351年,韓昭侯任用鄭國人申不害為相,推行變法。
申不害以“術”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術”主要是指君主駕馭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強調君主的統治技巧和對臣下的考核監督。他主張君主應“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透過各種方法來考察和控制官員,防止他們權力過大威脅君主統治。同時,申不害也注重“法”的建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規範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
申不害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的治理下,韓國一度強盛。國內政治相對穩定,官員們不敢肆意妄為,行政效率有所提高。經濟上,農業和手工業得到發展,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加。軍事上,軍隊的戰鬥力也有所增強,韓國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部的威脅。然而,申不害變法也存在侷限性。其“術”的運用過於依賴君主個人的能力和手段,缺乏制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隨著申不害的去世,韓國的變法成果逐漸削弱,未能像秦國商鞅變法那樣為國家帶來長久的強盛。
五、重要戰役及其影響
1.桂陵之戰
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爆發的桂陵之戰,是戰國時期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戰役,其背景與當時諸侯國之間的激烈競爭和擴張密切相關。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紛紛展開兼併戰爭,魏國和趙國便是其中的兩個主要參與者。
這場戰役的起因是魏軍在主將龐涓的率領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趙國在面臨亡國的危險時,向齊國求救。齊侯以田忌為將,以傑出的軍事家孫臏為軍師,統兵救趙。
戰役過程中,孫臏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智慧,運用了“圍魏救趙”的戰術。齊軍並沒有直接前往邯鄲與魏軍正面交鋒,而是揚言要突襲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的重要門戶襄陽(今河南省睢縣內)。大梁是魏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一旦受到威脅,魏軍必然會回兵救援。龐涓果然中計,慌忙率領魏軍回師。而齊軍則在桂陵(今山東省菏澤縣東北)設下埋伏,以逸待勞。當魏軍進入埋伏圈後,齊軍突然發起攻擊,魏軍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趙國之圍也隨之解除。
桂陵之戰的結果是齊國取得了勝利,魏軍遭受重創。這一戰役不僅解救了趙國,也極大地削弱了魏國的實力。魏國在戰國初期本是強國,透過李悝變法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稱霸中原。但桂陵之戰的失敗,使其在軍事上遭受了重大挫折,威望也受到了影響。而齊國則透過這場戰役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和孫臏的軍事才能,提高了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成為了當時的強國之一。此外,“圍魏救趙”的戰術也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為後世軍事家所借鑑和學習。
2.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年),其背景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兼併戰爭日益激烈,各國為了爭奪更多的土地和資源,不斷擴充實力,相互征伐。魏國在桂陵之戰後雖遭受重創,但仍具有較強的實力,而齊國在桂陵之戰後崛起,成為魏國在中原地區的強勁對手,兩國之間的矛盾逐漸加深。
這場戰役的起因是龐涓統率魏軍攻韓,韓國在抵擋不住魏軍進攻的情況下,向齊國求救。齊侯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軍師,帶兵救韓。齊軍依舊採用直取魏國都城大梁的策略,迫使魏軍回師救援。魏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大軍抵抗齊軍。
在戰役中,孫臏運用了“增兵減灶”的戰術。他命令齊軍進入魏國的第一天造灶10萬個,第二天造灶5萬個,第三天造灶2萬個。透過逐日減灶的方法,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以此來迷惑魏軍。龐涓看到齊軍灶數逐漸減少,誤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便產生了輕敵心理,於是丟下步兵,只率領輕裝精銳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孫臏早已算準魏軍的行程,在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東南)設下了埋伏。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多是峻隘險阻,適合設伏。當魏軍進入馬陵時,天色已黑。齊軍見魏軍進入包圍圈,萬弩齊發,魏軍頓時大亂,自相踐踏。龐涓自知敗局已定,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俘虜了太子申,魏軍主力被殲滅。
馬陵之戰的結果是齊國大獲全勝,魏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魏國不僅失去了大量的軍隊和將領,其在中原地區的霸主地位也隨之喪失,從此一蹶不振。而齊國則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強國地位,在戰國的政治和軍事舞臺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這場戰役也充分展現了孫臏卓越的軍事才能,“增兵減灶”的戰術成為了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範例,對後世的軍事戰略和戰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戰役對戰國格局的改變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對戰國時期的軍事、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改變。
從軍事格局來看,魏國的衰落成為顯著特徵。在桂陵之戰中,魏軍遭受重創,實力有所削弱;馬陵之戰更是讓魏國遭遇毀滅性打擊,不僅大量軍隊被殲滅,還失去了龐涓等優秀將領。曾經稱霸中原的魏國,軍事力量一蹶不振,在戰國軍事舞臺上的影響力急劇下降。而齊國則憑藉這兩場戰役的勝利迅速崛起。桂陵之戰中,齊國運用“圍魏救趙”戰術取得勝利,展示了強大的軍事謀略和實力;馬陵之戰再次獲勝,進一步鞏固了其軍事強國的地位,成為當時能與其他強國相抗衡的重要力量。
在政治格局方面,魏國的衰落使其在諸侯中的威望大減,失去了霸主地位,難以再對其他諸侯國形成強大的威懾力。而齊國的崛起則改變了原有的政治平衡。齊國在軍事上的勝利提升了其在諸侯國中的話語權,吸引了更多的諸侯國與之結盟或交好。同時,這兩場戰役也促使其他諸侯國重新審視自身的戰略和外交政策,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變得更加複雜多變,各國之間的合縱連橫更加頻繁,為後來的統一戰爭埋下了伏筆。
六、周顯王時期的諸侯稱王現象
1.諸侯稱王的過程
在周顯王在位期間及之後,各諸侯國紛紛僭越稱王,這一過程深刻地改變了戰國時期的政治格局。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先稱王。此時的魏國雖在桂陵之戰中受挫,但仍有一定實力。魏惠王為了提升自身地位,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召集諸侯會盟,自稱為王,這是戰國時期諸侯中第一個稱王的舉動,標誌著對周王室權威的公然挑戰。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國力強盛,與魏國平起平坐,此次會盟進一步鞏固了齊國的強國地位,也加劇了諸侯稱王的趨勢。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稱王。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軍事力量強大,成為西方強國。秦惠文君稱王,顯示了秦國欲與東方各國分庭抗禮、爭奪天下的野心。
公元前323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舉行“五國相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為了增強自身在諸侯中的地位,相互承認稱王。這一事件使得稱王的諸侯國範圍進一步擴大,周王室的權威受到了更嚴重的衝擊。
此後,楚國作為南方大國,一直以王自稱,在諸侯稱王的浪潮中保持著其特殊地位。各諸侯國的稱王行為,打破了以往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的傳統,反映了戰國時期周王室的衰落和諸侯勢力的崛起,戰國的政治格局也因此變得更加複雜和動盪。
2.稱王對周王室的衝擊
諸侯稱王對周王室的地位和權威造成了毀滅性的衝擊。在傳統的政治秩序中,“王”是周天子獨有的稱號,象徵著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稱王打破了這一傳統,使得周王室的獨尊地位蕩然無存。
從地位上看,周王室原本是天下的中心,諸侯需尊奉周天子為正統。但諸侯紛紛稱王之後,周王室與諸侯的地位差距大幅縮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無實質區別。各諸侯國不再將周王室視為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而是將其看作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一方勢力,周王室在政治格局中的核心地位徹底喪失。
在權威方面,諸侯稱王是對周王室權威的公然挑戰。以往諸侯雖有僭越之舉,但表面上仍會尊重周天子的命令。而稱王之後,諸侯完全無視周王室的存在,自行其是,不再聽從周王室的調遣和約束。周王室的詔令如同廢紙,無法對諸侯產生任何實際的影響力。
面對諸侯稱王的局面,周顯王無力阻止,只能無奈接受。他既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去討伐稱王的諸侯,也缺乏有效的政治手段來恢復周王室的權威。周顯王試圖透過一些象徵性的舉動來維持周王室的尊嚴,如派遣使者傳達旨意,但這些努力都無濟於事,反而遭到諸侯的輕視和嘲笑。周顯王在諸侯稱王的浪潮中,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周王室的地位和權威不斷下滑,卻毫無辦法,周王室的衰落已不可逆轉。
3.稱王現象的影響
諸侯稱王現象對戰國時期的政治、外交等方面產生了深遠且廣泛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諸侯稱王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傳統上,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諸侯需聽從周天子的號令。而諸侯稱王使得周王室的權威徹底崩塌,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更加平等化,戰國的政治格局變得更加複雜和混亂。各國為了爭奪霸權和領土,不斷髮動戰爭,兼併與反兼併的鬥爭日益激烈。同時,稱王也促使各國加強中央集權,君主的權力進一步集中,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外部挑戰。
外交方面,諸侯稱王改變了各國的外交策略。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各國紛紛開展合縱連橫的外交活動。合縱是指弱國聯合起來對抗強國,連橫則是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其他弱國。各國之間的聯盟關係變得更加不穩定,時而結盟,時而反目。例如,“徐州相王”後,齊、魏兩國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抗其他國家的聯盟。而“五國相王”則是韓、趙、燕、中山等國為了增強自身地位而採取的聯合行動。
經濟上,諸侯稱王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為了支援戰爭和增強國力,各國紛紛進行經濟改革,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例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就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商業的發展,為秦國的強大奠定了經濟基礎。同時,戰爭也刺激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促進了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文化方面,諸侯稱王使得思想文化更加多元化。各國為了吸引人才和增強文化軟實力,紛紛鼓勵學術自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相互爭鳴,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諸侯稱王現象是戰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對戰國時期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歷史從分裂走向統一的程序。
七、周顯王的歷史評價
1.傳統評價
在傳統史書中,周顯王常被視為一個無奈的君主。當時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周顯王雖居天子之位,卻難以施展權力。司馬遷在《史記》中雖未對周顯王有過多直接評價,但從對當時歷史事件的記載中可看出,周顯王在位時周王室權威喪失,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如齊威王對周顯王使者無禮,周顯王卻無力懲戒。
後世史家多認為周顯王處於歷史的被動地位,他試圖透過一些舉措重振周室,如封公子根建立東周國,卻適得其反,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周顯王無法改變周王室江河日下的命運,只能在諸侯的夾縫中艱難維持,其統治更多是象徵意義,難以對當時的政治格局產生實質性影響。
2.現代視角的評價
從現代視角來看,周顯王處於戰國這一歷史大變革時期,其歷史地位和作用有著獨特的意義。
戰國時代,社會處於劇烈轉型,周王室的衰落已成定局。周顯王雖身為天子,卻面臨著諸侯崛起、禮崩樂壞的嚴峻局面。他的無奈與掙扎清晰可見,面對諸侯的僭越和無禮,如齊威王對使者的不敬,他無力採取有效措施,只能默默忍受,這並非他個人的軟弱,而是周王室整體實力衰落的必然結果。
周顯王並非沒有嘗試重振周室,他封公子根建立東周國,雖未達預期,反而加速了周王室的衰落,但這一舉措也反映出他在困境中試圖尋找出路的努力。
從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看,周顯王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所處的時代是舊秩序瓦解、新秩序逐漸形成的過渡階段,周顯王的經歷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性。他的存在也提醒著後人,在歷史的洪流中,個人的力量往往有限,順應歷史潮流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儘管周顯王未能改變周王室衰落的命運,但他的故事為我們研究戰國時期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3.綜合評價
綜合傳統和現代視角來看,周顯王是一位處於特殊歷史時期、充滿無奈與掙扎的君主。
從傳統觀點而言,周顯王在位時周王室權威盡失,諸侯紛爭不斷,他雖有重振周室之心,如封公子根建東周國,卻反致周室加速衰落,其統治更多是象徵意義,難以改變歷史走向。
從現代視角分析,周顯王所處的戰國時代,社會轉型劇烈,周室衰落是大勢所趨。他面對諸侯的僭越無禮無力迴天,並非個人軟弱,而是整體實力差距所致。他的一些舉措雖未成功,但也體現了在困境中尋求出路的努力。
總體來說,周顯王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雖未能改變周室命運,但為研究戰國曆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八、周顯王之後的東周局勢
1.周慎靚王繼位
公元前321年,周顯王姬扁離世,其子姬定繼位,是為周慎靚王。彼時,周王室的衰落已積重難返,諸侯紛爭的局勢愈演愈烈。周慎靚王接手的是一個在諸侯夾縫中艱難生存的周室,權威幾近喪失,領土也所剩無幾。儘管他試圖在這亂世中延續周室的命脈,但面對強大且野心勃勃的諸侯國,他所能施展的空間極為有限,周王室在戰國的政治舞臺上愈發邊緣化,其命運也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走向終結。
2.東周的繼續衰落
周慎靚王時期及之後,東周的衰落態勢愈發明顯。從表現來看,政治上,周王室內部權力鬥爭不斷,周天子對王畿之地的掌控力進一步削弱,政令難以有效傳達和執行。經濟上,王畿土地狹小,農業產出有限,財政收入匱乏,難以維持王室的日常開銷和必要的軍事防禦。軍事上,周王室幾乎沒有可調動的武裝力量,在諸侯紛爭中毫無話語權,只能任由強國擺佈。
其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諸侯強國不斷擴張,兼併戰爭頻繁,周王室成為被忽視的物件,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內部,長期的積貧積弱和權力鬥爭消耗了大量精力和資源,無法進行有效的改革和發展。而且,周王室缺乏有能力和遠見的君主來扭轉局勢,只能在歷史的浪潮中逐漸沉淪,直至走向滅亡。
3.東周的最終結局
周慎靚王之後,周赧王繼位。此時的東周已名存實亡,內部又分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將軍摎攻打西周國,西周君被迫將三十六邑、三萬人口全部獻給秦國,西周國滅亡。同年,周赧王去世,象徵周朝的九鼎被秦國掠走。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又派呂不韋滅掉東周國。至此,延續數百年的東周徹底滅亡,戰國時代也逐漸走向統一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