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萬達集團剛剛成立沒幾年,尚處於發展初期,全國上下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人們開始對“萬達”熟記於心,是源自萬達建立的大連萬達足球俱樂部。
萬達足球俱樂部,既讓外界開始熟知萬達,也讓萬達集團的品牌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或許有人會發出疑問,王健林不好好搞地產,緣何會建立足球俱樂部?而這一足球俱樂部的建立,究竟是足球改革的試驗田,還是萬達的華麗轉身呢?1992年,***的南方講話讓各行各業開始緊跟形勢謀求改革。
同年6月,中國足協在北京西郊紅山口召開大會,將“改革”提到了檯面上,決定把足球這項世界上職業化運作最為成熟的專案作為體育改革的突破口,中國足球開始轉型。
在此之後,中國足球開始摸索著從專業足球向職業足球的轉變。
“紅山口會議”,被認為是中國足球體制轉型的起點。
在中國,大連人民對足球的熱愛有目共睹。
這座城市,曾貢獻了最多的國腳,可以說大連是國足選才的倉庫,國足踢得不好,大連的國腳們首先被指責。
改革的訊號,讓喜歡足球的大連人聞風而動,脫離專業隊體制,也讓地方足協開始摸索成立俱樂部的可能性。
早在1991年的全國足球工作會議上,原著名國腳、中國足協副**、大連市體委主任蓋增聖,就在小組發言中提出了成立“足球特區”的設想,這得到了當時分管體育的市領導的支援。
國奧兵敗吉隆坡兩個月後,大連市體委正式向國家體委提交辦足球特區的報告。
5月8日,體委即批文,同意大連成立足球特區。
足球特區落戶大連,這在大連人看來毫不意外,他們愛球、會踢球的特點早已全國聞名。
就像時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袁偉民說的:大連足球運動水平高、群眾基礎好,像大連這樣條件的,全國不多。
足球特區成立後的第一項舉措是發行足球彩票。
1992年7月4日,為預測7月19日、26日舉行的全國足球甲級聯賽a、b兩組共18場比賽結果而發行的100萬張彩票,很快在大連售空。
當時的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在考察大連時說,辦特區,並不是要給足球吃偏食、開小灶,而是要給足球“斷奶”。
袁偉民的說法則更直接:如果靠上面給政策,給多少錢辦多少事,那還搞什麼特區?按照蓋增聖的設想,建設足球特區不能分批進行,時不我待,要蓋房、裝修一起搞。
地產商出身的王健林顯然深諳此道,一直與體委保持良好關係的他無疑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他所掌握的資本正是辦足球特區最需要的,而俱樂部建制、企業成為主體、媒體轉播時對企業品牌的擴大宣傳,都是萬達在擴充套件中可以仰仗的平臺。
就這樣,400萬元的贊助,讓萬達成為大連體委在籌備成立足球俱樂部時首先考慮的合作伙伴。
萬達並不是第一個入駐大連職業足球的企業。
1992年7月3日,經大連市政府批准,中國足球歷史上首個職業足球俱樂部——大連足球俱樂部成立。
從1992年到1993年,華錄集團成為俱樂部的贊助商,球隊也被冠名為大連華錄隊。
成立俱樂部,顯示出了萬達對足球的強大野心,在這方面,其準備得更精密,也更有誠意,他們積極地與大連體委接洽。
根據當時媒體的報道,萬達和大連體委第一次接觸時,大連隊派出的朱可冬與當時萬達派出的辦公室主任範垂軍是戰友。
這無疑加速了雙方的信任。
第二次碰面,大連隊派出有“足球活字典”之稱的朱元寶與萬達聯絡,朱元寶是個老球迷,他一心想找一位真正懂球並且能對大連足球出錢出力的人,王健林很合他的胃口。
之後,大連隊派出大連市足球協會常務副**王克民與萬達進行交涉,當時王健林正在外地,交涉的事就委託給了時任萬達總經理的冷傳金。
冷傳金十分善談,很快與王克民敲定合作。
根據《中國足球俱樂部內幕》一書記錄,1994年剛開始舉辦聯賽時,大連隊一度遇冷,時任市長親自決定,由萬達集團接下大連隊。
市長這一決定,給大連隊帶來了無限生機。