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章 周攜王姬餘臣

周攜王姬餘臣:被歷史塵封的西周末代王者

一、周攜王的身世與背景

1.家族譜系

周攜王姬餘臣出身於顯赫的周朝王室,在家族譜系中佔據著獨特的位置。他的祖父是周厲王,周厲王在位時,因實行“專利”政策,引發國人暴動,最終被逐。他的父親是周宣王,宣王即位後,整頓朝政,使周朝一度呈現中興景象,史稱“宣王中興”。

姬餘臣是周宣王之子,周幽王之弟。周幽王即位後,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尤其寵愛褒姒,為博美人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他還廢黜了申後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這一系列舉動為西周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在這樣的家族背景下,姬餘臣本無繼承王位的可能,但命運的轉折卻讓他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二王並立”時期的周天子之一。

2.時代背景

周宣王時期,西周王朝表面上呈現出中興之象,實則已暗藏衰敗跡象。宣王即位之初,立志復興周室,任用賢能,整頓朝政,在軍事上也頗有建樹。他曾多次對外用兵,討伐獫狁、西戎、淮夷等部族,擴大了周朝的疆域,使諸侯重新朝見天子,史稱“宣王中興”。然而,長期的征戰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聽勸諫,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破壞了周朝的宗法制度,引起了諸侯的不滿,周朝的統治根基開始動搖。

到了周幽王時期,西周王朝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動盪。周幽王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他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尤其寵愛褒姒。為了博褒姒一笑,他竟然上演了“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嚴重失信於諸侯。這一行為不僅削弱了周天子的權威,也使得諸侯對周朝的忠誠度大打折扣。

在政治上,周幽王的一系列決策加劇了朝廷內部的矛盾。他廢黜了申後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這一廢長立幼的舉動嚴重違背了周朝的宗法制,引發了朝廷內外的軒然大波。申後的父親申侯對此極為不滿,他聯合繒國和犬戎,發動了叛亂。

社會層面,由於周幽王的昏庸統治,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繁重的賦稅、頻繁的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的侵襲,使得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百姓對周朝的統治失去了信心,社會秩序陷入了混亂。

周幽王時期的西周王朝,政治上危機四伏,朝廷內部矛盾重重;社會上動盪不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這種內憂外患的局面,為西周的滅亡埋下了伏筆,也為周攜王的登場和“二王並立”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歷史背景。

二、周攜王登基前的經歷

1.早年封國

由於史書記載有限,周攜王姬餘臣早年封國的具體位置和情況難以確切知曉,但透過對當時歷史背景的分析,仍可進行一些合理推測。

從周朝的分封制度來看,姬餘臣作為周宣王之子、周幽王的弟弟,極有可能被封於重要之地。考慮到西周晚期的政治格局,他的封國或許位於王畿附近,以拱衛王室。有觀點認為,其封國可能在“攜”地,然而“攜”的具體位置尚無定論,有學者推測可能在今陝西境內,也有觀點認為在山西一帶。

若封國在陝西,此地是西周的核心區域,經濟較為發達,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有利於封國的發展。同時,靠近王都,便於姬餘臣參與王室事務,增強其在朝廷中的影響力。若封國在山西,山西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戰略地位重要。而且當地礦產資源豐富,能夠為封國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援。

封國對於姬餘臣意義重大。一方面,封國是他的經濟來源和物質基礎,為他提供了穩定的收入和資源。另一方面,封國也是他的政治資本,使他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和支持者。在周幽王死後的政治動盪中,封國成為他爭奪王位的重要依託,為他後來被擁立為周天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幽王之亂

周幽王的昏庸無道,尤其是廢后立太子的決策,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層層波瀾,引發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事件。

周幽王寵愛褒姒,為博美人歡心,他做出了廢黜申後及太子宜臼的決定,改立褒姒為後,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這一違背宗法制的舉動,在朝廷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申後之父申侯對此極為憤怒,他無法容忍女兒和外孫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

申侯深知自己無力與周幽王直接對抗,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聯合繒國和犬戎發動叛亂。申侯的這一舉措,得到了繒國的響應,而犬戎則因覬覦周朝的財富和土地,也欣然加入了這場叛亂。

公元前771年,申侯、繒國與犬戎的聯軍向鎬京發起了進攻。周幽王得知訊息後,驚慌失措,急忙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然而,由於之前“烽火戲諸侯”的鬧劇,諸侯們以為又是周幽王在戲弄他們,紛紛按兵不動。

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鎬京很快被攻破。周幽王帶著褒姒和伯服倉皇出逃,最終在驪山腳下被犬戎追上。周幽王被殺,太子伯服也死於亂軍之中,褒姒則被犬戎擄走。這場叛亂不僅導致了周幽王的死亡,也使得西周的都城鎬京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申侯聯合犬戎的叛亂,徹底改變了西周的政治格局。申侯等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周天子,即周平王。然而,周平王的即位並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這也為後來“二王並立”局面的形成埋下了伏筆。

對於周攜王姬餘臣來說,幽王之亂無疑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此之前,他或許只是一個普通的王室成員,在自己的封國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而幽王之亂後,西周政治陷入混亂,他被虢公翰等勢力擁立為周天子,從而登上了歷史舞臺,捲入了激烈的政治鬥爭之中。

三、周攜王的登基與“二王並立”局面

1.登基過程

周幽王被殺後,西周政治陷入一片混亂,各方勢力開始重新洗牌。在這樣的背景下,虢公翰等勢力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擁立周攜王姬餘臣為天子。

公元前770年,以虢公翰為首的十幾家諸侯,在攜地共同擁立姬餘臣為周天子,史稱周攜王。關於“攜”地的具體位置,雖尚無定論,但大致範圍在今河北、山西一帶。參與擁立的諸侯除了虢公翰一族外,還有其他一些對周平王即位合法性存疑的諸侯。虢公翰一族在此次擁立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後他們向東遷徙,立國於中山一帶,以拱衛新成立的周王朝。

這些諸侯擁立姬餘臣為天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從合法性角度來看,周平王曾被周幽王廢黜太子之位,且其有交通敵國犬戎、弒父殺弟的嫌疑,已喪失繼承王位的資格。而姬餘臣作為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在宗法制度下,其繼承王位的合法性相對較高。從政治局勢考慮,周攜王即位時已二十多歲,政令不易為外臣操控;而周平王當時只是七八歲的小孩,權臣更易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部分諸侯希望透過擁立周攜王,來穩定西周後期動盪的政治局勢,恢復周朝的統治秩序。

周攜王即位後,設立百官,建造宮殿,修築城牆,發行“莫”字空首布貨幣,同時釋出文書,詔告天下,正式開啟了與周平王“二王並立”的時代。

2.並立局面形成

周幽王被殺後,周朝陷入了權力真空,各方勢力紛紛擁立自己認可的君主,從而形成了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的局面。

周平王是在申侯等諸侯的支援下登上王位的。申侯因周幽王廢黜其女兒申後和外孫姬宜臼的太子之位而心懷不滿,聯合繒國和犬戎發動叛亂,殺死周幽王後,申侯、繒侯及許文公在犬戎仍佔據的宗周立姬宜臼為周天子,即周平王。然而,周平王的即位存在諸多爭議。他曾被周幽王廢黜太子之位,且有交通敵國犬戎、弒父殺弟的嫌疑,這使得他的合法性受到了很多諸侯的質疑,因此最初只有申國、魯國、許國等少數諸侯承認他的地位。

周攜王則是由虢公翰等十幾家諸侯共同擁立的。虢公翰認為周平王的行為違背了宗法制度和道德準則,不具備繼承王位的資格,於是以姬餘臣是周幽王弟弟的身份,擁立其為周天子。周攜王即位後,得到了大多數諸侯的支援,其統治區域主要在河北、山西一帶。

以下是周平王和周攜王的支持者和合法性對比:

對比項

周平王

周攜王

支持者

申國、魯國、許國等少數諸侯

虢公翰等十幾家諸侯,得到大多數諸侯支援

合法性

曾被廢黜太子之位,有弒父殺弟嫌疑,合法性受質疑

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宗法制度下合法性相對較高

“二王並立”局面的形成,使得周朝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分裂和動盪。各方勢力為了支援自己擁立的君主,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這不僅削弱了周朝的統治力量,也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和東周的到來。同時,這種局面也對當時的政治格局和社會秩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諸侯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進一步加劇。

四、周攜王的為政舉措

1.政治舉措

周攜王即位後,為了鞏固統治、穩定局勢,採取了一系列政治建設方面的舉措。

設立百官是周攜王構建統治體系的重要一步。他依據周朝傳統的政治制度,任命了各個部門的官員,涵蓋了行政、軍事、司法等多個領域。這些官員各司其職,協助周攜王處理政務,使得國家的管理能夠有序進行。透過設立百官,周攜王建立起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官僚體系,加強了對國家的控制和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建造宮殿不僅是為了滿足周攜王的居住需求,更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宮殿作為王權的象徵,其建造彰顯了周攜王的天子地位,有助於提升他在諸侯和民眾心中的威望。同時,宮殿也是舉行重要儀式和會議的場所,為政治活動提供了一個正式、莊重的環境,有利於加強周攜王與諸侯之間的聯絡和溝通。

修築城牆是周攜王加強防禦的重要舉措。在當時動盪的局勢下,修築城牆可以有效地抵禦外部勢力的入侵,保護都城和百姓的安全。城牆的存在也為周攜王的統治提供了一道堅實的屏障,增強了國家的安全感和穩定性。此外,城牆的修築還可以促進城市的發展,吸引人口聚集,推動經濟的繁榮。

發行貨幣是周攜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他發行了“莫”字空首布貨幣,統一了貨幣的規格和標準,方便了商品的交換和流通。貨幣的發行有助於促進商業的發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也加強了周攜王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

這些政治舉措對周攜王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們有助於鞏固周攜王的天子地位,加強對國家的控制和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增強國家的安全感和穩定性,促進經濟的發展。然而,由於“二王並立”的局面,周攜王面臨著來自周平王的競爭和挑戰,這些舉措的實施效果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外交策略

周攜王登基後,在外交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頗具針對性的策略,以鞏固自身統治並擴大影響力。

在河北、山西一帶,周攜王積極和揖北方少數民族。他深知這些少數民族勢力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與其保持友好關係,既能減少邊境的軍事壓力,又能借助其力量增強自身實力。透過互派使者、開展貿易等方式,周攜王與北方少數民族建立了相對穩定的關係,為自己的統治營造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外部環境。

同時,周攜王還致力於結好上古唐堯、虞舜遺族。這些遺族在當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基礎,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有助於提升周攜王在當地的威望和合法性。周攜王透過祭祀、聯姻等方式,加強了與這些遺族的聯絡,贏得了他們的支援和認可。

在與各國的外交關係上,周攜王採取了靈活多樣的策略。對於支援自己的諸侯,他給予豐厚的賞賜和榮譽,以鞏固聯盟;對於中立的諸侯,他積極拉攏,試圖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於支援周平王的諸侯,他則採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試圖削弱對方的力量。

周攜王外交策略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鞏固自身統治,擴大影響力,在“二王並立”的局面中佔據優勢。從效果來看,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他與北方少數民族和上古遺族的友好關係,為他的統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與各國的外互動動,也使得他的勢力得到了一定的擴張。然而,由於周平王也在積極開展外交活動,雙方的競爭依然激烈,周攜王的外交策略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二王並立”的局面。同時,外交活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周攜王的資源和精力,對國內局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五、周攜王與周平王的對抗

1.雙方實力對比

周平王與周攜王“二王並立”時期,雙方在支持者、領土、軍事力量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以下是具體對比:

對比項

周平王

周攜王

支持者

最初只有申國、魯國、許國等少數諸侯支援,後來隨著局勢發展,部分諸侯因各種利益考量倒向周平王,但整體支援基礎前期相對薄弱。

由虢公翰等十幾家諸侯共同擁立,即位後得到了大多數諸侯的支援,其支持者範圍更廣、勢力更強。

領土

周平王統治區域主要在以洛邑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此地經濟較為發達,但經過戰亂破壞,需要時間恢復。

統治區域主要在河北、山西一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當地礦產資源豐富,能為其統治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援。

軍事力量

周平王依靠申國等支援他的諸侯的軍事力量,但這些諸侯的兵力分散,且部分諸侯實力有限。

由於得到多數諸侯支援,可調動的軍事力量相對較多,且其統治區域的地理優勢有利於軍事防禦和作戰。

從實力對比來看,周攜王在初期佔據一定優勢。他擁有更廣泛的諸侯支援、有利的地理環境和相對較強的軍事力量。然而,周平王所處的中原地區經濟潛力巨大,隨著時間推移,若能有效恢復和發展經濟,也能增強自身實力。這種實力對比使得“二王並立”的局勢更加複雜和膠著,雙方為了爭奪正統地位和更多資源,展開了長期的鬥爭,加速了西周王朝的衰落和瓦解,也促使各諸侯國在這場權力爭奪中重新調整自身的戰略和立場。

2.諸侯態度轉變

在“二王並立”的初期,周攜王得到了大多數諸侯的支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支援周攜王的諸侯如晉國、鄭國等逐漸倒向了周平王。

晉國方面,晉文侯有著自己的利益考量。當時晉國正處於擴張階段,需要在政治上尋找更有利的支援。周平王統治的以洛邑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經濟潛力巨大。晉文侯認為支援周平王,幫助其東遷洛陽,不僅可以獲得周平王的感激和賞賜,還能在中原地區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此外,晉文侯擊殺周攜王,結束“二王並立”局面後,將周室的根基之地關中平原贈與秦國,自己則率王室東遷,進一步鞏固了晉國在東周初期的政治地位,為晉國日後的霸業奠定了基礎。

鄭國方面,鄭武公也有著類似的想法。鄭國地處中原,與周平王的統治區域相鄰。支援周平王有利於鄭國在中原地區的發展和擴張。鄭武公透過護送周平王東遷,獲得了周平王的信任和賞賜,得以在中原地區拓展領土,增強了鄭國的實力。

除了晉、鄭兩國,其他一些諸侯也因為各種利益因素逐漸倒向周平王。周平王為了爭取諸侯的支援,承諾給予他們更多的土地和權力。而周攜王在統治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其勢力逐漸被削弱。

諸侯態度的轉變對“二王並立”的局面產生了重大影響。它使得周攜王的支援力量大幅減少,而周平王的勢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這一轉變加速了周攜王的滅亡,也為東周時代的全面開啟奠定了基礎。

六、周攜王的統治影響

1.對西周宗法制的衝擊

周攜王的登基,猶如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對西周傳統的宗法制與嫡長子繼承製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在西周的宗法制度中,嫡長子繼承製是核心原則,即王位應由嫡長子繼承,以確保權力的平穩過渡和家族血脈的正統延續。周幽王死後,按照傳統,本應由嫡長子宜臼繼承王位,即後來的周平王。然而,周攜王姬餘臣作為周幽王的弟弟,在虢公翰等諸侯的擁立下登上了天子之位。這一行為直接打破了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使得王位繼承出現了混亂。

周攜王的登基,挑戰了西周宗法制的權威。宗法制強調等級分明、秩序井然,諸侯應嚴格遵循周天子的統治。但周攜王的出現,使得周朝出現了兩個天子,形成了“二王並立”的局面。這種局面導致諸侯們在政治立場上出現了分歧,一些諸侯支援周攜王,而另一些則支援周平王,使得周朝內部的政治秩序陷入了混亂。

這種對宗法制的衝擊,也改變了人們對王位繼承的觀念。在此之前,嫡長子繼承製深入人心,被視為不可動搖的原則。但周攜王的登基,讓人們看到了王位繼承並非只有一種方式,其他有實力、有支援的王室成員也有可能登上王位。這一觀念的改變,為後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王位爭奪和政治動盪埋下了伏筆。

周攜王的登基打破了西周傳統的宗法制與嫡長子繼承製,對周朝的政治秩序和王位繼承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加速了西周王朝的衰落和瓦解。

2.對諸侯國關係的影響

周攜王與周平王的爭鬥,如同一場風暴,在西周的政治舞臺上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導致諸侯國陷入了分裂與對立的局面。

在這場爭鬥中,各諸侯國基於自身的利益考量,紛紛選擇支援不同的天子。一些諸侯如虢公翰等支援周攜王,認為他在宗法制度下繼承王位的合法性相對較高;而申國、魯國、許國等少數諸侯則支援周平王。這種支援的分化使得諸侯國之間原本相對穩定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形成了兩大對立陣營。

諸侯國的分裂與對立,加速了西周王朝的衰落瓦解。在“二王並立”的局面下,諸侯們為了支援自己所擁立的天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無疑消耗了西周的國力。同時,諸侯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不斷加劇,時常發生戰爭和紛爭,使得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這種內耗嚴重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力量,使得周天子的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此外,這場爭鬥對地緣政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諸侯態度的轉變,一些原本支援周攜王的諸侯倒向周平王,導致周攜王的勢力範圍逐漸縮小,而周平王的影響力則不斷擴大。這種地緣政治的變化,進一步改變了西周的政治格局,使得各諸侯國在這場權力爭奪中重新調整自身的戰略和立場。

周攜王與周平王的爭鬥,使得諸侯國分裂對立,加速了西周王朝的衰落瓦解,也對當時的地緣政治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為東周時期的諸侯爭霸局面埋下了伏筆。

七、周攜王的結局

1.晉文侯襲殺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晉文侯對周攜王發動了致命一擊,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晉文侯此舉背後有著複雜的動機和精心謀劃的策略。

從動機來看,晉文侯有著強烈的政治野心和利益訴求。當時晉國正處於擴張階段,急需在政治上獲取更大的利益和影響力。周平王統治的中原地區經濟潛力巨大,晉文侯認為支援周平王並幫助其消滅競爭對手周攜王,能夠獲得周平王的感激和豐厚賞賜,從而在中原地區擴大晉國的勢力範圍。此外,結束“二王並立”的混亂局面,也有助於晉國在東周初期樹立權威,為日後的霸業奠定基礎。

在策略方面,晉文侯以“天無二日,國無兩王。攜王雖為先王兄弟,但沒有得到諸侯公認而擅自稱王,實屬叛逆,天子應當予以討伐”為由,向周平王提出建議,獲得了周平王的支援。隨後,晉文侯精心策劃軍事行動,利用周攜王對其的信任,發動突然襲擊。

晉文侯率領軍隊迅速出擊,直逼周攜王的都城。周攜王萬萬沒想到曾經支援自己的晉文侯會突然倒戈相向,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都城很快被攻破。周攜王在這場突襲中被殺,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晉文侯襲殺周攜王這一事件,不僅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也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標誌著“二王並立”局面的結束,為東周時代的全面開啟鋪平了道路。

2.二王並立局面結束

晉文侯襲殺周攜王,宣告了“二王並立”局面的終結,這一事件成為西周與東周時代交替的關鍵標誌,對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政治層面看,“二王並立”的結束使得周朝名義上重新實現了統一,周平王成為唯一被承認的周天子。然而,這種統一隻是表面的,周王室的權威在長期的分裂和動盪中已遭受嚴重削弱。周平王雖為天子,但實際上不得不依賴諸侯的支援,尤其是晉、鄭等國,這為東周時期諸侯爭霸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在歷史發展程序中,這一事件加速了西周向東周的轉變。西周時期,周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諸侯對其尊崇有加。但“二王並立”的混亂局面打破了這種權力平衡,諸侯的勢力逐漸崛起。晉文侯襲殺周攜王,進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實力,使得東周時期周天子淪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諸侯則成為實際的政治主導力量。

對後續政治格局而言,晉文侯因誅殺周攜王、護送周平王東遷而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晉國在東周初期的地位大幅提升,為其日後成為春秋霸主奠定了基礎。同時,其他諸侯也在這場權力更迭中重新審視自身的戰略和立場,紛紛尋求擴張和發展的機會,導致春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戰亂頻繁。

晉文侯襲殺周攜王,結束“二王並立”局面,是西周走向衰落、東周走向動盪的重要轉折點,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軌跡。

八、周攜王在歷史中的地位與評價

1.歷史記載情況

正史和其他史料對周攜王的記載存在顯著差異。在傳統正史中,如《春秋左氏傳》僅有“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這樣簡單的記載,且將周攜王描述為叛逆之人,對其生平事蹟和統治情況幾乎沒有詳細描述。

然而,在一些其他史料中,如《清華簡·系年》,對周攜王有了更豐富的呈現,稱其為攜惠王,詳細記載了他被虢公翰擁立為天子,與周平王形成“二王並立”局面等內容。

這種記載差異的原因主要與歷史書寫的立場和目的有關。傳統正史多站在周平王正統的立場上,周平王是東周名義上的開國君主,為了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統性,便將周攜王視為叛逆,對其事蹟進行淡化處理。而《清華簡·系年》成書較早,可能保留了更多當時的歷史資訊,較少受到正統觀念的影響,能夠更客觀地記錄周攜王的相關情況。不同的記載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立場的歷史書寫者對周攜王的不同認知和態度。

2.後世評價爭議

後世對周攜王的評價存在著明顯的爭議,形成了褒貶不一的觀點。

一些人對周攜王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周攜王在宗法制度下,其繼承王位的合法性相對較高。周平王有交通敵國犬戎、弒父殺弟的嫌疑,而周攜王作為周幽王的弟弟,被虢公翰等諸侯擁立為天子,是為了恢復周朝的正統秩序。他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政治舉措,如設立百官、建造宮殿、修築城牆、發行貨幣等,展現出了一定的治國能力和統治決心。在外交方面,他積極和揖北方少數民族,結好上古唐堯、虞舜遺族,試圖穩定局勢,擴大影響力。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維護當時的社會穩定和國家發展。

然而,也有不少人對周攜王持否定評價。傳統正史多站在周平王正統的立場上,將周攜王視為叛逆。在他們看來,周平王是周幽王嫡長子,本應繼承王位,周攜王的登基打破了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導致了“二王並立”的混亂局面,加劇了西周的動盪和分裂。這種局面使得諸侯之間的矛盾和衝突進一步加劇,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速了西周王朝的衰落和瓦解。

褒貶評價的差異與評價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立場密切相關。支援周平王正統地位的人,為了維護其統治的合法性,往往會貶低周攜王;而從客觀歷史角度出發,關注周攜王自身能力和舉措的人,則更傾向於肯定他。隨著歷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周攜王的評價也逐漸趨於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周攜王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作用和意義,試圖還原一個更真實的周攜王形象。但總體而言,由於史料的侷限性,關於周攜王的評價爭議仍將持續存在。

九、周攜王相關文化與傳承

1.姓氏傳承

周攜王姬餘臣的子孫在歷史的長河中繁衍不息,衍生出了多個姓氏,其中姬、莫、仇等姓氏頗具代表性。

姬姓作為周朝國姓,是周攜王最直接的姓氏傳承。周攜王身為周朝王室成員,其子孫自然延續了姬姓。在歷史發展程序中,姬姓後裔分佈廣泛,成為中華民族眾多姓氏的重要源頭之一。

莫姓的起源與周攜王也有著密切的聯絡。周攜王曾發行“莫”字空首布貨幣,這一行為可能與莫姓的產生相關。部分周攜王的子孫或許以“莫”為姓氏,以紀念這段特殊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莫姓逐漸發展壯大,在不同地區開枝散葉。

仇姓同樣源自周攜王的後裔。在“二王並立”的複雜政治環境下,周攜王的部分子孫為躲避戰亂和政治迫害,可能隱姓埋名,將姓氏改為仇姓。經過世代傳承,仇姓也成為了中華姓氏大家庭中的一員。

姓氏傳承不僅是家族血脈的延續,更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些由周攜王子孫衍生出的姓氏,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承載著先輩們的記憶和精神。它們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斷發展演變,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2.文化象徵意義

周攜王在歷史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徵意義,他既是時代悲劇人物,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教訓和啟示。

作為時代悲劇人物,周攜王的命運充滿了無奈與悲哀。他本是王室成員,在正常情況下或許能在自己的封國安穩度過一生。然而,周幽王的昏庸無道引發了一系列政治動盪,使他被捲入權力爭奪的漩渦。儘管他被部分諸侯擁立為天子,試圖恢復周朝的統治秩序,但最終還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晉文侯襲殺,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他的悲劇命運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和權力鬥爭的殘酷,是那個動盪時代眾多悲劇人物的典型代表。

周攜王也是歷史的見證者,他見證了西周王朝的衰落和東周時代的來臨。“二王並立”的局面是西周政治混亂的集中體現,周攜王的登基打破了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挑戰了西周宗法制的權威,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瓦解。他的存在和經歷,為後人瞭解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視角。

周攜王承載的歷史教訓和啟示尤為深刻。從政治層面看,他的故事警示後人,權力的爭奪和政治的混亂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二王並立”導致諸侯分裂對立,社會秩序陷入混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這提醒我們,維護政治穩定和統一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從繼承製度方面,周攜王的登基打破嫡長子繼承製引發的混亂,說明合理的制度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和權力平穩過渡至關重要。

在文化象徵的表現形式上,周攜王的故事可能透過民間傳說、歷史記載等方式流傳下來,成為人們反思歷史、汲取教訓的素材。他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和平、穩定政治環境的嚮往和追求。

十、周攜王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1.研究現狀

當前學術界對周攜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諸多主要觀點。

在周攜王的身世與地位方面,多數學者認可他是周宣王之子、周幽王之弟,在“二王並立”時期被虢公翰等諸侯擁立為天子。不過,對於其即位的合法性存在爭議。部分學者認為他在宗法制度下有一定繼承資格,能在亂世中試圖重建周朝秩序;而另一些學者受傳統正史影響,將其視為叛逆,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

關於“二王並立”局面,學者們普遍認為這是西周晚期政治混亂的體現,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和東周的到來。但對於周攜王和周平王雙方實力對比及最終勝負原因的分析各有側重。有的強調周攜王初期在諸侯支援、領土等方面的優勢,也有學者指出周平王所處中原地區的經濟潛力及外交策略的有效性。

在研究方法上,學者們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對《春秋左氏傳》《清華簡·系年》等史料進行細緻分析,以還原周攜王的生平事蹟和歷史背景。同時,結合考古發現,如相關地區的遺址、文物等,為研究提供實物證據。

資料運用方面,除了傳統的歷史文獻,《清華簡·系年》的出現為研究帶來了新的視角和資料支撐,彌補了部分正史記載的不足。但由於周攜王相關史料有限且存在爭議,研究仍面臨一定挑戰,不過也為後續研究提供了廣闊空間。

2.研究展望

未來對周攜王的研究具有廣闊的前景,有望在多個方向取得突破。

在研究方向上,可深入探究周攜王的為政舉措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具體影響。目前雖已知他採取了設立百官、發行貨幣等措施,但這些舉措在實際推行過程中的效果、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等方面,還缺乏詳細研究。此外,周攜王的外交策略與當時少數民族和各國的互動細節,以及這種互動對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推動作用,也值得進一步挖掘。

可能的突破點在於利用新的考古發現和技術手段。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或許會有與周攜王相關的遺址、文物出土,為研究提供更直接的實物證據。同時,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如碳十四測年、dna分析等,能夠更準確地確定文物年代和人物關係,為研究提供更科學的依據。

研究建議方面,學者應加強跨學科合作,結合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知識,從不同角度解讀周攜王的歷史。此外,還可以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借鑑國外學者在類似歷史時期研究中的經驗和方法。

期望未來的研究能夠還原一個更全面、真實的周攜王形象,深入揭示“二王並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脈絡,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然而,研究也面臨一些挑戰。周攜王相關史料有限且存在爭議,這增加了研究的難度。同時,考古發現具有不確定性,新的實物證據可能難以在短期內出現。但這些挑戰也為研究帶來了機遇,促使學者不斷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