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章 崖壁上的人參

出了這個藏寶洞,趙國強相信,以後肯定會有當年小日子的後人偷偷摸摸來到這處天坑之中。

他們或許聽長輩講述過這裡的秘密,或許手握泛黃的手繪地圖,懷揣著尋寶美夢。

當這些人看到那面從未被破壞的牆壁,定會篤定藏寶洞完好無損。

可等他們費盡心機、千辛萬苦開啟洞口,卻發現洞內空空如也——光是想象他們那副氣急敗壞、當場氣瘋的模樣,趙國強就忍不住嘴角上揚,心中只覺說不出的痛快。

稍作休整後,他繼續向洞深處走去。

眼前只剩最後一個溶洞口。洞口矗立著一扇鏽跡斑斑的鐵門,鐵門上赫然畫著猙獰的骷髏頭圖案,彷彿在警告著擅入者。

趙國強目光一凜,毫無懼色。他伸手探入空間,摸出一塊石頭,對著銅鎖狠狠砸去。

“哐當!哐當!”

金屬碰撞聲在溶洞中迴盪,沒幾下,鎖頭便被砸得扭曲變形,徹底報廢。

他用力一推,鐵門發出“吱呀”一聲,緩緩開啟。

手電筒的光束刺破黑暗,照向洞內。

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木箱子。

這些箱子比之前見到的小得多,最長不過八十厘米,寬僅二十厘米,高十幾厘米左右。

箱子表面畫滿了陰森的骷髏頭圖案,在昏暗的光線下顯得格外詭異。

趙國強蹲下身子,仔細打量這些木箱。

箱體密封得嚴嚴實實,表面還做了防水處理,塗抹的蠟層在手電筒的照射下泛著油亮的光澤。

他沒有貿然開啟箱子,而是集中精神,意念一動進入空間。

透過空間的視角,箱子裡的景象清晰呈現——一個個透明容器整齊擺放,裡面裝著猩紅、暗紫等顏色的不明液體,在光影下泛著詭異的幽光。

聯想到箱子上的骷髏頭標誌,趙國強瞳孔微縮,心中已然有了猜測:這些恐怕就是小日子當年在地下溶洞中秘密研製的生化武器!

他深知這東西的危險性,暗自慶幸沒有直接開箱檢視。

“這種燙手山芋,還是交給國家處理吧。”他在心中默唸,又觀察了一陣後,果斷轉身,快步離開了這個危險的洞穴。

從洞穴深處往回走,趙國強出了第一個洞口繼續探索。

很快,他來到第二個溶洞口,一眼便看出這裡通向廢棄金礦礦坑。

行走在天坑底部的石壁旁,他敏銳地察覺到,這裡的溫度比外界高出好幾度,空氣中瀰漫著潮溼溫熱的氣息。

他心中暗想,這應該是天坑底部的地底溫泉在作祟。

穿過洞口,往前走了十幾米,又出現一個小洞口。

趙國強抬腳走進去,眼前的景象讓他微微一怔:洞內整齊擺放著大量農具,鋤頭、耙子、鐮刀一應俱全,甚至還有犁地用的鐵鏵。牆邊還堆著籮筐、扁擔,儼然是個小型農具倉庫。

不過,這些東西對他來說並無太大價值,草草看了幾眼後,他覺得有一種短柄小鋤頭非常有用,便於他有時候在懸崖上挖人參這些,他就直接拿了兩把,然後他便轉身離開,繼續沿著天坑石壁探索。

走著走著,前方傳來轟隆隆的水聲,越向前靠近聲音越響。

循著聲音前行,他來到一處狹窄的石縫前。

這石縫僅容一人透過,兩側石壁光滑潮溼,若體型稍胖,恐怕就要被卡在其中進退兩難。

穿過石縫,眼前豁然開朗——一條溫泉河奔湧而來,在此處形成一處落差極大的瀑布。

水流如白練般傾瀉而下,砸在下方岩石上,激起大片水花,轟鳴聲震耳欲聾。

瀑布下方,趙國強眼睛一亮,發現了小日子的水力發電設施。

發電機在水流衝擊下緩緩轉動,隨著齒輪咬合轉動,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

他瞬間明白,小日子的打米機、磨面機,就是靠這臺發電機提供動力。

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年代,這樣的水力發電技術,對現在的龍國而言,無疑是值得研究的“高科技”。

回想起在溶洞中的見聞,趙國強這才意識到,小日子的食堂和溶洞過道里,其實安裝了不少電燈。

只是他之前探索的區域,電燈都未點亮。唯有食堂和過道處,昏黃的燈光透過洞壁上的燈泡,在黑暗中顯得格外醒目。

瀑布下方的地勢極為陡峭,深達十幾米。

趙國強探頭張望了一番,最終放棄了下去檢視的念頭,轉身從石縫中退了出來。

重新回到天坑底部,他這才注意到,這裡的地形明顯經過人工修整。

地勢平坦、石頭較少的地方被開墾成田地,而亂石堆和巨石周圍,則保留著天坑原始的風貌。

望著眼前的景象,趙國強心中湧起一陣複雜的情緒。

這些平整的土地、開墾的田地,恐怕都是小日子抓來的龍國農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

“龍國人民確實是天下最勤勞最好用的勞工”。

此處明明是龍國的土地,自己的國家卻對這個天坑一無所知;而侵略者小日子卻將這裡經營得井井有條,甚至進行著不可告人的秘密研究,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懷著沉重的心情,趙國強繼續沿著天坑邊緣探索。

走到一處崖壁旁時,他又發現了一條之字形小道蜿蜒向上。

從天坑邊上一路走來,他已經見到了好幾條崖壁上的這種之字形小道。

出於好奇,他順著小道向上望去。

以前經過的那些坡度較緩的山壁上,種滿了果樹,鬱鬱蔥蔥。

可眼前這片崖壁卻截然不同,上面沒有一棵果樹,連灌木叢都十分稀少,彷彿經常被人清理,無法茁壯成長。

再定睛一看,趙國強瞳孔猛地收縮——在這片崖壁上,竟分佈著一層又一層的“梯田”。

每一層臺階寬不足一米,長不過兩米有餘,最短的甚至只有一米多。

這些臺階依著崖壁地形而建,錯落有致。

臺階上的雜草被清理得乾乾淨淨,一株株人參整齊排列,在昏暗的光線下泛著微光。

粗略一掃,這片崖壁上竟有幾百上千個這樣的種植區域!這可是一筆難以估量的財富!

趙國強心跳陡然加快,手腳並用,迅速朝著崖壁攀爬而去。

來到人參種植區,他蹲下身子,仔細端詳這些人參。

這些人參顯然經過人工培育,卻又保持著野山參的特性——人工定期除草,既保證了養分供給,又讓它們在自然環境中生長,保留了最純正的藥性。

雖說年份不算特別長,最長的不過二十年,十幾年、幾年的更是佔了多數,但勝在數量龐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