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縮天體後,自身引力不足以吸引氣體的問題。
拉格朗日倒是有一個方案,那就是利用中子星!
用中子星作為行星核心,吸引星際物質,構成一個小型天體。
大氣層和海洋的問題選擇抽吸過去,或者利用潮汐力,把大氣層和海洋拉過去,從而實現微型行星的構建。
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只有10公里,而密度很大,因此質量相當於一顆恆星。
但是這項實驗實現的關鍵就是如何找到一顆中子星,並且將這顆中子星牽引到康德星這裡,畢竟要利用潮汐力把海洋和大氣牽引過來也是極其困難。
而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由於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
這種型別的天體,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中子組成的原子核,由於質量太大體積很小,引力壓力會非常巨大,原子會被這種力壓碎,電子會被壓縮排原子核中,從而中和形成中子。
但是中子星的引力過強,任何物質都會被壓碎成中子。更別說海洋和大氣了,這根本就無法存在!
雖然利用中子星建微型行星的辦法有些荒謬,但是拉格朗日的方案給無數後輩方向上的指引,那就是利用引力!
既然無法利用中子星作為行星核心,又無法用中子星把海洋和大氣拉扯過來並且穩定儲存。
現在唯一可行的是就是利用緻密的中子核心作為微型行星的核心,控制好這緻密中子核心的引力,就可以把星際物質吸引過來,同時保證星際物質不被引力壓碎。
康德星的核心一般是高質量的鐵鎳合金,而且具有極高的溫度。
選用緻密中子作為微型行星的核心後,再利用人造城市對抗微型行星核心的強大引力。
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如何利用人造城市對抗引力,而是如何找到一個這樣適合的行星核心。
縱觀全宇宙的物質,完全擁有中子構成的核心,估計只有中子星了。
泰勒斯在拉格朗日的方案上做出改進,切割少量的中子星物質作為行星核心,透過行星核心本身的引力,吸引星際物質完全不成問題。
該方案同樣有目前看來難以實現的技術。
一,是中子星選取的難題,錢德拉塞卡極限決定了一顆恆星在演化末期是否會變成中子星。只有質量小於1.6乘以10的31次方的恆星死亡時,核心會發生重力坍縮。坍縮到一定程度,電子簡併壓力會阻擋這種坍縮,恆星就會演化成白矮星。但是電子簡併壓能夠承受的最大質量是2.9乘以10的30次方。此時的恆星核就會再次坍縮,最終形成中子星。此時如果在太空中投擲一顆石子到中子星上,任何物質最終都會變成中子。目前看來,最便捷的做法就是笛卡爾恆星,它的質量恰好滿足這個條件。
二,是如何從中子星上切割的難題。能讓中子星上的中子結合在一起的力是引力。但是由於任何物質在中子星上都會被壓碎,所以採用常規武器顯然不太可能實現。以目前康德星的辦法,就是利用鐳射對中子星進行切割,但是鐳射切割後會不會造成中子星產生變化,或者切割出來的中子星物質會不會因為質量和體積的變化會不會進一步產生變化,這個疑點,也沒有人可以說清。
三,是如何搬運中子星物質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沒有任何人有足夠好的辦法。不像小行星,只要在小行星上裝載上行星發動機,就可以做到搬運。中子星上的引力太強,在上面建造行星發動機簡直就是痴人說夢。就算能建造發動機,但是推動這麼龐大質量的發動機所消耗的能量也是天文數字!
泰勒斯曾經提出一個方案,就是利用反物質進行切割!
利用正反物質湮滅,在完成切割的同時,進行推動!好比是打檯球,利用動量定理,把中子星上的物質一點一點推動,直至達到預定軌道。
這種構想其實質上和反物質引擎的有些類似。康德星人雖然暫時沒有反物質製造技術,但是目前發現了狄拉克之海。
如果能利用狄拉克之海,研究狄拉克之海的誕生過程,創造出反物質。
泰勒斯的方案很快被確定,並且透過相關人員的預估和稽核。
雖然這個方案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但是微宇宙計劃聽起來更像是在寫科幻。
……
“泰勒斯,你說我們會有活著見到微宇宙被建造出來的那一天嗎?”拉格朗日看著螢幕上的各類資料問了一句。
“老朋友,我們何必要想那麼多呢?最起碼,我們的未來已經交給了這個觀測站,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要走的路,你看這些星星,它們努力發光發熱,試圖在黑暗中展示自己最美的一面,雖然它們的結局躲不過衰老,那又怎麼樣呢?它們還會依靠另一種方式保留,這就夠了。”
“泰勒斯,我們在這觀測站看星星,一般人還沒有這種待遇呢。”拉格朗日笑道。
“拉格朗日,當初你執意要選擇前往觀測站,我是不同意的,現在我倒是覺得你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在這樣的亂世,沒想到我們這種純粹的理論物理還有應用的那一天,我倒想活到那一天看看我們的文明,能不能依靠自己的方式,重新安穩的活下來。”
“泰勒斯,你覺得我們的方案能讓康德星延續下去嗎?我總覺得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做完這一切,笛卡爾恆星的壽命可沒有多久了,我怕我們還沒來得急切割下中子星上的物質,我們就……”
“拉格朗日,你考慮的太多了,我們是在毀滅中不斷新生的文明,我們生命的韌性超越無數文明,我覺得我們有這個實力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