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
工部衙門。
日頭初升,灑下一片暖光,將這威嚴莊重的皇家建築勾勒出一層淡淡的金邊。
一位身著淺紅色官服的中年官員,正緊鎖眉頭,在工部衙門前來來回回的走動著,口中喃喃自語,神情甚是急切。
此人正是工部下屬工部司的主官——工部郎中韋傳智。
工部掌管著全國官營手工業的政令,從農具生產標準的擬定、技術規範的制定,到官府作坊的統籌運作,事無鉅細,皆在其職責範圍之內。
工部司則主要負責農具製造,尤其是大型鐵製農具犁、鏵、鐮等的生產改良事宜。
韋傳智昨日午後便接到李世民旨意,命他全力協助張毅改良轅犁。
在此之前,張毅改良精鹽提煉術、鑄造馬蹄鐵,其手段之神奇,令精通農具生產的韋傳智欽佩不已。
又聽聞張毅即將入他麾下擔任工部員外郎,韋傳智更是滿心歡喜,期待能與之一同革新農具,造福天下百姓。
天剛破曉,韋傳智便匆匆趕到工部當值,他坐在工部司的郎中閣內,茶水換了一杯又一杯,眼睛時不時望向門口,可始終不見張毅的身影。
滿心的期待讓韋傳智坐立難安,終於,他按捺不住,索性來到工部衙門外等候。
此時此刻,韋傳智一邊踱步,一邊在心裡暗自思忖。
“小張大人怎的還不來?莫不是途中出了什麼岔子?這改良轅犁之事,關係重大,可容不得半點耽擱……”
就在此時,張福駕駛著馬車緩緩停在了工部衙門的大門外。
“家主,工部衙門到了。”
張福的聲音傳來,張毅隨即起身走下了馬車,快步朝工部衙門走了過去。
韋傳智正想著,抬頭一看遠處一個身影漸漸的清晰起來 ,雙眼一亮趕忙迎了上去。
韋傳智快步向前,還未到近前,便遠遠拱了拱手,高聲說道:“小張大人,你可是讓我一陣好等啊!”
張毅見一位身著淺紅官服的中年官員迎上來,仔細一看竟是工部郎中韋傳智,當即拱手還禮道:“韋大人,實在抱歉,剛才路上有些耽擱,讓大人久等了。”
韋傳智擺了擺手,滿臉熱忱的說道:“無妨無妨,只要來了就好,小張大人才華橫溢,此前改良精鹽提煉術與鑄造馬蹄鐵的手段,真是讓我敬佩不已。”
“現如今,小張大人能來工部協助改良轅犁,實乃天下百姓之福啊!”
說罷,韋傳智便拉著張毅的手,往工部衙門裡走去。
不一會兒,兩人來到了工部司的郎中閣,韋傳智讓張毅落座,親自為他斟了一杯茶水,神色鄭重的說道:“小張大人,陛下對改良轅犁一事極為重視,特意下旨要咱們全力推進。”
“如今這農耕之重,關乎社稷民生,一套好的農具,能讓百姓事半功倍,多產糧食吶!”
張毅微微頷首,伸手接過茶杯,輕抿一口茶水,緩緩開口說道:“韋大人所言極是,下官此次前來,也是想為農事盡一份力,為天下百姓做點實事。”
“下官此前對轅犁做了些研究,有了些許思路,但還需到工坊實地檢視一番,結合工匠們的經驗,方能推進改良。”
韋傳智聽聞,眼中滿是讚許,“小張大人真不愧是我大唐的少年聖賢,考慮果然周全。”
“咱們工部司下屬工坊,有不少經驗豐富的老工匠,他們對農具製作極為熟悉,只是缺少創新之法,小張大人的到來,正好給他們提供思路。”
韋傳智說罷隨即起身,“事不宜遲,我這就帶你去工坊,與工匠們見個面,共同商討改良之事。”
張毅點了點頭,隨後兩人一同前往工坊,一路上,韋傳智向張毅介紹著工坊的情況以及過往農具改良的一些嘗試。
片刻之後,張毅在韋傳智的引領下,來到了工部司一處製作農具的工坊,正在忙碌的工匠們見韋傳智帶著一位陌生的大人前來,紛紛放下手中活計拱手行禮。
“我等拜見兩位大人?”
韋傳智抬了抬手,“諸位工匠不必多禮,給大家隆重介紹一下,這位是我大唐的少年聖賢張毅張大人,也是我工部司新任員外郎。”
“陛下欽點由張大人全權負責轅犁的改良事宜,咱們工部司全力協助,大家有什麼想法和經驗,都可以向張員外郎彙報。”
韋傳智話音剛落,一位年長的工匠上前一步,恭敬的拱了拱手,“張大人,我們這些人做了一輩子農具,這轅犁也打造過無數,可真要改良,實在是不知從何下手,還望張大人指點。”
張毅笑著擺了擺手,“大家都是前輩,談不上指點,我也是來向各位學習的,我想先了解一下,大家在打造轅犁時,覺得現有設計最不方便、最耗費人力的地方是哪裡?”
張毅此問題一出,工匠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起來,有的說轅杆轉向不夠靈活,有的說犁鏵入土深淺難控制,還有的說在不同土質的田地使用時效果差異大。
張毅專注地聆聽著工匠們的講述,從他們的言辭間,他敏銳洞察到,工部的這些工匠對轅犁的構造瞭如指掌,對其利弊也分析得頭頭是道。
然而,他們卻在改良之路上陷入了迷茫,不知該從何處突破。
待眾人發言完畢,張毅腦海中浮現後世曲轅犁的精巧構造,緩緩開口說道:“諸位工匠,依我之見,轅犁的改良可從以下三個關鍵方面著手。”
“其一,把轅犁的轅由直變為彎曲狀,如此可縮短回轉半徑,使耕種更加輕便高效。”
“其二,增加犁盤,使得耕作更靈活,以適應小塊田地的耕作。”
“其三,增加可以調節耕作深度的犁評和犁建,以適應耕作不同土壤,提高耕作效率。”
張毅一邊侃侃而談,一邊以手為尺,生動地比劃著,細緻入微地闡述著曲轅犁的精妙構造。
韋傳智與一眾工匠們聽得全神貫注,目光緊緊跟隨著張毅的一舉一動,時不時就關鍵之處提出疑問,或是靈光一閃,貢獻出獨到的建議。
一場古今思想的碰撞,在工坊之內悄然展開……
陽光透過窗戶,宛如一層薄紗,輕柔的灑落在眾人身上,映照出他們眼眸中對改良轅犁滿滿的期待,那光芒,比陽光更加耀眼。
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張毅和一眾工匠達成共識之後,改良轅犁的工作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