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足球老城

作為房地產開發商的萬達,在大連持續獲得成功,王健林也更加頻繁地曝光於眾人的視野中,並全力打造著極具話題性的足球事業。

斗轉星移,江河驟變。

王健林曾是足球職業聯賽裡當之無愧的“第一老闆”,不過,至2013年,當廣州恒大足球隊樹立起在國內聯賽的絕對優勢,並斬獲亞冠冠軍時,王健林與足球已離別13年了,他在2000年賣掉了心愛的球隊。

是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在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一片大好風光之時,當年最成功的足球老闆王健林何時歸來?2013年11月,一則來自義大利體育媒體《慢鏡頭》的訊息稱,王健林打算注資意甲豪門羅馬隊。

這是一支主場在義大利首都的意甲傳統球隊。

外媒的報道並非空穴來風,對於這位不斷進行海外併購的中國首富來說,收購海外豪門也與他希望萬達成為一家跨國公司的期待相稱。

訊息很快被“證偽”,至少在短期內,王健林並沒有再次直接控制一支職業聯賽球隊的打算。

他曾帶領麾下的大連萬達隊稱霸中超賽場、揚名亞洲。

在遠離足球后,他又掌控著萬達這艘地產巨輪火速擴張,並把自己送到了中國首富的位置上。

當資產規模、可調動的資源以及個人和企業的影響力都大大優於十幾年前時,王健林卻對足球這項當時給自己帶來豐厚品牌回報和名氣的專案,保持著謹慎的觀望姿態。

在萬達尚沒有鉅額資金供給球隊時,王健林捨得花錢,畢竟錢捆綁著球隊的成績,也左右著給企業帶來的品牌效益;而後他慢慢做出了成績,有了一定的資本後,他開始藉由體育,與政府展開對話,以此收穫更大的商業利益。

大連市體委副主任任舉一清晰地記得,王健林與體委的第一次接觸是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大連市西崗區體委領導準備在體育場附近建一座體育館,西崗區辦公室的領導便找到了王健林。

事實上,王健林和體委“姻親”關係的建立比這還要更早一些,在他還是西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時,妻子林寧便在西崗區體委工作。

不過,這並不是王健林與足球正式結緣的因由。

曾任大連市體委副主任、萬達足球俱樂部主任的任舉一回憶,王健林與大連足球的結緣,源自王健林本人深思熟慮後的商業規劃。

當時,王健林找到大連市體委,表達了在體育場附近蓋樓房的合作意願。

同時,也許是為了表示“誠意”,他決定出資400萬元贊助大連足球隊。

這筆鉅款,對當時的球隊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如此,雙方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節外生枝的是,時任大連市副市長對此持反對意見,理由是:王健林在體育場附近興建樓宇,必然會遮擋體育場視線,這與正在謀求各方面都與國際接軌的大連的城市定位和訴求不符。

就這樣,蓋樓一事夭折,可王健林最初的承諾卻兌現了,他依舊拿出400萬元贊助足球隊。

此事令其與大連市體委之間搭建起了友好往來的橋樑,也才有了後來組建的萬達足球俱樂部。

當時的萬達只是西崗區的一家房地產公司。

在足球聯賽剛剛起步,大部分國內企業還不能理解這項職業聯賽可能帶來的巨大回報時,捨得花錢的王健林抓住了時代拋給他的藤蔓,一路上升。

王健林接手大連足球隊,既是他本人的愛好使然,又與當時大連市政府寄希望於藉助足球打造改革形象關係密切。

大連是中國最早接觸足球的城市之一,也是傳統的港口城市。

1905年,遼東半島從沙俄手中易主日本,港口便陸續開放,自此,大連港終日迎來送往,西方國家的商船鱗次櫛比。

也就是在這個空當兒,不少船員上岸後為打發時間,抑或為排遣海上單調生活帶來的空虛,時而會搞一些業餘足球比賽。

到了20世紀20年代,整座城市踢球的人多了起來。

敷島廣場(1946年後稱為民主廣場)西南邊的小樹林裡安了兩根用杉木製作的球門,大連的青年經常聚在這裡,組隊比賽。

早在1921年3月10日,中華青年會就成立了大連歷史上第一支有組織的足球隊——中青隊。

到了30年代,大連已經擁有40多支足球隊。

1945年,抗戰勝利後,蘇聯方面屢次派遣球隊到中國,把歐洲的足球技術帶給了大連球隊。

20世紀50年代,大連球隊開始顯露出稱霸全國的氣勢。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足球比賽大會上,以大連人為主的東北隊以6勝1平0失球的戰績奪冠。

大會評選出的第一屆“中國足球選手”中,東北隊佔據11席,其中有7個大連人。

即使在物資匱乏時期,大連人對足球的投入和熱情也是驚人的。

大連造船廠隊是一支為大連人爭過面子,也讓其他地方隊甚至國家隊頗為畏懼的球隊。

在大連,許多人都知道這種段子:人們寧肯不吃飯也要搞到一張球票;未來女婿去見老丈人,送一張球票遠比送兩瓶酒更能讓人高看一眼。

1952年,當時還叫“旅大市”的大連組建起了紅黃隊,在主場迎戰前來挑戰的全國體育總會訓練班隊,也就是當時的國家隊。

最終,比分定格在2比1,大連隊打敗國家隊的訊息瞬間轟動全國。

1955年,全國工人體育運動大會在北京召開,當時大連造船廠足球隊代表全國第一機械工業部參加足球比賽,最後以0失球的紀錄奪冠。

運動會閉幕後,體委把造船廠的隊員們留了下來,迎戰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支來訪的非社會主義國家足球隊——緬甸國家隊。

緬甸國家隊,曾被認為是實力不俗的來訪者,賽前的輿論風向也普遍認為,這是一場只要打出風貌就可以算勝利的比賽。

不過,造船廠隊隊員的表現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上半場就以5比0領先,最終全場比分為9比1,一時間上下譁然,造船廠隊因此蜚聲全國。

1983年11月,足球工作會議在大連市政府的承託下隆重召開,會議上提出“奮戰三年,衝出遼寧走向全國和晉升全國甲級隊”的目標,此目標也一舉成為當年全市的重點工作之一。

實力不俗的大連隊,在1984年就提前衝甲成功。

以往的中國足壇流傳著一種說法:甲級隊中都有大連人,但甲級聯賽沒有大連隊。

衝甲的成功,結束了這一局面。

在這之後,一直到職業聯賽初期,大連隊都展示出了驚人的實力。

這支隊伍,也成了後來的大連萬達隊的根基。

幾乎所有的大連人都在期待本土球隊能在甲級賽場上再次揚威,就像50年前的隆華隊和30年前的紅黃隊、造船廠球隊曾經做到的那樣。

大連人曾不無自豪地告訴遊客,在這裡,“連70多歲的老太太都知道,什麼是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