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名號的響亮,自然源於萬達集團的成功。
萬達集團的成功,除了它商業上的成就外,與其熱心公益和慈善也是分不開的。
在媒體和公眾的眼中,萬達集團是一個十分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萬達不僅將“共創財富,公益社會”作為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還切實地付諸於行動,將其作為企業的使命。
此外,萬達還樹立了“物的價值低於人的價值,個人的價值低於企業的價值,企業的價值低於社會的價值”的核心價值觀。
也就是說,在萬達,社會價值高於一切價值,當個人的利益、企業的利益與社會的利益產生矛盾時,萬達要服從社會的利益。
萬達一直強調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萬達從創業之初就十分重視慈善捐助。
萬達在企業剛剛成立兩年的時候,就對社會進行了捐款。
當時,仍處於起步階段的萬達並沒有太充裕的資金,然而當得知大連西崗區想要建設教師幼兒園卻苦於沒有資金時,王健林咬牙從自己並不寬裕的現金流中拿出100萬元捐建幼兒園;1991年,萬達又出資200萬元建設大連人民廣場,將廣場中的水泥路改建為草坪廣場。
當時,萬達還購買了草坪噴灌裝置。
那時國產的噴灌裝置只需要70萬元,但這種裝置使用年限短,王健林得知這一情況後,毅然決定購買進口的鉑金噴灌裝置——這個裝置可以使用30年以上,還是由電腦操控的,技術比較先進,但其價格卻高達200萬元。
從現在來看,王健林的決定十分明智——這個進口的噴灌裝置已經使用了22年,依然完好無損。
1993年,萬達為了資助建設西崗體育館,捐出2000萬元,在當時,這筆錢絕對如天文數字一般,可王健林更在意萬達對大連的建設。
隨著萬達的發展壯大,其慈善事業也越做越大。
2010年8月,甘肅舟曲發生重大泥石流災害,得知這一訊息後,萬達立即召集企業的決策層,對此事進行商討。
最後,萬達決定透過中華慈善總會向舟曲地區捐款1000萬元。
據瞭解,萬達捐出的這1000萬元是舟曲自發生災害後收到的第一筆鉅額捐款。
從中可以看出,只要國家有需要,萬達必會衝在前頭,這體現的是萬達對祖國的深愛、對道義的堅守。
第二,萬達把教育作為慈善重點。
萬達自創立以來,先後在全國捐建了40多家希望小學和中學。
比如,萬達捐建的華府中學,其實原本想要建為小學的,但經過調查發現,西崗地區的小學過剩,缺少中學,於是萬達決定多投資5000萬元,將其建成中學——華府中學建在大連市的中心,處於黃金地段。
不僅如此,萬達還為華府中學建設了游泳館、網球館以及室內體育場。
作為一所中學,能夠擁有如此多的運動場,這在全國並不多見。
2003年,萬達還為長春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捐了5000萬元建設資金,建成後,該中學的佔地面積達到4萬平方米,並設有48個班級。
萬達也曾為幾所大學進行了捐款。
比如,1994年,萬達就曾捐給大連大學5億元。
由於當時大連理工分校、大連醫學、師範等學校合併而成的大連大學剛剛成立不久,很多設施沒有達標,所以被教育部予以黃牌警告,並取消了大連大學的招生資格。
鑑於這種情況,大連市政府希望萬達作為大連市的先進企業,能夠為大連大學捐款,儘快把大連大學的新校園建設起來。
萬達當時面臨著很大的壓力,但最終仍克服了種種難題,將其新校園建設起來了。
之後,萬達又陸續為大連大學捐了2500萬元。
顯然,不管是投資建設中小學,還是對大學進行捐款,從萬達的這一系列慈善捐款中可以看出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
第三,萬達把員工行善視為成績。
在萬達,員工行善與業績掛鉤,也如為公司作出貢獻一樣會得到公司的重用和獎賞。
對此,萬達還出臺了一些獎勵規定以及標準。
公司有一名叫楊穎的職員,他在萬達的物業部門工作。
剛來這裡工作時,他每個月的工資僅有1000多元。
儘管工資不高,但他仍然會抽出精力去做一些善事。
週末的時候,他會到“愛在海邊兒童村”,免費為這裡的兒童上課。
由於這裡距離大連市區很遠,每次來這裡,楊穎都要花費好幾個小時,坐多次公交。
為了能夠更方便地照顧“愛在海邊兒童村”的兒童,楊穎搬了好幾次家,每一次搬家都是為了便於乘車到兒童村。
就這樣,楊穎默默地對“愛在海邊兒童村”的孩子進行義務教學。
直到兩年之後,同事將他的事蹟在公司舉行的演講中說了出來,他的義舉才被公司的高層得知。
隨後,他的工資翻了倍,還被提升為物業部副經理。
當然,這並不是萬達的個例。
萬達還有很多像楊穎這樣的員工,萬達南昌地產公司的李建民也是這樣一個人。
李建民是這家公司的副總經理,他堅持做好事有10多年,還資助過幾十個失學兒童,但是,他從來沒有對別人講過這些事。
一次,李建民外出辦事,經過贛江大橋時,看到一輛麵包車翻到了江堤下。
當時看到這起車禍的人很多,也有很多人圍觀,卻沒人伸出援手。
見此狀況,李建民立即下車,跳下江堤救人。
當天正下著雨,大堤有十幾米高,又陡又滑,救人的難度很大。
可李建民並沒有放棄,他使勁全身力氣,手腳並用,連抬帶拖,總算將人救了上來。
巧合的是,在當天,正好有南昌電視臺的媒體記者路過,他們將李建民救人的場面拍了下來。
之後,南昌電視臺播放了這段影片,李建民救人的義舉也被萬達高層知道了。
後來,萬達在深入瞭解李建民時,發現他已堅持做了10多年的好事,也知道他捐助幾十名失學兒童的事,這令萬達高層敬佩不已——一個人偶爾做好事很容易,但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做好事就不簡單了。
為了表彰李建民,萬達在集團年會上請他發言,對他進行了表揚,並號召全體員工向他學習。
不僅如此,李建民的工資還晉升了一級,被提拔為總經理。
透過對做好事的員工的獎勵制度,也可以看出萬達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第四,萬達的員工在慈善方面已“蔚然成風”。
很多企業都存在這種情況:公司的老闆在社會上進行慈善捐贈,但是,公司的員工對此卻不怎麼積極。
其實,慈善並不僅僅是企業老闆一個人的事,更要在公司內形成一種慈善蔚然成風的氣氛,讓所有員工都心存愛心。
萬達的企業文化就是要“公益社會”,承擔社會責任,在這種企業文化的薰陶下,萬達員工的慈善行為比比皆是。
猶如傳承一般,每年產生的新黨員也都遵循著這股風氣,主動捐助貧困山區、資助失學兒童。
不僅如此,萬達的每一個子公司都成立了義工分站,每一個萬達員工每年至少做1個小時的義工。
一個個現實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萬達對社會責任感的重視。
萬達不僅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用慈善感動中國,更重要的是,其十分重視企業員工的慈善行為。
也正是因為萬達的重視和支援,才使得慈善之風在萬達盛行,並形成了一種強勢的企業文化,經久不衰。
相信在這種企業文化的引領下,萬達“百年企業”的大夢終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