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 章 祭祖

古話說六月盡,七月半,八月十六不用算。說的是下雨天,暴雨,如果六月底,七月半,都是大雨,那麼八月十六肯定會發洪水。

今天是七月半,已經下了好幾天雨了,六月底也下了好幾天大雨的,看來今年八月十六又是要發洪水了,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啊,靠天吃飯,已經夠辛苦了,更多的是來自同類的迫害。

可老百姓什麼也做不了,只好把心裡的美好願望寄託在祭祀上,讓先祖保佑子孫後代能夠平安喜樂。

七月半鬼門開,先祖們可以享受後代子孫供奉的日子,誰家要是不供奉,是會被人家唾沫星子罵死的。

所以不管家裡有多困難,都會做一桌供先祖 。

於舫幾個月混跡在黑市裡,交易了不少魚,口袋裡的錢除了給小樂的外,還有將近一千塊。

當然這段時間在黑市只要看到有糧食的,都會買一點回來,放進空間裡,但也不敢多買,他怕自已買多了,引起市場混亂,價格漲了,吃苦的還是窮苦百姓。

口袋裡有錢,祭祖的錢自然不會省。昨天趁雨不是特別大的時候去了趟供銷社,買了芹菜,豆芽,豆腐,五花肉,香紙蠟燭等一些祭祀用品。

又去黑市了趟黑市,買了一些豬肝,粉絲,還去見了黑市的領頭人錢國棟,把魚的生意交給他,一塊錢一條魚,不管盈虧。

又拜託錢國棟照顧一下小樂,小歡兄妹二人。當時沒去看他們兄妹,是想回家做好了祭祖的齋飯,再送點給兄妹的,看今天的雨,怕是出不來門了。

算了安心在家做齋飯吧,齋飯有五碗的,七碗,九碗,看家庭條件,條件好的,多做幾碗。條件差的,有什麼做什麼,然後用粉皮一包,直接用成品祭,反正祭祖祭的心意。

相傳濟公在天台國清寺時,見寺裡每餐都有剩菜倒掉,於是拿了一張麵皮把剩菜都包起來,留著下一餐吃,其他僧人見狀,很是認同。此後有剩菜就都這樣做。

寺廟周邊的百姓見了,也紛紛效仿並改良。後來慢慢的演變成祭品。逢節都會包幾爿餃餅筒,既美觀又美味。既能祭拜祖先又解自已的饞。

也有另一種說法,叫食餅筒的,據說跟戚繼光有關,相傳戚繼光在抵擋倭寇時,百姓為了犒勞大軍,做了很多菜,但是這麼多菜怎麼拿給大軍成了難題,一個漁女出主意把麵粉調成糊狀,在鏊上攤成麵皮,然後把各種菜餚,包成一根大號的春捲。再在鏊上煎成表皮金黃,外焦裡嫩。

不管什麼說法,做法大同小異,都是在鏊上攤一張麵皮,麵皮不能攤薄了,也不能攤厚了,薄了會漏,厚了影響口感,這就跟做人一個道理,張馳有度。適度為好,

包起來的餃餅筒是圓的,寓意團圓。過節的時候,不管人在哪,都會趕回家過節,大家子歡聚一堂,喝一口粥,吃一口餃餅筒,那就是幸福。

葉二妹今天也打算做成品祭,有錢沒錢,自家知道就行,包起來別人也不知道里麵包了什麼。

於舫也是這個意思,他是知道這個院子裡有人心眼壞的,看不得別人家好的,如果知道自已家有錢,現在是拿自已沒辦法。等過個一年半載的時候,肯定會被清算的。

低調做人是至理名言啊!

可是自已家廚房是過路房,做什麼,別人都會知道,那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炒一起好了。

素菜本來也是可以炒在一起吃的,多幾樣而已,加上有肉怎麼會不好吃呢?

於是,於舫跟葉二妹把孩子們通通趕出去玩,倆人躲在房間裡,把菜摘好,洗好,切好後,端到廚房,按不容易熟的先炒,容易熟的後放,炒了一大鍋,趕緊又端回房間裡,再把鏊架上,攤麵皮,攤好後,又端會房間裡包,包好再端出來放鏊上煎,來來回回的,看的人都累,別說做的人了。

可那年代,你家有這麼多好吃的,說不定就為自已招災了,不得不謹慎對待。

等放在鏊上煎後,於舫跟葉二妹眼裡都是興奮和激動,又有種做賊的心虛感。

那種我有錢,不能跟人說的感覺其實也挺憋悶的。不是有句錦衣夜行的成語嘛。

葉二妹在家看火,讓於舫去喊孩子們一起去打掃堂屋,一會作祭祀用。

堂屋平時不祭祖時,祖宗的畫像都是收起來的,等祭祖的時候,打掃乾淨後,把畫像掛起來,容後輩們祭拜。

於舫帶著三小隻打掃完牆面,地面,然後把供桌抬出來,再把畫像掛起來。

事兒搞定了,只等餃餅筒煎好了拿過來供上了。

剛想回家看看葉二妹煎好了沒有,就見葉二妹端著托盤,走過來,上面除了餃餅筒,還有香紙蠟燭。

於舫趕緊回家拿了酒盅,茶葉米,酒壺。三個酒盅里加上酒,三個酒盅里加上茶米。點上蠟燭,上香請祖宗。

於舫感慨萬千,將來要十幾年不能來祭拜,老祖宗們千萬別責怪,不是子孫不想祭拜,是形勢不允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