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7章 發解試開考

一個時辰後。

兩千多士子的驗身檢查全部完成,六處分考場外聚集計程車子多少不一,其中參加秀才科、進士科、明經科考試計程車子較多,參加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考試計程車子相對較少。

“咚咚咚……”

一陣悠揚的鐘聲從四門學內傳出,厚重而綿長,宣告著考試即將開始,差役們迅速行動起來,有條不紊的引導士子們進入考場。

考場就設在四門學學子平時讀書的學堂內,由屏風隔成了一間間的考舍,每間考舍裡設有考桌和編號,桌面上筆墨紙硯一應俱全,士子們紛紛對號入座,整個考場逐漸的安靜了下來。

隨後,張毅在一眾官員的簇擁下步入秀才科的考場,他目光平和的掃視著全場,大聲說道:“諸位士子,科舉乃國家掄才大典,關乎社稷興衰,亦是諸位的進身之階,考規森嚴,不容絲毫懈怠,如有舞弊者,必嚴懲不貸!”

“陛下有旨,此次雍州發解試施行科舉新規,為了確保考試的公平公正,特意準備了三套備用考題。”

“接下來,我將在這三套備用考題中,隨機抽取一套考題,來作為此次發解試的考題。”

張毅說完,回頭看了看身後的三位監考官,“三位大人,讓差役們把考題抬上來吧!”

孫伏伽、盧承慶、羅念齊齊點頭,隨後孫伏伽轉身看向身後的差役,“讓他們把考題抬上來。”

“是,大人!”

差役雙手抱拳一禮,轉身快步離去……

不一會兒,六名差役抬著三個貼有封條的大木箱子穩步走來,隨後在考場前方依次放下。

三個大木箱子一字排開,箱蓋緊閉,封條上的硃砂印鮮豔奪目,彰顯著此次發解試的莊重與嚴肅。

張毅雙手負在身後,緩緩上前繞著三個大木箱子走了一圈,最後停在左邊的箱子前。

“嘶啦!”

張毅伸手捏住箱蓋上的封條,緩緩將之撕開,考場內的氣氛愈發凝重,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目光緊緊跟隨著張毅的動作。

箱蓋緩緩開啟,露出了裡面滿滿的一箱子考題。

“來人!把考題給士子們發下去。”

“是,大人!”

候在旁邊的一眾差役立即上前,從木箱裡拿起考題,然後一人一張發給了考場內的每一個士子。

“諸位士子,秀才科的考試現在開始,下午酉時結束。”

張毅說完,直接離開了秀才科的考場,朝不遠外的進士科考場走去,副主考葉選文和三位監考官見狀立即跟上。

接下來,張毅領著一眾官員先後來到了進士科、明經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的考場,嚴格按照科舉新規的要求,把考題發到了每一個士子手裡。

至此,雍州發解試正式開始。

唐朝科舉六大常科,秀才科、進士科、明經科的考試時間是三天,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的考試時間是一天。

秀才科,第一天考方略策,第二天考經義,第三天考文學辭章。

進士科,第一天考帖經,第二天考雜文,第三天考時務策。

明經科考儒家經典,第一天考帖經,第二天考經義,第三天考策問。

明法科考律令和試判,明字科考書法和文學,明算科考數學理論和實際運算。

以進士科為例,第一天的帖經考試,類似於現代考試中的填空題,主要考考生對儒家經典的背誦和記憶。

第二天的雜文考試,主要考查詩、賦、文等寫作能力,要求考生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

第三天的時務策考試,要求考生針對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這是對考生綜合素養的全面考查。

考試正式開始之後,張毅、葉選文、盧承慶、孫伏伽、羅念開始在六大考場來回巡視。

剛開始的時候,張毅還很享受這種感覺,可時間一長就覺得沒什麼意思,當即在博士閣喝起了茶水。

閒來無事,讓人拿了一份進士科的帖經考題看了起來,雖然題目有點多,但都是一些填空題,只要你的記憶力足夠好,估計用不了一個時辰就能寫完,這考一天實在是有些浪費時間了。

沒辦法,這就是烏龜的臀部規定,為了科舉能更加公平公正,張毅弄出了科舉新規,可這種細枝末節的東西,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張毅也懶得去管。

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葉選文、盧承慶、孫伏伽、羅念先後來到了四門學的博士閣,五人圍桌而坐喝茶休息。

“張大人,我聽說陛下要成立食鹽監管衙門,掌管全國的食鹽產業,張大人負責惠民製鹽坊的精鹽生產,想來在即將成立的新衙門裡,必然佔據著重要的職位,接下來的精鹽銷售與合作生產之事,不知張大人可否透露一二?”盧承慶一臉好奇的問道。

張毅看了看眼前的盧承慶,忽然想到了什麼,緩緩開口說道:“盧大人家裡有食鹽產業?”

“哈哈哈……”

孫伏伽大笑一聲,繼續開口說道:“張大人有所不知,盧大人可是范陽盧氏在長安城的代表,他家的食鹽產業,那可大了去咯。”

孫伏伽的一番話,張毅一下就想到了盧謹,當即開口說道:“不知盧大人與盧謹是……”

盧承慶笑了笑,“盧謹正是犬子。”

張毅點了點頭,“原來如此!盧大人,這段時間我都在忙馬蹄鐵的事情,關於精鹽銷售與合作生產的事情,我知道的都已經告訴盧兄了,我只負責精鹽的生產,具體的合作細節,歸四位國公負責。”

盧承慶聽聞此言,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恰到好處的笑容,眼中卻是閃過一絲審視。

“張大人一心為陛下分憂,這份赤誠實在令人感佩,范陽盧氏願誠心與朝廷合作拓展精鹽大業,還望張大人能在陛下面前多多美言,極力促成此事,盧某感激不盡。”

葉選文微微點頭,“是啊,精鹽生產若能推廣開來,不僅百姓能受益,朝廷的稅賦想必也能有所增加,這可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范陽盧氏在鹽業內根基深厚,若能與張大人攜手,再得陛下首肯,必定能讓精鹽迅速流通於大唐各地。”

張毅聽聞,心中暗自思量,面上卻是不動聲色,“葉大人所言極是,只是這合作生產與銷售,其中環節眾多,稍有差池便可能引發諸多問題,陛下向來對民生之事極為重視,鹽業之事一切都得看陛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